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46页

辨 第46页

  • 辨证思维诊治疾病 阐释补充了中医整体观理论

    辨证思维诊治疾病 阐释补充了中医整体观理论

      温振英,女,1928年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温振英传承工作室导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温振英名医传承工作站”导师。擅长运用“整体医疗模式”治疗哮喘、湿疹、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抽动障碍及小儿多动症等。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治疗上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首都医科...

  • 尿液的颜色气味状态上能分辨出男人的身体状况

    尿液的颜色气味状态上能分辨出男人的身体状况

    清晨第一泡尿是很重要的,从尿液的颜色、气味、状态上能分辨出男人的身体状况、饮水量够不够、身体疾病等等。 尿上浮泡泡:男人的“前腺”危机 如果你发现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这可能是肾炎的早期症状或提示男士患有前列腺炎。这种“小泡泡”是因为尿液中的蛋白多引发的,肾炎最早期的改变就是尿液中出现蛋白,如不积极治疗,易出现肾功能不全等问题。 此外,如果男士患有前列腺炎,尿液中可能携带前列腺液,这样会在尿液的表面有油...

  • 孔伯华 精于辨证 随证制宜

    孔伯华 精于辨证 随证制宜

      医司人命,生死攸关,必须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愈辨愈明,才能使病无遁形,药不虚发。   ——孔伯华   孔伯华(1884年-1955年),原名繁棣,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祖籍山东曲阜。他精通文史,尤善岐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大家,当时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孔伯华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幼年始随祖父宦游各地,在祖父的影响下放弃了科考,走上了学医之路。他博览群书,四处寻访名医求教,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一套具有独创性的...

  • 关于《内经》“辨病”与“辨病论治”的讨论

    关于《内经》“辨病”与“辨病论治”的讨论

      ●有学者讲:“在中国医学书籍里始终没有讲到‘病’这样东西。”其实,《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防治疾病及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内经》中的“治未病”、辨病诊断、辨病因病机、辨病论治、专病专方、专药等中医临床医学论述,是《内经》原创的系统理论、思想、方法(学)真谛和精髓之一,需高度重视其传承与创新发展。   ●虽然“辨病”或“辨病论治”两个概念并...

  • 吐血 中医从脉辨治要点

    吐血 中医从脉辨治要点

      吐血,指血从口中出,无声无咳,可因郁怒、伤酒、饮食劳倦等发生,从脉辨治要点如下。   脉见洪象 肺胃积热   此类脉见沉洪或洪水,或洪数,多伴口臭便秘、口干咽燥,见此脉象多从肺胃积热论治。此乃平素过食辛辣煎炸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或外伤暑热,积热成火,蓄于肺胃,腑气不通,血气俱热,血随气上而呕血。治宜清泄肺胃、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凉膈散、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黄芩、黄连、大黄、竹叶、生石膏、丹皮、知母、生地、白芍、连翘、栀子。   脉见弦象 肝经郁火   此类患者脉常见沉弦有力或弦数或弦...

  • 仲景六元辨证

    仲景六元辨证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点代有争议。笔者认为,思求经旨可也。   《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是说邪气的产生不外两端。或者来源于天元,即五运六气所化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者来源于坤元,如饮食、居处地域,以及明显不明显的,如天体运行、人气物气相染,自觉不自觉的七情变化。   生发于...

  • 辨阳明腑实《伤寒论》八种辨证方法

    辨阳明腑实《伤寒论》八种辨证方法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燥热伤津的极重阶段,故及时判断阳明腑实证形成与否,果断“急下存阴”是十分必要的。辨腑实证是否已成的要点为大便难、大便硬或燥屎内结,但临床不可过于机械。笔者现将《伤寒论》中辨阳明腑实已成的八种辨证方法总结如下。   濈然汗出   阳明病身大热、汗大出,为病在阳明之经,如出现手足濈然汗出或濈然微汗出,则是病在阳明之腑而大便已硬之征。故《伤寒论》213条原文说“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为何&ldqu...

  •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对《伤寒论》的阐发见解独到,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判断疾病性质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之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

  • 论述胆病辨治中八法

    论述胆病辨治中八法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短叶中”,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互为表里,功同一体,胆可助肝共司谋虑决断、疏泄条达之职。   但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医者多详于肝而略于胆,殊不思胆属奇恒之腑,既有腑的形态,又有脏的功能,实而不满,满而不实;贮藏传送清净之胆汁,泄注胃肠,协助脾的运化。且肝以升为用,胆以降为和,升降相因,方能保持动态平衡。若升与降、疏与泄失调,则每易肝胆同病,互为影响。   而且“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r...

  • 中医基本常识 辨证施治和中病即止

    中医基本常识 辨证施治和中病即止

      @贾海忠   夸大宣传中药毒副作用是别有用心。安全限度内毒药也不会给人造成伤害,过量使用,食品也会撑死人。药无过,错在用药的人不懂中医基本常识,不知辨证施治和中病即止。     @仝小林北京   中医史上,任何一项伟大的创新,都有其强烈的时代背景。这种创新,往往不是出现在这段历史长河的起点,而是拐点。   一个好的中医,不仅要有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象思维能力,即形象、比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有些人批评中医,说现代科学都如此发达了,中医还从故纸...

  • 周耀庭辨认治寒热往来病症

    周耀庭辨认治寒热往来病症

    周耀庭,男,汉族,1930年出生,浙江岱山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本科双师型师承教育名医导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感染性疾病研究所专家。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60余年,精通中医温病学,擅长运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的疑难病症,尤专于治疗长期发热、咳喘、腹泻、小儿多动症、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对湿阻膜原认识不一,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但是临...

  • 解释舌诊 八纲辨证望闻问切

    解释舌诊 八纲辨证望闻问切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根据望、闻、问、切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弄清楚病人发什么病、发病的部位、病势的轻重、身体的反应、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然后将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八纲辩证来源于《周易》,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辨证方法的归纳概括,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证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干变万化的疾病,分析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的矛盾。在实践中,首先要区别表里,确定发病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搞清病变的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

  • 多管齐下通脏腑辨证施治伏病魔

    多管齐下通脏腑辨证施治伏病魔

    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治疗重症胰腺炎 发病急骤,并发症多,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这些特点,让每一个曾与之进行生死较量并最终从其魔爪中胜利脱险的患者都心有余悸。75岁的杨老伯就是如此。 “要不是广中医医生的抢救,我现在已经在阎王爷那里报到了。”回顾半年多前在“鬼门关”前走的那一遭,日前回到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中医) 复查的杨老伯百感交集。 算起来,杨老伯的胰腺炎病史已长达5年,过去虽然也发作过,...

  • 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这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也不少。现在不少中医特别是所谓大医院的中医执业人员诊疗能力较弱,他们长期过多地依赖现代西医诊疗设备,却丢掉了传统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严重退化。 此外,目前中医人才队伍年龄偏小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山东为例,全省现有中医药院校3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22所,科研机构2所,中医药从业人员6万余人,每年都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并对已有医护...

  • 辨证分型治秋燥

    辨证分型治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秋燥也越来越多。   秋燥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个月,入冬以后,症状均能逐渐消失。秋燥的诊断并不困难,初起常具有肺卫证候,一般说,在秋季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气干燥见症者,即可确诊(需注意与肺结核、支...

  •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辨病因病机   包括致病因素与病理机制。   1.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跌、打、扭、挫等。   2.病理机制包括卫外功能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官窍与肢体关节不利,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正气损伤,脏腑的阴阳气血精津亏虚,功能低下,或不能振奋精神,温养经脉,固密肌腠,鼓动血行,或不能化生气血,敷布精微,荣养肌肤,滋养窍道,充盈血脉等。   辨其他   1.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包括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

  •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在临床中,脉诊能够占到50%~90%,在《溯本求源》这本书里有记载。尤其是一些说不出症状来,或者是症状罗列很多,或者这个人症状一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脉诊定性、定位、定程度、定势的“四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定性。证与脉符合时,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尤其对一些危重、病情复杂,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定病位。症状在上,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病位在上,更须以来脉诊进行判断...

  • 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 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

    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 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

    临床上成方的加减是中医理论精髓——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观念的具体体现。经方,尤其是以《伤寒论》所载方剂为主的经方,因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故临床加减应用亦可收到明显疗效。《伤寒论》方剂的加减自有其一定的规律、方式和模式。 加减用药规律 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据症状有无加减 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每一个证候则因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可能单纯出现某脏某腑的病变现象。因此,所...

  • 夏补三伏 辨证服药

    夏补三伏 辨证服药

    因人施膳即“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鸭、鹅肉做菜肴,偏于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鸡肉、羊肉等,以温中益气,填补精髓,增强体质。但由于夏季人体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除适当服食一些上述补品外,饮食宜清凉味淡,少食肥甘油腻厚味之品。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适当饮用一些保健消暑汤类是有必要的,但切忌过度贪食冷饮。 辨证服药此为“药补”。阴虚体质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滋阴清火、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以及生...

  •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笔者撰写的《辨证论治的由来》一文(以下简称“拙文”)在2015年4月2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陈永灿先生又于2015年5月27日刊发了《辨证论治首见于〈证治要义〉》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笔者的有关说法提出了质疑。有商榷就得有回应,倒不是为了争辩出什么,目的是使围绕“辨证论治由来”这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广泛,以期对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可能首见于《临症指南医案》...

  •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经方1两可折合1~3克应用。 •治疗一般疾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克应用。 •治疗急危重症,经方1两可折合6~9克应用。 •涉及剧毒药的经方,宜参照药典。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便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理、法、方、药”为传统辨证论治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而关于“量”的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 体寒畏冷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体寒畏冷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我今年才23岁,但体寒、畏冷,冬天穿再多衣服也怕冷,夏天不敢吃冷的东西。怎么办? 怕冷的这种情况与体质虚弱、阳虚、风湿、中医痹证等有关。需要检查确诊。也可以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或服桂附地黄丸、天麻丸、追风透骨丸。...

  •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诊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论治,而仅就中医本身的传统而言,辨证论治也是与辨病相结合的。从历代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到庞杂的病名系统以及很多因病而设的方法和方药,反映古代医家以“病”为纲研究疾病实质,进而把握共性,探索规律。西医传入之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为特色,同时,融会新知,创造出一种新的临床诊治模式,即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 中西医比较,各有其长短,互有优劣。中医、西医均有“病”的概念,而“证”则是西医没有而中医特有的概念...

  •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第二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日前在昆明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带领多位弟子为参会医师开展了平脉辨证培训,260多名来自云南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医师参加培训。 本次传承与研习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云南省中医院联合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协办,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特约支持。 以下为李士懋及各位讲师授课内容精编: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

  • 顾植山 传统处方反映了医生的思辨

    顾植山 传统处方反映了医生的思辨

    •顾植山认为,处方上写三个字或四个字,实际上反映了医生处方过程中的思辨,以及对药物品种与疗效、煎服方法与疗效关系的掌握。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病案和处方,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它是医家展示基本功的“名片”,践行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更需要在细微处见真功,恢复传统中医处方的精华,更能彰显中医药特色。 医生书写病案(古称脉案)和开具处方,是医生诊疗活动的文字表达。换句话说,医生书写病案、开具处方的过程,就是四诊信息收集、...

  • 首见《证治要义》“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首见《证治要义》“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首次出现“辨证论治”一词的中医文献是《证治要义》,刊刻于1775年,比已知最早记载这一词组的《医门棒喝》(章虚谷撰于1825年)向前推进了50年。 •《证治要义》作者陈当务对“辨证论治”具体内容做了较为清楚的论述,与现代对这一术语的内涵表述高度接近。 近日拜读张效霞先生大作《辨证论治的由来》(《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4月2日),犹如春风拂面,使笔者对“辨证论治”从古到今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

  • 中成药缺乏准确的辨证论治 就会大打折扣

    中成药缺乏准确的辨证论治 就会大打折扣

    中药是指以中国 传统的’医药学理论 f如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归经、补泻润燥、 配伍反畏等1为指导 来解释其作用和用 途,而用以防病、治 病、保健的药物。中成 药则是在经方和验方 的基础上,通过现代 工艺制成的方便患者 携带、服用的一系列 药物。经方和验方在 治疗疾病方面的特点 是疗效好、见效快,但 其前提是需要有准确 的辨证论治作为指 导。缺乏准确的辨证 论治,这些经方验方 的作用就会大打折 扣,甚至起到加重病 情的相反作用。 以最常见的感冒 为例,临床有很多治 疗感冒的中成药,如 感冒清热颗粒(冲...

  • 中医辨治夜间磨牙

    中医辨治夜间磨牙

    磨牙是指上下牙相互磨切而格格有声。亦有称为“嘎齿”、啮齿”。磨牙可由外因和内因所致。外因常见于外感风寒,内因多见火热之邪、饮食积滞、蛔虫、气血亏虚等。一般咬牙声音较强者多为实证,咬牙声音较低微者多为虚证。笔者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 1.外感风寒型。症见寒战啮齿,伴发热恶寒、头痛、全身疼痛、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解表。方药:麻黄4.5克,桂枝4.5克,炙甘草3 克,杏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火热之邪致啮齿可分为心胃火热和热盛动风两种...

  • 喝凉茶祛火 辨明体质

    喝凉茶祛火 辨明体质

      随着“怕上火,就喝***”的广告语日渐深入人心,凉茶俨然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清热去火的代名词。然而“上火”有实火、虚火之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医生唐今扬提醒,凉茶性偏寒,大众在喝凉茶祛火前先要辨明体质。   如今市面上凉茶品牌虽多,但主要成分大同小异,都是各种中药,如菊花、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从成分上分析,凉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如果食不对证,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唐今扬介绍,中医治疗“上火”,采取“实则泻...

  • 看牙齿辨健康

    看牙齿辨健康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观察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如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同时要警惕有无肾脏方面的疾病,如小孩牙齿久落不长,也可能是肾气亏所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六味地黄丸等。 牙龈红肿,可能胃炎或疲劳。中医认为,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