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 第55页
-
辨清体质对症食养(中)
五、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精偏衰,机能亢进的生理特征。阴虚体质的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久病不愈所致。阴虚体质多见于瘦人,主要表现形体消瘦,面部色暗无华,或面色潮红,时有烘热感,口舌易干,渴喜冷饮,肢体怕热,手足心热,易烦易怒,易于失眠,大便偏干,小便赤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食养原则:以滋补养阴为治。 饮食宜忌:宜甘寒滋补,以利滋补养阴;忌辛热香燥,以免动火伤阴。 常用食物药物:麦冬、天冬、玉竹、沙参、梨、墨旱莲、黄精、女贞子、石斛、百合、鸡蛋、牛奶、银耳、蜂蜜与蜂王浆、猪肉、鸭肉、乌骨鸡、山药、龟肉...
-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食疗
肠易激综合征又称肠道激惹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综合征。该病常表现为下腹疼痛,并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或有黏液)或便秘(痛性便秘)、腹胀、排气等,且在腹泻或排气后腹痛的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有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在腹痛缓解后,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全身症状,如焦虑、紧张、失眠、神经过敏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体质欠佳的状况。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仅次子感冒的发病率。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较差。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配合辨证的食疗,可增强其疗效。脾胃虚弱...
-
中医 真气正气元气 三者含义考辨
真气、正气与元气(原气)考辨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是中医学常用的名词术语, 各有不同意义, 但是许多文献中,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等词常常混称, 如:真气[异名]正气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素问》) ;元气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脾胃论》) [1]。原气, 出《难经·三十六难》。又名元气、真气[2]。那么各词之间到底能否混称呢?为规范其名词术语及意义, 笔者考证了大量文献, 分析了各个词语的含义、来源、作用、运行通路, 试述如下。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
中医药在急诊中的优势性“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药急诊发展战略展望 目前, 急诊医学无论是在群众还是在大多数医生的眼里, 几乎是要和西医学画上等号的, 被冠以“慢郎中”称号的中医学, 在急诊科似乎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然而, 在西医学没有传入我国之前, 承担国人急症抢救任务的, 恰是中医学。那么, 中医学的一些急救方法是否还能够运用于临床急诊, 是否能够辅助西医学提高急症的抢救成功率, 或者说是否依然能够成为很多急症病种的主导抢救方法, 这都是当下发展中医急诊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对中医药急诊的研究, 认为中医药不仅...
-
哮喘,痫病,眩晕,偏头痛,奔豚“怪病”中医辨治
发作性疾病,是指具有发作性、反复性特点的一类疾病,散见于临床各科中。因其发病的特殊性,中医学往往视其为“怪病”,且对其诊疗有着独特的认识,也有较好的疗效。兹对此类疾病加以分析,以正于同道。 发病特点 发作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是具有发作期与间歇期的交替出现,而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 发作前或有先兆,因人而异 如哮病(支气管哮喘)或可出现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不及时处理即可加重而出现哮喘;头风(偏头痛)或于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哈...
-
耳鸣辨证食药膳
耳鸣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据自己耳鸣的表现,辨证地食用药膳,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轻症者甚至可治愈。 肝阳上亢型:常表现为耳鸣、头晕头涨、易怒急躁、失眠心烦、口苦咽干、便秘、舌红等,患者体质一般较好。治疗宜平肝泻火,可选用菊花茶:杭菊花9克,泡水喝。芹菜红枣汤:芹菜200 克,红枣50克。将芹菜洗净、切碎,和红枣同放入沙锅内,水煎服,连服7天。 脾虚湿盛型:常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口渴不欲饮、排便不畅、舌淡苔白滑或白腻。多见于体型偏胖者。治疗宜健脾化湿。可服...
-
中医诊治疾病的准则,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准则。辨证是诊治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准确与否与疗效密切相关,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浅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症、证、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疾病的外表现象一一症状表现出来的。辨证论治就是通过疾病的症状、证候等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但是症、证、病三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不能混淆,而有如下的区别。 症状:是各种疾病所表现的各种单个症状,是通过病人的自身感觉和...
-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中心析疑
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学辨证理论系统的重要内容,这一辨证理论系统历史悠久,使用广泛。作为辨证理论系统中的一种,卫气营血辨证具有其特异性,其间的卫气营血阶段医治准则,既是辨证纲要,也是医治特征。但这一辨证理论在其理论研讨及使用中仍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用于临床开展。笔者在学习这一理论的进程中,偶有心得,故参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感悟,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提出几点知道。 理论析疑 关于卫气营血理论,遍及以为由《黄帝内经》理论中的卫气、营气理论(即营卫的生成、循行、生理、病理)的论说,奠定了这一辨证理论的物质根底...
-
《金匮玉函经》辨证新说
《金匮玉函经》为东汉张仲景所撰,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历来从中医学的角度精研细讨、注释、集注者有千余家之多,这是对《伤寒论》研究的重大贡献。本文作者追溯了《金匮玉函经》的思维渊源、指导思想,以唯物辩证法的理念解读《金匮玉函经》,既跳出了六经辨证、六经传变的“圈子”,又与阴阳、脏象、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紧密结合,提出《金匮玉函经》之辨证新说。 笔者读、学、用《伤寒论》50年,从开始当学徒起,就练读、记、背的硬工夫,对于其中难点一一存疑。直到现在始终循着仲师的系统思维,逐步在临床实践中边学...
-
中医看病遵循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的原则
有些病人以为中医大夫看病不应该靠检查,只靠三个手指号号脉、看看舌头,就能看病了,其实不然,中医看病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需要既辨病、又辨证、还需辨人。 病是指人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各种疾病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每一种病都有区别于它病的特殊性,形成了各个病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病是一个疾病的全过程。 辨病:就是在众多的疾病中,辨明属于哪种病,这是看病的第一步,也是医生治病的常规,只有明确诊断,根据病的特定病因、病理本质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辨证:是利用中医的四诊...
-
《黄帝内经》大脉小脉考辨
大脉、 小脉最早见诸仓公诊籍。 《黄帝内经》 (以 下简称《内经》 ) 对二脉多有记载, 视其为纲领脉。 然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 有观点认为大脉与洪脉、 小 脉与细脉脉形相近, 主张归并; 亦有将二脉独立讨论 者。 本文分析《内经》相关记载, 结合后世认识, 尝 试对其加以考辨。 《内经》相关记载分析 1. 大脉、 小脉为性征相对的纲领脉 纲领脉为 脉象构成基本单位, 通常表征某种单因素脉象性征, 如, 脉位深浅、 脉率快慢、 脉管柔坚、 脉血盈缺等。 历 来有关纲领脉探讨颇多, 如清代费伯雄 “浮...
-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 以“和”思维通观疾病
周安全(1939—2017年)是我国闻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长时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在长时间临床实践中,周安全着重要在完好承继、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和办法的基础上,充沛学习现代医药学甚至现代科学的常识和办法,建议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术开展的重要途径。晚年进一步凝练其学术思维,以“和法”统领临床诸法诸病,医治规模逐步扩展至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
-
中医舌证纲目辨治说明
中医重参舌诊及整体辨治的疗效优势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与身体机能的失调相 关, 与饮食起居、 气候变化、 社会环境及意外伤害的 影响相关, 也与心神状态的失调相关。 笔者通过观察 认为: 中医诊疗必须根据阴阳五行、 整体辨治的理法, 遵循天人相应、 心身相合的原则, 才能获得疗效的优 势。 中医上工维护人类健康必须具备高水平、 简理法、 大获益、 少代价的四大价值, 中医上工诊疗价值必然 成为中华文明造福人类的象征。 笔者通过思考认为: 辨证和施治是获得疗效优势的根本也是难题所在, 而 舌诊则是全面和准确辨证的...
-
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体系完结
中医认为体质是个性化的,决议了个别对某些疾病的易理性,决议了患病之后的反应方式及医治作用和预后转归。例如有些人感觉身体不适,呈现头晕头疼、两眼干涩、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到医院查看方针都正常,但经过中医确诊,体质上却表现出偏颇,因而可经过中医医治和饮食调度来纠正偏颇的体质,然后康复正常。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对应的医治和调度计划,经过中医体质测评,就可认为疾病的预测和健康辅导供给依据。现在,中医体质测评已有国家规范,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率领团队完结,研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绝大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