首页 辨 第49页

辨 第49页

  • 《温病条辨》非剽窃叶氏余绪

    《温病条辨》非剽窃叶氏余绪

      清代医家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乾隆嘉庆年间,曾在江苏、浙江及北京等地行医,一生经历了多次温病流行。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根据《内经》、《伤寒论》的论述,在吴又可《温疫论》、叶天氏《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仿刘河间三焦分治,创温病的三焦辨证,著成《温病条辨》一书。由于吴氏《温病条辨》中有些方证多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整理加工而来,约占50%之多,尤其是“暑温”、“伏暑”、“湿温”诸篇有关证治,完全脱胎于叶氏...

  • 湿病辨治心法

    湿病辨治心法

    湿病总括 内湿、外湿辨别 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治外湿,但加强排湿而已,重在清利,六一散加金银花。治内湿,当分在肾在脾。在肾,渗湿(如茯苓)、利湿(如泽泻);在脾,化湿(如佩兰)、燥湿(如苍术)。 从舌苔辨治湿、痰、浊心法 细腻为湿腐为浊,腐腻之间辨为痰。湿用化燥淡渗利,腐用消食保和丸,阴盛为饮苔白腻,阳盛为痰从热辨。兰苍曲蚕化浊饮,脂浊大黄生山楂。细腻化湿腐化浊,腐腻为痰二陈夸。 注:①细腻为湿腐为浊:舌苔细腻辨为湿,舌苔腐腻辨为浊。②兰苍曲蚕:佩兰、苍术...

  • 如何将微观现象纳入辨证范畴

    如何将微观现象纳入辨证范畴

      辨证过程就是一个观察与分析现象进而探寻疾病本质的过程。微观层面的现象不仅使辨证分析的资料更全面,还因其对信息表达的深刻性给辨证带来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关注微观现象,是中医传统现象论走向现代现象论的必然一步,将微观现象与宏观现象一并纳入辨证的范畴,必将有力促进中医治疗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现象论”是在古代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为受科学水平的限制,中医对现象的观察仅能限于机体外在的宏观层面。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为中医的四诊提供了可以深入人体内在环境的观察手段,大大开阔和延...

  •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昼昏如夜,苍天泪涌,天地同悲,老师目瞑。 亲友奔至,学子飞赴,痛心疾首,扼腕仰天。 音容笑貌,生生眼前。匆匆一别,永不相见。 苍生大医,百姓托命,国之瑰宝,杏林碑乾。 师恩浩荡,视徒如子,谆谆教导,尤响耳畔。 句句叮咛,深刻脑中。耄耋虽近,朗声钟洪。 思清捷敏,铿锵铮铮,平脉辨证,中医惟行。 先生擎旗,独帜高竖,麾下披靡,学子众众。 著述等身,授吾捷径,执手带教,倾囊予空。 而今安息,与妻相濡,伉俪相聚,含泪祈福。...

  • 督脉病证治辨析

    督脉病证治辨析

    □ 刘绪银 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 督脉病证是常见的经络病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认识,尔后除秦越人、李时珍、叶天士等极少数医家有所发挥外,大多弃而勿论,期整理提高而计,笔者兹作探析。 风邪犯督证 督脉总摄一身之阳气,行于肌腠之间,布散元气,抗拒外邪。《奇经八脉考·督脉为病》引张元素语云:“督脉为病,主外感风寒之邪。”《素问悬解》卷五日:“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恰当督脉之风府。”风邪犯督多以项背头部症状为主,表现为头痛无定处,项背强直,...

  •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释义辨析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释义辨析

    《秦医缓和》为中医学类专业《医古文》课程传统篇目,该篇节选自《左传》。由于《左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对后人的理解带来不便。因之历代注家及教材对一些词句的注解也往往不尽准确,如关于“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句中“降”注为“下降、减弱”即有违中国传统乐理,而注为“产生”,则合于乐理,文意通达。 文中另有“女,阳物而晦时”一句,历代注解及各版教材注释皆欠妥帖。关于该句的...

  • 论“火郁”辨治

    论“火郁”辨治

    火郁总括 火郁非实又非虚,体热散发出问题。 舌不真红肤不热,皮似火燎痒疮起。 炎上咽喉甲七窍,反复出现久不愈。 气遏外周开鬼门,枢纽因除自奋蹄。 注:火郁之火,阳气也,机体代谢产生之热能也。阳气,随脾胃气机升降,向外发散。若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导致火郁之病。火郁既非实火也非虚火,故舌不红、肤不热(自觉皮肤灼热但扪之不热)。火郁在表,则皮似火燎、瘙痒或疮疡;火郁在上,则或为咽炎、唇炎、舌炎、口腔炎,或为鼻炎、耳炎、结膜炎,或为甲状腺炎、淋巴结炎等。火郁的特点常是...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辨治
  • 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

    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不一而论。“这些辨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内在联系,现今仍是中医临床认识和揭示疾病本质的主要手段。”面对如此庞大的辨证体系和历朝历代医家们的多种诠释,后世学者几乎是在眼花缭乱中去学习认知、选择应用的。当看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李其忠两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16年的努力,在国家立了专项的研究成果《中医藏象辨证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时,心想:...

  • 中医眼科辨治黄斑病变新突破

    中医眼科辨治黄斑病变新突破

      黄斑病变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为造成老年人失明的三大元凶。黄斑病变又称中心性视网膜炎,目前,现代医学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常根据病程,使用抗氧化剂,维生素,止血剂以及视神经营养药或细胞激活制剂,为防止病情恶化,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施行光凝术。以上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势的恶化,但往往顾此失彼,时机与用量很难把握。   而中医药眼科专家李金山和他的专利方剂在长期地攻克黄斑病变的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系统较完善的内调脏器,平衡阴阳的玄妙药理,对于慢性反复性等疑难眼病有独到疗效。对保护视细胞、稳定和提高...

  • 中药处方用药是否符合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处方用药是否符合辨证论治原则

      编者按:随着中药自身优势的凸显、大量的成方被应用、药物品种不断增加、新剂型不断推出及中西药联用的增多,中药的合理应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的一种方法,对于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处方点评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尚无国际经验借鉴,国内缺乏必要的标准和经验,不同单位点评深度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成为困扰全国各级中医医院临床药学人员的一个棘手问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全喜作为《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试行)》的起草专家,结合《...

  • 老年口干的辨治

    老年口干的辨治

    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发生老年性口干的老人,大多存在脏腑功能紊乱。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可标本兼治,有效缓解症状。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 1.肾阴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口干且喜欢饮水,但不影响进食,尿多,腰膝酸软,常常伴有心烦头晕,舌红苔薄,舌乳头萎缩,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调治。 2.脾胃虚弱型:患者表现为门干但并不想喝水,或只喝少景热水,食量减少,消化欠佳,舌质淡红,脉缓弱等。治宜温补脾胃,可选用补中益气丸调治。 3.脾胃实热型:患者表现为口渴想多喝水,且喜欢冷饮,...

  • 老中医教您“辨证”喝茶

    老中医教您“辨证”喝茶

    茶历史悠久,茶的品种很多。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清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    不同种类的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一般而言,绿茶和清茶中的铁观音属于凉性的茶,清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属于温性茶。冬天气温骤降,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肌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阳气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温性茶为最佳选择。   ...

  • 膏方并非人人适宜 辨证进补

    膏方并非人人适宜 辨证进补

    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冬季,人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补药,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此时,通过膏方来滋补人体的精、气、血,为来年的生命活动注入强壮剂。膏方具有药物浓度高、稳定性好、疗效持久、服用方便的优点,是一种营养滋补、防病治病的理想药剂,具有调和阴阳气血、补脾益肾生精的作用,能达到补虚扶弱、抗衰延年、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的功效,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不二选择。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最为适宜,它对身体补养和治疗有着...

  • 辨清秋燥用对药

    辨清秋燥用对药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空气干燥,常使人体难以适应,而被“燥邪”伤及。中医认为,“主气司呼吸”的肺与大气直接相通,是最容易被燥邪侵犯的脏器,燥邪一旦经口鼻入侵于肺,耗伤津液,肺失于濡润,影响其正常功能,咳嗽、咯痰等情况就会出现。尤以秋分前后,人体最易感受燥邪。常见的燥邪大致分为温燥、肺燥、肠燥和凉燥四种,在此提醒大家,对秋燥的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用药。      温燥:燥邪伤及肺卫时,会出现鼻咽干燥、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时要注意,燥邪伤肺有温、凉之别。一般来说,初...

  • 中药药酒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辨证饮用

    中药药酒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辨证饮用

    药酒是按照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选配适当的中药,用白酒或者黄酒为溶媒,按一定的制作方法,经发酵酿造而成,它有着特殊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药酒历史悠久 应用广泛 我国制造和应用药酒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史记》中就记载了扁鹊用酒醪治疗胃肠疾病的方法:“其在胃肠,酒醪之所及也”;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隋唐时期,药酒的使用更为广泛,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共记载药酒方80余首,涉及内、外、...

  • 老人耳鸣的辨证食疗

    老人耳鸣的辨证食疗

    老人耳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正常现象,毕竟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而组织器官正在老化,但是如果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发生听力减退、耳鸣,就需要仔细检查一下原因了。 正常人都会有耳鸣,当我们用双手捂住耳朵,或者是把耳朵贴紧枕头的时候。经常会感觉耳朵内有嗡嗡的响声,一撒手或者一翻身。耳鸣声就不见了,这是正常的。在医生们看来,异常的耳鸣很多时候是一种症状,是身体在提醒你可能发生了某种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正如俗语所讲“鸣为聋之渐”,耳鸣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耳聋。mifang.fuwenhao.com 异常耳鸣是多...

  • 食粥养生 须按辨证

    食粥养生 须按辨证

      食粥养生由来已久。然而食粥须按辨证及气温所需而食,方能得宜而养身。常遵循的饮食护理原则如下。   辨证遵循:失眠多用“百合莲子粥”,安神补心;腰膝酸软多喝“枸杞桑葚粥”,补肾壮骨;产妇宜用“小米红糖粥”,养血健脾;水肿宜喝“红豆荷叶粥”,清热又利湿;大便溏泻多喝“大豆糯米粥”,健脾益气;小便不利多喝“苡仁玉米粥”,利水又渗湿;大便干结多食“山药蕃薯粥...

  • 切脉辨症立方 为医家三要

    切脉辨症立方 为医家三要

      切脉辨症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切明,自能辨症,而投药不难也。今医者苦于脉理难凭,乃竟尽弃不究,惟学写医案,作门面语,论症则以活脱为能,用药唯以和平为贵,自谓胜于偏执好奇、孟浪自喜者。不知用药如用兵,贵乎神速,若迟疑不进,使邪势蔓延,必致救援不及,致危殆而后已。夫偏执好奇,诚为医家所忌,然或因其立法乖异,在病家尚不轻信,若和平之剂,人即知其未必效,亦取其无害而救之,岂知因循两字,误人不浅,在寻常之症,弗药亦愈,若生死关头,岂可须臾耽待乎!   余初读《灵》、《素》诸书,觉其经义渊深,脉理错杂,...

  • 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五志过激,阳冒无制,必上扰清窍,出现头晕、耳鸣、呕涎等,此即“升之不息为风阳”,治以潜降法;若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为郁气”,治以疏肝理气法。 •痉厥由暑热而致者,是热邪入营,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内闭外脱,当取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透窍。单清里热则神识不醒,单用开窍则营热不解。故清热与芳香开窍并施。 •痿病多责于阳明脉空虚,或肺热叶焦,或湿热下注等。叶氏医案中有任督失养而致者...

  • 辨证 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

    辨证 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

    辨证,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即望、闻、问、切等,对病人进行调査研究,采集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疾病属何证的整个过程。 证 是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性、临床症状和诊断的概括,包括脉证舌色。是对疾病的一定阶段综合反应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疾病的夹杂、合并、先后、主次、邪正盛衰的情况。证的概念与症状、证候群不同,证不是疾病的现象罗列堆砌,而是对疾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分析、归纳的总结。 病 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病理变化...

  • 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

    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地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既会“曲解”辨证论治,也在影响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和健康发展。   辨病是治病求本的重要环节   《内经》记录病名30...

  • 中医规范辨证理论

    中医规范辨证理论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实现寒温统一,是规范辨证理论的前提。   辨证,是医生对四诊等所收集到的与辨证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确定病变具体证型的一个过程,是指导临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依据。因此,规范辨证理论,有利于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辨证,包括病位与病性、病因病机、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病势、邪气变化与正邪...

  • 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

    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

    周志朋 杨明珠 广西中医药大学 症状明显,但辨证不明,可谓无证可辨,实乃业医者之窘境,然在此种态势下该如何寻找出路,如何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企盼呢?笔者认为,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尝试使用汗、吐、下、温针四法中的某一种,也许它就是“无路”时的“又一村”。 《伤寒论》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伤寒论》在我国中医药学术史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它继《内经》、《难经》等医学理论著作之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揭示出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伤寒论》是中医学的主体内容,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各个学科,是中医界深入学习,执着探索与潜心研究的主题。纵观中医学的发展,《伤寒论》是其中最丰富的内容之一,亦是中医领域里研究最活跃的学科。历经1800多年的实践研究,《伤寒论》得到不断的充...

  •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周易》,在《内经》、道学、道教及内丹学中均有较详细记载,后来成为中医学之一部分,历代均有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正式建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医心身医学的源流   中医心身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自伏羲一画开天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做《易传》,黄帝著《内经》,后代均有发展。本文将对中医心身医学源流做一梳理,以有利于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一,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易经》。《周易》也称《易经》,为群经之始。《易经·乾·...

  • 说说《医学心悟》的辨证方法

    说说《医学心悟》的辨证方法

    □ 邓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邓悦,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沈阳市人,医学博士,教授,中医内科心病专业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吉林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吉林省青年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养的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1998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吉林省名中医称号。 《医学心悟》乃清代名医程国彭所著,是其30年业医心得总结。现就《医学心悟》辨证方法运用作如下探讨,以期明确程国彭中医辨证方...

  • 张翼辨对脏躁的治疗简述

    张翼辨对脏躁的治疗简述

      张翼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生前曾任青海省中医院院长。张老从医近50载,早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后经西学中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张老熟读历代中医典籍,取诸名家之长,博古融今,法归仲景。张老对脏躁的治疗有很深的研究,现将其对脏躁的治疗简述如下,共同道参考。   脏躁见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张老认为,脏躁与情志有密切关系,男女均可发病,见于更年期忧郁症患者...

  •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吃中成药时,少不了要用水来送服,其辨证的选用“水”送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同时,还减少了毒副反应。 温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若为风寒感冒无汗,最好用温热的水服药,可助发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凉水:具有降火气的作用。热证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功效。 黄酒:中医认为黄酒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姜汤:干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用姜汤送服风寒感...

  • 中医学的特征 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特征 辨证论治

      编者按: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而要达到准确认证,则应正确地辨析相类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需要运用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市名医张明雪教授《证候鉴别诊断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对五脏六腑常见证候以及脏腑兼证进行了证候鉴别和分析,本版今起每周三将摘其...

  • 积需早辨

    积需早辨

      《易经》坤卦中有这样的表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读书至此,想起笔者原先写过的一个句子:病来也渐非如山,冰冻三尺逐日寒。   积是重要的。正确习惯的逐渐累积,必有所成;而错误习惯的逐渐积累,必有所病。   辨是重要的。如果在习惯形成之初能辨别其正误,错的及时纠正,正确的大力发扬,那么一定会有好的成果,而不会出现坏的后果。   早辨是重要的。但早晚需要活看,早晚是和别人比,更是和自己比。中国古语有&l...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