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 第23页
-
六经归纳了脏腑 经络 气血的生理功能
余年少习医,立志于治病救人,为一方良医。始临证,辨证论治必尽心,理法方药求齐备。然,虽有用果者,但不效者亦甚众。处方深思熟虑,效果心中无数。一段时期,诊治越多,心中威逼亦越多。 怅惘中,再诵《伤寒论》,以六经辨病,用方证分析,再试于临床,常一剂知,二剂显,立收桴鼓之捷效,顿开茅塞之感悟,疑虑消除,决心猛增,似乎云开雾散,不由得击节称叹。医圣弘论,病下是证,证下是方,方随证立,方证一体。方证分析是后学者登堂入室的钥匙。 六经归纳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对各证候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
-
气虚,血虚证的循经脏腑调理研究
亚健康状态是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 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 临床表现涉及到人体疲劳和精神状态、心血管、消化道、免疫系统[1]。积极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向健康状态转归。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诊断辨识中, 提高了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准确性和速度[2], 使中医诊断标准化, 规范化。中医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观辨证”的新概念, 延伸了中医传统的四诊, 建立可量化、通过仪器收集的诊断信息, 有中医特色的微观参数是微...
-
按摩耳穴有助提高脏腑功能
小小的耳朵,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耳穴,全身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所以每天给耳朵做做按摩,其实也就是给全身按摩了一遍。 如果经常气短乏力、活动后容易出汗,白天困倦疲惫,可能是气虚,所以需要适当补气,可按压耳穴的心、肺、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如果经常面色苍白又缺乏光泽,口唇或指甲颜色淡白,手脚麻木,经常心慌、心跳,眼睛干涩,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少,可能是血虚,需要补血了。如果伴有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需要先调理脾胃功能。如果是耗伤血液引起的血虚,这时补血为主,可按压耳穴的胃、胰、胆、肝、十二指肠、心反射区。 如果经常感觉...
-
中医三才思想与寸口分候脏腑法
论三才思想在敦煌医学脉诊法中的体现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支, 是中医学理论 研究的瑰宝。 敦煌古医集内容涵盖广泛, 具有多方 面的医药学术成就, 其在诊断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即 脉学。 涉及脉诊法相关医书共八类, 即: 《平脉略例》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 《玄感脉经》 《七表八里三 部脉》 《青乌子脉诀》 《亡名氏脉经第一种》 《亡名氏 脉经第二种》 《占五脏声色源候》 。 其内容部分承袭 《脉经》 《难经》等医籍, 为古医集的校勘和辑佚提 供了宝贵依据; 部分则未见于传世医书, 进而间接补 充了中医脉诊法相关...
-
以鲜活的方法诠释着中医脏腑理论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的农业嘉年华是个不错的观光地,其中的3号馆为本草华堂馆。该馆按照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从主入口进入场馆,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五大主体功能区,以鲜活的方法诠释着中医脏腑理论。 我在心区首先看到了活泼可爱的人参娃娃和火焰雕塑组成的景观。火焰雕塑寓意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行属火,主血脉。这里种植了人参、丹参、连翘、当归等20余种中药,北部设计了一个水池,池中的五彩鱼悠闲地游在其中,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 肝主目,肝区的“双眼”雕塑十分形象。一...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甘肃省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许自诚,从医70年,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项目“中医脏腑辨证诊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工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年来,许自诚教授诊治疾病,以脏腑学说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认知,总结如下。 一个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奠基石,是可以实证的科学理论。 一条道路:走现...
-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素问》《灵枢》存在学术特征、认知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尤其是对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灵枢》重实证,其脏腑体系建构的基础以实体解剖学和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素问》重关系,其脏腑内容重模式推演及天人关系,其对五脏功能的认识亦多为哲学模式推演的结果。 •对脾藏象进行系统解析意义有二:一是对脾的所有经文描述皆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临床实践的解释,二是可以对现代临床病症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如糖尿病属于脾瘅,从补益脾气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张锡纯之玉液汤即是效方。 《黄帝内经》包涵《素...
-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
现在有些中医医师在临证时,一般将常见多发病大致分为外感或内伤两大类别。认为外感疾病病因应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归类,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代表,同时认为内伤病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为病因,以脏腑辨证论治归类,以《金匮要略》作标准。 笔者认为,主观人为地将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各种疾病硬性、简单地分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进行机械性地辨证论治,并不完全符合中医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辨证诊治的实际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因为在众多辨证论治方法实际运用中,脏腑辨证论治是...
-
脏腑信息观的分合 信息传递途径的分流与和合
生命文化视域下中医学与藏医学的信息思维比较 中医学与藏医学同属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 虽然它们有过交流, 但是因为藏医学同时也吸收了印度医学和波斯医学的知识, 再加上各自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发展, 因此对于生命内涵的认识有诸多差异。在中医学与藏医学发展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着生命文化结构所认知的信息, 因此中医学与藏医学的生命观也可以借由生命多重结构的诠释而得到更完整的体会认识与实践。 主要信息元素的异同 中医学与藏医学对于信息结构的组成元素各有不同认识, 例如中医有阴阳、五行和六气等信息元素,...
-
水火失济证的多脏腑关联
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周易》蕴藏了天地运行的道理,其中的诸多内容早在先秦至秦汉时期就已渗透到中医的理论当中,中医观念里的“水火既济”一词就来源于《周易》,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水火既济从某种层面上讲即坎上离下相济之意,从卦象的角度分析,阳爻分为一、三、五,阴爻分为二、四、六。既济者,佳卦也,水在火之上,水性下注,火性上炎,在上者可下之,在下者可上之,水火易交合;未济者,凶卦也,火在水之上,依水火原始之性,上者升达向上,下者下泄向下,故不易交合。故...
-
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医学、 傣医学都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均为 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对人体多从整 体、 功能态的角度加以认识。然而由于植根于不同 的传统文化, 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形成背景 以及相异的理论体系, 二者对于脏腑的认识有着不 同的阐释。 1 认识脏腑的哲学基础比较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也是中医理论的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 气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体五脏 六腑等生理功能的运行都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阴 阳学说认为, 气分阴阳、 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
-
针对性地调理脏腑 保持身体健康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扁鹊看病的这段记载看,扁鹊运用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诊对桓公的疾病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医,其望闻问切的医诊手法对后世影响巨大,沿用千年而不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体会,如果五脏六腑出现了健康问题,人的面色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察颜观色也可以了解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理脏腑,保持身体健康。 面颊发红多为心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红色对应心,面色红多与心有关,正常人面部健康的红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如果出现面颊部两团&l...
-
保护传承津沽脏腑推拿
“津沽脏腑推拿既是治病的好方法又是治未病的有效手段,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体现了其重要社会价值。其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绿色疗法高度契合,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挖掘、保护、继承和推广。”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金贵在谈及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津沽脏腑推拿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深入研究 完善体系 说起津沽脏腑推拿,王金贵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该疗法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思想,以通脉调气、调畅三焦为核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