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42页

辨 第42页

  • 心律失常中医心悸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专方

    心律失常中医心悸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专方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该病病因病机复杂,每因情志内伤、恐惧、劳累而诱发,时作时止,病势缠绵难愈。第三届国医大师、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雷忠义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痰瘀互结”的学术思想,擅用“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雷忠义辨治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

  • 王檀辨体质治感冒

    王檀辨体质治感冒

    全国名中医王檀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肺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多年,尤善治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现对其辨体质治疗感冒经验归纳分享如下。 痰湿体质体格肥胖而多脂肪,面部颜色暗淡而略显淡黄,口中黏腻感明显而多痰液排出,痰液质地黏滑,身体沉重而不爽,胸中闷滞而不利,脉象弦滑。 治法:宣肺散寒,解表化湿。 方药用通宣理肺丸加减:紫苏叶20g,前胡15g,桔梗5g,苦杏仁10g,麻黄6g,甘草10g,陈皮15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

  • 胃痛的辨治在于和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胃痛的辨治在于和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刘志明将“和”贯穿于胃痛审证辨治的全过程。他指出,胃痛有急有慢,急性胃痛有寒有热,热痛当清,寒痛当温,宜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和法。慢性胃痛,多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宜用寒热并用的和法。 •刘志明遣方用药,如调兵遣将,知人善用,用药之偏性而不放纵,始终注重平衡,始终以“和”安胃。 •刘志明强调,治疗胃脘痛,总的思想是护胃阴,保胃阳,使阴阳得和,通降复常,通则不痛。...

  • 辨证施治“帕金森氏病”

    辨证施治“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目前认为该病的病因是因为脑基底节等处缺少一种多巴胺物质,多巴胺减少后,与其对抗的另一种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相对增多,功能过强,就造成四肢收缩与放松关节的肌肉不协调,手脚不灵活,动作不协调,故民间有人把本病称之为“抖抖病”。 目前治疗帕金森氏病的西药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抗乙酰胆碱药,常用的是安坦;一类为补充多巴胺,常用为左旋多巴及其他复方多巴制剂如美多巴等。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常将此病分为四型来辨证施治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肝肾阴...

  • 郁热的辨证施治

    郁热的辨证施治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了一冬的郁热从内外发,容易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郁热积聚于不同脏腑会有不同的症状,如聚于肺部可见咳喘、咽喉干痛、口干舌燥等;聚于心脏可见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心律不齐等。特别是中老年人易产生郁热,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怕冷,衣物穿得厚,透气性较差,造成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同时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盲目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形成郁热。   心脏郁热:中老年人心脏不好或长期失眠,容易产生心脏郁热.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干、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滋阴,方...

  • 呃逆的中医辨证

    呃逆的中医辨证

      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

  • 辨治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

    辨治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

      潘某,女,40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患者5个月前某日因饮食不慎,突然发热、腹泻,给予抗生素后热退、泻止,但又出现肉眼血尿及浮肿,后入西安某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经化验检查,尿常规:隐血+++;血β2-MG4406μg/L;肾穿刺病理活检示:肾组织,18个肾小球中5/18全球性硬化,硬化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轻到重度增生,肾小管灶状萎缩。免疫荧光:lgM+。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球硬化。给予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苷片等,治疗5个月,浮肿略减轻,余症如前。查:患者面...

  • 腱鞘囊肿的辨证用药

    腱鞘囊肿的辨证用药

      腱鞘囊肿又称肌腱瘤,属于传统中医“筋瘤”范畴,易生在手腕、足踝附近等处。多见于20~50岁左右的妇女。主要病因包括有:劳损导致,如重复的手部动作,导致肌腱周遭的滑液囊发炎;局部循环不好,多由于内在体质导致虚寒而血行不利,日久在此形成瘀滞导致;以及外伤,如曾在手腕或足踝处受伤,导致腱鞘过度拉扯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囊肿。   中医临床辨治,需依其患者状况而选择合适用药。若是曾因外伤所致,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材,帮助其瘀滞消散,如选用疏经活血汤加减,药用当归、生地黄、苍术、川芎、桃仁、茯苓、白芍...

  •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

  •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使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的一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吃油腻食物后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并常因饮食减少而致体重逐渐下降。本病属中医“腹痛”、“胁痛”、“胃脘痛”等范畴。近年来,笔者以清胰汤(药用柴胡、白芍、生大黄、黄芩、胡黄连、木香、延胡索、芒硝)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的不同,加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

  • 刘保和教授 辨治络脉血瘀证

    刘保和教授 辨治络脉血瘀证

      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40余载,一直致力于瘀血证的研究与探索,并擅于从问诊、脉诊、腹诊三方面把握瘀血证。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脉血瘀证,运用叶天士“辛润通络”方取得良好疗效。   叶天士辛润通络方由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共7味药组成。其中旋覆花、当归、泽兰、郁金具有辛散之性,桃仁、柏子仁具有柔润之性,法合辛润通络。桃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能活血化瘀,茜草、郁金还能清热以除瘀热,且郁金能疏肝...

  • 王行宽 弃繁从简 辨证用药

    王行宽 弃繁从简 辨证用药

      仅寥寥数语,却是辨证关键,用药之根柢。   病案1:姜某,女,54岁。   举凡胸痹心痛,每见嗳气,胃胀或痛,或胸部餐后若堵等胃府症状。经云:“五气为病,心为嗳”,“胃之上口名曰贲门,有络与心相通”,故其治之法,宜心胃并治。仲景于“胸痹心痛短气篇”中,列举桔枳姜汤,即深谙此理。药用柴胡8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橘皮10克、旋覆花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石决明15克、甘草3克。   病案2:叶雪兵,男,33岁。...

  • 失瘖5型辨治

    失瘖5型辨治

      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   实证实证多发生于青壮年,属咽喉(声带)病变(喉癌、声带肿瘤、声带息肉等外科疾病不属本文讨论之病例),临床分以下5型辨治。   风寒侵袭症见鼻塞流涕,微恶寒,喉中发痒,阵发性咳嗽而少痰。说话费力,声音重着而嘶哑,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

    秘方方剂 2024-03-07 19 0 辨治
  • 多食而不多饮 辨治奇难病证验案:食亦

    多食而不多饮 辨治奇难病证验案:食亦

      王某某,女,50岁,干部,1987年9月2日初诊。患者2年多以前忽感食难用饱,日进食四五顿仍有饥饿感,每于夜间醒来还要加餐,一昼夜进主食量由原来的0.5千克渐增至2千克,大便干燥,体重却渐减。曾在数家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经多种检查排除了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其自罹病以来大便一直干燥,近因病情加重,日进食2千克仍感饥饿,四肢乏力。察患者体瘦,面色略黯,舌淡红苔灰白,脉细弦,尿黄,大便干结如栗。阅其以往服过之药方,多为滋补之剂。分析此病多食而不多饮,尿黄而量不多,时历两载有余,体虽瘦而未至形削,且尚可坚持轻工...

  • 中医“上火”辨虚实

    中医“上火”辨虚实

    中医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且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 上火治疗方:菊花、金银花各10克,生甘草、胖大海各6克。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具有疏散风热、利咽清音之效。怎样来分辨是实火还是虚火呢?其实通过看二便和发热情况就可做出初步判断: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为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

  • 《伤寒论》“脾约”症诊治用药辨析

    《伤寒论》“脾约”症诊治用药辨析

      一、以脉论之“小便数”非用药主证      仲景论中言脉,除阐明具体脉象外,往往还有通过论脉以释病机的临床意义,《伤寒论》249条“跌甲脒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即是其例。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胃气之盛衰;“胃气强”是指病机,提示胃热气盛;“小便数”从字面上看是指症状,但在本条中与“胃气强”排比对偶、其含...

  • 肾气丸于临床当如何辨识

    肾气丸于临床当如何辨识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书中凡五见,高频亮相,备受仲景青睐。现如今,火神派崛起,四逆汤风行于世,备受推崇,肾气丸却颇显冷门。检阅《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及《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二书目录,在611个扶阳医案中,只有3案以肾气丸主治,屈指可数。用四逆汤主治的医案则不胜枚举。   肾气丸大有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之感。这种状况肇始于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对肾气丸的批判。郑钦安在其著作中严厉批评将肾气丸用作益火消阴,力倡益火消阴当主以四逆汤,而不宜肾气丸。其文曰:“前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八味是也。此方...

  •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在临床上误诊、误治者比比皆是,这与辨证施治不当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易受外感,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数而无力。这种发热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对于这种发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但用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减则疗效大增。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各15克,当归...

  • 白塞氏综合征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白塞氏综合征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白塞氏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狐惑病”。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其表现为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眼损害,皮肤损害,可有发热、急慢性关节炎等。西医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热、脾湿和肾阴不足所致。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肝脾湿热型起病急,病程短,头痛、怕光,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大小不等,灼热疼痛,或有下肢结节红斑,潮红灼热疼痛,急性期可见发热畏寒,胸胁闷胀,食欲不振,咽干口苦,妇女带下、带稠。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法...

  • 辨证与辨病结合,发挥膏方作用

    辨证与辨病结合,发挥膏方作用

      我国江南地区,每到冬季,百姓常有进补的习惯,此习俗历史久远,至今不衰。有着5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中医院因中医学术优势明显,疗效确著,受到广大患者青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冬补需求,在确保每天1万多人次的正常门诊外,他们加强了日益增多的膏方服务,同时对专家和熬膏人员不断开展培训,扩建熬膏中心,树立了省中医院的品牌。   江苏省中医院目前有140多名副高以上的专家经过培训,获得开膏方“上岗”资质,医院还进一步细化膏方分类,除了一般滋补膏方外,还有专门针对疾病的专科专病膏方门诊,如亚健康、中医...

  • 独活寄生汤经验临证辨用

    独活寄生汤经验临证辨用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引刚主任医师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五更腰痛、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伤科疾病疗效显著,现就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加柴胡治疗五更腰痛   王某,女,38岁,会计,2007年3月2日初诊。   五更腰痛1年,加重1月。1年前因生气后出现腰痛,每于晨时四五点钟发作,自行贴膏药后稍有缓解,近一月来又感疼痛加重。平日自感乏力,白天腰部无任何不适,纳食二便正常。体格检查:形体偏瘦,面色微黄,腰部肌肉稍紧张,各棘突无...

  • 《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

    《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

    不少中医喜欢开大方,动辄十七八味、二三十味,或按照西医的思路开中药,脱离了仲景经方学术理论和思辨体系。因此,保证中医疗效,就要学好《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法,辨方证,抓主证,活用经方,方证对应——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有句名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

  • 路老辨治中医之狐惑病

    路老辨治中医之狐惑病

      跟路老学习这么久,很少见他用固定的成方。路老诊病用药,多是在诊断后注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然后开出方药。今天有一位病人则几乎用了甘草泻心汤与白头翁汤原方,不免觉得有些意外。   王某,男,38岁。患白塞氏病19年,1990年始发口腔、外阴溃疡,曾用冰硼散、锡类散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经常腹泻腹痛。结肠镜示:回盲瓣处多发溃疡,性质待定。现症:下唇溃疡,口腔内肿胀,外阴部溃疡,时有腹痛,大便不爽,大便后段见脓血样便,有后重感。纳食可,面色晦暗不泽,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小滑。   路老分析:此证系...

  • 《金匮》肾气丸辨治有奇效

    《金匮》肾气丸辨治有奇效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功效为温补肾阳。唐代王冰谓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以凡属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虚劳、腰痛、水肿、消渴以及老人喘咳等都可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为主药,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助。大凡水火不济,阴阳两虚,阳虚不能摄阴者,取肾气丸以调和阴阳,从阴中温养其阳,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矣”。用肾气丸辨治以下疾病,确有奇效。 一、虚劳。劳伤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气化,致使小便不利,用肾气丸收纳。肾气为主。...

  • 辨证用药治疗手足冰凉症

    辨证用药治疗手足冰凉症

    手足冰凉,祖国医学称之为“手足厥冷”(或手足逆冷)。中医认为,手足厥冷并非单指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体脏腑功能虚弱或失调引起的一种症状。一般说来,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症状。手足冰凉的致病机理较为复杂,但主要与人体肾阳虚衰有密切关系。其次,肝郁血滞、脾胃虚寒、血虚寒凝等,也可能引起手足冰凉症状。对不同类型的手足冰凉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对症用药。 肾阳虚衰: 肾阳又称“命门之火”,它既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肾阳不足,人体得不到阳气的温煦...

  •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面肌痉挛是指颜面抽搐,即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中医治疗此症辨证分型如下。   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

  • 四物汤 剂量加减 辨治加减

    四物汤 剂量加减 辨治加减

    四物汤乃妇科要方,对妇人经、带、胎、产诸症,临床均可加减使用,其方为历代治疗妇人病之良方,故称其为血家要方。王氏妇科集前人经验,治疗时使用四物汤灵活辨通,加减适宜,很有新意,成为王氏妇科的奠基之方。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炒白芍、熟地或生地组成。方中当归补血、养血、和血,白芍柔肝、舒肝、养血养阴,熟地滋肾大补阴血,三味药共起补血养阴人之病首重之功,立方即应“妇人阴类也,以血为本”的特点。方中川芎,活血化瘀,与当归、白芍、熟地组方,则使四物汤补阴血而不滋腻,也说明了妇人之血,宜动而不宜...

  • 肾着汤加减辨治腰痛

    肾着汤加减辨治腰痛

      “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学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

  • 湿病证辨治方药十二法

    湿病证辨治方药十二法

      对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发煌古旨,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笔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疾病经验研究》,整理路老内科常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   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

  • 叶放基于复合病机理论辨治“多病杂陈”状态临床经验

    叶放基于复合病机理论辨治“多病杂陈”状态临床经验

    “多病杂陈” 是指1 个患者同时罹患3 种或3 种 以上的不同疾病( 其中的“病” 主要是指西医诊断的 “疾病” 而言) , 又可以称为“多病并存” 或“多重 病” 。现代临床分科过细, 专科医生的诊疗思维容 易局限在所属专科疾病范围内辨病论治, 对患者同 时罹患的其他疾病往往难以兼顾。叶放教授跟随国 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 教学及科研等工 作多年, 提出面对“多病杂陈&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