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经 第7页

内经 第7页

  •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首见于《素问·痿论》,为心病致痿的症状表现。历代医家对此句含义虽认识基本一致,但在相关医籍中对此句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究竟此句该如何明句读?笔者有一些个人认识,现简述如下,望同道斧正。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句读缩影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对此句未作句读。王冰认为:“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认为:“脉痿者,凡四...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内经探析
  • 《内经》的“动静”观

    《内经》的“动静”观

      “动静”,《五运行大论》有专门论述:“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地者,所以载生长之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内经
  •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 出,著述丰富。浙派中医系指生活行医在浙江地区 的历代著名中医药大家群体。据考证 [1 ]序2 ,民国以 前浙江名医有史可考者有 1700 余人,中医药著作 达1800 余种,为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 献。浙派中医大家中大部分都非常重视对中医经典 尤其是 《黄帝内经》的研究,他们在传承与发展 《黄帝内经》学术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形成了 浙派中医最有代表性的医学流派分支,即医经学派。 其中的代表医家如滑寿、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 成为元、明、清时期医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

  • 《黄帝内经》大脉小脉考辨

    《黄帝内经》大脉小脉考辨

    大脉、 小脉最早见诸仓公诊籍。 《黄帝内经》 (以 下简称《内经》 ) 对二脉多有记载, 视其为纲领脉。 然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 有观点认为大脉与洪脉、 小 脉与细脉脉形相近, 主张归并; 亦有将二脉独立讨论 者。 本文分析《内经》相关记载, 结合后世认识, 尝 试对其加以考辨。 《内经》相关记载分析 1. 大脉、 小脉为性征相对的纲领脉 纲领脉为 脉象构成基本单位, 通常表征某种单因素脉象性征, 如, 脉位深浅、 脉率快慢、 脉管柔坚、 脉血盈缺等。 历 来有关纲领脉探讨颇多, 如清代费伯雄 “浮...

  • 《内经》理论建构的奉献

    《内经》理论建构的奉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史记》(公元前91年末~90年头)之后,《七略》(公元前6年)之前,全书首要是以黄帝与岐伯等6位属臣问对办法,探讨了医药学常识,自此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特征的生命科学常识系统。经过笔者仔细研习之后发现,其间传载的医学常识与其成编之前文献所传载的相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三者所涉的“摄生”,以及《史记》以29例“诊籍”材料为材料而撰写的“扁鹊仓公列传”内容较为会集外,其他...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内经理论
  • 《黄帝内经》脉诊刍议

    《黄帝内经》脉诊刍议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是我国现存 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内经》重视整体观 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色、脉 诊法,其中色诊以望面之五色为主,脉诊是我国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 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判断预后具有 重要意义 。《内经》脉诊内容极其丰富,本文着重 阐述其脉诊特色。 1 独取寸口诊法演变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 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 法 。《内经》收载了脉诊的理论原则和多种诊脉方 法,主要有三部九候诊...

  • 盖天说宇宙结构模型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盖天说宇宙结构模型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成书年代有黄帝年代说、战国年代说、秦汉年代说、西汉说、两汉说等,近20年来更有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说。笔者以为,《内经》成书应当是在《史记》面世(公元前91年)今后至公元前6年刘歆《七略》完稿的近百年间。此前近两个世纪,西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明、科技(尤其是医药科技)的开展为其成书发明了杰出的条件。因为任何严重工作的发作都不是偶尔的,都有其相关的特定布景,《内经》的成书也不破例。华夏文明的开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现存古文献之追述或代代传说及出土文物,阐明早在上古时期,劳动人民便逐渐...

  •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

    •《内经》从“天人一体”思维动身,从生命的演化进程中掌握生命活动规则。“天人相参(应)”的思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维的严重开展,是中医学最底子的中心思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悉数,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辅导思维。 •形神合一的观念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实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含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柢固的心身别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方法的一种应战,它促进人们用全体的医学观念,去知道生命、健...

  • 先秦诸子思维促进《内经》理论构建

    先秦诸子思维促进《内经》理论构建

    •《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除了遭到精气、阴阳、五行、神论等哲学思维非常深入的影响之外,诸子百家的学术思维很天然地浸透其间,糅杂其间,用以解说相关的生命现象,处理相关的医学问题,构建医学系统。 •《庄子·摄生主》着重于民休摄生息,《兵书·月战》的“六合之间,莫贵于人”之说,《吕氏春秋》开卷首论“重生”,无一不是“重生”这一古今中外全人类一起理念的表现,《内经》正是在这一人类一起理念的文...

  • 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三家注》

    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三家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大凡成果卓著的医学我们无一不对其奉若神明而敬慕之、精研之、遵从之、饯别之。历代《内经》研讨成果迭起,特别近30年来更是异峰凸显,可谓《内经》研讨的黄金时期,不管成果数量仍是质量都是前无古人的。 近日欢喜而用心地习读了津门内经学研讨专家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三家注》,颇受教益和启迪。他以共同的视角和发人深思的办法投入研讨,使人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 据我所知,王玉兴所供职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之于《内经》研讨根底坚实、学风朴素、工作厚实。他自己早年师从...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 学习《内经》诊法学的全体观思维

    学习《内经》诊法学的全体观思维

    《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翻看历代名医名家就会发现,先贤们无不对《内经》推崇之至。现各界也掀起学习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的热潮,各大中医药院校也着重要从头回归经典,并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国医大师熊继柏就怎么学习《内经》诊法学思维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学习《内经》诊法学的全体观思维 诊法,即确诊疾病的办法。熊继柏以为,《内经》论诊法是以全体恒动观为辅导,以藏象、经络为根底,“从外知内”“以表知里”“以常测变”,全面诊...

  • 《内经》认为风为阳邪 外风理论中的矛盾之处

    《内经》认为风为阳邪 外风理论中的矛盾之处

    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的总称,又以风邪致病最为广泛。早在《内经》即对风邪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建立了风邪为病的理论框架。然去古愈远,理法愈晦,后世医家对此发挥甚多,如内风、外风、真中风、类中风等。本文以《内经》为依据,与后世诸风邪理论相互参验,阐述如次。 《内经》认为风为阳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东方生风,风生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hel...

  • 五行概念的形成《黄帝内经》用五行

    五行概念的形成《黄帝内经》用五行

    五行,是基于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季观念,表现为“天-地-物-人”三位一体互联互通、有序变化的五种“象态”。 五行概念的形成 五行概念首见于《尚书·洪范》,自管仲所处时代之后,逐渐赋予其哲学内涵,常用于表达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属性标记,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相生相克关系及其次第被明确地表述,则见于西汉《春秋繁露》。 这一观念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十月太阳历法五季观念。十月太阳历将一...

  •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从《黄帝内经》解剖管窥早期中医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传承至今已二千多年, 其文古义奥, 且非一时一人而成[1], 最早为西周或春秋战国时遗文, 历经春秋、战国、秦汉, 于西汉成型, 成书后又经过六朝、唐、宋时期医家、学者的整理、修订和增补, 才汇集成现行版本[2], 其中蕴含的早期中医理论雏形与脉络渐难把握。解剖是人类认识人体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方式, 古代解剖在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便逐步停滞[3]。因此, 通过剖析《内经》中古代解剖认识或可管窥早期中医理论的推演过程。 《内...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以《黄帝内经》为例论中医取象比类的结构特征

    以《黄帝内经》为例论中医取象比类的结构特征

    取象比类滥觞于《周易·系辞传》, 见诸于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李约瑟曾说:“宇宙类比贯穿于全部中国思想史之中”[1]。值得一提的是,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学森将其称为“唯象的中医学”。正如《周易·系辞》云:“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素问·示从容论篇》云:“援物比类, 化之冥冥”, 取象比类是中医意象思...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黄帝内经》法天则地形成的认知基础

    《黄帝内经》法天则地形成的认知基础

    基于思维方法初探《黄帝内经》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法天则地是在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指导下提出的重要治疗思想[1]。《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法天则地, 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 随之者若影”。《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法天则地, 合以天光”。它强调医者要整体详参, 从治疗方法的选择到治疗药物的具体运用, 皆参天合地, 根据天地变化的规律随时应变, 这是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的体现。但是自西方文化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枪炮动摇了中国的文化...

  • 《内经述》学术思想剖析

    《内经述》学术思想剖析

    清代医家方本恭《内经述》探析 方本恭,清代医家,字鼎篆,号山子,浙江嘉兴人,出身儒门,生于乾隆二十三年,卒年不详,因其居名曰春水船,故又自号春水方生。方本恭学识渊博,尤以易学为长,著有《春水船易学》,《内经述》是其书的第二部。《自序》略曰:“于灵枢则取经俞而列其文,于素问则取运气而实其旨,合运气于经俞……述《内经》之‘志’”,并围绕“运气”“经俞”两大主题构建起其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

  • 《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意涵

    《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意涵

    “治未病”概念发生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但有多个维度的意涵,既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也有把握疾病过程中的疾病未生、邪气未盛、邪气已衰而正气未复重要时机及时采取措施等丰富内容,务必要予以准确理解,全面认识。 《黄帝内经》治未病意涵 《内经》“治未病”的三个维度 “治未病”是《内经》对生命科学确定的重要理念和命题,有三个维度的内涵。 第一维度是健...

  •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在其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该书不仅继承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融入了张仲景本人的理论思想与临床经验,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医必读之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古代人民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含义及关系 黄帝内经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含义及关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概念标记了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的阴阳属性,构建了独特的“标本中气理论”模型,成为伤寒六经气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源头,对于理解和应用张仲景《伤寒论》相关条文给予重要的启迪。 •经文有“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之论的原因,一是突出其易生之病的发病机理,二是强调病情复杂的发病机理,三是强调不被重视的发病...

  • 《黄帝内经》六淫之风

    《黄帝内经》六淫之风

    •《黄帝内经》之风,实则是多层概念的混合,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别,而且有气化、气候之分。 •古人认为,风为震物之气,不同季节的风阐释不同的物候征验。气为物之先导,故物无以验则验之气,气无以验则验之风。 •作为“气”流动呈现的基本形式,古人依据八卦将时令分而为八,称为“八风”。八风之意,依然是主宰万物之生长化收藏之意,是哲学之“气”的表达的具化与替代。 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风为六淫之一,在...

  • 《内经》“时立气布”思想的解读

    《内经》“时立气布”思想的解读

    基于《黄帝内经》“时立气布”思想的暑邪理论探析 “暑”乃是“六淫”之一, 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笔者在对于暑邪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了诸多问题, 如暑多兼湿的原因、六淫中“暑”与“火”的异同、如何理解《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以“夏至”为节点区分“病温”“病暑”?暑无内暑的说法是否正确?历史上两种...

  • 《伤寒论》溯源 六经异于《内经》

    《伤寒论》溯源 六经异于《内经》

    《伤寒论》乃首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之医学巨著。非但外感疾病,亦为临床各科阐发病证方药规律,于后世医家最有启发。复因其药少方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被誉为“方书之祖”。仲景才高识妙,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而被后世尊称为“医中圣人”。 《伤寒论》溯源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杂病两部,成书于东汉末年。彼时,社会矛盾丛生,外戚宦官轮替登场,封建割据,战争频仍,几经兵燹,而使该书散佚不全。后经晋王叔和将原书伤寒部整理成册,名为《...

  • 从文本角度看《黄帝内经》表达特点

    从文本角度看《黄帝内经》表达特点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是《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里的一句话,原意是指行针之时心手合一、乘物游心、医者对患者感同身受的契合状态。本文借用这句话意在表达:人本身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有把食物腐熟到极致才能真正全面地吸收水谷精微;对待《黄帝内经》等经典,也要烂熟于胸,才能真正把握“活的思想”。那么,对经典文本特征的充分了解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文本而言,《黄帝内经》的表达方式显然不是分析型的,因为其运用的方法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辩...

  • 浅谈《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及其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浅谈《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及其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治疗血液病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并进行立法、遣方用药。“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是血液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围绕“血液”的好与败、质与量、动与静、热与寒、溢与凝进行动态协调与平衡,同时固护人体正气[1]。以平为期即是将“未...

  • 对《内经》中阳郁证机的探讨

    对《内经》中阳郁证机的探讨

    中医学范围内“郁”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两种。广义的“郁”,是指疾病发生过程中人体气血、脏腑功能所表现的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程的某个阶段,是为证候;狭义的“郁”,是指以情志内伤,气机郁滞为始,病位涉及五脏六腑,而以肝心脾三脏最为突出,表现于气、血、津液、饮、食等郁滞,是为病机。阳郁,是阳气郁结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养之能的简称。近年来,由于素体阳虚、空调环境、饮食贪凉等因素,造成部分人群出现“阴凝于外,阳郁于内&rd...

  • 论同气相求与《黄帝内经》“阴阳交感”思想的关系

    论同气相求与《黄帝内经》“阴阳交感”思想的关系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理基石,其形成与发展皆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传统的阴阳思想在《易传》的演绎下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如李泽厚先生[1]说:“它(《易传》)之所以是哲学,在于它把‘天道’、‘地道’、‘人道’一统于‘乾坤’、‘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即两种矛盾而又互补着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内经》继承...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