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48页

之 第48页

  • 庞鹤鸣创编的练气八法之“抻气”锻炼方法

    庞鹤鸣创编的练气八法之“抻气”锻炼方法

    江西中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创编的练气八法之一—“抻气”锻炼方法,通过上肢的反复抻动来激发、调动和畅通全身的气机,可快速达到强身、祛病、开智的目的,这种练法简单高效,方便实用,深受广大习练者的欢迎。 动作要领 基本姿势 抻气的姿势站着坐着都可以。站着练要求两脚并拢,腹部肚脐回收,腰部命门后突。坐着练要求两脚分开与肩等宽,腰部命门前塌。相比较,站着练更容易调动全身的气机。但无论是站着练还是坐着练,都要保持下颏回收,百会上领,周身中正,两眼轻轻闭合,神意内...

  • 从中医“战疫”之效思考传承之难

    从中医“战疫”之效思考传承之难

    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世界知道了中医的宝贵,而在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大量事实表明,中医在防疫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前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加快探索推广有助于阻断轻症转为重症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在这之后,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冠肺炎,发挥了“1+1>2”的效果,从而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很多以中医为主的综合诊疗方案、举措、医药...

  • 谈仲景以食用之品调理诸方

    谈仲景以食用之品调理诸方

    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一本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书中以食用之品调理诸方,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辅相成,增强疗效,也可制约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全书运用食用之品调理诸方治疗疾病共有38种(如粳米、大麦、小麦、赤小豆、饴糖、蜂蜜、酒、鸡蛋、生姜、大枣等)[1],有260余首方剂中涉及食用之品。书中主要通过两种组方形式治疗疾病,一是单纯用食用之品组方,二是用食用之品与药物相合组方。全书含有食用之品组方占总方剂量的70%[...

  • 中医气功五禽戏之补肺功法

    中医气功五禽戏之补肺功法

    在新冠肺炎抗疫一线,来自华佗故里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仅娴熟运用了中医临床治疗、护理技能,还带领患者一同练习五禽戏强身健体,战胜病魔。 中医气功五禽戏,是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精炼并结合中医临床辨证施功实际编创而成。功法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以逆腹式呼吸为基础练丹田呼吸,行周天功运气,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意、气、形合一,有强五脏、补内气、调心境的功效。其中,补肺功法系该功法的鸟戏一组,功法要诀为“鸟运胸肺补肺金”,模仿白鹤动作,侧重运动...

  • 燥邪是六淫之一 温燥因与温热之邪相合

    燥邪是六淫之一 温燥因与温热之邪相合

    立秋一过,凉爽的秋风逐渐拉开了秋天的大幕,天气一改暑日的炎热潮湿,给人们带来了干燥和舒爽的感觉,而与此同时,“燥”作为秋天的主气,随时可能侵犯人体。 燥邪是六淫之一,常见于秋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秋季介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之间,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初秋,暑气未散,温热犹在,燥邪与温热之气相合,则表现为温燥;时至深秋,冬季临近,寒气渐起,燥邪与寒邪相结合,则又会表现为凉燥。 《黄帝内经》指出“燥胜则干&rd...

  • 中医博大精深 亘古乃除疾祛患之瑰宝

    中医博大精深 亘古乃除疾祛患之瑰宝

    “中医博大精深,亘古乃除疾祛患之瑰宝,传承和发扬中医精髓是我们中医人和非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天津市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第四代传承人张冬倾述了他的心愿。 医武相合 博施济众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的一间普通诊室,张冬边为患者治疗边介绍,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是一门既能诊断又能治疗的中医诊治督脉病(脊椎病和脊源性疾病)的推拿医疗保健康复技术。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流派作为孟河医派的分支,自清末创立,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是一种需要患者呼吸与医者娴熟手法结合的...

  • 从诸葛亮之死说“积劳成疾”

    从诸葛亮之死说“积劳成疾”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一个艺术形象,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26岁出山,帮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谋事28年,于54岁病亡。 诸葛亮之死 诸葛亮中年病故,是由于他“积劳成疾”造成的。《三国演义》中多次埋下诸葛亮“积劳成疾”的伏笔。如“诸葛丞相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言“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中”,在《后出师表》中自述...

  • 邪之甚者为“毒”毒之本义及毒邪

    邪之甚者为“毒”毒之本义及毒邪

    纵观古代中医医籍,以及现代医学疾病的变化,糖尿病(消渴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是脾肾气阴两虚、痰瘀阻滞的病因病机变化,毒邪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 毒之本义及毒邪 在古代医药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义。《周易·噬嗑》曰:“噬腊肉通毒。”孔颖达疏:“毒者,若恶之物。”这里的毒实际上指有害物质。《广雅·释沽二》曰:“毒,犹恶也。”《尚书·盘庚上》曰:&ldq...

  •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即如《说文解字》言:“燥,乾(干)也。”中医学中的燥有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多个义项。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燥之类征 燥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秋季主气,呈现出干燥、收敛、清肃的特性。一般认为从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为燥气当令。燥气成淫,即成病因,其致病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易伤津。《素问·五运行大论》言:“燥胜则地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出现...

  • 从《老老恒言》看莲之于养生

    从《老老恒言》看莲之于养生

    1 曹慈山与莲 曹庭栋,清代人,号慈山先生,其人天性恬淡,能调摄,素慎起居,节饮食,至九十余乃终。其著述《老老恒言》以自言其养生之道,书中言“粥能益人,老年尤宜”,遂择其优者约百种于书中立“粥谱说”,并将其分三品,认为“不论调养治疾功力深浅之不同,第取气味轻清,香美适口者为上品”。 在书中所载上品36种粥谱中,莲肉粥、藕粥、荷鼻粥位居前三。其中莲肉粥可“补中强志,养神益脾固精,除百疾”;藕粥可“...

  • 常拍膻中调五脏之气

    常拍膻中调五脏之气

    武侠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镜头: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胸部中央(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可能毙命。虽然这是剧情所需的夸张表现手法,但膻中穴确实是人体的保健要穴。 中医认为,“气会膻中”,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好几个经脉交会的地方,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可调全身气机。心跳加快、头晕目眩时,按按膻中可以使症状缓解;烦躁生闷气时,揉揉膻中可使气机顺畅,减轻不快;咳嗽气喘时,拍拍膻中就会舒服很多。即便没有不适,常拍膻中也能起到相应的保健作用。...

  • 食物治疗疾病古已有之

    食物治疗疾病古已有之

    用食物治疗疾病古已有之,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言:“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药之。” 相传在清代,浙江一处小客店里有一位四川籍的店小二,此人年华正茂而精神却萎靡不振,形体枯瘦如柴。因为生活所迫,店小二在三年前撇下卧病在床的老母和新婚不久的弱妻,只身一人远离家乡来此谋生。在漫长的日日夜夜里,店小二由于思念亲人,每到夜深人静总要拖着疲惫的身躯翘首遥望家乡,日久便患上了相思病。 有一日,一位姓罗的郎中住进了这家客店,当他看到这个店小二面黄肌瘦的样子时...

  • 经方含义有广狭义之分

    经方含义有广狭义之分

    随着经方医学的发展、壮大,经方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但关于经方的含义众说纷纭。那么,经方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每一位中医人思考的问题。《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弄明白经方的含义,对我们认识经方、发展经方、使用经方、讲解经方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亦具有重要意义。 经方,现在基本有四种解释:其一,认为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其二,认为是经典医著中的方剂,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其三,专指张仲景的方剂;其...

  • “百果之宗”饭后吃个梨助排毒

    “百果之宗”饭后吃个梨助排毒

    健康生活方式:饭后吃个梨 研究人员发现,饭后吃个梨或喝杯热梨汁,积存在人体内的毒素能够更多地被排出。 专家建议,在大家热衷于吃煎烤食物、快餐类食物的今日,饭后吃个梨,不失为一种值得引荐的健康生活方式。 “百果之宗”,为何能够助排毒? 梨子,自古被推尊为“百果之宗”。味甘微酸、性寒、无毒,能够止咳、润肺凉心、消炎降火、解痰毒酒毒。梨子富含充足水分及葡萄糖、蔗糖和维生素A、B、C、D、E,纤维素和钙、磷、铁、碘、钾等微量元素。...

  • 生姜和干姜之间的关系

    生姜和干姜之间的关系

    生姜放多久才能变成干姜? 大多人都听过两句俗语,一句为,冬吃萝卜夏吃姜;另一句为,夜不食姜。 第一句话,看过我们公众号的亲们肯定已经有所了解,于此不再赘述。另外一句,大部分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笔者为大家解释一下。 《汤液本草》中是这样解释的—— 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 上面这句话是孙真人问李东垣李大哥的话,李大哥说,生姜这味药升发太过,不符合人们...

  • 论中医之伏阳

    论中医之伏阳

    •历代医家对伏阳的认识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与伏阴相对而言,即冬月伏阳、夏月伏阴;二是伏阳好发之处;三是伏阳化为温病;四是阴中伏阳之脉象。 •伏阳对于临床的意义主要在于,当病变因邪气结滞或形成肿块时,应考虑到伏阳的存在。至于治法,有发热者宜清中有散,无发热者则宜散中有清。 伏阳作为一个病证名,始见于《黄帝内经》。但由于对此未作定义,也无明确标准,致使后世对其理解与应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伏阳之义 《素问遗篇·本病论》详...

  • 论中医之寒热

    论中医之寒热

    中医之寒热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体与物质或环境相互作用后的一种指向和力量,因而认识寒热不能简单地依据量化指标,而是应放在中医理论体系的语境加以理解。 寒热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或作为症状,或作为病证属性,或作为病因病机,或作为药物四气等。但受现代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对中医的寒热还存有不少误解。兹对此加以梳理。 病因之寒热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是自然界之常。而若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冷暖骤变,寒热即可成淫为患。 寒邪具有...

  • 论中医之麻木

    论中医之麻木

    •麻木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机理也与疼痛颇为相似,即无外乎气血的“不通”与“不荣”两个方面。不通者实,不荣者虚,亦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状态。麻木与肺、脾、卫气的关系尤为密切。 •麻木涉及的原发疾病、发病的具体病因与过程、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等,都会有诸多不同,因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辨证与辨病并重,补益得体,疏通有方。 麻木是肌肤的一种感觉障碍,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身不知痛...

  • 中医气味疗法 药物气味之义气味疗法之理

    中医气味疗法 药物气味之义气味疗法之理

    •关于气味,古代概称五臭或五气,其对五脏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趋向。换言之,五脏各有其个性,对气味也各有所喜恶。某些中药芬芳浓郁,经嗅吸后也发挥着独特治疗作用,即“闻香治病”。 •气味疗法虽古老,但受认知条件与方法的影响,相关研究难以深入,作用机制未得清晰,应用效果欠说服力。其在治疗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待解之谜,欲尽其用道路尚长。 气味疗法是指利用药物本身散发的气味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应用历史悠久,相关认识却较为粗浅,且运用传统的药性理论也难以解释清楚,其临...

  • 爱上紫苏 并食之成瘾

    爱上紫苏 并食之成瘾

    前年秋日,我去一位报社的老师家中做客。他家中藏了一些字画和古董,叫我赏观。随后,见他眼神一亮,说要带我去楼顶一逛,心想楼顶有什么好逛的,但主人盛情,也就随他而去,到了楼顶,我大吃一惊,原来他在楼顶竟开垦出二十多平米的花圃,此处除了种植着一垄垄花草和几种常见的蔬菜,还种了一小片不知名的植物。犹如到了农家小舍,这倒是让我有一种不小的惊喜和羡慕。    那一片不知名的植物,像开了一片紫色的云,静静地,不张扬,也不卑谦,就那样举着圆锯齿的叶子,尽力向上伸着。我把视线聚焦在这片紫色的云上,老师在一旁告知我,这是紫苏,...

  • 豆腐下气消痰 养颜防衰之功

    豆腐下气消痰 养颜防衰之功

    豆腐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诞生于安徽六安市寿县。豆腐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直被人们誉为“植物肉”。豆腐的创制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它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风味独特,制作简便,物美价廉,生熟皆可,老幼皆宜。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   中医认为,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清肺润燥、清热解毒、...

  • 五运六气之学对疫病的防控

    五运六气之学对疫病的防控

    本世纪生命科学的提出催生了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的整合、互鉴与进化。中医对疫病灾情的预测缘始于古贤哲的《易经》《易传》,整体动态象数易观察气象、物候、天文、地理及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复杂系统变化,以干支计年,六十年一循环周期,对疫灾发生的全过程做了历史性的回顾,多具有大尺度细粗化的某些特征,为后人提供参考。至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争鸣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黄帝内经·素问》五运六气之学说,唐宋又加两个遗篇。吾辈学人承国学、国医大家任应秋先生与方药中先生之传授,又有恩师董建华院士系...

  • “天人合一”蕴含养生之道

    “天人合一”蕴含养生之道

    “天人合一”的产生首先由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所决定,《左传》提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次,“天人合一”是我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吕氏春秋》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随着中国古代各家思想的发展,《周易》《中庸》《孟子》中都出现了这一观点的继续萌发。《庄子》曰“人与天,一也”,并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这个概...

  • 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

    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

    中国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现在人口流动的加强和交通的便利,如今在每个地方基本都能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菜肴。一个特定地域的特定饮食口味,实际上是人和自然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能纠正人体的一些偏性,让人体达到平衡,避免生病;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妨害。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地域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 湖南人和四川人喜欢吃辛辣,是因为湖南多山,四川是盆地,都是刮风少,空气相对不流通的地方,加上又潮湿,湿瘴腐浊之气比较盛,需要用辛辣、麻辣的味道祛除这些湿浊气。最早...

  • 中医消渴 渴之理渴之类渴之征渴之治

    中医消渴 渴之理渴之类渴之征渴之治

    •除消渴外,渴大都以症状的形式出现。其形成大抵可分为水津匮乏、濡润不及和水津不化、未得济用两类。 •渴之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可藉以判别病变的表里、寒热、虚实,推测疾病是否传变,判断疾病预后等。 渴,是口干欲饮水的一种感觉。作为症状,可见于多种病变过程中,表现则有程度之分、形式之别等。中医临床对口渴的辨证非常重视,也颇为细致,但分类似嫌繁杂,不利于把握与应用。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渴之理 一般而言,渴缘于体内缺水。临证中却非尽如此,有许多病变并不缺水,而因水液...

  • 秋冬之交“凉燥”食疗上要以温润为主

    秋冬之交“凉燥”食疗上要以温润为主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谭汉添 冬天天气干燥,对于燥的处理,老百姓经常会选择吃雪梨来润燥。然而,有的老人即使经常食用雪梨效果都未如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谭汉添提醒,燥邪又有“温燥”和“寒燥”之分。在夏秋之交,虽天气已干爽,但气温仍高。这时的秋燥以“温燥”为主,主要表现为口干喜冷饮、咳痰带血丝或流鼻血、大便干结、舌红等,在食疗上要以清热润燥为主。到了秋冬之交,气...

  • 中医养生文化之美《关雎》中医知识

    中医养生文化之美《关雎》中医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11篇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内容,记载的动植物类、矿物类中药有几百种之多。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了解其中的中医养生文化之美。 关雎 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 高寿 离不开养生之道

    高寿 离不开养生之道

      在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书信中,有一封信谈的都是养生:“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欤,弟仍住医院,遇有重要活动,向医生请假外出。此间医护条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烦嚣耳。”   从信中得知,赵朴老当时90多岁,如此高寿,离不开他的养生之道...

  • “玉符潜诀论”乃“王符潜夫论”之误

    “玉符潜诀论”乃“王符潜夫论”之误

    笔者近日重读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发现在其“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中,有两处提及“玉符潜诀论”,一为“然《礼记·曲礼》及‘玉符潜诀论’所云,天下皆不知”,一为“‘玉符潜诀论’云:婴儿之病,伤于饱也”。笔者屡查所涉原始文献“玉符潜诀论”未果,遂联想起曾经读过的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一书中有“婴儿常病,伤饱也...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黄帝内经 的君臣之礼师生之礼及相关仪式

    黄帝内经 的君臣之礼师生之礼及相关仪式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其中出现了很多君臣之礼、师生之礼及相关仪式,礼仪包括稽首再拜、避席再拜、再拜、燕坐,仪式包括歃血为盟、斋戒及藏书于金匮、玉版等。根据礼仪的等级与全文章节的联系可以看出《内经》对于脉学诊断、经脉气穴、脏腑功能的重视,对于判断《内经》不同篇章的成书时间也起到了一定的佐证作用。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其中出现了很多君臣之礼、...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