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199页

寒 第199页

  • 发现黎氏对伤寒运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发现黎氏对伤寒运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民国时期的广州医林, 有不少因专研伤寒经方而 闻名者, 他们中的四位佼佼者被誉为伤寒“四大金刚” , 黎庇留便是其中之一。黎庇留字茂才, 又名天佑, 号乐 三, 广东顺德人, 近代岭南伤寒名家之一, 其著作流传 于世者有 《伤寒论崇正编》 八卷及 《黎庇留医案》 一卷。 《伤寒论崇正编》 最早刊行于 1925 年, 该书以六经 为纲, 经方为目, 对仲景条文进行了详尽的注释, 多引 陈修园氏及唐容川氏之注而有所发挥, 自谓此书为“尊 崇先圣, 辨证前贤” 而作, 书末...

  •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剂,它有五味药组成,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祛风散寒,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可助卫阳;酸味的芍药,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可以养营阴,来针对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因此具有发汗祛邪不伤正,敛汗养营不留邪的特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那么在《伤寒论》的太阳病篇中,有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呢?   太阳中风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根据现有记载应首见于 《素问 ·五常 政大论》 , 原文是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 收 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1] 。同一种邪气侵袭人体,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正气盛衰不同, 即使是 同一种疾病, 发病机理和发展转归也会有所区别, 再 加上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 因此表现出的证候、 病型 有差异, 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开方抓药要因...

  • 寒露了吃核桃饺子

    寒露了吃核桃饺子

    黄金周一过,就是寒露节气了。天一凉,就得养,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杨力教授说:寒露最佳时令食品是——核桃! 专家所见略同——300年前的医学专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说,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功效。女性和青少年在这个季节吃核桃,能健脑、固齿、乌发。而中老年人吃点核桃,能“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这些毛病,可都是老妈老爸在寒露后容易出现的病症。药补不如食补,赶紧吃点核桃。 核桃是干果,不...

  •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消息” 在《辞源》 中, 义项有消长、 卦名、 音讯、 机关 4 项。在 《汉语大词典》 中 , “消息” 的义项多达 15 条 。《伤寒论》 原文第 387 条 : “当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汤小和之” 的“消息” 解作“斟酌的意思” [1 ] 常无争议, 本文将应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试作探讨。 1 “消息” 词义学演变 “消息” 的词义演变是...

  •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作者/刘渡舟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阿珓 导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六经?六经与脏腑什么关系?六气对辩证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大家心里有答案么?如果没有,看看刘老是怎么说的~ 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的探讨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论》为后汉人张仲景著。它是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后汉时期的光辉成就。《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因当时被兵火破坏,已残缺不全。后经晋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医书时,先将《伤寒论》十卷...

  •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清常道人)翻刻之宋本《伤寒论》,经笔者多年查访得知,今存五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这五部著作,堪称国宝级文献。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为初刻本,有十几个讹字,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为修刻本,把初刻版原版本上的讹字剜掉补以正字则为修刻版。赵开美以北宋元祐三年(1083年)小字本为底本翻刻之自称 《宋版伤寒论》,此名延续至今。翻刻毕,小字本旋即亡佚,...

  • 寒食佳节好养生 从古观今尝美食

    寒食佳节好养生 从古观今尝美食

      每年清明节这个细雨纷飞的日子外出扫墓,纪念那些已逝的亲人,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传统的寒食节有禁火冷食的习俗,食物以事先蒸好的米面制品为主,也不乏烤乳猪这样的荤菜。近日,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在绿城南宁各处,糯米饭、烤乳猪、艾糍粑、发糕等色味俱佳的传统清明美食,已经陆续上市,供市民选购。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纯天然的植物枫叶、黄花、红蓝草等汁水制作而成,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   典故古时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2015年寒假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寻找我身边的中医人,托起我心中的中医梦”社会实践活动,由520余名同学组成的78个调研小组分赴全国8个省、自治区的43个地级市,寻访了90余位临床中医医生,撰写了78份调研报告。 老校友的话使他们受益匪浅 在本次活动被同学们寻访到的90余位“中医人”中,既有已经从医执业50余年的老中医,也有刚走上临床岗位不久的年轻医生,既有退休后仍坚持出诊的县城名老中医,也有常年坚守在...

  • 感冒咳嗽“是寒是热”

    感冒咳嗽“是寒是热”

      1年多以前,陈女士感冒后出现咳嗽症状,自行服用家里的急支糖浆和头孢拉定胶囊,3天后不见效,就去药店买了复方甘草合剂、蛇胆川贝枇杷膏服用,依然无效,遂前往多家医院就诊数次,经化验、胸片、CT、结核菌素试验等多项检查,排除肺炎、肺结核、呼吸系统肿瘤。在此期间,陈女士先后应用抗生素、化痰止咳、镇咳、抗过敏等10多种药物治疗,前后耗时1年多,医药费高达1万余元,而咳嗽却时好时发。   4个月前,卢阿姨感冒后出现咳嗽症状,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复方甘草合剂、半夏露和阿莫西林3天无效后,前往医院诊治,配服阿奇霉素、沐舒坦和...

  • 喝高度酒来御寒 很不科学

    喝高度酒来御寒 很不科学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在寒冷的冬季,一些人尤其是男人们总喜欢喝一些高度酒来御寒。其实,这样的做法很不科学,在寒冷的冬季依靠喝酒来御寒,不仅保暖效果差,而且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会诱发疾病。   人在喝酒之后,的确会有一小段时间,感觉到全身温暖、发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白酒中的乙醇会经过人体的消化道进入人的血液,一方面乙醇会造成人体肌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也会因此迅速增快,造成人体内的热量较快地散发到人的体表,这样一来,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发热;另一方面,乙醇经过人...

  • 夏天膝保暖冬天腿不寒

    夏天膝保暖冬天腿不寒

    夏天正是预防老寒腿的好季节。老年人不妨抓住时机,防寒保暖,并减少负重活动,或许今冬会缓解关节酸痛。 专家提醒,患有老寒腿的病人,切不要因为夏季天热而光腿出门。我们可以将废旧的袜子剪成薄护膝套在需要保暖的部位,既透气又可避免局部受凉。另外,适当地多洗热水澡,经常用热水泡泡脚,不要长时间蹲坐等也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避免关节长期经受压力,减少疼痛。 日常锻炼中应该多加注意,运动之前最好先热身,强度不要太大,以免对身体各个关节有损害。尤其是骨性关节炎患者,要注意减少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如爬山、爬楼等。...

  • 艾灸穴位 改善寒性体质

    艾灸穴位 改善寒性体质

    有的女性是寒性体质,到了冬天很受罪,手脚都是冰凉的,到了经期更加痛苦。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觉得凉,不敢使用电风扇或空调。 艾是纯阳植物,艾灸时温热并为身体补充阳气,将寒气排出体外,尤其在夏天阳气旺盛之时效果更佳。艾灸特别适合现代人调理亚健康,对女性的养生意义重大,除了可以解除月事疼痛烦恼外,还可以慢慢地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对健康具有非凡的意义。 利用艾灸选择合适的穴位,长期坚持,对于改善寒性体质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一般选择穴位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3厘米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

  • 穴位上刮痧治疗“寒包火”

    穴位上刮痧治疗“寒包火”

      天气炎热,室外酷暑难耐,室内空调凉风习习,温差较大。乍冷乍热之间,人们很容易患“寒包火”型感冒。“寒包火”型感冒,首先身体由于遭受“寒气”的侵袭,引起重感冒,有的还伴有高热。高热如果退却后,由于体内的“火”与外部的寒气交织在一起,还会引起咳嗽,食欲差,迁延不愈。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宋飞认为,对于“寒包火”型感冒,中医的刮痧疗法比较适合对症治疗。可以在以下几个穴位上进行刮痧治...

  • 小寒坐功祛病延年

    小寒坐功祛病延年

    小寒坐功祛病法,据说为宋朝摄生家陈搏所传。其行功图出现于明朝。《遵生八笺》中记载此功:“运主太阳终气。时配己足太阴脾湿土。坐功:每日子丑时,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首互换,极力三五度,吐纳,叩齿,嗽咽”。 即:每天23时至次日凌晨3时之间,盘腿正坐,右大: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举,掌心向上,指尖向右,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交换,动作相同,左右各15次。最后调息吐纳,牙齿叩动36次,鼓嗽津液咽人丹田9次。 主治:营卫气蕴、食入即吐、胃...

  • 大蒜灸 通经络散寒湿

    大蒜灸 通经络散寒湿

    中医学里有许多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措施,灸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正如《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大蒜灸就是中医灸法的一种,安全又简单,家里就能做,需时十分钟。 万全堂国医馆从医四十多年的中医副主任医师沈靖华告诉记者,大蒜不但是个增强免疫力的好食材,如果把它敷在皮肤上,采取灸治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治疗风湿病。这是因为,大蒜中的药用成分(大蒜的独特味道就源于这种成分)能刺激皮肤,扩张局部血管,从而促进血液流通。总而言之,大蒜灸既可补阳又可调...

  • 蒜泥敷脐只适于虚寒性腹痛

    蒜泥敷脐只适于虚寒性腹痛

    3岁的军军,因为前一天晚上肚子痛,外婆用蒜泥敷在军军肚脐上,说可以止痛。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看,肚子是不痛了,但是肚脐周围却长了个直径约1厘米的大水泡,妈妈不敢挑破,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带军军来到中医院。 接诊的医生在仔细询问了军军腹痛的情况后,认为他是因为吃多了饼干等零食而消化不良,积郁生热而产生的腹痛。 中医认为,腹痛按照寒热性质来分,分为虚寒性腹痛和热性腹痛。虚寒性腹痛大多是因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受了风寒导致,如果用热水袋敷肚子,或用蒜泥敷脐等方法来治疗,一般可以收到效果。具体方法是将大蒜头捣碎,敷在肚脐眼上,...

  • 中医养生 小寒保暖护脾胃

    中医养生 小寒保暖护脾胃

      1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此时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隆冬时期。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脾胃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严冬打响“保胃”战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对营养的吸收减少,人就容易生病。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也是积蓄力量以待“萌发”的季节,这时候人体阳气内敛,胃的阳气也处于内敛状态。如果此时大量进补,加上自身脾胃的运化功...

  • 寒冷冬季养生保健“要暖”

    寒冷冬季养生保健“要暖”

    冬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关注避寒保暖,对养生保健至为重要。老年人脏器生理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与耐寒能力均下降,更要重视各方面保暖,方能安度寒冬笑迎春天。 头暖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掉,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有资料表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温度为1℃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量的1/3,4℃时为1/2,-15℃时高达3/4。可见,为了减少体热的散失,寒冬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很有必要,特别在外出时更需要。正如俗话所说:“冬天戴棉帽,如同穿...

  • 寒露强身功

    寒露强身功

    寒露节气将至。《遵生八笺》中记载:“动主阳明五气。时配足太阳寒水。坐功: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此功适宜寒露强身健体祛病。 具体方法:盘坐,两臂上举过头,掌心向上,十指相对,两手指尖相距约一掌宽。 吸气时,两臂向左前方托举,上身随之上耸;稍停后呼气,同时放松身体,两臂、上身回复托举前姿势。再吸气时,两臂上身向右前托举、上耸,左右交替各3—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3次。可防治风寒湿痹、腰背股膝诸痛、肌肉痿软、腿脚行走不便、大便脓...

  • 中医刮痧疗“寒包火”型感冒

    中医刮痧疗“寒包火”型感冒

    “寒包火”型感冒是由于身体遭受“寒气”的侵袭,引发感冒,且伴有高热,此时往往由于体内的“火”与外部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导致感冒迁延难愈。如果用西医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而用中医刮痧疗法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具体方法是:从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刮痧至定喘穴、大椎穴,再到迎香穴、太阳穴上轻轻进行刮痧,可以事先在这些穴位上涂抹一些风油精,每日1次。 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定喘穴位于背...

  • 民间扑灰碗祛寒

    民间扑灰碗祛寒

    扑灰碗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烫熨疗法,常用于感受寒邪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胀、泄泻、肢体冷痛等病症。 方法是用瓷碗1 个,盛1平碗约70℃左右的柴灰末,再用一条比碗宽的湿毛巾盖在灰碗上面,将碗口倒扑过来,包好碗口,把毛巾角打上结即为灰碗。令患者仰卧,将碗置于患者腹部,医生持碗在患者腹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来回推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可再换1次继续用。1天1~2次。 扑灰碗时要特别注意温度,温度太高会烫伤皮肤,温度过低则达不到治疗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紧,不要让柴灰末漏到肚皮上。发烧、皮肤发炎、火气重、局部肿...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民间
  • 大寒过后不宜再大补

    大寒过后不宜再大补

      1月20日,是大寒,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寒冷的冬季已接近尾声。根据中医顺时养生的观点,此时的养生方法,与初冬有所不同。这时候,因为立春即将到来,所以气候不仅寒,而且还开始产生风热。医生建议,饮食从大补可以适当转向温补,养生的重点也可以转向固肾补脾、养血护肝。   食疗篇   从大补转向温补   广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唐志民介绍,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紧接着是立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   都说冬季要大补,其实到了大寒,则应该是滋阴和补阳两者都要抓。唐志民认为,阳气虚的市民,就可以用一些温阳的方...

  • 寒冬常把太阳晒补钙不用枉花钱

    寒冬常把太阳晒补钙不用枉花钱

    寒冷冬天里,天越冷太阳越珍贵,一定要在中午最温暖的时候晒晒太阳,以强筋健骨。尤其是气温骤然下降时,很多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就会旧病复发,关节疼痛明显加重。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多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单独或联合侵犯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此时,病人多表现为关节、骨膜、肌肉等部位红肿疼痛,难以忍受;严重时可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弯腰驼背,渐渐的足不能行、手不能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这类病人大多阳气虚弱,要尽可能地保暖,注意增加衣服。在饮食上,...

  •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

  • 着凉受寒 艾叶泡脚

    着凉受寒 艾叶泡脚

    虽然已经过了立春,但是许多地方仍旧气温很低,所以体弱老人极易受寒感冒。一般着凉后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药,其实有个更为简单有效的治疗感冒的办法,这就是中药泡脚。 先把泡脚的水温调好,以38度~ 43度为宜,最好不超过45度。水量以脚泡进去刚没过脚踝即可。然后在泡脚水中加入生姜末10克,干艾叶末 15克,按平时泡脚的方法泡脚即可,每次泡20分钟。此方法可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一般2—3次即可有效消除感受风寒后所致的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等各种不适。 需要注意...

  • 助阳御寒五穴位

    助阳御寒五穴位

      弹百会:百会在督脉经,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或后发际直上7寸。用鸣天鼓的方法弹击百会穴,即右手中指置于百会穴前,食指指腹置于中指背部,弹击百会穴30~50次。百会百脉朝会,激发阳气,安神醒脑,疏通气血。   撞命门:命门穴在督脉经上,第二腰椎棘突下。背向墙壁,两脚分开,与肩等宽,足后跟距墙10㎝。身体放松向后仰,借撞击反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30下为宜。可强壮腰肾,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调阴阳。   摩关元气海:关元与气海均在任脉经上,关元在脐3寸,气海在脐下1.5寸,二穴均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 中医养生 御寒暖身功

    中医养生 御寒暖身功

    气温低的时候养生最棘手的就是御寒暖身问题。下面为你推荐卧式和骑马蹲裆式两种御寒暖身功法,是笔者多年健身锻炼的心得。 卧式御寒暖身功 取卧式,仰卧床上,上盖棉被,棉被最好是质地软、重量轻、御寒好的蚕丝被或鸭绒被。平卧,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距离身体一拳,五指自然伸直,手心向下。枕头宜高10厘米左右。 双目微闭,两唇轻合,舌尖轻抵上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采用腹式呼吸,鼻吸气;口呼气,呼吸宜匀细深长,在静心息虑中呼吸吐纳。同时,由头到足趾自上而下逐一放松,反复放松3~5遍。放松后,意守丹田 30分...

  • 脐疗法祛胃寒

    脐疗法祛胃寒

    方一 来源 明代《万病回春》 组成 吴茱萸、青盐各25 克,麸皮150克。 用法上药拌匀炒热,布包熨脐上下。 主治 胃脘受寒所致脘腹冷痛、喜暖畏寒。 方二 来源 清代《外治寿世方》 组成 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粉;白酒少许。 用法先用白酒擦洗脐部,再将药粉填入肚脐中,脱敏胶布固定,上用热水袋温熨20分钟。 主治 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 方三 来源 清代《阎氏家藏方》 组成鲜石榴皮20克。 用法 鲜石榴皮打烂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用脱敏胶布封贴、固定,每24小时换药1次。 主治 胃肠外...

  • 颈部刮痧 祛风清热疏散风寒

    颈部刮痧 祛风清热疏散风寒

    高温天气里,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正气也随之外泄。由于风扇、空调的使用,室内、外温差大,人很容易感冒,俗称“热伤风”。 刚开始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刮痧,能扶正祛邪,快速缓解症状。颈部对应头面五官,颈部刮痧既能祛风清热,又能疏散风寒。 具体方法是:涂上刮痧油,先刮拭颈后风池穴(耳垂水平线与发际交点),再从上向下刮拭颈后正中的督脉及旁开2寸的区域,重点刮拭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刮痧治热伤风,按压的力度要大,速度要慢。鼻塞严重者,可以用双手食指摩擦鼻翼两侧的迎...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