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
-
秋天燥邪当令 妙招应对秋季皮肤干燥
秋天,不少人的皮肤易出现暗淡无光泽、干燥紧绷、起皮、脱屑甚至红肿瘙痒等问题,影响容貌和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秋天燥邪当令,而燥邪具有损伤人体津液和阴血的特点,最容易伤及肺脏,造成肺阴亏虚等证候,皮肤也会因为失去津液和阴血的濡养变得干燥。应对秋季皮肤干燥,不妨试试下面的小妙招: 科学喝水,维持水油平衡 掌握科学的喝水方法,才能为肌肤有效补水,维持合适的水分与油脂比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亚热带地区轻体力劳动者每天大约喝水1.5~1.7升为宜。如果运动量增加、身体状况变化,则需要调...
-
燥邪伤阴型眼干病人 食疗外敷方
干眼症好发于老年人,如今再加上雾霾、风沙、紫外线、空气湿度不足,眼干的病人越来越多。 干眼症患者容易感觉眼睛干燥、有异物、畏光、瘙痒、视疲劳、视物不清等。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脏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双目,是干眼症发生的根本原因。作为整体生理功能的一个链条,肝的功能又依赖肾的滋养及心肺的宣发、推动。因此,当肺、肝、肾受损时,就易患眼病。眼睛干涩常见的证型有燥邪伤阴型、肝血亏虚型两种。 燥邪伤阴型多由外邪引起,因燥邪侵袭人体,机体阴精受损,不能滋养眼目;或者用眼过度,光线过强或不足,津液耗损过度...
-
燥邪致病 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致病的特点主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灼伤肺津。因而临床上多引发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诸证,总以清肺凉血,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肺燥咳嗽 燥邪犯肺者,咳呛气逆,痰少而黏,或带血丝,口干,唇鼻干燥,咽痒干痛,或兼身热、鼻塞等表证。舌淡,苔薄白或黄,质干,边尖红,脉弦细数或浮数。阴耗热灼者,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或滋阴润肺。方选百合固金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兼表证选桑杏汤。常用药物:生地黄...
-
燥邪的实质是什么呢?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独脱燥气病机。后世医家刘完素补以“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又有喻昌创立了著名的秋燥论。刘力红教授在其《思考中医》中也对“燥”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提到“病机十九条中不言燥并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为怪,实际上,言湿言热,燥在其中矣”。那么,燥邪的实质是什么呢? 阴竭而燥 风夹温热而燥生叶天士《温热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
-
少阳病与燥邪为病症状比较《内经》对燥邪的根本知道
•小柴胡汤经过调理上焦功用,使津液得以输布,胃肠润泽,大便得解。这与《内经》中肺藏调理水液代谢的理论根本重合。 •《内经》论说燥邪有严厉的界说内在,燥气自外而来,外感之少阳病归于燥邪为病;内伤病也有内燥为病如忧悲过分,致使肝气郁结。 六淫理论是中医外感病的中心理论。燥邪作为六淫之一,相较其他邪气,理论和临床研讨适当狭隘,一般多局限于秋燥,且多争议。后世医家依据燥胜则干,有将风炽热伤阴、阴伤血燥误以为便是燥邪的倾向,实与《黄帝内经》燥邪不同。 《内经》对燥邪的根本知道...
-
燥邪怎么来的 燥邪都是趁虚而入的
随着深秋的临近,气温降低,凉风四起,天气变得更加复杂,人体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燥”的表现。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闭塞毛孔,使皮肤腠理变得密致,气机收敛,汗液不再外出,体表就会变得干燥。 可能大家会觉得,干燥不就是需要“润”吗?于是,很多人变着法的吃梨。可是,血糖都吃高了,干燥症状并没有改善。 其实,这是因为你没有分清燥邪的性质! “ 秋燥是对“双胞胎”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