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51页

辨 第51页

  • 辨清体制对症食养(上)

    辨清体制对症食养(上)

    不同的体质特征,养生方法也不一样,称之为“辨证施食”。对提高食养食疗水平、增进健康、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医对饮食保健又一贡献。 一、正常体质:正常体质指阴阳平衡,气血旺盛流畅,脏腑功能正常协调,机体抗病力强的生理特征。正常体质多由于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所形成。正常体质的人主要表现为形体胖瘦匀称,体格健壮,发盛黑泽,面色华艳,胃纳正常,睡眠良好,二便调顺,肢体有力,耐寒耐热,耐劳耐动,精力充沛,舌质淡红润泽,舌苔淡薄,脉象和缓有力。 食养原则:宜全面协调,合理配膳。在...

  • 辨清体质对症食养(下)

    辨清体质对症食养(下)

    七、瘀血体质:瘀血体质是指血行迟缓不畅的生理特征。瘀血体质的人多由于长期抑郁,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瘀血体质多见于瘦人,主要表现为头发易于脱落,面色晦滞,眼眶黑暗,肌肤暗滞,唇色紫暗,舌有紫色或瘀斑,脉象细涩。 食养原则:以行气活血为治。 饮食宜忌:清淡饮食,以利活血;忌过食酸涩,以免涩滞血脉;忌生冷寒凉食物,以免凝滞血脉;忌骤进大补,以免壅滞气血。. 常用食物药物:山楂、桃仁、月季花、陈皮、藕、玫瑰花等。药膳如山楂红糖汤、桃仁粥。 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水液代谢功能减退,痰湿停滞体内的生理...

  •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关于三焦之实,历来争论不断。三焦有广义、狭义之分。笔者认为,广义的三焦是指人体的区域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狭义指的是胰腑。 脏腑是根据内脏的功能特点人为划分的。《素问·五脏别论》认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一般认为,三焦亦为腑之一,因其在人体十二脏腑中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称,正如《类经》所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是元...

  • 所谓经络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

    所谓经络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

    所谓经络,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通道的主干和分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又是风、寒、暑、湿、燥等致病因素入侵体内的途径,能够反映病情症状。 所谓经络学说,主要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络学说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补充了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个理论基础。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内脏器官,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每一经络都与不同的器官连接,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骼体。体外的病毒可以顺着经络传到内脏,内脏病变又会顺着经络反映...

  •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

      辨证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指导临床诊治实践,伤寒与温病融合之后的热病辨证,已经无法回归到《内经》的水平,因为其体系无法容纳后世外感热病学说的丰富内容,所以必须开放体系,容纳古今、未来关于外感病证治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重新谋划一套诊治方法。   把伤寒与温病融合起来构成的热病,可以称为“新热病”,它与《内经》所说的“老热病”有不一样辨证论治的方法与内容。《素问·热论》所论述的热病,其按六经分证的方法被后世所继承,但是其只有热病热证,没有虚寒病证;每日...

  • 辨“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

    辨“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医宗金鉴》谓“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此乃误仲景之本意,不识癫狂之有专责于虚者也。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句话前面的原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通观本条证候:悲伤哭泣,精神不安,恐惧畏吓,神疲闭目欲眠,但眠则...

  • 四因辨治肺间质纤维化

    四因辨治肺间质纤维化

      虚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在中医看来,与先天不足,肺、脾、肾三脏虚弱有关。肺为娇脏,由于禀赋不足,卫外功能不能调节应变,肺部反复感染,邪气稽留,宣肃不彻,肺中津液受损,肺络中血行迟滞,络脉失养,痰瘀互结阻于络道,“不通则病”,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本虚而标实,虚在肺、脾、肾,实在痰、热、瘀、浊。尤其是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其痰热瘀浊、痰瘀交阻的实邪更为突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型病初即出现肺、脾、肾三脏功能受损。肺脾相关,主气与津,脾愈虚,则肺愈弱,津更伤,气更少...

  •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首先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说五行的性况和属性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已从五行的属行,抽象概念化,言其功能作用,说明具有曲伸功能的属于木,具有向上炎热特性的功能属于火,能种植和收获万物属于土,金可以溶化变形,水向下湿润。    五行归类   即将宇宙万事万物,按其五行属性归类,使千头万绪的事物成有序的相关学,是说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五大元素,因此以便于理解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

  • 崔公让辨证方法浅述

    崔公让辨证方法浅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崔公让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深研经典,潜心临床,在临证思辨、诊疗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思路,今就其辨证方法浅述如下。   “执两用中”的辨证方法   崔公让借古圣先贤的哲学智慧来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执两用中”辨证方法。   “执两用中”哲学思想来源于古圣先贤对自然物理深刻的体验、理解与认识,并逐渐上升到理论高...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

  • 所谓中医辨证施膳

    所谓中医辨证施膳

    根据阴阳五行和人体经络原理,如何进行辨证施膳? 所谓辨证施膳,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 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膳,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效果,理论依据是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 人的寒热虚实、体制等选择食物,如果寻则不 当,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中将病症分为虚证、实证、寒 证、热证,虚证表现为神疲气短、倦怠懒 言、舌质淡、脉虚无力;实证表现为形体壮 实、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质红苔厚、脉 实有力;寒证表现为怕冷喜暖、手足不温、 舌淡苔白、脉迟;热证表现为口渴喜冷、身 热出汗、舌红苔黄。在食疗时,要根据病...

  • 明辨虚实治寒热

    明辨虚实治寒热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此为阴虚不足,阴虚则热之证,应尊王太仆“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热之而寒者”,指用辛热药物治疗寒证,病不愈而反寒者,是肾阳...

  • 陈可冀病证结合辨识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陈可冀病证结合辨识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病证结合模式及临床运用探索   病、证关系研究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陈可冀院士在继承经典,传承名家基础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该模式包括如下三种:一是中医辨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二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三是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在当前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第三种模式占主导地位。   根据病与证的不同侧重,病证结合又可分为以证为纲和以病为纲两种模式。以证为纲,即强调中医学中的“证”不同于现代医学辨病的异质性与重要性,临证注重证同则治同,...

  • 可参照冬温辨治今冬流感

    可参照冬温辨治今冬流感

      最近一段时间,流感发生较多,台湾B流感已死亡多人,香港和深圳都有禽流感死亡的报道,猩红热等其它传染病也有增多趋势,引起了大家对当前疫情的关注。我们在2011年初作出的《对2011(辛卯)年疫情的预测意见》中就认为:终之气(小雪~大寒),客气少阴火。“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一般来说当见暖冬,“民乃康平”。若气温偏高较著,或气温前高后低(“太阳复之”),都可能发生一些小疫情。   2011年的暖冬较为明显,出现一些小疫情也在预料之中。大...

  • 中医学“辨证分型”

    中医学“辨证分型”

      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   是对疾病基本证治规律的揭示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下的经证、腑证分治,到温病学派之卫气营血纲下的证型划分,应该是辨证分型的早期代表。辨证,即意味着分型,有辨证论治,就必有辨证分型,也只有辨证分型,才能体现辨...

  •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上)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上)

      辨证分型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辨证论治体系中,自古即有辨证分型的一类。现代的辨证分型发展很快,不仅成为临床医学论文的形式之一,也有很多教材采用了辨证分型的阐述形式。但是,应该看到,辨证分型与辨证论治有质的不同,尚不能代替、更不应该取代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由来   辨证论治是对医生临床诊治病人的操作程式和思维乃至技艺的理论概括。辨证论治是先民在医疗实践中,历经神农尝百草式的随机治疗,而后步入到有治疗记忆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阶段。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等所展示...

  •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

    大家或许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特有的特长,那么“证”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哪部书能够简明地说清楚。看看数十年来,我国各中医大学所用的中医教材,对于“证”的概念真是绕过来绕过去,说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甚至有的版本在长长的定义里边,居然添加有再次注释性的括号!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反映了我们对“证”的把握还不是很清楚。 大家看,这个“证”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精于医道,兼通理学,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笔者通过对其专著《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丹溪手镜》、《丹溪心法》等细心研读,深感丹溪在喘证的辨治方面有着精辟的论述,而且与临床结合密切。今浅析如下。   病因病机   《内经》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症状、病因病机。《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劳则喘息汗...

  •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下)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下)

      辨证论治的5个特点   中医临床选择了辨证论治真是最为恰当和确切了。事物的演进,如物理化学过程,有可重复性,故可实验再验之。地质、生物种系过程有联系性,可以归纳,但人体生命活动、特别是疾病过程,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素问·玉机真藏论》),是不可逆的、不可重复的过程,只可以比较辨别。因此,以辨证来论治疾病,是首善之选。辨证论治有如下5个特点。   凭象论证,有是证用是方   辨证论治持惟象的理论,是从信息的认知入手,是《易经》所谓的“冯翼惟象...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辨证论治仲景方

    辨证论治仲景方

      沈钦荣认为仲景方是学习辨证论治方法的楷模,仔细揣摩,勤于总结,总能拓展思路,提高疗效。   桂枝汤治术后盗汗   术后盗汗是临床常见证,一般患者在术后1周内偶有1~2次盗汗,不必治疗,但如患者术后盗汗时间长,次数多,则必须治疗。沈钦荣常用仲景桂枝汤出入治疗术后盗汗,效果满意。他认为桂枝汤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凡属卫阳不足,营气虚寒,在里阴阳不和,在外营卫失调,均可用桂枝汤化裁。术后盗汗的病机,多由患者骨折及术后出血较多,营卫虚弱,卫外不能,与桂枝汤证相符。一男性患者,51岁,2011年1月14日就诊,左肱骨...

  • 眼病的血轮辨证

    眼病的血轮辨证

    血轮指两眦,包括解剖学的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道的起端。 鼻侧称内眦,颞侧称外眦。眼眶前部外上侧有泪泉开窍于外眦内面的上方,有润养眼球的作用。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血轮疾病常与心和小肠有关。 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常见病泪道功能不全、急慢性泪囊炎、翼状胬肉等。治疗血轮多采用清心泻火、滋阴降火、养心血等。...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是具有朴素的直观的两个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具体事物间有正反两个方向,如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运动向上升为阳,向下降为阴,古代思想家联系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向,就利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个对立和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且这种现象存在一切事物当中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虽然看不...

  • 沈氏女科近代传承脉络 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沈氏女科近代传承脉络 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 •原生态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舌诊最为客观,可以“一锤定音”,但要简化才能实用。 •实证应当采用淫、痰、饮、湿、滞、瘀、食、虫8大纲目,尤以淫、痰、瘀、滞4纲为主。 •内伤虚证活治: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仙汤随证活用。 •调经分期论治,经前调气,经期调血,平时调肾。...

  • 中医忌口"辨证论忌"些最忌吃的发物

    中医忌口"辨证论忌"些最忌吃的发物

    中医在我国有很久的一段历史,中医在生病的时候都提倡不要吃一些发物,那什么发物呢?而哪些最忌吃的发物又是什么呢? 所谓发物,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了"发背",最忌吃鹅肉,因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徐肥鹅一只,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 发物的范围很广,有时将荤腥食物都看作发物。“腥味的是发物”。按照...

  •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

  • 王伯章抓主症临床辨治思维经验介绍

    王伯章抓主症临床辨治思维经验介绍

    王伯章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在临诊带教中尤其重视临床思维的运用和启发,其“抓主症”临床辨治思维不囿前人成见,自出机杼,独树一帜。   主症就是疾病的最主要脉症,是最能体现疾病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异性的主症,可以是单个症状,也可以是多个症状组成的症候群。抓主症的辨治方法,可避免没有重点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执简驭繁,直接找到疾病诊治的...

  • 鳕鱼怎样辨真假

    鳕鱼怎样辨真假

    目前,超市和海鲜批发市场的鳕鱼有鳕鱼块、鳕鱼片、银鳕鱼等多个名字,但是实际上他们的价格却相差悬殊。低价鳕鱼学名是异鳞蛇鲭,俗称龙鳕鱼、油鱼,因含有人体不能消化的蜡脂,部分人食用后会滞留于直肠,导致腹泻、肠胃痉挛等不适。而高价鳕鱼就是平时大家说的银鳕鱼。 这两种价格悬殊的鳕鱼外形近似,尤其是市场上销售的鳕鱼都是分割后的产品,如用肉眼来区分很困难,只能通过一系列外观指标和油脂含量才可以区分。银鳕鱼的鱼段皮呈白色或灰白色,色淡,肉质细腻;油鱼的皮为灰黑色,色深,有网格状,肉质较硬且粗糙。据了解,河南省农科院化验室曾对市场...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怎样
  •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心包, 在 《内经》 中出现次数并不太多, 但是因为温 病学中的 “逆传心包” 以及“心包经” 的简语而广为知 晓。时至今日, 对 “心包” 的内涵, 仍然众说纷纭。 如杨上善《太素》 认为“心外有脂, 包裹其心, 名曰 心包” , 元代医家滑寿也认同这个观点, 认为“其浸脂之 外, 有细筋膜如丝, 与心肺相连者, 心包也” ; 但是随着 温病学的成熟发展, 心包成为代心受邪的处所, 同时 &ld...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