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48页

辨 第48页

  • 小儿进补要“辨体”

    小儿进补要“辨体”

    又到了进补好时节,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买补品。在此提醒广大家长,科学的进补方法应该是结合体质选择补品。 目前对小儿体质的划分大致如下: 1.根据阴阳气血盛衰划分为: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虚质。 2.根据五脏禀赋可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五种体质。 3.综合分型为:阴阳平和型(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气虚型)、脾胃阴虚型(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 由小儿体质的分类可以看出,同一年龄的孩子不仅存在高矮胖瘦...

  • 中医医疗 给予“辨证”管理

    中医医疗 给予“辨证”管理

      甘肃省中医医疗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实现了人事、财务、物资的全面托管;派驻了管理和技术团队,引入了干部竞聘上岗管理机制;打破原有分配方案,建立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待遇;建立和完善了重点学科;院内自制中药制剂在集团内部普遍应用;通过医疗技术帮扶、继续教育培训、科研带动,提高了集团成员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不同的分院,给予了“辨证”管理。   甘肃省中医医院从“十一五”初即开始构思和规划组建甘肃省中医医疗集团,历经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集团...

  • 中成药也需辨证施治

    中成药也需辨证施治

    中成药品种繁多,各种制剂俱全,由于携带方便,不用煎熬,适用范围广而深受患者使用以及医师推荐。 但中成药处方均应按照辨证方遣药,比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之分,风热者可选用银翅解毒丸、大青叶片、感冒退热冲剂、抗病毒冲剂等;风寒者宜选九味羌活丸、参苏丸、风寒感冒丸、荆防冲剂等治疗。 咳嗽病属风寒者宜选用通宣理肺丸、昆明止咳丸、风寒咳嗽丸等治疗;风热者宜选用清气化痰丸、橘红丸、蛇胆川贝片、川贝精片等治疗;内伤咳嗽则应选择肺宁、肺力咳、咳速停等治疗。肺肾气虚咳嗽宜选择补肾防喘片、老年哮喘片、金水宝等治疗。...

  • 明辨体质 因人养生

    明辨体质 因人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但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

  • 中医药浴验方 辨病辨证选药

    中医药浴验方 辨病辨证选药

    说到冬病夏治,大部分人会想到穴位敷贴,其实,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除穴位敷贴外,还有艾灸、刮痧、火罐、药浴等。其中,药浴形式多样,有全身药水澡,局部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为保证效果,药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药要对证。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 其次,方法要得当。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

  • 辨识体质话饮茶“轻”捶背宜养生

    辨识体质话饮茶“轻”捶背宜养生

    四大名著《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小说在刻画家族悲剧、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能看到丰富的养生智慧。 辨识体质话饮茶 妙玉曾说过,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红楼梦》里,每个人喜欢的茶都不同。贾母吃完油腻的食物后,就不喝六安茶;宝玉吃了面,要喝“女儿茶”。 六安茶是一种偏苦的绿茶,能清热解毒,但不适合老年人。女儿茶是普洱茶的一种,促消化、排毒功能强,还有...

  • 冬病夏治辨识体质内外兼顾关

    冬病夏治辨识体质内外兼顾关

    从1990年开始,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率先开展大型中医特色诊疗活动——冬病夏治,至今已有26年的时间,每年前来贴敷的群众多达上万名,辐射到周边各个地区,逐渐成为鄂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特色品牌之一。 质量安全的安心剂 在冬病夏治这一多年的大型诊疗活动中,该院把质量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从药品质量、厘定定位、辨识体质、内外兼顾、跟踪观察5个方面层层把关,为前来冬病夏治的人民群众注射了一支强有力的“安心剂”。 药品质量关 冬病夏治贴敷药品的质量...

  • 推荐凉茶药茶 根据体质 辨证服用

    推荐凉茶药茶 根据体质 辨证服用

    人们俗称的凉茶,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的草本饮料。在炎热夏季,喝上一大杯凉茶消除暑热,已经成为很多人清凉惬意地度过炎热夏天的好方法。 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学专家聂宏教授介绍,作为大多数人都可以喝的茶汤——凉茶在我国历史悠久,源于南蛮之地的湿热天气,人容易因热气熏蒸而上火,老百姓常用可食用的草本植物制成凉茶,能有效祛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去湿生...

  • 茶的功效 特殊的药茶辨体适时施茶

    茶的功效 特殊的药茶辨体适时施茶

    茶,既平凡而又神奇之物。说它平凡,是因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就有它;说它神奇,是因为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古写作“荼”,虽然到了唐代才有茶字,但早在神农时期,茶及药用价值已被发现。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的功效 茶道亦应该是养生之道,饮茶即是食疗。我国的饮食治疗,有古老的...

  • 高考药膳 辨证施膳

    高考药膳 辨证施膳

    所谓药膳,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当的中药与食物搭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保健食品。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药膳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可根据考生的体质状况辨证施膳。 核桃芡实粥核桃仁、芡实各30克,小米60克。将以上原料入锅,加水适量,共煮成粥,每天晚上温热服食,能补脾肾、填髓益智。对阳虚体质、智力日渐衰退的考生,食之有效。 龙杞莲子瘦肉汤龙眼肉、枸杞子、莲子各15克,猪瘦肉100克。将龙眼肉、枸杞子、莲子洗净,猪瘦...

  • 辨体施治 辨体施养非常重要

    辨体施治 辨体施养非常重要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患痤疮经治疗后好转,但很快又复发,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其发生的“温床”——湿热体质没有改变。也有人长期吃某保健药物,但效果适得其反,为什么呢?也许是阴虚体质却吃了补气之品。因此,辨体施治,辨体施养非常重要。 体质是指禀受于先天父母,以及后天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可分为九种类型,分别为:平和型、气虚型、气郁型、血瘀型、痰湿型、湿热型、阴虚型、阳虚型和特禀型。除平和型外,其它类型体质均为偏颇体质,属非健...

  • 秋燥 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秋燥 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

  •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林清玄在《平常茶非常道》一书中写道:“禅宗祖师常告诫学人‘参活句,莫参死句’,‘死中得活’,‘觅一条活路’,都是在说禅是活活泼泼、明明白白的,一旦成为形式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成为僵化的认知,那就变成死禅。”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何尝不是如此!   张某,女,11岁。2012年12月28日就诊。   平素遇冷则咳嗽,反复发作,吐清痰。现咳嗽4天,痰黏不利,咽痛,声音嘶哑,涕多,纳食欠佳,二便正常。舌质...

  • 中医的辨病论治

    中医的辨病论治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中医基本理论,完全西化;汇通派承认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然而这三大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都是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对中医应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以致有人认为“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则专治病没有证”。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的...

  • 辨病与辨症即可看作是对辨证的点睛

    辨病与辨症即可看作是对辨证的点睛

      黄某,男,62岁。2012年12月11日初诊。   患者左侧肢体震颤2年余,曾在西医院就诊,经诊断为“帕金森病”。发病半年后突然出现左上肢酸麻痛,持续不减,迁延至今。纳食、二便正常,睡眠尚可,但醒后易发心悸。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数。辨证为风湿热痹阻经络,经脉失养。治以祛风除湿通络为法。方选四味羌活汤合牵正散加减: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12克,姜半夏9克,僵蚕12克,全蝎6克,生苡仁30克,赤芍18克,生甘草6克。7剂,水煎服。   2012年12月18日二诊:药后,患者自...

  • 女性产后辨证施治用药膳调理

    女性产后辨证施治用药膳调理

      女性产后往往出现身体虚弱、贫血、恶露和身体疲惫等症状,此时,如果辨证施治用药膳调理,可有利于产后身体尽早康复。   黄芪陈皮粥   用料:黄芪30克,陈皮末3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黄芪水煎3次,去渣取汁,同粳米共煮为粥,再加陈皮末稍煮,然后加糖。每日1次,连食5~7天即可。   适应症:黄芪擅补气固表,为补脾益气主药,又长于温运阳气,为利水消肿佳品,而陈皮也能理气调中。食用本粥后,可疗产后气虚型恶露(恶露色淡红,质稀,时觉疲倦头晕)。   海参牛肉汤   用料...

  • 介绍几种辨别食物四性的方法

    介绍几种辨别食物四性的方法

      “药食同源”是中医中由来已久的说法,所以中药材和食物在一些属性上是比较相似的,比如中药讲究四性即温凉寒热,其实,在人们平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也是有温凉寒热之分的,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辨别食物四性的方法。   背阴食物偏寒;向阳植物偏热   背阴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湿气重,很少见到阳光,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而生长在空中或有向阳性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由于接受光照充足,故性偏热。   冬、夏季食物性寒;春、秋季食物性热   在冬天里生长的食物,因为寒气重,故而性偏...

  • 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

    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

      老师常言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而出的。何时该用何药,该取何方;面对一个病人,该从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后该如何接方都是讲究策略的。   见老师治过一早泄案例,案中病人于初诊时即表现为一派虚象,脾气虚、肾阳虚。然而湿象亦很明显,纳差,舌苔白黏腻。考虑到虚不受补,老师于首方中仅取苍术9克以运脾,待得脏腑功能恢复,方依次加入白术9克,党参6克,人参6克,熟地9克以补虚。之后,老师有言:“先医非不知辨证,乃不明用药次序,故病难愈尔。”   笔者喜读叶天士之书,每被其用方之精炼,用药...

  • 中医治病辨证用药量字

    中医治病辨证用药量字

      近日有人撰文提出“药量是中医疗效的生命”(《健康报》2013年3月13日),中医治病辨证用药应该在理、法、方、药后加上一量字。认为“疗效平平责之‘量’”,将中药在方剂中的用量与疗效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中药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用量往往是比较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确定中药用量的因素太多,在确定使用中药在处方中的剂量时,既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如季节的春夏秋冬,...

  • 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

    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西学中”活动。一些医务人员,把它仅仅理解为西医学习中医,学会开中药。也有很多人非常茫然,坐在西学中的教室里,头脑中一片模糊。那西学中,到底学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童话故事。春天,山上的一爿树木又复活了,啄木鸟医生也忙碌起来了,用嘴上长长的手术刀,这里敲敲,那里掏掏。因为树干里长了不少虫子,把树干破坏得不成样子。一股山泉水流经这里,看到啄木鸟满头是汗,忙得团团转,就哈哈大笑着说:“啄木鸟医生,你这里掏了那...

  •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西医重视局部中医重视整体   现代医学乘坐了现代科技的快车,使其突飞猛进,尤其利用现代大工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对疾病的局部了解得一清二楚。原子弹的爆炸为医学带来了X光机,核素的发明为医学带来了PETCT、ECT,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为医学带来了CT等。尤其是各种内窥镜的产生应用使西医对疾病的局部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为中医带来多大的帮助,X光看不见相火妄动,电子计算机看不到木火刑金,中医始终还是延用传统的整体观念诊病。这些整体观念因为时间悠久,又是临床实践的产物,在临床上能够起到...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他。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

  • 面肌抽搐的辨证食疗

    面肌抽搐的辨证食疗

    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面肌阵挛或颜面部痉挛。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故称原发性面肌抽搐,多为面神经通路上受到病理性刺激所产生。面肌痉挛者表现为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多起病缓慢,常从眼轮匝肌内间歇性抽搐开始,随后波及口轮匝肌,甚至一侧面部,严重者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控制。患者在安静时症状减轻,入睡后消失。继发性面肌抽搐可由于颅内病变如肿瘤、炎症、外伤所致,个别癫痫病患者发作时也可出现面肌抽搐。临床上应注意区别,对继发性病变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的“筋惕...

  • “时-人-病-症”的辨治思维框架

    “时-人-病-症”的辨治思维框架

      笔者曾提出“时-人-病-症”的辨治思维框架,在随后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遵此框架既尊重了中医理法为先的传统,又兼顾了方症经验的应用。于是不揣浅陋,介绍于下,以期能对中医同道临床疗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时   有很多的疾病是“与时俱发”的,比如冬季型银屑病和每年阳历10月发作的鼻炎。对于这类疾病,不考虑“时”的规律性,无疑是对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理论的漠视。   冬主“封藏”,暴...

  • 痛感能辨病

    痛感能辨病

    疼痛是人们日常 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 种不愉快的感受,也 是医学上最常见的症 状之一。它包括伤害 性刺激作用于身体引 起的痛感觉,以及机 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 反应。人们一般将这 种感觉或反应统称为 “疼痛”,而在中医看 来,“疼”与“痛”还有 些微的差别,并且通 过痛感的不同还可以 辨别身体的病证。 专家解释,“疼 痛”在口语中一直是 并称的,一般不区别 开,“疼”、“痛”...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失眠四诊不到位 导致辨证失误

    失眠四诊不到位 导致辨证失误

    失眠一证,临床极为常见,但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说到效果不理想,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四诊不到位,才导致了辨证失误。下面这个病例就是个典型。 患者为47岁女性,患顽固性失眠3年,长期服用西药阿普唑仑,每晚睡眠时间仍不到4个小时。也曾多次求诊中医,只可惜也没有明显效果。看到这个患者时,我细细地问诊,结果是既无寒热、饮食、二便之变,更没有书本上那些特有证型的症状,视其舌象亦无明显异常。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临床医生可能就开出张所谓的经验方打发病人了,反正长期失眠的病人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对吧?要是这样做,那可...

  • 中医学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中医学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辨是辨别、辨认,证是证候,即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例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证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这“四诊”所收集到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

  • 谈辨证论治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谈辨证论治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自《伤寒杂病论》创立病证结合诊断、病证结合治疗及辨证论治方法(论)以来,历代医家均高度评价其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理论精髓”,甚至说辨证论治“奥妙无穷”。其实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临床为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而“审查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创造的针对病因病机防治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时代即认识到只有...

  • 中医辨证体系的创新

    中医辨证体系的创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精华,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自1976年开始,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为宗旨,潜心探讨中医辨证方法,勤求辨证内容,构建辨证体系,继承、研究、实践,三十余年未曾间断。朱文锋教授编著的《证素辨证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朱文锋教授数十年进行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内容包括辨证方法、证素辨证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证素辨证诊疗软件的研制及证素诊疗应用举例等,现将该书的主要贡献评述如下。 明确病、证、证候等有关概念...

  • 辨证施治终结两年梦魇

    辨证施治终结两年梦魇

    一胆管结石患者在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脾胃病科进行综合治疗调理后获得康复 因疼痛而烦躁不安、难以入眠,而失眠使得人更加烦躁,疼痛加剧……整整两年,姚女士每一天都是在这么一个恶性循环中度过。直到两个多月前,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中医)做了综合调理后,她才得以结束这段长达七百多天的梦魇。 “一直以为只要把结石清除干净,日子就能回到正轨。”姚女士是南宁市的一名老师,两年多前,她因右上腹疼痛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在一家医院做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乳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