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脏腑 第22页

脏腑 第22页

  • 调节脏腑手上穴位

    调节脏腑手上穴位

    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穴、鱼际穴、少府穴、合谷穴、神门穴等。不同穴位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器官,经常按摩手指、手掌、手背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劳宫穴在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按摩它能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鱼际穴位于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拇指下隆起处,有泻热宣肺、散瘀润肤的作用。少府穴在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有清心泻火、活血润肤的作用。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按摩它们,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

  • 夏季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

    夏季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

      炎热的季节,不少人会口渴、口苦、目赤、头晕,有的甚至出现咽喉灼痛,口舌生疮等“上火”现象。安徽省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施卫兵主任医师给出建议,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有所针对地进行饮食调养。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阳气旺、火力壮,男性比女性火力壮。火力壮的人大都身体强壮,不易生病,但如果阳热过亢,超过正常范围,就变成了“邪火”,会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出现上火现象。   中医治疗火邪讲究定性、定位、给出路。所谓定性,就是认定火邪的来源和性质;所谓定位,就是要搞清...

  • 亚健康脏腑点穴法 调理任督调整脏腑

    亚健康脏腑点穴法 调理任督调整脏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所导致的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状态也越来越多。从亚健康的症状来看,在脏腑上,为心(脑)肝脾肾所主;在经络上,与任督二脉相关。因此,在临床上,我们采用脏腑点穴法,重点调理任督二脉,在治疗亚健康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亚健康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心理精神和躯体两大方面。前者如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后者如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

  • 处处有中医 用十二生肖来说明脏腑功能

    处处有中医 用十二生肖来说明脏腑功能

    鸡年到啦,新的一年大家都要鸡鸡向上,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用十二生肖来说明脏腑功能的文章,可见生活中处处有中医~ 十二生肖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实际就是为了说明十二脏腑的功能而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说明十二年或者十二个月。因为一切学问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十二生肖就是为了解决人们不明白脏腑功能这个问题的。 鼠与胆经 子时是23:00~1:00,对应十二生肖为鼠,在经脉循行对应足少胆经,在腑为胆。 鼠个头小,身体储存的能量少,消耗快。喻意正常的少阳火生发很小,容易熄灭,就好比让...

  • 五液可反映脏腑的病变

    五液可反映脏腑的病变

    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 五种体液。在临床上,若五液的 分泌异常,则可反映所属脏腑 的病变。 汗.为心之液汗的异常 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心阳不 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 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阳 虚患者大多形寒怕冷,易外感 风寒,所以室内温度宜偏暖,且 要温补调理。气虚患者宜注意 休息,建议可以用大枣5枚,黑 豆30克,黄芪60克,煎汤150 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同时注意 起居有常。 涕。为肺之液肺的病变 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 如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 涕,建议将室内...

  •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关于三焦之实,历来争论不断。三焦有广义、狭义之分。笔者认为,广义的三焦是指人体的区域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狭义指的是胰腑。 脏腑是根据内脏的功能特点人为划分的。《素问·五脏别论》认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一般认为,三焦亦为腑之一,因其在人体十二脏腑中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称,正如《类经》所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是元...

  • 中医药食的基本特性 药食对脏腑的补泻作用

    中医药食的基本特性 药食对脏腑的补泻作用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的原始论述和医学体系,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探索《黄帝内经》药食(中药和食物)的性味、补泻作用机理,为临床诊疗提供最可靠的理论指导,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现象。从《黄帝内经》对于生命形成的经文入手,结合相关各家学说,推论出生命的本质是天地相合而形成的一团中气,并具体阐述了天气、地气对人的影响以及中气的特性。基于这种天人相应的认识,将天气、地气的因素引入到认识药食的性味和补泻作用机理上,从而比较合理解读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药食作用机理的基本内涵。 1 《黄帝内经》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认识...

  • 《内经》脏腑数目的不同观点

    《内经》脏腑数目的不同观点

      《内经》所论脏腑数目不尽相同,这也符合《内经》各家学说的性质,具有多家观点,在这里仅对基本符合脏、腑定义的脏腑数目加以探讨,诸如“形脏四,神脏五”及唐代王冰所谓“九形腑”,均是从“天人相应”观得出的认识,但其中挟杂着“形”,故不符合在《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脏腑”的定义,在中医学里也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不在此讨论。“奇恒之府”虽属脏腑之范畴,但也因其不符合脏、腑...

  • 内经以藏泻划分脏腑

    内经以藏泻划分脏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了人有十二脏腑,但对于十二脏腑为什么有的被划分为脏,有的被划分为腑,《黄帝内经》也有一条自己的标准,这就是《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的“藏泻”标准,这也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划分脏腑的依据,即“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张介宾注:“精气质清,藏而不泻...

  •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中有关脏与腑的配属问题,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系统等理论,把脏腑对应进行配属,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几种学说。现将有关学说分别表述如下。   五脏配五腑说   《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上述《灵枢&middo...

  • 何谓脏腑?

    何谓脏腑?

      何谓脏腑?《内经》对脏腑概念的认识为后世乃至现今的中医学理论所遵循。首先,认为脏腑应在人体内部,具体而言是位于胸腹之内,如《灵枢·胀论》云:“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脏禁器也。”其次,脏腑均有一定形态,如《灵枢·经水》说:“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其形态的纪录可见于《灵枢·肠胃》及成书稍迟的《难经·四十二难》等篇章中。其三,脏腑的功能有别。脏以藏为主,所藏之...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脏腑
  • 野菜擅祛脏腑火热

    野菜擅祛脏腑火热

    荠菜泻肝火荠菜又叫清明菜、鸡心菜等,其味甘、淡,性微寒,能凉血止血、利尿除湿、清肝明目,非常适宜有肝火的人食用。肝火旺盛常表现为口苦、眼月赤痛、胁肋疼痛等。荠菜含有乙酰胆碱、谷甾醇等,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且还有降血压的作用。另外,荠菜还含有大量的粗纤维,食用后可增强大肠蠕动,促进体内的油脂以及其他毒素排泄,从而增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大肠癌等疾病。荠菜可炒食、凉拌、做馅、熬粥食用。 婆婆丁祛胃火婆婆丁又叫蒲公英,性味甘、微苦、寒,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宜胃火炽盛者食用。胃火炽盛常表现...

  • 饮食定量定时和经络脏腑的关系是什么?

    饮食定量定时和经络脏腑的关系是什么?

    饮食定量定时和经络脏腑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饮食定量,是指饮食应该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的状态,尤其不要暴饮暴食,否则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疾病产生。只有当人体的脾胃功能正常了,才能对饮食正常消化、吸收和利用。如果用经络脏腑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如果饮食过量,短时间内突然吃了大量食物,一定会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从而产生~·系列疾病。进食过少,人体所需的养分供应不上,时间久了也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甚至可能发生病变。因此,饮食有节制、有规律,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

  •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如《灵枢·经脉》中提及“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 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等有关 手足十二经脉及相关脏腑之名,均直接以三阴三阳 之名,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冠之。 但是,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并无任 何篇章直接论及是依据什么方法将不同的脏腑经脉 与三阴三阳联系起来,后世医家亦未能就此有清晰 的补充。 问题的提出 1....

  •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今天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哪种虚,哪种实;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哪一脏,哪一腑。给大家分享天下无疾总结出的一套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 辨病性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

  •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本文从词义延伸角度分析《内经》中虚实各含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虚实本义为大土山和财物粮食充足,在脉诊引申为空软和坚满,在气血分析中引申为无和有,在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中引申为盛衰、盈亏、有余不足等,在临床病证分析中引申为精夺和邪盛,大体反映了虚实从一般词汇逐步转为中医学专有词汇的过程。 虚实在《黄帝内经》( 后简称《内经》) 中有多个词义。周学海《读医笔记》云: “夫《内》、《难》、仲景之论虚实也 ,其义甚繁。”除虚实外,《内经》中表达邪盛、精夺含义的还有太过不及、有余不足、盈亏、间甚等,...

  • 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

    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附子补肾阳,菊花清肝明目……这些药物功效深植于每个中医从业者的内心。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附子不补阳,菊花不清肝,岂不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上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目录就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这样的分类就明确地暗示了中药的学习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

  •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作者/刘渡舟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阿珓 导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六经?六经与脏腑什么关系?六气对辩证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大家心里有答案么?如果没有,看看刘老是怎么说的~ 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的探讨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论》为后汉人张仲景著。它是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后汉时期的光辉成就。《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因当时被兵火破坏,已残缺不全。后经晋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医书时,先将《伤寒论》十卷...

  • 女施灸家鲍姑 经络脉象通脏腑
  • 春季养生多练“脏腑操”

    春季养生多练“脏腑操”

    ——健身教育专家赵之心教授谈健身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的工作,高强度的压力,使辛劳疲倦的人们健康水平日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健身显示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教育专家赵之心教授指出,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有时比生病以后吃药打针还管用。 赵教授以春季运动健身为主题,针对人体不同部位、器官及不同的人群,量身定制了运动健身方案——“脏腑操”,从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和运动健身的重要性人手,分别...

  • “风入脏腑”病机理论探讨

    “风入脏腑”病机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太素·诸风数变》记载: “风入于脏 腑之内为病, 遂名脏腑之风” , 描述了外风由表入里, 伏藏于脏腑, 伺机而发, 潜消暗损, 败坏脏腑的一种 病机, 我们称其为 “风入脏腑” 病机。 “风入脏腑”病机源流 “风入脏腑”病机肇始于《黄帝内经》 (以下 简称《内经》 ) 。 《内经》论 “外风”有广义、 狭义之 分。 狭义之 “外风” 即为单纯的...

  • 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顺脏腑经络的关系

    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顺脏腑经络的关系

    生病时,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其实,养生也需如此。 理顺三种关系 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就是一个整体观念。人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生存;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季节不同,养生调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根本指导思想。 “天”的传统意义就是“自然”的代表。风土人...

  •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理论探究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证的发 病率逐年增多, 因其湿热胶着、 缠绵难愈, 故成为医患 的共同难题 [1 ] 。因此, 从藏象理论出发探讨湿热病证 与脏腑的相关性, 对于发展湿热理论、 指导临床治疗多 有裨益。 以下将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 湿热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 探讨其湿热与脏腑的关系。 1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1. 1 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是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引起 的病理产物之一。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相互协调,...

  •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四神丸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泄泻门》,其组成是:肉豆蔻6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吴茱萸(浸,炒)6克。主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症。笔者经研究发现,该方的立意和功效多受示于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立足于大补脾胃   王肯堂认为,四神丸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泄泻腹痛等证。无论是普通的泄泻还是五更泻,从总体看,都不外乎脾气下陷,故四神丸重用生姜,其用量为补骨脂的两倍。姜、枣在王肯堂的心目中无论是食、是药还是食药两兼,悉为君...

  • 藏象是实质脏腑器官吗?

    藏象是实质脏腑器官吗?

    作者简介 吴侃阳,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1996年晋升为中国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赴美国洛杉矶开设华夏中医诊所至今,现为加州中医针灸师联合公会顾问。出版《中医吟》,并主编《慢性腰腿痛》《骨与关节结核》等书,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 清代医家王清任经过多年的尸体解剖考察,发现古代中医典籍中诸多关于脏腑器官组织形态的记载存在错误,因而写出《医林改错》一书,对古代中医典籍中的错误做出了纠正;书中还收集了一些有效方剂,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瘀血致病理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医学界对此并不认同,反倒...

  • 三焦脏腑问的通道

    三焦脏腑问的通道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 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三 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 膀胱,是孤之府”,认为三焦为六 腑之一,其分布从头至脚,无处 不管。《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 分布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 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 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 胱上口。” 现代中医学认为,三焦是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 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 六腑...

  • 针灸疗法: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经验配穴

    针灸疗法: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经验配穴

    针灸疗法的应用,多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进而确定病机证型、选穴治疗,有些针灸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经验配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按照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前人的经验配穴,疗效往往也有局限。 笔者自从追随冯世纶教授学习胡希恕经方学说以来,对中医汤液治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笔者反思,六经辨证的方法是否可以像胡派六经八纲理论指导应用中药一样,用在针灸治疗的领域呢? 近阶段来,笔者尝试以胡希恕经方理论的应用思路,结合前人针灸的经验穴位,寻求与经方方剂相对应的配穴,然后再用六经八纲...

  • 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 其病乃愈

    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 其病乃愈

    《伤寒论》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对于“发于阳”“发于阴”,历代注家大体有3种认识。其一,认为“阳”指阳经,即太阳、阳明、少阳;“阴”指阴经,即太阴、少阴、厥阴;如钱天来、尤在泾等,皆持此说。其二,认为“阳”指太阳,“阴”指少阴,如张志聪。...

  • 半月痕常提示脏腑疾患

    半月痕常提示脏腑疾患

    根据中医手诊理论,手指甲根部白色月牙部分叫半月痕(俗称健康圈),它常被视为人体健康状态的刻度表。每个指甲的半月痕,都可反映出相关联脏腑的健康状况。 1.大拇指半月痕(主肺、脾):呈粉红色时,表示脾肺功能不良,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疲劳,严重时易患糖尿病、哮喘等。 2.食指半月痕(主肠、胃):早粉红色时,表示胃肠道的蠕动减缓,食欲自然减退。 3.中指半月痕(主心包经):呈粉红色时,表示神志不安,过度紧张,易头晕、头痛、思路不清、脑涨、失眠、多梦。 4.无名指半月痕(主三焦):呈粉红色时,表示运行于无名指的三焦经发生异常...

  • 中医认为 偏食某味 脏腑失调

    中医认为 偏食某味 脏腑失调

    有人偏爱甜味,有人嗜好酸味,有的人独爱辣味……中医认为,偏食某种口味,有可能会导致身体某个脏腑失调。 广西中医学院何邦广指出,古人将一年分为5个季节,春、夏、长夏、秋、冬,每个季节有73日零3刻。五季、五脏有五行,也相对应着五味。五味就有了自己相应的属性、密切的脏腑和季节。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五季:秋、冬、春、夏、长夏   五行:金、水、木、火、土   五味:辛、咸、酸、苦、甘   五脏:肺、肾、肝、心、脾 由此可以看出,酸味适宜在春天吃,这样可以生发肝气。因为酸味入肝经,可以增强肝...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