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第2350页
-
咳嗽治疗方药 清肺化痰清宣肺热
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学验颇丰,善治温热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在肺热咳嗽的治疗中积累了独特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于风热袭肺、痰热蕴肺、肝肺郁热3种类型的咳嗽治疗效果颇佳。咳嗽多见于急、慢性气管,急、慢性咽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现简述孔光一对于下面3型咳嗽的治疗经验。 医案一 风热袭肺型咳嗽 李某,男,12岁,2009年1月13日初诊:一周前着凉后咳嗽,两天前开始发热。刻下症见:咳嗽频作,痰色黄白相间易咳出,体温37.2℃,咽红,食欲下降,大便干,脉浮滑,...
-
泄泻方用芍药汤加减 尿频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梁继荣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2008年,梁继荣以中国中医专家身份行医英国。笔者曾跟师学医,获益颇多,现将其在英国行医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古某,女,48岁,中国人,200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每天排便3~5次,里急后重,便血。刻下:饱胀嗳气,腹部压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 诊断:泄泻(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15g,当归9g...
-
失音属清阳不升者 方用益气开音汤加减
蔡某,女,42岁。1985年5月15日初诊。 一向月经过多;半年来,每逢经后则声音不扬,需十多天后方渐恢复,几经治疗,效果不佳。2个月来,病有加重倾向,有时几乎无法发音,.诊见患者身体枯瘦,眼光暗淡,气短咽干,月经周期约30天,每次行经5天左右,色淡质稀量多,常觉心悸怔忡,难于入眠,小腹空坠,舌谈苔白,脉虚弱。中医辨证:失音(属经后精血亏损而导致气虚,成“金破不鸣”之病),拟用补土益金之法,以达到摄精血,升阳气,固冲任的目的。方用益气开音汤加减主之,药用:党参15g,北芪!5g,白术10g...
-
颤证手震颤处方 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的合方
患者男,72岁,2023年6月20日初诊。主述:5年来每次紧张时双手颤抖而不能自主,以左侧为重。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紧张时双手颤抖,当时因症状尚轻,未予治疗。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双手抖动幅度越来越大,影响日常生活,遂于2023年3月去当地中医院住院治疗,给予针刺、烤电、中药、西药治疗,疗效不显。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告诉其病难治,建议放弃治疗、回家休息。患者担心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影响今后生活,遂在病友的介绍下来诊。 刻下:患者精神良好,体型适中,每当紧张时双手颤抖得非常严重,不能持物,平时睡眠较差,易醒...
-
产后抑郁 中医治则清利湿热方药
产后抑郁 患者某,女,35岁,2018年5月14日初诊。6年前患产后抑郁症,经心理治疗、规律服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近4年后症状好转,已停用药物近1年。近期因计划二胎,情绪不稳定。 2012年剖宫产一女,产后月经量多如崩,日浸透10片卫生巾,后服中药调理经量至正常。2018年3月孕2月自然流产,阴道流血1个月,经服用中药10剂血止。月经后期,5/28~42,量色可,大量血块,无明显经行不适。现症:咽部异物感明显,难以咯出,常觉胸闷气短,眠差、多梦,常从梦中惊醒,醒后有强烈恐慌感。平素情绪低落,性急...
-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姜半夏9g,姜竹茹9g,枳实9g,云茯苓18g,陈皮6g,炒白芍9g,川连3g,吴茱萸3g,党参12g,炒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3g。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
面瘫,口眼歪斜,验案举隅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面瘫又叫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分中枢性和周围性(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瘫)。近几年因使用风扇、空调及乘车船的人群增多,呈多发倾向。其病多因风邪侵袭头面,产生口眼歪斜等症状。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传统治本病多以牵正散、大秦艽汤为主,笔者立分期分型辨证之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曾撰写发表论文《面瘫的辨证与防治》。笔者治疗面瘫多例,亦均在短期内治愈。 分型:本病以风寒、风热两型居多,间有寒湿及湿热型。如舌红、脉浮数,面部松弛有烘热感,咽红或疼痛者,为风热型,可用银翘散加祛风解毒药,发汗解外邪;如...
-
滚痰丸 精神类疾病属痰火者皆适用本方
滚痰丸出自《泰定养生主论》,为元代医家王珪所制,诸多方家有所载录但略有差异,有加朱砂者,有去黄芩加前胡者,有加元明粉者,有用生大黄者。贵州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恩骏认为《医学正传》所载滚痰丸方力大功专,其方药组成为大黄(酒蒸)250g,黄芩(净)250g,沉香15g,礞石(硝火煅金黄色)30g。用法为研细末,水泛如梧子大,每次服5~9g,温开水送下。石恩骏认为临床可随证加减使用,并不用拘于上方。然既为丸药,仍相对固定为是。 滚痰丸方中大黄功...
-
郁证心神惑乱 处方综合温胆汤
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并通过长年郁证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其所提出的郁证理念有所感悟,现整理其从郁痰入手诊治郁证医案一则如下。 殷某,女,52岁。2023年1月31日初诊。主诉:出现悲伤欲哭、胸闷1年余,加重伴有窒息感2月。2022年11月底起,患者因家事而担心焦虑,出现悲伤欲哭、胸闷等情况,遂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与焦虑,现服用佐匹克隆片,...
-
儿童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治法方药
朱珊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临证经验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1],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部肿痛、扁桃体充血肿大、化脓等[2],其病理特点为扁桃体实质充血、肿胀、化脓,甚至有脓细胞、细菌等组织渗出物自隐窝口排出。近年来受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情志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春秋季节及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病[3],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4]。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但由于抗生素耐药率升高[5],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对儿童消化系统...
-
偏头痛 血管性头痛临床在本方基础上辨证加减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李湘云善用祛风法治疗顽固性头痛,其自拟搜风蠲痛汤临床验证屡效,笔者跟师多年,现整理分享其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顽固性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主要临床特点为头痛伴抽掣,疼痛部位常为一侧,或全头痛,或头顶痛,呈暴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痛引面部肌肉,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症状。顽固性头痛常延年日久,缠绵难愈,常间歇性反复发作。正如《证治准绳》所说:“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其症状表现符合“风性善行而...
-
反复咳嗽方用荆防柴朴汤合桔梗汤合黛蛤散
王某,女,43岁,农民,2021年12月18日首诊。主诉:反复咳嗽5年。患者5年前出现无征兆干咳,开始未引起重视,后发现每年冬季均易复发。现病史:患者素来情绪偏急躁,体质欠佳,长期手足冰凉,易于感冒,自觉长期处于感冒之中,症状一般表现为自觉发热,随之又怕冷、头痛等。已多处就诊,收效甚微。现无口苦,无易汗出,纳食欠佳,寐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边略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诊断:咳嗽(少阳不和,枢机不利,宣降失常)。 治法:和解少阳,调和枢机,宣肺止咳。 方用荆防柴朴汤合桔梗汤合...
-
经方治疗耳鼻喉病体会
近年来经方在临床的应用多有报道,方证对应疗效显著,但经方在耳鼻喉科的应用却少见报道。笔者今就仲景方之用治耳鼻喉科疾病通过三个医案略述如下。 变应性鼻炎案 唐某,女,33岁。主诉:反复鼻痒、喷嚏、流清涕4年余。患者4年多来反复鼻痒、喷嚏、流清涕,以晨起为甚。平时形寒怕冷,遇冷或环境变化而加重。近受凉后症状加重,伴咳嗽,纳寐可,二便调。过敏原检查未检出,血清总I克E升高。检查:鼻黏膜色淡,双下鼻甲苍白水肿明显。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证属肺脾气虚...
-
过敏性鼻炎 宣通鼻窍处方
据最新数据报道,我国鼻炎患者达3亿之多,而其中五分之二属于过敏性鼻炎。大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去医院,采取的多是物理清洗结合口服激素,病情严重的就要手术。其中,也有部分患者找中医治疗,医生多采用芳香开窍类药物。以上种种疗法都难以取得长久的疗效,很多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近十年开展冬病夏治,我接触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非常多,在临床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提前预防,改善体质为主,治疗疾病为辅的治疗思路,在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分享医案以供同仁参考。 岳某,女,8岁。患过敏性鼻炎两年,每遇季节变换冷热交替即发作鼻炎。发作时...
-
梅核气慢性咽炎方加减治方
潘某某,女,52岁。2018年2月22日初诊。患者咽中如有炙脔,咽痛,喉中有痰,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平素精神抑郁,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梅核气(气滞痰凝,阻滞胸咽),西医称慢性咽炎。 治法:理气化痰,养阴利咽。 处方:慢性咽炎方加减:射干10克,木蝴蝶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玄参10克,制香附10克,川郁金10克,川厚朴花5克,合欢花6克,桔梗10克,甘草5克。5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煎2次,取药液250毫升,分早晚服。药后咽痛、胸部闷塞等症渐减,前方既效,毋庸改弦易辙,再...
-
脑出血开颅术后高热 处方用审平汤加减
宋某,女,64岁(1957年5月23日出生),2021年11月5日初诊(微信问诊)。主诉:脑出血开颅术后发热7天。患者10天前因突发意识丧失,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左侧基底节脑出血,行开颅手术,8天前拔除气管插管,留置鼻饲管。7天前拔除颅内引流管后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腰部穿刺检查结果提示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考虑为“颅内感染”,应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治疗7天后仍每日发热,发热以下午至晚上为著,最高体温波动于39℃~40℃,予解热镇痛剂后发热稍退,旋即复升。刻下: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9...
-
止咳平喘方 方中麻黄味苦辛为肺经专药
邱健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8年,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系疾病,各种血证如消化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及顽固性咳嗽、失眠、眩晕、消渴等内科杂病。出版《岭南脾胃论》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组成:麻黄6g,杏仁12g,炙甘草10g,干姜10g,法半夏12g,陈皮6g,白芥子12g,苏梗15g,紫菀15g。 功用:温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寒...
-
探析传统中医典籍中改善老年人失眠的食疗方
国际疾病分类定义失眠为进入睡眠状态困难,不间断的睡眠障碍或醒后机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恢复,该情况每周3次且持续30 d及以上,并导致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属于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1]。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2013—2021年全球人均睡眠时间减少了近2 h[2]。据调查统计,年龄高于65岁的老年人中失眠的发病率为20%~50%,且女性高于男性。 《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提及失眠并称之为“不卧”[3]。《黄帝内经》认为“阳不入于阴&rd...
-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介绍几则外治方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肿、疼痛为主要特征,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多见,发病年龄以5~9岁小儿居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则很少发病,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炎,脑膜脑炎,但一般预后较好,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本病多为风温邪毒侵袭,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为。当以疏风散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活血止痛为治,介绍几则外治方,供选用: 青黛糊:青黛适量,择净,以醋或水调匀后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1次。可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
反流性食管炎方用大柴胡汤加减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或食管溃疡,临床表现为胃与食管反流、胸骨后烧灼感或闷痛等症状。与大柴胡汤证的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心下满痛等类似。 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在《方剂学》里属于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现代常用于治疗肝胆、胰腺、胃肠道等内脏疾病,辨证属少阳阳明合并证者,在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中均可辨证使用。笔者在临床中多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收效甚佳,现分享验案一则如下。...
-
青玉汤是治疗小儿阴虚发热的经验方
张炜,男,1962年出生。河南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阳张仲景医院主任中医师,南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8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8年,潜心于仲景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儿科经方临床应用研究。 组成:青蒿(后下)30g,鳖甲(先煎)10g,生石膏20~50g,知母6g,怀生地15g,玄参15g,麦冬6g,地骨皮6g,牡丹皮6g,白芍6g,甘草4~6g,酒女贞子18g,墨旱莲18g,甜叶菊2g。(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