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第7页
-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首见于《素问·痿论》,为心病致痿的症状表现。历代医家对此句含义虽认识基本一致,但在相关医籍中对此句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究竟此句该如何明句读?笔者有一些个人认识,现简述如下,望同道斧正。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句读缩影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对此句未作句读。王冰认为:“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认为:“脉痿者,凡四...
-
《内经》的“动静”观
“动静”,《五运行大论》有专门论述:“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地者,所以载生长之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
-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 出,著述丰富。浙派中医系指生活行医在浙江地区 的历代著名中医药大家群体。据考证 [1 ]序2 ,民国以 前浙江名医有史可考者有 1700 余人,中医药著作 达1800 余种,为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 献。浙派中医大家中大部分都非常重视对中医经典 尤其是 《黄帝内经》的研究,他们在传承与发展 《黄帝内经》学术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形成了 浙派中医最有代表性的医学流派分支,即医经学派。 其中的代表医家如滑寿、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 成为元、明、清时期医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
-
《黄帝内经》大脉小脉考辨
大脉、 小脉最早见诸仓公诊籍。 《黄帝内经》 (以 下简称《内经》 ) 对二脉多有记载, 视其为纲领脉。 然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 有观点认为大脉与洪脉、 小 脉与细脉脉形相近, 主张归并; 亦有将二脉独立讨论 者。 本文分析《内经》相关记载, 结合后世认识, 尝 试对其加以考辨。 《内经》相关记载分析 1. 大脉、 小脉为性征相对的纲领脉 纲领脉为 脉象构成基本单位, 通常表征某种单因素脉象性征, 如, 脉位深浅、 脉率快慢、 脉管柔坚、 脉血盈缺等。 历 来有关纲领脉探讨颇多, 如清代费伯雄 “浮...
-
《内经》理论建构的奉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史记》(公元前91年末~90年头)之后,《七略》(公元前6年)之前,全书首要是以黄帝与岐伯等6位属臣问对办法,探讨了医药学常识,自此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特征的生命科学常识系统。经过笔者仔细研习之后发现,其间传载的医学常识与其成编之前文献所传载的相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三者所涉的“摄生”,以及《史记》以29例“诊籍”材料为材料而撰写的“扁鹊仓公列传”内容较为会集外,其他...
-
《黄帝内经》脉诊刍议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是我国现存 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内经》重视整体观 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色、脉 诊法,其中色诊以望面之五色为主,脉诊是我国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 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判断预后具有 重要意义 。《内经》脉诊内容极其丰富,本文着重 阐述其脉诊特色。 1 独取寸口诊法演变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 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 法 。《内经》收载了脉诊的理论原则和多种诊脉方 法,主要有三部九候诊...
-
盖天说宇宙结构模型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成书年代有黄帝年代说、战国年代说、秦汉年代说、西汉说、两汉说等,近20年来更有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说。笔者以为,《内经》成书应当是在《史记》面世(公元前91年)今后至公元前6年刘歆《七略》完稿的近百年间。此前近两个世纪,西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明、科技(尤其是医药科技)的开展为其成书发明了杰出的条件。因为任何严重工作的发作都不是偶尔的,都有其相关的特定布景,《内经》的成书也不破例。华夏文明的开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现存古文献之追述或代代传说及出土文物,阐明早在上古时期,劳动人民便逐渐...
-
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三家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大凡成果卓著的医学我们无一不对其奉若神明而敬慕之、精研之、遵从之、饯别之。历代《内经》研讨成果迭起,特别近30年来更是异峰凸显,可谓《内经》研讨的黄金时期,不管成果数量仍是质量都是前无古人的。 近日欢喜而用心地习读了津门内经学研讨专家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三家注》,颇受教益和启迪。他以共同的视角和发人深思的办法投入研讨,使人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 据我所知,王玉兴所供职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之于《内经》研讨根底坚实、学风朴素、工作厚实。他自己早年师从...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从《黄帝内经》解剖管窥早期中医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传承至今已二千多年, 其文古义奥, 且非一时一人而成[1], 最早为西周或春秋战国时遗文, 历经春秋、战国、秦汉, 于西汉成型, 成书后又经过六朝、唐、宋时期医家、学者的整理、修订和增补, 才汇集成现行版本[2], 其中蕴含的早期中医理论雏形与脉络渐难把握。解剖是人类认识人体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方式, 古代解剖在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便逐步停滞[3]。因此, 通过剖析《内经》中古代解剖认识或可管窥早期中医理论的推演过程。 《内...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在其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该书不仅继承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融入了张仲景本人的理论思想与临床经验,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医必读之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古代人民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