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经 第4页

内经 第4页

  • 论《内经》对宗气的认识

    论《内经》对宗气的认识

      脏腑功能的正常,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宗气即为保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内经》的《灵枢·邪客》、《灵枢·五味》、《灵枢·海论》等篇中均有论述,被后世诸多医家所重视。   宗气的形成和人体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有关。《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灵枢·五味》亦云:“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说明...

  • 《内经》论汗证

    《内经》论汗证

      《内经》认为,汗为人体之津,属于人体五液之一,《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本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形成的机理在于阳气蒸发阴津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但若汗出过甚、自汗不止、夜间盗汗或当汗出而不出皆为病理现象,从而形成汗证。《内经》中所论汗证涉及的名称较多,如&...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内经汗证
  • 解读《黄帝内经》传承中华文化

    解读《黄帝内经》传承中华文化

    •回顾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自《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以来,其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精气学说的核心观念与象思维模式一直呈现“传承”的态势。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对于人体藏象、经络,对于疾病的因机证治以及养生理论完备而又系统,是本与源的首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从功能、整体、运动的角度认识事物,全面、综合、系统、联系、辩证地看待事物是其精髓,也是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的重点。 今年4月24日,笔者...

  • 《内经》对五脏气机输布的认识

    《内经》对五脏气机输布的认识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特性是通过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体现的。人的生命活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气的升降出入须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素问·禁刺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处所言,即从气机输布运行论五脏功能特点。气机输布运行是五脏功能的重要特征,肝气从左生升,肺气从右肃降,相反相成;心属火性炎散其气...

  • 《内经》蕴含丰富的病机理论

    《内经》蕴含丰富的病机理论

      《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内经》中唯一明确提出“病机”的篇章,该篇中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明确指...

  •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中医学接受了中国古代哲学“心为思官”的认识,并结合中国社会制度传统的君臣制观念,形成了《内经》以君臣相傅论脏腑、其中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思想。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

  • 论《内经》脏腑与时辰配属

    论《内经》脏腑与时辰配属

      古代的计时,主要是根据太阳之升落、天色的明晦,而将一日分为不同的时段。“时”,指时段,有的是指瞬间现象,有的则较长,且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不一,故时域不等。“辰”,指十二辰,将一日分为十二等分,各辰时域相等,四季昼夜无别。《内经》认为时辰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脏腑之气,都在一天中特定的时辰内,表现出相对的旺盛,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和病理,也影响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内经》理论体系具有以五脏为中心的特点,所以有关时段与内脏的关系,也往往以五脏为代表。这里的五...

  • 《内经》对发病的认识

    《内经》对发病的认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标志着人体已由健康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内经》的发病观主要有邪气发病说、正气为本说、两虚相得说和因加而发说等。以下分别论述之。   邪气发病说   《内经》认为,邪气侵入人体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四时的气候变化,但其异常变化,如气候的太过或不及,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则成为致病因素。《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指出凡病多为...

  • 《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释义

    《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释义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为奇恒之府。 ———《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释义:黄帝问:我听医生说,有的把脑髓称为脏,有的把肠胃称为脏,或称为腑。冒昧问下,有的把肠胃称为脏,有的称为腑,这不同的说法,都说是对的。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愿意听你详细解说。岐伯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内经素问
  • 《内经》论风寒湿邪痹证

    《内经》论风寒湿邪痹证

      痹者,闭也。痹证指感受风寒湿等邪气,导致气血闭阻引起肢体疼痛酸楚、麻木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病证。《内经》所论“痹”之涵义主要有:一为病名,泛指风寒湿邪所致气血经脉闭阻不通的肢体痹;二为闭塞不通之病机。《医学入门》云:“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麻痹,或手足缓弱。”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痹证是多种外邪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病因上《素问·痹论》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而没有正气不足亦不...

  • 从《黄帝内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从《黄帝内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黄帝内经》是来自遥远的上古文明 如果把中医譬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就是这棵大树的树根。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篇,文中借助黄帝的口吻,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上古文明社会,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那是一个人人都懂得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每人都能严于律己而讲究诚信的社会;那是一个人人都清静淡泊、少欲心安、适度劳作的社会;那是一个人人都满足于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社会;那是一个互不攀比,大家都能控制自己不被欲望淫乐所诱惑的社会;那是一个不管...

  •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金匮要略》沿用继承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金匮要略》沿用继承

    《黄帝内经》首创 “大气”之名,近代张锡 纯在汲取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医门法律》 论述的基础上,完善了胸中大气学说,进而首创胸 中大气下陷学说,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价值。我们通过分析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医门法律》对大气的认识,试图探寻张锡纯胸中 大气及其下陷学说的孕育过程。 1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 “胃之大络,名曰 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 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结而横,有...

  • 《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雄踞医经之首

    《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雄踞医经之首

    •《黄帝内经》的“内”字似乎表达了这部书探究问题的视角,隐含着这部书是从内求法的角度探讨宇宙之道。 •《黄帝内经》的思想即使在现代,即使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作为一部以医载道的圣贤之书,它是超越时代的。 •中医应当自强,需要发展出属于中医自己的、着眼于生命能量运行的科研思路,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黄帝内经》是中医古籍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学术基础,这是古往今来学术界的共识。那么,《黄帝...

  • “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内经·异法方宜论》

    “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内经·异法方宜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09年成立“治未病”中心以来,平均每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十二·五”重点专科。笔者现总结调治偏颇体质中对刺灸法选择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杂合以治”的思想渊源及多种传统疗法组合治疗的优势 “杂合以治”的思想源自《内经·异法方宜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

  • 《内经》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根源

    《内经》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根源

    •学习研究《内经》,不仅要领会其提供的理论精华,更应深刻领悟先人们认识世界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思维方式,而结合临床实践是研读经典的最高境界。“经典需要临床,临床需要经典”,这是笔者的深刻体会。 •治经典之学,若实实在在运用于临床,才能把经典理论真正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有所感悟;先哲之理法,若能灵活应用于今病,方见生命。若不着边际,高谈阔论,虚无缥缈,除了把经典之学引向空玄之外,则与中医学术发展无寸补。 中医学经典是先人们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离开临床实践就...

  • 一部《难经》知要义 内经释惑之篇

    一部《难经》知要义 内经释惑之篇

    临江仙·赞秦越人《难经》 一部《难经》知要义,内经释惑之篇。提精答要解疑团。询题八十一,化困渡津关。 秦越人功长不没,宛如灯塔光燃。医河病海导航船。拨迷还破雾,泽惠两千年。(萧炬)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尚无定论。“难”是“问难”或“疑难”之义,“经”指《内经》。《难经》以问答形式,对《内经》中脉诊、脏腑、经络、俞穴、针刺等的难点和...

  •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中医 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读经典做临床之 风蔚为壮观,但是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实际操作过程 中,处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 《黄帝内经》似乎 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读经典角度而言 , 《黄帝内 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 、 “医家之宗” ,肯定需要 读; 但是从临床角度而言 ,《黄帝内经》显然没有 《伤寒论 》 《金匮要略》等经典来得实际。那么如 何认知 《黄帝内经》在读经典做临床中的地位? 做临床需不需要读 《黄帝内经》 ? 如何读 《黄帝内 经》 ? 读什么...

  • 读《内经》 新释(七绝)

    读《内经》 新释(七绝)

    沁园春·《内经》 医学巨舟,华夏传承,启始春秋。况先贤宝卷,百科齐揽,天经地构,兼收并蓄。辉映长空,彻鸣天地,千万医轮总载游。望川岳,叹古疆今地,仍滞中流。 学人代代趋修,登巨舰倾心攀宝楼。纵毕生研习,难能精透。采金撷玉,永世无休。八一篇章,穿朝越世,满目珠玑展案头。笛鸣矣,扬东方风慢,驶出神州! (刘方柏) 临江仙·赞《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名卓著,先贤典籍传遗。活人济世奠根基。探源明辨证,病案解疑迷。 岐伯轩辕研病理,岐黄由此称医。前人...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内经
  •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小常识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小常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此时更应注意机体的调摄和保健,正确把握夏季酷暑时机,注意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则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甚至可以改善某些顽固疾病的病...

  • 养生学说《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养生学说《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 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它以人 与天地相参、与自然融合、形神合一、经络学说为 理论基础,以协调阴阳、养神、裕气、保精为基本 原则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 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 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 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 “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 ”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节 欲保精; 养神则要 “恬淡虚无 &rdq...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包括养神与养形两个方面。 养神 “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养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 辨年龄施养是当今中医养生理...

  • 先秦儒道“和”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先秦儒道“和”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和”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几千 年来 , “和” 思想渗透到中华文明的哲学、 历史、 政治、 伦 理、 宗教、 教育、 文学、 艺术等方方面面, 深刻地影响了 国人的生活。 “和” 字历史极早, 在甲骨文、 金文中屡有出现。 《说文解字》 载, 其古字为“咊” , 释曰 , “和, 相应也。从 口禾声” 。段注曰 : “古唱和字, 不读去声, 户戈切。 ”...

  • 小议《内经》之“固气”

    小议《内经》之“固气”

      固气,在《内经》中是与“客气”相对应的病理学概念。《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之论。《新校正》曰:“按全元起本,‘同’作‘固’”;是言“同”为“固”之误,当从。因为“固”与“客”是相对应的,而“同气”则与其后所言...

  • 内经论六淫致病

    内经论六淫致病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六淫致病的临床表现特征的描述。一般来说,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寒热燥湿风的不同气候,寒热燥湿风的太过伤人便是六淫邪气。风气太过,可导致多种以动摇为特征的病证,如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导致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火热太过,可引起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而致泄泻稀溏,故濡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内经
  •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由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在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

  •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首先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说五行的性况和属性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已从五行的属行,抽象概念化,言其功能作用,说明具有曲伸功能的属于木,具有向上炎热特性的功能属于火,能种植和收获万物属于土,金可以溶化变形,水向下湿润。    五行归类   即将宇宙万事万物,按其五行属性归类,使千头万绪的事物成有序的相关学,是说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五大元素,因此以便于理解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

  •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象、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简介意象思维的三个阶段: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此象有体用之别,即形质与功能之...

  •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动作状态的躁动和安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势力,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周易&m...

  • 研究内经三方法

    研究内经三方法

      《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被医家称之为“医之经典”,其研究者甚众,研究方法亦众多,仅注本就近四百部。本文从研究方法角度出发,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类分研究、注解研究及校勘研究的注家与注本,作一简要介绍。   类分研究   由于《黄帝内经》属论文汇编性质,有时某一篇涉及许多不同内容,有时几篇又同时谈论同一个专题,因而一些医家创用分类的方法,按其不同性质,对内容各以类分。按照医家分类方法的不同,类分研究又可分为3种。   1.全部类分   研究者认为《黄帝内经》162篇“言言金石,字字...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