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 第9页
-
外感温热病 辨证方法与用药特色
支楠教授师从北京近代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之子孔嗣伯,是孔嗣伯老先生唯一学术经验继承人。支楠继承和发展了孔门学术思想和经验,善于将温热病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辨证中,结合自身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方面方法完备、疗效颇佳,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疗中更是充分体现孔门的辨证特色,每获佳效。 病因病机 外感温热病的发病在孔老医集中有明确论述,“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这无论是在孔老医案、跟师门诊以及自己独立门诊时,在外感温热病诊治...
-
孔伯华辨治热病用药特点
喜用化湿药 孔伯华先生认为今人体质湿热者甚多,其热病医案中挟湿为十分之七八,常以苦寒、芳香、淡渗等法祛湿。暑湿常用芳香之品藿香、佩兰醒脾化湿;石菖蒲、荷叶开上窍,从上芳香化湿;六一散、西瓜翠衣清利小便,使湿从小便出;热盛者酌加生石膏、鲜芦根甘凉之品清化;栀子、黄芩、黄连、紫雪丹等苦寒清热燥湿;湿浊中阻不化者,取陈皮、半夏、枳壳、莱菔子、大腹皮、乌药等,行气燥湿散结导滞;或有湿停水肿者,取甘淡之猪苓、茯苓配以通利之滑石块、通草、车前子、冬瓜皮以淡渗利湿;湿热黄疸者取茵陈、栀子、滑石块清热利湿;湿阻血分,常以...
-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
本文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使用频次前3位药物为炙甘草、黄芩、柴胡;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为炙甘草、黄芩,黄连、黄芩,栀子、黄芩;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提示外感发热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止咳药。对外感热病的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相关经典方剂,并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
-
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渊宁汤,全方用药以辛开散发为主
洪铭,男,1955年生,主任医师,重庆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耳鼻喉科学科带头人。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37年,擅长治疗咽喉诸病,认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主张咽喉诸病以实火居多,提倡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利咽止痛治则,强调治法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用药为辅的原则。又因喉鼻为肺系之所属,上下相连,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易受外邪侵袭,在治疗咽喉病方面,兼虑鼻病治疗的新的思维理念,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研制的“冰连清咽喷雾剂”获重庆市中医药科...
-
四君子汤用药变通 辨病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人体生长皆因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故治病首先要固本,固本首先要健脾。四君子汤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配合,可以健脾益气。 全国名中医李乾构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临床对脾胃病的治疗研究,李乾构处方用药都是先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应用的。 四君子汤用药变通 李乾构认为,因疾病的不同和个体体质的差异,应用四君子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化裁。四君子汤中的人参,可改用作用相同的党参10~20g...
-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脾胃三脏兼顾组方用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难以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甚至发展为异型增生,故被视为癌前阶段,其致病因素包括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胆汁反流、宿主因素、家族遗传、饮食习惯、营养素摄入、长期吸烟、缺乏运动、负面情绪、职业习惯、药物毒性[1,2]。在临床上,CAG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或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胃灼热、贫血等。该病属中医“胃痞”“胃痛”&ldq...
-
小金丹可作为治疗乳腺结节(类似痰核)的常用药
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徐大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主编的《我们在香港做中医·医案辑》,由香港灵兰阁中医药文化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并于4月13日举行了规模颇为隆重的首届粤港中医医案专题学术研讨会暨《我们在香港做中医·医案辑》新书发布会。笔者有幸被邀参与此会,会期虽仅有两天,但感触颇多,现略陈一二。 从1983年到1994年,笔者曾在国内参加了多次学术会议,几乎每次会议均有近1/4的代表并未出席。即使是坐在台下的代表,也常与邻座不停地交谈。而这次会议不仅准点开始,尤其让人佩服的是,...
-
刘启廷今将其组方用药经验作一总结
刘启廷主任中医师是山东省第一批名中医,全国及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行医60余年,对常见病的治疗创造了很多经验方,以方小、效卓、价低很受病家的欢迎,今将其组方用药经验作一总结,供同道参考。 首先要掌握病症的共性 刘启廷指出,任何疾病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表现,又称为主证,只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共同的特征性表现,都可以用同样的方药治疗。如一个胃脘痛被西医诊断为胃炎的病人,多具有恶心吐酸、上腹撑胀嗳气、持续或间歇性...
-
花金方治疗杂病的临床用药经验
花金方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近五十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疑难杂症,收效颇佳。笔者有幸跟随花金方学习,耳濡目染,获益匪浅。现兹将花金方治疗杂病的临床用药经验介绍于下。 薤白巧用愈后重 花金方在临床中重视经典的指导作用,每深挖奥旨,验于临床,收获肯綮。如薤白治疗痢疾后重的作用,最早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四逆散方后加减中,每易被医家忽视。花金方后揽阅《汤液本草》见云:“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泄气滞。”《长沙解药...
-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证莫拘伤寒温病
先父范万利早年随曾祖父学医,后肄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一生行医50余载,先后在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东明县中医院工作,临证以中医内科、妇科获名乡里。笔者近日整理出其点滴临证医论,以追忆之。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床亦有单症即可成一证者,但大部分是同时有多个症状,症状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性,也就是共性,辨证就是找到这种症状的共性,或者抓住特征性的症,判断出所谓的证。 世言中医辨证不辨病或言重辨证而轻辨病,是未读明白仲景之书。仲景无论伤寒还是杂病,皆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相合,纲举目张。故临证当先诊病,病明再...
-
风为阳邪风与寒合 临床用药岂可不辨因由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动极者镇之以静”,风证医治,为何还有动态之分?盖风邪有二,一曰外风,一曰内风,二风虽特性相同,但来历纷歧,导致疾病发作的机理大异,临床用药岂可不辨来由。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邪风外袭,表疏腠松,故四时邪气伤人,常依风导而入,因而外风为患,终多是邪合为病,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风痹、风水、风疹等等。即便感冒一证,从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或见喉痒、咳嗽、鼻塞等脉症剖析,也可知实为风寒表证的轻浅体现,正如《景岳全书·感冒》篇所说:&ldq...
-
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善治温病,有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和解汤、宣解汤、滋阴宣解汤六方,乃治疗温病所常用。笔者梳理此六方以探讨张锡纯治疗温病的思路及组方用药。 清解汤 清解汤由薄荷叶四钱、蝉蜕三钱、生石膏六钱、甘草一钱五分组成。 此方治疗温病初得,其脉浮滑,浮则为风,滑则为热,因其风邪外郁,郁热不散,故壮热、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背微恶寒无汗。此方以薄荷叶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君药,生石膏清热泻火为臣药,佐以蝉蜕散热达表,甘草清热解毒,又能和中为使药。清解汤所主之背微恶寒,乃热郁于...
-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70余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重视脾胃学说,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疑难杂病,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专著有《邓铁涛医学文集》、《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等。笔者数年前曾整理其论治脾胃病经验,最近重温有关著作,获益匪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论治高血压 邓铁涛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的范畴,主要是肝的病变,因此治疗以调肝为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宜平肝潜阳,...
-
南通老中医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答疑
问题1益肾蠲痹丸的研制思路和药物配伍有哪些深意呢? 朱良春:痹证的治疗原则,不外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之。如果初起或病程不长,风寒湿痹,当以温散、温通为正治,湿热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久病则邪未去而正已伤,久病耗伤气血津液,就多错综复杂,比如说久病多虚,久痛入络,久病亦多痰瘀、寒湿、湿热互结,如此则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取效。应以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为基本指导思想。 我们体会到,痹证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就是一开始初起,也要充分顾护正气。我提出“益肾壮督治其本,蠲...
-
饭后养生 上火用药
饭后不吸烟。吸烟害无边 有人说,饭后一点烟,赛过活神仙,这是吸烟成瘾的人洋洋自得的说法。烟瘾大的人放下碗筷,就习惯性的吸上一支烟。殊不知这有多么的危险。据有关资料研究证明,人在吃饭后,热量人人增加,全身的脏器开始兴奋,如胃肠蠕动加快,周身的汗毛孔都张开,同时吸收烟雾的能力也增加了,那么,此时此刻吸进的有害物质自然也多了。实验证明,饭后吸一支烟,比平时吸十支烟中毒量还大。可见,饭后不吸烟,吸烟害无边。 酒后不饮茶.饮茶害处大 有人说,酒后饮茶能润燥解酒,消积化食,殊不知,这样一来招惹的却是有肾寒、阳痿、小便频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