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 第15页
-
降血糖组合用药效更佳
达美康+二甲双胍: 达美康为磺脲类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改善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此外尚有报道此类药物能够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各种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达美康适用于单纯饮食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人。1型糖尿病人及糖尿病人遇有感染、应激、手术、酮症酸中毒等情况下不适用此类药物。二甲双胍为双胍类药物,能够抑制肝脏对糖的合成及分解,促进骨骼肌和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另外二甲双胍还可以使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
哮喘发作不可随便用药
花粉、柳絮、扬尘、风沙,会诱发支气管哮喘,容易引起支气管痉挛、气喘、咳嗽及上呼吸道的炎症。这个季节一旦出现反复气喘,咳嗽,就要想到是不是哮喘发作,不可随便用药,应及时到医院对症治疗。 各种花粉、柳絮和扬尘往往会随风而“人”,哮喘发作机会因之而增多,常常先有鼻痒、喷嚏、胸闷等症状,而后迅速出现咳嗽、气急、喘息、喉中发出哮鸣音等哮喘症状。轻者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就可缓解,如果咳嗽、气急、喘息持续24小时以上仍不能缓解则为哮喘持续状态。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分两大类,即控制性药物(糖皮质激素)和缓解性药...
-
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些什么?
当人步人老年时,身体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是各个脏器功能的衰退,构成脏器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再生能力也降低。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老年人肝细胞和肝血流量较青壮年减少,一些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半衰期会延长,因此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要高些。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由于老年人肾单位和肾血流量均较青壮年减少,肾功能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一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减慢,因此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产生中毒反应。 老年人血清蛋白同样较青壮年人降低,这样药物与蛋白结合率也降低,而药物的游离部分却相应增加,虽然药效可能会增强,但也容易发生...
-
老人用药务必护肝保肾
生活中,肝与肾是人体两大重要代谢器官,对所摄入的各种物质担负着分解、滤清、解毒、储存、供养等任务,对摄人人体内的药物不例外地分解、滤毒,将药效部分送人血液以发挥作用,那些已经用过的药物及含有的毒素渣滓则排出体外。在这一过程中,肝与肾密切配合,比如那些不溶性的分子、质量较细微的药物,可直接经肾混入尿液排出体外;而有些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药物,就必须在肝脏内分解,转化为水溶性细微的物质,方能经肾脏排出,或随胆汁进入肠道排出体外。药物在肝、肾的分解、滤毒、排出等代谢过程中,均与器官组织密切接触。俗话说“是...
-
治尿道炎常用药
治疗成年人尿道炎的中西药物有很多,它们各有特点。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作为老药,主要优点是在尿中的浓度高,耐药性小,价格十分便宜,能抑制阴道前庭和尿道口周围的细菌,因而减少了尿道炎再发的机会。常用的有联磺甲氧苄啶片(增效联磺片)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菌素(先锋霉素)类药物是高效抗生素,它的毒副作用较低,引起的过敏反应仅为青霉素的1/4,使用相对安全。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先锋四号)、头孢拉定(先锋六号)等。 喹诺酮类药物 目前广泛使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大部分肠道杆菌、葡萄球菌和粪链球菌均有效,治疗尿道炎...
-
王文正 慢性肝炎中医证型划分与组方用药
1月22日,山东中医肝病学术和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国内著名中医肝病专家、我们的恩师王文正因病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含泪告别恩师,悲恸之余,40年师友情谊和垂教提携之恩伴随无尽的哀思和怀念一起涌上心头。 王文正出生于五代世医之家,其父王心铭为山东泰安四大名医之一,他幼承庭训,16岁即随父行医,名闻乡里,1958年参加在灵岩寺举办的山东省中医进修班,结业后分配至山东省中医院工作。王文正曾担任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当选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
外用药使用不当易致皮炎
有不少皮肤病患者,只要有痒感,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诊治,而是擅自用一些皮肤外用药物。但对于瘙痒症、银屑病进行期、过敏性皮炎、急性寻麻疹、急性湿疹等,如随意涂抹酒精、碘酒、风油精、皮炎宁酊、无极膏、红花油等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最多只能止痒一时,而强烈刺激对皮肤会产生损害,反致肌肤不能适应。表现在擦药部位皮肤潮红,瘙痒剧烈。如果患者非但不停还继续外用,会使皮损逐渐向周围及全身扩展蔓延,继发成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症。 此时应立即停止外用药,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诊治。如治疗不及时,可迁延数月甚至几年不愈。所以应当引起广大皮肤...
-
柳宝诒用药提倡选用地道药材
柳宝诒(1841—1902年 ),字谷孙 ,号冠群 ,又号惜余主人 ,晚清著名中医学家。医家常重医理轻药理 ,而柳氏不仅重视医理 ,也重视将医理 、药理紧密结合 ,选材地道 ,炮制精细 ,擅以不同炮制方法改变药性 、药用,以提高疗效 ,其用药制药之法更是炉火纯青 。笔者读其医案,深受启迪 。 柳宝诒用药提倡选用地道药材 ,制药讲求精益求精 ,严格按照古法对药材蒸 、炒 、炙 、煅 、酒煎 、醋炒 、土炒等制法 ,还独具匠心 ,以药材煎制药材 ,通过药性的相生相克来监制其劣性 ,增强其药性 。兹...
-
老年患者用药中的循证护理
用药种类繁多 由于老年人慢性病较多,因此用药品种也相应的多,且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循证: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各脏器功能有所下降,用药种类多易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增加毒副作用。护理干预:向老年患者宣教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能食疗的不使用药物,用中药的尽量不用或少用西药,能用一种治疗方案的不用两种。 用药方法有误用药方法是否得当对药效的有效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心绞痛的患者使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3—5分即达到效果,而口服30分才有疗效,若服药方法错误极易延误治疗。循证:...
-
王焕禄用药经验总结
王焕禄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岐黄,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对内、妇、儿、皮肤科等各科杂病有独特的见解。王焕禄教授根据脉症结合,有时或舍症从脉,有时或舍脉从症,辨证精准,用药有的放矢,效如桴鼓。在辨证精准的同时,王焕禄教授总结出了很多药对,配合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收到较好的疗效[1,2]。现将王焕禄教授运用药对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常用于心悸、怔忡的治疗[3,...
-
孙桂芝 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孙桂芝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孙桂芝50余年来始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工作,勤钻医理、治学严谨,经验丰富,配伍法度严谨,疗效显著,深为广大患者所信赖,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药对经验。笔者现将孙桂芝常用药对加以整理,以期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桔梗、牛膝: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可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临床上,桔梗与牛膝常被作为引经药使用。孙桂芝指出,临证应擅用引经药,如果使用恰当,可将...
-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武汉市黄陂区名中医张氏第六代传人。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和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概念,推动了中西医在各领域的结合。 学徒时练就厚实基本功 张介眉的祖辈是当地的有名中医,拿手儿科和内科。他从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吟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真实易》《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中医古籍。16岁时,他跟从大伯张百川学习中医,大伯给患者医治时,他就在一旁帮着抄方抓药。 大伯对他的要求比外人还严,一有闲暇,就考他《...
-
傣医用药有特色
睡药 取川乌、细辛、穿山龙等辛温除湿药物,切碎之后加水煎煮,或炒热、蒸热,取出药渣与酒或酒糟拌匀平摊于木板上,铺上竹席或者布单。患者趁热睡于药床上,盖上被子,用药物熏蒸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法多用于风湿麻木、肢体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熏药 取黄芪、桂枝、当归等药物切碎,置于锅内加水煎煮,患者坐于锅或盆的上方,借药物蒸气熏蒸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法用于因体内风、水失调而导致的肌肉、关节风湿疼痛,产后虚弱,不思饮食等症。 磨药 取白鲜皮、花椒等药物,在碗内盛适量冷开水或米汤,取药物蘸水或米汤在小石磨上研磨成药汁,内...
-
民族药师:从事民族药药品协助医师用药
民族药师:从事民族药药品购销储存、饮片加工、质量检验、制剂调配并指导生产用药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藏药、蒙药、维药等药材收购,饮片、卡擦药等草药加工炮制,成药生产制备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抽检民族药质量;购销、储存、管理民族药品种;民族药材加工,制成丸、散、膏等剂型;制备医疗机构内部制剂,进行处方配伍、质量和稳定性检查、药效及毒性控制;协助医师用药等。 5月初,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春天刚开始不久,野生蒙药药用植物与草场一同复苏。到了周末,那顺巴雅尔又像往年一样下牧区采药去了。作为一名民族药师,他的工作...
-
莲子入药功效广 莲子常用药膳 莲子茯苓健脾糕 竹叶莲子养心羹
专家简介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在中药世界里,莲家族是一类十分特别的品种。莲属毛茛目睡莲科,为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莲子、莲心、莲须、莲房、荷叶、荷梗、藕节等同属莲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不同的莲药具有不同的性能、功用、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莲药文化。其中的莲子作为常用药食两用之品,备受大众青睐,用途众多。 莲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名之曰“荷”。古往今来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