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第203页
-
钙糖能补钙别当零食吃
钙糖片等补钙剂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预防小儿佝偻病的家庭常用药,因其毒副作用小,片剂中又加有甜味剂,有的厂家还制成了黄、红、绿等不同色彩、形状各异的片剂,所以小朋友大都乐于服用。有的家长也把钙糖片当成营养品让孩子大量长期任意服用,这是不妥的。 首先,消化道对钙剂的吸收有一定限度,多服未必能增加吸收量,只能增加排泄量。更重要的是长期大量服用钙糖片可阻止食物中维生素C及其它无机酸盐的吸收,尤其是阻止无机磷酸盐的吸收。无机磷酸盐吸收减少,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所以,给孩子补钙也不是多多益善,家长应按说明书或在医生指导下给...
-
哪些食物对药效有影响(上)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种类繁多,成分各异,但某些食物与药物一同服用会改变药物的活性,影响机体对药物吸收和代谢过程,从而使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反应。然而,食物对药物的作用和影响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下面拟就几类食物对药物可能产生的作用择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高蛋白食品 经常吃瘦肉、蛋清、鱼类、大豆制品、去脂牛奶等高蛋白食品,能促进药酶活性,加速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使其作用维持时间缩短,如茶碱及复方茶碱等。对某些药物则阻碍其吸收,妞左旋多巴,高蛋白饮食与其竞争主动转运系统,从而降低其疗效,故服药期间应采用...
-
冠心病患者饮食两误区
人秋后,冠心病发作的病人增多了。专家发现,有些心慌胸闷的老人用药后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竟是因为一些饮食的误区导致了病情的加重。 一、吃得过少导致心慌胸闷。 病案举例:74岁的张奶奶每到晚上七八点钟就感觉心慌胸闷,心电图检查发现是房性早搏,但用药后效果不好。医生询问了老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后发现,老人每天主食量仅二三两,但运动量却不小。经检查,老人有低血压、低血糖。医生让老人每天的饮食增加些面食,心慌的时候就吃点饼干。老人按医嘱调理饮食后,什么药也没用,心慌症状就消失了。 专家点评:控制热量,清淡饮食,这类健康...
-
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可致食道癌
据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可能会导致食道癌。 在对3000名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服用双膦酸盐药物5年以上的60--70岁患者,其患食道癌的概率增加一倍,从干分之一上升至千分之二。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此前的研究认为,骨质疏松药物不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说,尽管这种风险较小,但确实存在,虽然还需要进行更为可靠的验证。 科学家们现在还不清楚导致食道癌增加的具体原因,尽管骨质疏松药物有刺激食道的副作用。 首席研究员简·格林(...
-
哪些食物对药效有影响(下)
四、富含酪胺食物。 扁豆、蚕豆、动物肝、牛肉、腌鱼、腊肉、腐乳、干酪、香蕉、巧克力、菠萝、啤酒、红葡萄酒等富含酪胺。而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可乐宁等含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药品和上述食品共用时,轻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心陲、血压升高,严重者还会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食品的酪胺含量有关,这是因为肝脏和肠道内的单胺氧化酶被上述药物所抑制,不能使食品中的酪胺被代谢、灭活,大部分只能通过循环到达全身,从而增强了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促使患者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体内被抑制的单胺氧化酶活性要在停...
-
食品添加剂可致多动症
近日,英国食品安全局发现日落黄等食品颜色添加剂与儿童多动症有关。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日落黄可用于高糖果汁饮料、碳酸饮料、浓缩果汁、糖果、糕点、青梅、虾片及乳酸菌饮料中,每千克食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1克;每千克冰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9克;用于糖果包衣及红绿丝,每千克最大使用量为0.20克,用于果冻的最大使用量为0.025克;固体复合调味料、固体方便汤料,最大允许使用量为0.3克;牛肉、酱卤肉、鱼干等熟肉制品则不允许添加日落黄。由于这几类食品深受儿童的喜欢,在购买食物前应多关注产品的标签,特别是长期滞...
-
冷冻肉食的正确方法
买回的肉一次吃不完需放冰箱储藏。如果冷冻肉方法不对,则会影响肉的营养价值,并且在食用的时候很不方便。正确方法如下: 把需要冷冻的肉用清水洗干净,沥干水分,按家庭每餐食用的分量及食用方法分别分成若干份。 用塑料食品袋将每份分别包好,以减少与空气接触的机会;为了防止塑料袋之间冻结,以致影响取出物品,应将塑料袋外面的水擦干,放入冰箱冷冻室中,排列整齐。 若是不同时间买回的肉,应该把已冻好的肉放在新鲜肉的上面,这样不仅新鲜肉冻得快,而且也能更方便地拿到先买的肉,减少冰箱开门时间。 如果一次冷冻的肉量比较多,应在放人肉品后,...
-
分娩后当天饮食宜清淡
当妈妈的身体发出即将分娩的警报,全家人都非常紧张,大家都只关心宝宝能否顺利降生,很可能会忽略了妈妈要吃些什么。 一般情况下,新妈妈的产程约需要12小时左右。可以吃一些易消化吸收、少渣、可口味鲜的食物,如排骨面条、牛奶、酸奶、巧克力等,要吃好、吃饱,为自己积攒足够能量。否则就可能会身体疲劳,引起宫缩乏力、难产、产后出血等危险的情况。 分娩后当天的饮食应稀、软、清淡,以补充水分,易消化为主。可以先喝一些热牛奶、粥等。牛奶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补充新妈妈特别需要的钙。粥类甜香可口,有益于脾胃,新妈妈这天不妨可以多喝一些...
-
生危守不宜生食的食物
1、忌吃生鸡蛋。蛋清所含的抗生物蛋白在肠道内与生物素结合后,会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生鸡蛋还常含有沙门氏菌,会使入呕吐、腹泻。 2、忌生吃鲜黄花菜。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进人人体形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有剧毒,食用3~20毫克就可致死。 3、忌生吃荸荠。常吃生荸荠,其中的姜片虫就会进人人体并附在肠黏膜上,可造成肠道溃疡、腹泻或面部浮肿。 4.忌生吃新鲜木耳。 5.忌生吃豆浆。豆浆味美可口,其营养价值并不比牛奶低。但饮用未煮沸的豆浆,可引起全身中毒。 此外,还有白糖、蜂蜜应用温开水冲饮,河鱼、螃蟹和龙虾、豆角等也不宜生...
-
饮食不节腰背痛
劳累时会令人感到腰酸背痛。然而一项研究发现,大约有1/10的腰背酸痛是由于胃部肌肉劳损所致。 人的胃部肌肉坚韧、延展性好,但如果饮食不节,尤其是时而过饥、时而过饱,非常容易使胃部肌肉疲劳。特别是一些经常饱食者,使胃部负担长期过重,胃部肌肉会劳损,产生不适与疼痛而反射到腰背部,导致腰背酸痛。此类腰背酸痛不怎么剧烈,只是隐隐作痛,时好时痛,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腰肌劳损。 如果您出现这样的腰酸背痛,就要检视自己是否有饮食习惯上的问题。如果有,就必须注意胃的保养。平时三餐要定时定量,每餐七八成饱,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另外,...
-
食用低钠盐需注意什么
低钠盐以氯化钠、碘酸钾或碘化钾为原料,再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我们知道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普通食盐(氯化钠)中的钠元素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食用低钠盐不仅可帮助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还可帮助普通人群预防高血压。但是,食用低钠盐也要注意科学,否则也可能危及健康。 首先,要注意低钠盐同样不可过量。低钠盐其实是高钾低钠盐,目前,市售低钠盐含60%~70%的氯化钠,含20%~35%的氯化钾,普通食盐含99%的氯化钠。可见低钠盐中钾的含量很高,钠的含量比普通食盐低一些。有的人认为,食用低钠盐可以降低高血...
-
流感病高发期慎吃这些食物
生蚝 含有诺罗病毒(存在于海洋中的病原体)、弯曲杆菌和弧菌,它们是导致腹泻的源头。吃生蚝,应该细心挑选有信誉的供应商,了解生蚝的原产地。其实只要是新鲜的食物,味道必然味美,因此建议多以白灼的方式烹调,并煮至熟透。 冷藏三文治 冷藏三文治很容易引起李氏杆菌,因为在寒冷的环境中容易滋生李氏杆菌,若不留意会没防犯地掉进细菌陷阱。进食冷藏三文治时可涂上芥末,因为芥末可以在2小时之内杀死90%的李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鸡蛋 虽然巴氏消毒法已经把鸡蛋中的沙门氏菌量降到很低,然而鸡蛋仍是不少寄生虫的温床,不小心进食可能会...
-
食物补钙降低心脏病危险
补钙可以预防和治疗中老年入骨质疏松和骨折等疾病,不久前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发现,40岁以上经常服用钙片者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30%,罹患中风和死亡的风险也略有升高。其机理可能是钙片会增加血液中钙含量,改变血液化学成分,从而威胁心脏健康。这与此前的科学结论“补钙可以预防中老年中风,降低中风死亡率”恰好相反。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很多科学家建议消费者重新认识补钙的重要性和方法。美国科学家建议人们最好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000~1500毫克钙,因为人体摄人食物中的钙不存在以上的安全问题,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应...
-
名贵食材营养替代
进入秋季,又到了人们进补的好时节。随着食补养生观念的不断提升,燕窝、鱼翅等名贵食材也走上了百姓的餐桌。名贵食材虽然有较好的滋补养生功效,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对工薪阶层来说不可能经常食用,而期望吃一两次名贵食材就有神奇功效是不现实的。其实,在平民食材中也能找到可与高档食材媲美的替代品,只要合理搭配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且营养价值并不逊色于高档食材。 海参和鸡蛋蛋白 海参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55%以上。鸡蛋蛋白同样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 另外海参含有牛磺酸和尼克酸,具...
-
糖友选食物需看血糖负荷
糖尿病患者通常把血糖生成指数(G1)作为自己选择食物的标准,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各种食物对人体血糖影响大小的指标,GI大于75%的食物是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GI小于55%的食物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我们有时候却发现,GI并不是决定血糖升高程度的金指标。比如,香蕉的GI为52%,西瓜的GI为72%,按理说吃香蕉应该比吃西瓜升血糖的反应弱,然而事实却相反。同样食用量下,选择西瓜对血糖的影响比香蕉小。这与大家通常说的西瓜甜,糖尿病人不宜食用的观点恰恰相反。 这是因为,G1只能反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度及其对血糖影响的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