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198页

寒 第198页

  • 风寒感冒粥疗最宜

    风寒感冒粥疗最宜

    老年人因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体质虚弱,营卫功能失常,对外反应能力减退,极易患感冒。一旦感冒,常无典型症状,不及时治疗,危害尤其大,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加重其他疾病,如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生。中医将感冒分为3种证型,即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或夹暑夹湿感冒,给予分型论治,效果较好。由风寒引起的感冒,表现为发热、畏寒、无汗等症状。感冒时多喝热粥,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促进感冒的治愈。同时,感冒后胃口较差,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喝粥可以促进吸收。另外,有些药对肠胃的刺激也很大,喝粥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因感受...

  • 羊肉板栗 冬季御寒和进补的重要食品

    羊肉板栗 冬季御寒和进补的重要食品

      板栗中医学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栗子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老年人常食栗子,对抗老防衰、延年益寿大有好处。需注意的是,栗子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时易滞气,故不可食用太多,以免消化不良。   羊肉相对猪肉而言,羊肉蛋白质含量较多,脂肪含量较少。维生素B族及铁、锌、硒的含量颇为丰富。此外,羊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吸收,多吃羊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羊肉热量比牛肉要高,历来被当做冬季御寒和进补的重要食品之一。   推荐菜肴:板栗炖羊肉...

  • 助宝宝驱寒补气 养护阳气

    助宝宝驱寒补气 养护阳气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不少孩子体质偏寒性,他们很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对体寒的宝宝要养护阳气,可以试试下面两个方,有助驱寒补气。 苏杏生姜粥 材料:紫苏子10克,苦杏仁10克,生姜5克,粳米60克。 制法:将紫苏子炒爆花,苦杏仁去皮、尖,生姜捣烂,粳米淘洗净。先把紫苏子、苦杏仁捣碎与生姜混合,待粳米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再略煮片刻,至熟烂成粥时加冰糖少许。 功效:紫苏子味辛,性温,善解表散寒理气,对风寒感冒很有效;杏仁味苦性温,可祛痰止咳平喘;生姜味辛性温,可解表散寒。三者配合起到散寒邪、止咳嗽、平哮喘作用...

  • 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六经病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彰显了《伤寒论》是以阴阳“时”为纲而六经为目。...

  • 用“治证”求解寒温统一

    用“治证”求解寒温统一

      热病是整个外感病的总称,它允许不同的医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划分不同的阶段,也允许不同的医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划分不同的证型,作为某个时空点的标志,也就是用证和方进行治疗。   对于外感热病的不同阶段,温病学家、伤寒学家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划分。伤寒学家把外感热病划分为六个阶段,并且以六经为名称加以概括。温病学家用卫气营血划分了四个阶段,以三焦辨证划分了三个阶段,它们内部也不统一。伤寒的阳明病与温病的气分病可以基本重合,到了这个阶段,也不用管患者属于伤寒还是温病。也就是说,即使是寒邪致病,到了阳明阶段就不需要考虑寒...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对第29条的解读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桂枝汤证,但见“小便数”,知为合并里饮证;又见“心烦……脚挛急”,为津液伤而里热显,故所述为外邪里饮津虚生热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不是单纯的桂枝汤方证,用桂枝汤治疗当然是非常错误的,故用一“反”字以传其神,强调“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以让后人牢记其教训。   &...

  • 王和伯 清寒之燥案

    王和伯 清寒之燥案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省级名中医”。1918年戊午岁九十月之交,燥疫流行。王和伯遵《内经》及吴氏之旨,投以苦温,颇获奇效,本版特选出其治疗秋燥胜气病5例,今起陆续刊出。   包男。燥有二义,秋分以前之燥,尚邻于夏,故为干热之燥,秋分以后之燥,已邻于冬,乃是清寒之燥。初起寒热...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寒凉药得汗的机理

    寒凉药得汗的机理

      “热釜之内浇水,立即有雾蒸腾,汗可自出……温病……10余日,高热一直不退。一日清晨……突然烦躁焦急,胸闷气喘,脉数急……(张锡纯)诊过曰:将战汗,命急购犀角面、生石膏面来,以梨片蘸食,食后约10分钟,头上蒸蒸汗出,继而颈项、胸亦见汗。汗过胸,略见安适。周身汗彻,则脉转数急为沉缓,神情躁急亦安顿。高热去,身感疲乏,稍饮些稀饭,即安然睡眠矣。一次战汗,病即告愈。”(详见2012...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机理
  • 《伤寒杂病论》黄疸诊治规律探要

    《伤寒杂病论》黄疸诊治规律探要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论及黄疸,又于《金匮要略》中设黄疸病篇,今据两书探讨黄疸病证治规律如下。   黄疸正义   黄疸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尤以湿热交蒸所致的黄疸型肝炎较为多见。《内经》说:“湿热交蒸,民当病瘅。”指出瘅(疸)病是湿热之邪所引起。《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

  • 评《民国伤寒新论丛书》

    评《民国伤寒新论丛书》

    《民国伤寒新论丛书》近期由福建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王致谱及副研究员农汉才主编,丛书汇集了民国时期九位著名中医的十二种伤寒著作:有恽铁樵的《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讲义》、张锡纯的《伤寒论讲义》、祝味菊的《伤寒质难》《伤寒方解》《伤寒新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余无言的《伤寒论新义》、谭次仲的《伤寒评志》、王和安的《伤寒论新注》、承淡安的《伤寒论新注》、阎德润的《伤寒论评释》。 这些论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伤寒
  • 明辨虚实治寒热

    明辨虚实治寒热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此为阴虚不足,阴虚则热之证,应尊王太仆“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热之而寒者”,指用辛热药物治疗寒证,病不愈而反寒者,是肾阳...

  •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伤寒论》之“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伤寒有五”(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实则即为“伤邪”之意。“寒”是否有“邪”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伤寒含义为伤邪,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   “寒”在《伤寒论》某些文意中是有“邪”之意的。不仅是“寒”,“热&rd...

  • 今年疫病基本以寒湿为主

    今年疫病基本以寒湿为主

      2012年(壬辰年)运气特点   今年是壬辰年,具有以下运气特点: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角木运,气化运行先天。若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易受邪。若司天寒气太过,年初出现春寒,一之气的少阳相火受窒,“火发待时”,入夏后易出现暴发性气温偏高;“时雨乃涯”,又易发局部洪水。壬辰年的大部分时间将表现为“阳气不令”,“民病寒湿”。   可以说,2012年是疫情多发年。疫情程度和规模以小疫情为主...

  • 血虚寒闭型冠心病药膳

    血虚寒闭型冠心病药膳

    血虚寒闭型冠心病遇寒疼痛,气短心悸,面白自汗,手足不温,形寒怕冷,神倦乏力,头昏,失眠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紧 能制此型药膳的中药有:当归、桂枝、蒲黄、五灵脂、赤芍、炙甘草、细辛、通草、红枣、茯苓、远志、菖蒲、党参等。 能制作药膳的食物有:鸡、蛋、羊肉、猪肉、姜、葱、白米、海鲜、蔬菜、水果等。 参枣茶 【配方】红参、桂枝各6克,甘草、当归各3克,红枣6颗,红糖20克。 【制作】 1.把红枣去核,红参切片,甘草切片,桂枝洗净,把桂枝、甘草用纱布袋包装扎口。 2.药袋、红参、红...

  •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上)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上)

      笔者认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类专业用《伤寒论讲义》(梅国强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存在—些值得商榷的学术问题。今摘出其中部分商榷如下。   张仲景当未曾参考《神农本草经》   该讲义说“从战国至东汉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出现了一批著名医家,产生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一系列重要医学著作,此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故《伤寒杂病论集》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 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公元968~976年)

    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公元968~976年)

    宋本《伤寒论》所据底本为五代十国荆南国末主高继冲进所献。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世系考略 高继冲(公元942~973年)是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荆南国最后一位国君,荆南国史事见《旧五代史》卷132《世袭传》《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宋代王禹称《东都事略》《资治通鉴》卷275、卷276、卷280、卷287、卷288,《续资治通鉴》卷1、卷2、卷3。...

  • 茉莉消春困 蜂蜜润燥 鸡汤祛春寒

    茉莉消春困 蜂蜜润燥 鸡汤祛春寒

      春困、春燥这些都是人们在春季里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合理的饮食能为我们解决这些属于春季特有的烦恼。如茉莉花能消春困、蜂蜜水能润燥、鸡汤能祛春寒等等。   茉莉花茶消春困   民间早有“春宜饮花”之说,而从养生和保健的角度来讲也是春饮花茶。春喝花茶,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高档花茶的泡饮,应选用透明玻璃盖杯最佳,取花茶3克,...

  • 《伤寒论讲义》自金解读

    《伤寒论讲义》自金解读

      “如狂”当解为“发狂”   讲义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如狂,一般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是故只用活血化瘀轻剂“桃核承气汤”以治之也。《韩非子·解老篇》说:“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是神志错乱,即谓之“狂”也。狂证之中,分轻重者...

  •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2012年1月16日《中医中药秘方网》“《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一文认为所谓广义伤寒“实则即为‘伤邪’之意”。而“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笔者认为,虽然《伤寒论》一书中个别地方的“寒”字可作“邪”解,有的条文中的“热”也可能“代表了寒热&...

  • 风寒感冒吃什么药膳调理 风寒感冒偏方

    风寒感冒吃什么药膳调理 风寒感冒偏方

    感冒,是人们一年四季都容易患的疾病。分为风寒、风热、风湿、流行性感冒。这是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病因不同而区分的、本病有深浅、轻重不同。以上四种感冒的药膳调理,现分述如下。风寒感冒偏方 风寒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流清鼻涕,舌苔薄白,舌淡红,脉浮紧。用疏风散寒药膳。风寒感冒吃什么药膳调理 桂枝红枣饮 【配方】桂枝20克,红枣6颗,红糖15克,水500毫升。 【制作】 1.将桂枝、红枣洗净,放入沙锅内加入水煮熬25分钟,停火。 2.将熬好的桂枝红枣水到入杯内,加红糖即可...

  •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神志疾病可以表现为烦躁、不得眠、喜忘、惊悸、谵语、郑声、发狂、神志不清等症状。心为十二官之主宰,神志思维活动的中枢,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基于《内经》之整体观,神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是以《伤寒论》中不独心少阴经病可见神志病症,凡六经病均可导致神志病变。...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咽中干、烦躁,明明是阴虚生热,为何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治疗又用桂枝汤、又用甘草干姜汤、又用承气汤、又用四逆汤,这条到底是什么证?”不少医者常对《伤寒论》第29条提出质疑。笔者也曾对本条文理解不透,经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始悟胡希恕先生“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训戒中“始终理会”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读仲景书不但要前后参照解读,而且更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   《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六...

  • “伏火”源之肾水寒

    “伏火”源之肾水寒

    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记载一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泄。而又火升,齿衄等症,古人所谓胸中聚焦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然敛。方:人参、茯苓、白术、炙草、干姜、益智仁、附子。” 为何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益智仁?可否辨证为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笔者带着疑问去探寻“伏火”之源。 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指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

  • 春季祛阴散寒 补肾补阳 食野菜

    春季祛阴散寒 补肾补阳 食野菜

    野菜是春天里最草根的美食,当春风吹绿了大地,茵陈、荠菜、苜蓿等都开始在田间地头冒了出来,鲜嫩美味,几乎都能成为盘中的美食。不过,陕西省人民医院营养科张英主任提醒的是,食用野菜前要清洗干净并用开水焯过再吃,以免过敏;多数野菜属于寒凉性质,尝鲜即可,不宜过量,避免损伤脾胃。对不认识的野菜,拿不准是否有毒的野菜,坚决不采不食。 吃点野菜不仅能尝个新鲜,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非常有利于健康,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对去除体内污染物质、治疗便秘和防治结肠癌有很好的效果。野菜到底有何营养,如何吃更美味,本期特别为您推...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思路探讨

    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思路探讨

      “表寒里热证”又称为“寒包热”“寒包火”“外寒内热证”等。该证型临床广泛存在,由于目前冬季暖气的普及、夏季空调的使用、饮食结构的改变(偏于辛辣油腻)、工作压力变大(情志化火)等因素,该证型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对该证型的治疗又不同于单纯寒热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普通治疗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思路探讨如下。 【何谓表寒里热证】   表寒...

  • 父辈忍寒冬购《本草纲目》

    父辈忍寒冬购《本草纲目》

    父辈将其20世纪60年代所购的《本草纲目》赠予我。其写的《铭志》一文记述了购书经过,他作为财会人员却热爱中医,将冬季的买煤补贴用于购买《本草纲目》,自己忍着寒冷度过冬天,他对中医药炽热的爱令我感动,特撰文如下:   “一部《本草》,万古流芳。一页便笺,纸质残黄。一篇《铭志》,述购书之艰难,阐胸怀之惆怅。一百余字,荡气回肠。   志作者,秉均先生,义兄爱民之高堂。少失父怙,长而远客异乡。区区薪资,上奉慈母,下抚儿女,苦续炊粮。事财会而酷爱医,如痴如狂,身困顿而志不泯,意欲愈张。久慕《本...

  •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最感困难的是六朝阶段。 六朝流行的仲景著作主要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内含《伤寒论》十卷、《杂病方》六卷。《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如“辨太阳”“辨太阴”等,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东晋后期陈延之《小品方》十二卷(已佚),今存残卷,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目录”指刘宋元嘉八年(431)《秘阁...

  • “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

    “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

    《伤寒论》第392条说“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本条历代争议最多的是“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字虽不多,但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却相当多。   首先为什么将“阴阳易”病和差后劳复放在同一篇中,并冠以“伤寒”二字?与伤寒的类似病“霍乱”显然不同,霍乱是与伤寒截然不同的...

  • 读《伤寒》用经方之三境界

    读《伤寒》用经方之三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有一段充满禅机的名言,即参禅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作者/毛进军 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张梦培) 读《伤寒论》用经方何尝不是如此呢?   初读时,所识不深,体悟不透,感到《伤寒》条文直白,有方有证,按图索骥,以方套病,治病实在容易,真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   再读,及至经方临证后,才感到病人所患之病并非全是条文所述之症(证),证候复杂,寒热错杂,辨证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