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第2页
-
《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基于《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 程玠(生卒年不详),字文玉,又字松崖,号丹崖,新安(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早岁习儒,明朝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得中进士,由其性好岐黄,亦受其兄程琎影响,遂立志学医,终成一方名医,撰有《松崖医径》(以下简称《医径》)、《眼科应验良方》、《伤寒集》等书。以其传世的著作分析,当以《医径》为其代表作,《医径》共分上下2卷,原刻本已失,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朝万历庚子(1600年)刻本。程开社曾序曰:“盖径者,径约直捷之谓也。取途便而奏效速,用...
-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喘证是指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扇动、 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 也多为某些急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其根源发于 《内经》 [1 ] , 其对喘证就有较多论述, 称其为 、 喘、 喘息、 喘呼、 喘逆、 肩息等 。《内经》 对喘的记载奠定 了其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都在指导和启发临床, 现将 其对喘证论述进行探讨如下。 1 病因 1. 1 六淫 对于六淫致喘 , 《内经》 提到了风、 寒、 暑、 湿、 燥、 热邪。寒为阴邪, 外使腠理闭塞、 内令肺气郁遏 而致喘息。如 《素问 &middo...
-
《黄帝内经》消渴病相关概念
•《内经》对消渴病证发生机理的认识,主要见之于相关篇论,一是消渴病的发生,与其特定体质有关;二是因为饮食不节。 •《内经》不仅有针刺治疗消渴病证的方法,而且在其全书列举治病13方的情形下,还有一首专治本病的兰草汤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有14篇涉及消渴病,有9个相关病证名称及相关概念,经过对相关原文整合,可窥其明确的发病机理,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中唐时期的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有专章传载,首次提出消渴病的三焦分证以及辅助饮食论治的思路,为后世临床研究该病提供...
-
耳鸣秘方,耳内经常如蝉叫虫鸣 张梦侬主治方解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耳鸣的病因病机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为特点的诊疗方法。诸如耳鸣辨证须分清虚实,认为耳鸣声大,呈低音调者多为实证,而高音调如蝉鸣者多为虚证;暴鸣新鸣声大者多实,鸣声细久者多虚;日夜双侧耳鸣多实,夜静鸣甚者多虚;声短急促者多实,声长不间断者多虚;手按之鸣声加重者为实,按之减退或停止者为虚。 秘方:煅磁石粉120g,煅龙骨粉、煅牡蛎、山萸肉、泽泻、车前子、沙参、黄芪、葫芦巴、茯苓、制龟板各60g,制鳖甲、山药、熟地、玉竹各120g,丹皮30g。...
-
砭术《黄帝内经》止疼痛
砭术见于(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砭、针、灸、药、导引五大医术之一,可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常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所致的腹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刮法 适用于疾病初期、邪气正盛的实证患者。患者俯卧在砭毯上,下面放置电热毯以低温加热,目的在于温通气血。利用砭石做成的刮板,在后背正中及两侧从上向下刮痧,直至出痧。灸法 适用于久病体虚者。在腹部放置砭石片,取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 寸),用点燃的艾条在石片上方温灸,每个部位5叫0分钟。以自我感觉温热舒适而又不会被烫伤为宜。推法 患者俯卧于砭毯上,术者手掌涂上甘油以润...
-
《内经》中四种长寿之人初探
《内经》称摄生者为人,并将其分为与道同生的真人、通达于道的至人、顺从于道的圣人、符合于道的贤人。 真人:他们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们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们修道养生的结果。这种人可以归属于真人之歹E 至人:他们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调和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们...
-
《黄帝内经》以生命物质为核心的脏象理论本原
•《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是以生命物质和生命现象研究为主体的中医学核心理论。在这一理论视野中,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是有其特定表现的,通过对其表现的研究,是能够发现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 •只要我们坚持中医藏象理论原有的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的研究路径,中医学就一定能够逐步走出边缘化语言、孤独式生存、自发性成才、控制性疗效和从属性地位的困境,回归原有的与任何学科开放兼容、与时代发展高度同步的方向与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