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第6页
-
《内经》中的养生保健观
《黄帝内经》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上所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收藏之根本。所以提出这个规律养生,春天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冬天保养阴精。 《内经》提出的四时养生的观点,历代注家对此认识尚不一致。 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则要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元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食,以制其盛阴。 张景岳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与阴互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
-
陈语轩解读《内经》 妙语道养生智慧
作为香港中华易学科技应用协会的会长,陈语轩自小就研读了《易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道德经》等经书,他认为,《黄帝内经》虽然是一本医学巨著,但是对治病方法的介绍却很少,里面的养生智慧才是深深吸引人的地方。 2月27日,陈语轩根据自己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不少读者反映获益匪浅。 最错误的常识:只重治病不重养生 陈语轩一开场便说到,《黄帝内经》是一部教人认识自己身体的著作,而认识自己的身体不是为了懂得如何治病,而是要知道怎样防病。因此,他认为,《内经》的核...
-
《黄帝内经》现代中医体质与疾病
中医体质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 并成为中 医基础理论一门新的独立分支学科。 建国后, 从第 七版国家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开始, 专门出现 “体质” 一章, 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藏象等章节相 并列, 此种变化可视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变革。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为中医理论的奠基 之作, 在以阴阳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象思维、 整体 观为核心观念的基础上, 其对体质形成、 体质影响因 素、 体质差异现象、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体质与治疗 有着全面的认识, 是现代中...
-
《黄帝内经》中的推拿理论
与先秦文献比较,《内经》中关于推拿的描述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先秦文献大多是一些对推拿疗法应用的经验记载,经验被记录下来,形成理论,就会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内经》中,推拿按摩这个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初具雏形,对推拿的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推拿的手法、推拿人员的选核等等都有较确切的描述.这些描述被历代医家采用与遵行.至今仍具理论与临床意义。 推拿的作用机理《内经》中直接记录推拿作用机理的文字较少,从所记载的条文可以看出推拿疗法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对气血进行调节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素问·举痛论》曰:...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浅解《黄帝内经》的补泻
《黄帝内经》 是中医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著作, 是标 志中医理论成熟的奠基之作。目前, 一般都认为《内 经》 的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时代, 并自秦汉以来代有 补充 [1 ] 。受思维方式和时代的影响 , 《内经》 不可避免 地被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 。《内经》 使用了阴阳 五行作为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的理论框架和说理工具, 也使用了一些当时中国哲学经典著作里的哲学词汇, 如:阴阳, 虚实, 损益, 顺逆, 调和, 补泻等。这些都是 《内经》 的核心词汇, 影响着对全篇的解读, 也涉及到 对整个中医学的解读。 补泻是 《...
-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后世医家加以发挥,但当代学者论述较少。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临床根据《黄帝内经》脾阴思想治疗疾病,认为但凡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至脾阴虚范畴,根据阴亏及虚火程度,治以甘寒、酸甘之法,并少佐升清,健脾气之品,以顺脾生发之性。常用药物有:山药、薏苡仁、扁豆、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粳米、白术等。治法诸如益脾阴,肝脾同调,舒肝气,养肝血同时益脾阴;养心健脾,补心气,滋心阴同时益脾阴;培土生金,健肺气,润肺阴同时益脾阴;养先后天,脾肾同补。五脏生克制化,百...
-
着眼于《黄帝内经》对经脉的认识
本文着眼于《黄帝内经》对经脉的认识,从胚胎发育学的角度解读任脉、督脉的可见循行路线。认为任脉是中胚层随内胚层向腹侧卷折形成原始消化管的过程中向腹部中线发育形成的;督脉是中胚层随着外胚层向背侧卷折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向背部中线发育形成的。 [摘要] 在考证经筋、经脉的过程中发现:《黄帝内经》对经脉的认识不仅局限于解剖学结构,还具有胚胎发育学的痕迹。任脉是中胚层随内胚层向腹侧卷折形成原始消化管的过程中向腹部中线发育形成的,中胚层的生骨节、生肌节和生皮节组织生成的结构参与了在腹部中线的对接;尿囊和卵黄囊同时被包裹...
-
《黄帝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探析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作为我国现存最 早的中医典籍, 也是现存最早为方剂命名的著作。书 中所载 13 首方剂及方剂相关理论的阐述, 已初步呈现 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要素, 对后世方剂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亦为方剂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据此, 我们基于《内经》 原文, 对其散见于各篇文章的 方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与提炼, 将其所具备的 方剂理论框架基本要素归纳分析探讨如下。 1 《内经》 中的治则与治法 早期人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通过观察总结, 提炼 出一些基本治则与治法以指导...
-
百病生于气《黄帝内经》
老李患有糖尿病肾病、缓慢肾功能衰竭,长时间服用中药,半年来血肌酐一向维持在正常规模以内,而这次复诊血肌酐却显着上升,人也显得疲乏了许多,查询老李得知,近期并无伤风发烧等感染状况,也没有服用有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一向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血糖操控尚可。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老李肾功能开展了呢? 进一步问诊才得知,最近老李单位涨工资了,把老李乐得整天兴奋不已,进而导致夜里难以入睡,辗转反侧,影响老伴晚上也睡不成,两口子吵架吵了2周,复查肾功能,发现方针较前升高,两人更是彼此诉苦。正本导致老李血肌酐上升的元凶...
-
从张其成《黄帝内经》《易经》音频课程谈起
在常识大爆炸年代,怎么让陈旧的中医经典在一般群众中发出永恒的魅力?这是中医药文明传达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在喜马拉雅FM的两门热销课程——《黄帝内经》和《易经》,为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有利的探究。 《黄帝内经》和《易经》都是以文言文的方法编撰,对于中医药专业学生来说都是很难读懂的。但是张其成在喜马拉雅FM面临群众开讲的《易经》精品课程,上线一年多点击率就超越1500万人次;《黄帝内经》课程一个多月点击率就到达150余万人次,长时间居人文榜、国学榜第一名,且好评不断...
-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可全面解释人体生命过程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虽还带有哲学烙印,但具有了丰富医药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特征,赋予阴阳理论以新的生命力,并得以完整系统表述和传承。 •《内经》之所以要用阴阳知识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这与阴阳理论是国人固有、原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无关系。 阴阳理论是研究其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生命科学中具体应用的知识体系,《黄帝内经》先后四次对阴阳概念予以定义,全面展示了阴阳特性、阴阳相互关系,并从其具体应用中示人以为何要运用这一观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认真阅读其中的相关原文,才能...
-
少阳病与燥邪为病症状比较《内经》对燥邪的根本知道
•小柴胡汤经过调理上焦功用,使津液得以输布,胃肠润泽,大便得解。这与《内经》中肺藏调理水液代谢的理论根本重合。 •《内经》论说燥邪有严厉的界说内在,燥气自外而来,外感之少阳病归于燥邪为病;内伤病也有内燥为病如忧悲过分,致使肝气郁结。 六淫理论是中医外感病的中心理论。燥邪作为六淫之一,相较其他邪气,理论和临床研讨适当狭隘,一般多局限于秋燥,且多争议。后世医家依据燥胜则干,有将风炽热伤阴、阴伤血燥误以为便是燥邪的倾向,实与《黄帝内经》燥邪不同。 《内经》对燥邪的根本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