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第199页
-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剂,它有五味药组成,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祛风散寒,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可助卫阳;酸味的芍药,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可以养营阴,来针对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因此具有发汗祛邪不伤正,敛汗养营不留邪的特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那么在《伤寒论》的太阳病篇中,有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呢? 太阳中风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清常道人)翻刻之宋本《伤寒论》,经笔者多年查访得知,今存五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这五部著作,堪称国宝级文献。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为初刻本,有十几个讹字,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为修刻本,把初刻版原版本上的讹字剜掉补以正字则为修刻版。赵开美以北宋元祐三年(1083年)小字本为底本翻刻之自称 《宋版伤寒论》,此名延续至今。翻刻毕,小字本旋即亡佚,...
-
感冒咳嗽“是寒是热”
1年多以前,陈女士感冒后出现咳嗽症状,自行服用家里的急支糖浆和头孢拉定胶囊,3天后不见效,就去药店买了复方甘草合剂、蛇胆川贝枇杷膏服用,依然无效,遂前往多家医院就诊数次,经化验、胸片、CT、结核菌素试验等多项检查,排除肺炎、肺结核、呼吸系统肿瘤。在此期间,陈女士先后应用抗生素、化痰止咳、镇咳、抗过敏等10多种药物治疗,前后耗时1年多,医药费高达1万余元,而咳嗽却时好时发。 4个月前,卢阿姨感冒后出现咳嗽症状,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复方甘草合剂、半夏露和阿莫西林3天无效后,前往医院诊治,配服阿奇霉素、沐舒坦和...
-
喝高度酒来御寒 很不科学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在寒冷的冬季,一些人尤其是男人们总喜欢喝一些高度酒来御寒。其实,这样的做法很不科学,在寒冷的冬季依靠喝酒来御寒,不仅保暖效果差,而且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会诱发疾病。 人在喝酒之后,的确会有一小段时间,感觉到全身温暖、发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白酒中的乙醇会经过人体的消化道进入人的血液,一方面乙醇会造成人体肌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也会因此迅速增快,造成人体内的热量较快地散发到人的体表,这样一来,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发热;另一方面,乙醇经过人...
-
艾灸穴位 改善寒性体质
有的女性是寒性体质,到了冬天很受罪,手脚都是冰凉的,到了经期更加痛苦。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觉得凉,不敢使用电风扇或空调。 艾是纯阳植物,艾灸时温热并为身体补充阳气,将寒气排出体外,尤其在夏天阳气旺盛之时效果更佳。艾灸特别适合现代人调理亚健康,对女性的养生意义重大,除了可以解除月事疼痛烦恼外,还可以慢慢地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对健康具有非凡的意义。 利用艾灸选择合适的穴位,长期坚持,对于改善寒性体质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一般选择穴位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3厘米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
-
蒜泥敷脐只适于虚寒性腹痛
3岁的军军,因为前一天晚上肚子痛,外婆用蒜泥敷在军军肚脐上,说可以止痛。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看,肚子是不痛了,但是肚脐周围却长了个直径约1厘米的大水泡,妈妈不敢挑破,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带军军来到中医院。 接诊的医生在仔细询问了军军腹痛的情况后,认为他是因为吃多了饼干等零食而消化不良,积郁生热而产生的腹痛。 中医认为,腹痛按照寒热性质来分,分为虚寒性腹痛和热性腹痛。虚寒性腹痛大多是因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受了风寒导致,如果用热水袋敷肚子,或用蒜泥敷脐等方法来治疗,一般可以收到效果。具体方法是将大蒜头捣碎,敷在肚脐眼上,...
-
寒冷冬季养生保健“要暖”
冬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关注避寒保暖,对养生保健至为重要。老年人脏器生理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与耐寒能力均下降,更要重视各方面保暖,方能安度寒冬笑迎春天。 头暖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掉,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有资料表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温度为1℃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量的1/3,4℃时为1/2,-15℃时高达3/4。可见,为了减少体热的散失,寒冬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很有必要,特别在外出时更需要。正如俗话所说:“冬天戴棉帽,如同穿...
-
寒冬常把太阳晒补钙不用枉花钱
寒冷冬天里,天越冷太阳越珍贵,一定要在中午最温暖的时候晒晒太阳,以强筋健骨。尤其是气温骤然下降时,很多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就会旧病复发,关节疼痛明显加重。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多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单独或联合侵犯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此时,病人多表现为关节、骨膜、肌肉等部位红肿疼痛,难以忍受;严重时可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弯腰驼背,渐渐的足不能行、手不能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这类病人大多阳气虚弱,要尽可能地保暖,注意增加衣服。在饮食上,...
-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
-
中医养生 御寒暖身功
气温低的时候养生最棘手的就是御寒暖身问题。下面为你推荐卧式和骑马蹲裆式两种御寒暖身功法,是笔者多年健身锻炼的心得。 卧式御寒暖身功 取卧式,仰卧床上,上盖棉被,棉被最好是质地软、重量轻、御寒好的蚕丝被或鸭绒被。平卧,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距离身体一拳,五指自然伸直,手心向下。枕头宜高10厘米左右。 双目微闭,两唇轻合,舌尖轻抵上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采用腹式呼吸,鼻吸气;口呼气,呼吸宜匀细深长,在静心息虑中呼吸吐纳。同时,由头到足趾自上而下逐一放松,反复放松3~5遍。放松后,意守丹田 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