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第50页
-
“简单”养生背后的大道理
张继泽 全国老中医药学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孟河医派名家、中医脾胃病学家、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内科,临床上主攻脾胃病的诊疗和辨治,在国内首次提出萎缩性胃炎主要病机并非由于胃阴不足所致,中虚气滞夹寒才是其病机关键。主编《江苏省中医院临床资料选编》《医海拾贝》《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等。 张继泽老师出生于1926年,至今已经整整90周岁,仍然耳不聋、目不花,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每周5个半天门诊,每次门诊接诊30位左右病人,令人惊奇的是,他都是自己亲手写病历,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一气呵成,一次门诊...
-
不可忽视诺奖背后的努力
屠呦呦已经成为时代偶像,与其有关的过往,都将是励志故事,带给我们启迪。其个人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职业生涯等将被细致梳理,治学态度、科学精神、学者情怀将被认真总结。 1995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为迎接建院40周年,出版了系列纪念图书。《中国中医研究院人物志(第一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是其中之一。该书中,屠呦呦的人物传记被收入其中,占5页半的篇幅,近4000字。那年,屠呦呦65岁。 透过这篇20年前的人物传记,我们看到屠呦呦走过的是多数成功科学家所走过的...
-
腰背痛 多喝水
如果你经常感到头痛、腰痛、背痛,却又找不到什么原因,这很可能是由于身体缺水引起的。充分补充体内水分后,很多人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背痛、头痛、腰痛等疼痛症状会相对减轻。 慢性脱水可能给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当一个人的体液含量下降以致影响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时,才会产生口渴的感觉。实际上,这时他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了。而且,大部分人一旦口渴的状态得到缓解,就会停止饮水,但其实他只得到了身体所需要的水量的一半。可见,大多数人都饮水不足,以婴儿、老人和紧张忙碌的上班族为主要人群。人体上部重量的70%都是储存在椎间盘孔中的水分所支...
-
理性审视现代文化科学背景下的中医与西医
•相对于生命本质的主体认识和健康维系的基本宗旨,这些差异都是形式上的、非本质的,这些差异使中西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了各自的局限和不足,这就需要通过互相借鉴与吸纳来使中西医的理论与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 •中医和西医一样,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对中医学而言,哲学是工具、文化是背景,理念作向导,由无数科学细节构成的中医医学属性与西医学原本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中西医实现对接和互融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学者周有光曾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双文化时代,即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覆盖全世界...
-
中医政治学在美国产生的背景与实践
[作者简介] 吴宝林,医学博士,于90年代初期从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来美国洛杉矶,在圣塔莫妮卡城市创立北京医疗中心。在美临床及教学26年。原美国加州中医公会会长。现美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从2009—2016年的8年对美国来说极不平凡,在此之前,平等和效率这个政治理念的天平极度失衡,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大萧条震撼了整个世界。少数族裔出身的总统奥巴马在这8年间带领他的团队既扭转了经济的颓势,又把兑现平等的的目标借全民健保的政策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这8年对于我们在美国的中医从业者来说也极不平凡。上个世纪7...
-
饮食不节腰背痛
劳累时会令人感到腰酸背痛。然而一项研究发现,大约有1/10的腰背酸痛是由于胃部肌肉劳损所致。 人的胃部肌肉坚韧、延展性好,但如果饮食不节,尤其是时而过饥、时而过饱,非常容易使胃部肌肉疲劳。特别是一些经常饱食者,使胃部负担长期过重,胃部肌肉会劳损,产生不适与疼痛而反射到腰背部,导致腰背酸痛。此类腰背酸痛不怎么剧烈,只是隐隐作痛,时好时痛,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腰肌劳损。 如果您出现这样的腰酸背痛,就要检视自己是否有饮食习惯上的问题。如果有,就必须注意胃的保养。平时三餐要定时定量,每餐七八成饱,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另外,...
-
自我推拿促健康 撞背功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着人体的阳经,其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尤为重要。督脉沿脊柱分布在腰背部正中,总督一身阳脉;在督脉的左右还平行循行着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很多穴位是胸腹内脏腑的背俞穴,这些穴位能调节脏腑的活动功能。解剖学也表明,在背部脊柱的两旁,分布着一些调节内脏的自主神经节。 由此可见,刺激人体背部这些经络和穴位,可起到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在人体背部进行一定节律的拍打、敲击,能升提阳气,有利于人体气机顺畅,阴阳条达,使脏腑功能更加协调。撞背、敲背等锻炼,能将人体阳气从体内引向体表,使全身气血通...
-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