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第2354页
-
眼部水肿中药验方
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暗,舌下有瘀斑,脉弦滑。为高年气血瘀滞,而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拟以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活血行气,利水渗湿,兼以养心安神为治。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牡蛎30克(先煎),茯神15克,党参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夜交藤30克,...
-
古方八正散的临床新用
八正散是宋代大观元年陈师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通淋名方。 药物组成:车前子 12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石18克,山栀子12克,生甘草 3克,大黄(用面裹煨去面切焙)9克,木通 12克,灯芯草适量作药引,水煎去渣温服。 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症见小腹急结,腰腹胀痛,小便淋涩混赤,尿频尿急,甚或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者。 该方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之淋证而设。湿热下注膀胱,水道不利,故小便赤,淋沥涩痛,甚或癃闭不通;热邪上蒸,故口燥咽干;下蕴肠道,传导失常,故大...
-
治疗声带息肉验方
声带息肉是指发生于一侧声带的前中部边缘的灰白色,表面光滑的息肉样组织,多为一侧单发或多发,有蒂或广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样,或为红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随呼吸上下移动,大者可阻塞声门发生呼吸困难,影响发音。主要是声嘶,其程度视息肉大小和类型而异。小的局限性息肉仅有轻微的声音改变,基底广的息肉声嘶较重,音调低沉而单调,不能唱歌,甚至失音。大息肉可致喉鸣和呼吸困难。 治疗方:柴胡12克,白芍药12克,当归10克,栀子12克,枳实12克,桔梗10克,射干12克,蝉蜕9克,苏子15克,半夏12克,前胡10克,白芥子9克,甘草10...
-
产后尿闭 鼻炎 风疹 小儿水泻方
治产后尿闭方 处方:半夏15 克,大蒜2瓣.加水少许,共捣烂成糊状,敷于脐中及关元穴,覆盖胶布,用热水袋敷其上方,觉热气入腹,即有尿意。 功效:温中利窍,治产后尿闭(尿潴留),小便不通,腹胀如臌者。 (邹平山) 治过敏性鼻炎 白芍15克,生黄芪20克,白术、防风、当归、辛夷子、五味子、石菖蒲各10克,蝉蜕、甘草各6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风疹 金银花、连翘各30克,土茯苓20克,芦根18克,淡豆豉、生地黄、猪苓、黄芩、沙参各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 治小儿...
-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临床见习日久,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俱为多见,二方皆属和剂,组成类似,煎法一致。今试对二方及其之间的联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伤寒论》97条对小柴胡汤的病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即气血不足,正虚邪入,结于胁下。结者,郁也。胁下者,肝与肺也。肝肺气郁,故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脏腑相连,故不欲食,其痛必下而兼呕。设若此时无寒热证,愚意非特小柴胡汤可予,逍遥散亦可予。则气郁可解,气血亦得补。惟其有寒热证,故入柴胡半斤清热散邪,黄芩降肺清郁火而除...
-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方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血虚发热)方: 处方:党参18克;黄芪25克,当归、白术、龙眼肉、川芎各12克,木香6克,茯苓、白芍各15克,远志、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养血。用于治疗功能性低热,中医辨证属血虚发热型。症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肝郁发热)方: 处方:牡丹皮、柴胡、白芍、郁金各10克,薄荷、当归各6克,黄芩、栀子各9克,水牛角粉(冲服)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
中药验方治骨髓瘤腹胀腹痛
临床上常遇到虚实夹杂的病人,分清虚实是辨证的关键一步,否则犯下虚虚实实之戒,不但无功,反而加重病情。 2010年12月笔者接诊一患者,女,51岁,患多发性骨髓瘤1年,化疗3次未缓解。症见腹胀腹痛,泻后痛减,胸闷,喜深吸气,乏力,说话多即感劳累,五心烦热,口干,手足麻,巅顶痛,遇寒加重,纳差失眠,小便不畅,大便成形,口舌生疮,身上紧绷感,烘热汗出,畏寒畏热,舌暗红,中后部苔黄白腻,脉弦细数。患者诉自从父亲去世后,心中忧郁,遂得此疾。据此推断肝郁为主要病机,肝气郁滞,横逆乘脾,故而脾虚。以疏肝健脾为治法,方选逍...
-
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新用
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新的丹参复合制剂。由丹参浸膏、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醒神开窍之功效。传统应用于胸闷、心烦、心前区疼痛、失眠等。近年来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治疗以下疾病取得较好效果,现举数则,以供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参考选用。 1.治疗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自临床治疗心绞痛以来已被证实具有速效、高效、安全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其疗效不仅优于传统的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等,而且目前尚无产生耐药性的报道。 方法: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4周为1个疗程。该药可显著降低总...
-
治愈颈淋巴结结核方
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 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大小,肿胀不适,伴右胁肋隐痛,喉痒干咳,口干苦,后颈部时汗出,平素盗汗,动则多汗,乏力气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4月在肿瘤医院做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确认为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曾用西药抗结核治疗,未见显效,反而使血白细胞下降至2.3×109/L。西医诊断:多发性颈...
-
胆囊炎外敷膏方
肝胆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清洗能力,能按照生理节律将每天的代谢废弃物排出体外。但是, 由于大气和水污染、农药残留、长期服药、快节奏生活、饮酒、应酬、高蛋白高脂肪摄如入过多,加上熬夜、工作和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肝脏自我清洗的能力,现代社会 90% 以上成年人的肝胆内残留大量的代谢废弃物。胆囊炎患者由于胆囊收缩能力下降,就更加重了废弃物的残留。 治疗方:黄柏40克,桃仁30克,元胡30克,冰片12克,共研为末,过筛,加入凡士林120克,调成膏剂,外敷胆囊区(即右上腹压痛点),直径3~5厘米,外用纱布铺盖,胶布固定,每隔24...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中药验方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一种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为非对称性进行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电生理检查在1根或多根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没有或轻微受累。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1988年,Pestronk等首次报道此病患者血清中抗神经节苷脂克Ml抗体水平升高,应用免疫治疗可使症状有所改善,提示病变可能是由免疫介导的,故检测血清抗神经节苷脂克Ml抗体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本病在中医属“中风”范畴,正虚而外感六淫、内生...
-
中医治疗恶寒方
何某,男,38岁,于2010年6月就诊,以恶寒为主诉就诊。自述恶寒3年,尤以背部恶寒为甚,观其形体肥胖,面色白润,语音洪亮,但口中有秽浊之气。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略有迂曲,舌苔白腻而厚润,脉象沉弦而细。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曾在省市级医院治疗,多按阳虚论治,服用附子、干姜温阳剂数十剂,附子曾用到30~60克,但恶寒症状未见好转。笔者仔细分析,认为此属痰湿与瘀血互结证,应以健脾化湿与活血化瘀并用,佐以辛温通络之味,以求络脉通畅,阳气温运,恶寒症状或可减轻。 方选桂枝茯苓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茯苓15克,桂...
-
螃蟹民间常用9便方
螃蟹,昧咸性寒。中医认为,它具有散瘀血、解漆毒、催产下胎、续筋接骨之效。现介绍几则民间常用的验方。 1. 跌打损伤及瘀血肿痛:活蟹适量;洗净去泥,捣烂,加适量白酒拌和,敷于伤处,包扎,一日更换1 次。伤口破溃者不宜。 2. 扭伤:活蟹1只,高粱酒、面粉、葱各30g,生姜10g,共捣烂,用面粉拌和,敷于伤处, 1日1次。 3. 产褥热:蟹壳不拘量,烧存性,研细末,每次服10g,米酒冲服。 4. 肩周炎:活蟹2只,先放蟹在清水中泡2小时,待把腹内泥排完后,取出捣成肉泥,摊在布上,敷于最痛处,10小时后取掉。如还疼痛...
-
伏天热湿重 中医防治方
易上火者 一般多为实热体质,常表现为口舌生疮、口干汗多、常烦躁、 易发火、便秘、小便黄赤而量少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喜欢喝冷饮、吹空调。由于过度贪凉,寒邪伤及体内阳气,致使全身水液代谢失常而生湿。到了秋后寒凉之时,极易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胆囊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胃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祛暑湿以清热利湿为主。伏天常食豆芽、蘑菇、苦瓜、西红柿、绿豆、赤小豆、梨、西瓜、香蕉、桑葚、生菱角等消暑食物,维持身体之寒热平衡。最好不吃生姜、辣椒、桃、龙眼、荔枝、石榴、菠萝、花椒、茴香、羊肉、狗肉等辛温食物。可常食用冬瓜虾米汤,将冬瓜...
-
寒热体质 喝茶有别:附古方
许多人都喜欢喝茶,当然.适量喝茶对身体有上定的好处,但是喝茶不能盲目,需要辨明自己的体质,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这样才可以起到防病治病、营养保健的功效。 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黑茶(普洱茶)、清茶(铁观音、乌龙茶)等几类。这基本上是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划分的。一般来说,绿茶、铁观音发酵程度较低,属于性凉的茶。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红茶,普洱茶则属于温性茶。 治寒热肌瘦方:木香(一两) 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 ) 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当归(去芦洗净焙半两) 槟榔(三个) 陈皮(汤浸去白焙秤半两) 柴胡...
-
治老年嗜睡症中医验方
嗜睡症老年人常见,其特征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兼有神疲食少,懒言易汗,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发病原因,多由年老体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脾,使脾肾阳气俱虚,阴寒偏胜、伤及心阳,形成本症。 根据老年人阴盛阳虚的病理特点,中医治疗予以温阳益气健脾法。 组成:可取制附片5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石菖蒲10克,山药10克,炒扁豆10克,黄芪15克,炙甘草8克,红枣10枚。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阳虚而兼阴血不足者,去附子、干姜,加当归10克、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