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 第33页

成 第33页

  • 三成急性肾衰因乱吃药所致

    三成急性肾衰因乱吃药所致

    最近,一项针对上海市17家二甲以上综合医院的住院病人调查资料显示,急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近1/3源于药物。在肾毒性药物中,抗生素占首位(48%)。对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专家近日表示:“上海这项调查结果并非个案,我们在北京进行的调查,结果与之非常相似。” 专家曾对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1993-2007年住院患者的急性肾衰竭进行过调查。在调查中,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排在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均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此次调查还显示,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数量在不断增加,1993&m...

  • 八成哮喘患者忽视预防

    八成哮喘患者忽视预防

    呼吸内科专家近日指出,目前我国哮喘患者或近300旧万,其中八成患者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哮喘的预防重在日常生活。专家指出,哮喘的发生、发作与周围环境中过敏源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查明和避免接触过敏源,是防止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同时,为了减少室内尘螨的数量,哮喘病人的居室不宜用地毯、窗帘、沙发,应不摆鲜花、不养宠物。居室力求简洁,适当通风。 专家指出,哮喘病的治疗重在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坚持。目前临床采用吸人型激素加长效治疗和接受免疫注射脱敏疗法,都能有效抑制哮喘。如合理治疗,约四成患者的病情可以完全控制,七成...

  • 夏季眼感染别拖成慢性

    夏季眼感染别拖成慢性

    夏季高温闷热,细菌、病毒繁殖旺盛,人们眼睛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得病。眼部患感染性疾病后,会出现充血、水肿、眼睑肿胀,并伴有脓性分泌物,有的还会出现视物模糊。此时,需要对自己的眼睛做特别细致的护理,才能使疾病尽快痊愈。由于环境温度较高,眼部感染后分泌物也较多,这些都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如果护理不好,可能会造成病情拖延,形成慢性感染,这对老年人尤其不利,严重的还会致盲。 滴药水要有次序 滴眼药水前洗净双手,用棉签轻轻擦去分泌物,头偏向患侧,以免眼泪流至对侧,引起健眼感染。同时滴两种以上眼药水时,之间要间隔5~...

  • 过节常备中成药

    过节常备中成药

      元旦虽然不是黄金周,但是对于劳碌的上班族来说,也是一个珍贵的小假日。有的人会趁此机会休息,有的人回家探亲,有的人安排旅游。而为了度过一个安稳的假期,中医专家推荐,可以常备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      “宅人”以脾胃药为主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的林寿宁主任医师表示,假期打算足不出户的“宅人”,很有可能因为运动量少、吃零食多,或吃饭不定时而导致腹胀、便秘、积食等症状。   因此,他建议,这类人群可以在家中准备一些促进消化的中成药。如有饮食停滞、...

  • 九成人有牙周病 远离牙周病

    九成人有牙周病 远离牙周病

      卫生部9月1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口腔健康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据悉,中国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5%,中年人和老年人龋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8.1%和98.4%。据最新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达80%~93%。如今,牙周炎已成为我国成年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      今年的9月20日是第24个全国爱牙日,主题是“关注牙周疾病”。根据调查发现,牙周疾病是导致成人尤其是老年人牙缺失的罪魁祸首,而缺牙引发的一系列恶果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   ...

  • 六大秘诀成就莱州寿星的百岁传奇

    六大秘诀成就莱州寿星的百岁传奇

    2009年10月19日中国老年协会授予山东省莱州市“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中国北方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跻身中国“十大长寿之乡”行列。那么中国十大长寿之乡莱州的百岁老人如何养生呢? 得天独厚好环境。自古就是长寿地 莱州依山傍海,既有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等道教文化名山,又有尚家山、崮山、马山等原生态野外旅游胜地,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宜居地方。莱州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气候湿润爽人;莱州土壤质地适中,富含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当地人少有心脑血管发病;莱州生活...

  • 医之所病病方少 能不套成方辨证地自制新方

    医之所病病方少 能不套成方辨证地自制新方

    我初学中医时,有一个想法,就是不掌握中医的全面,决不临床看病。这个想法,真是太天真,太幼稚了。内外妇儿,伤寒杂病,头绪纷繁,千变万化,要掌握全面,谈何容易!而且要学,就得结合临床,如果脱离临床,又想学得全面,岂非纸上谈兵?可是我是没有教师作指导、自学中医的。无师指导搞临床,比无师指导啃书本,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啃书本,我还有较为有利的旧文学基础,而搞临床就什么基础也没有,无异盲人夜行。因此,对于行医来说,我走的弯路更多。弯路多,失败的教训自然也就多了。但是这些失败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作为青年中医的借鉴。 &...

  • 求索创新成就河北五大医家

    求索创新成就河北五大医家

    燕赵大地,名医辈出。河北历史上大家最为熟悉的五大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其共同特点为坎坷立志、求索苦守、继承创新等,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富有启迪。 求索苦守 刘完素刚学医时曾拜陈师夷先生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刘完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他从二十五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六十岁从未中断,朝夕研读,从未中辍,把《内经》作为自己“终身诵读”之书。相传有一天刘完素因劳累过度,不知不觉睡着了。突然看见两位道士走进来,递给他一碗美酒,他一气连...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 崔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说到古代名医,往往被广为传颂的多是他们年少时博闻强识、刻苦学习,学成后救治众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其实很多古代名医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许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走上了医学之路。 提到医圣张仲景,很多人会想到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之作。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们就能看到这位名医当年经历的辛酸故事:仲景出生于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家族中去世的人就有三分...

  •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能够出名,多是通过治愈一个个病人,口碑相传,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所谓“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是也。但也有些医家未成名时,由于治愈了某种疑难病或者危重症,或者治愈某个达官显要之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虽说有点运气成分,其实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下面举几个很有趣的例子。 马二琴——奇方妙法治便秘 辽宁名医马二琴(1892年~1969年)开始行医时,病人并不多。有某巨...

  •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1865-1936),名汀,浙江绍兴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贫穷患者义诊送药,传为佳话。 沈绍九于1896年在成都正式开业行医。当时成都一些中医对“伤寒”与“温病”的治疗,往往混同起来,用治伤寒法治温病,治温病法治伤寒,致使许多病人,轻病转重,重病转危。沈绍九能条分缕析,辨证施治,经他诊治的病人转危为安,致声誉日隆,前来寓所求医者不绝。沈绍九体质素弱,乃略提高诊费加以限制,门诊费一元大洋,出诊费最高时达到8元。但他对于患者,不论...

  • 中成药的安全性

    中成药的安全性

    多方面临的困惑 对于通过多个安全性再评价(以下简称“安评”)和药物经济学(以下简称“药经”)研究课题的实践,笔者试着分析有关主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和评价研究机构3个方面在安评和药经研究及管理方面面临的现实困惑和纠结。 有关主管部门 有关主管部门希望以真实、客观的安评研究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判定药品的淘汰或提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监管成本及风险;以药经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客观、合理、公正地将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纳入国家医保...

  • 路氏医派的形成和传承脉络

    路氏医派的形成和传承脉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绪银 路喜善   以国医大师路志正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路氏医派是近百年来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其诞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发扬于北京市,传播于海外。   起源于河间学派、易水学派诞生地   路氏医派产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滹沱河南岸北洼村。这里自隋以来就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这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创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产生。   中医药理论体系虽建立于秦汉时,但自晋至宋,一直偏重于经验方药的收集应用,忽略了理论研究。金元时期,...

  • 薛崇成 少承名师博采众长

    薛崇成 少承名师博采众长

    薛崇成(1919-2015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自1935年拜名医蒲辅周为师起,到2015年96岁高龄时,在杏林耕耘整整80年,其学术涉及针灸、经络、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外科、心理、中医人格体质等诸多领域,治学严谨,硕果累累,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晚年时,薛崇成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凝练为40个字:遵守医道,继承发扬;知己知彼,汇通创新;宏微并重,心身兼顾;主防辅治,务实疾虚;怀仁怀义,自尊自重。这不仅是薛崇成的学术观点,也是他治学为人的真实写照。   ...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防范结石形成

    防范结石形成

    夏天,高温易出汗使得尿液减少,尿中钙的浓度进一步增高,容易形成结石。 红茶、菠菜、马铃薯等含有丰富的草酸,过多食用将导致草酸在体内的存积,诱发泌尿系结石。吃太多海鲜、动物内脏会造成尿酸结石,尤其是边吃海鲜边喝啤酒,更容易形成结石。 要防范结石形成,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是多喝水,早上10点、下午4点、晚上10点是人体最缺水的时期,在这三个黄金时段补充水分对结石预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金钱草因其清利湿热、排石通淋的功效,成为许多结石患者的首选保健、治疗药材。但金钱草药性凉,体质虚寒者不宜服用。 刘...

  •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才;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才;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才;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才;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才;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才;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才;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才。”(三国时期魏人刘劭《鉴人资源》)即使按照这条严苛的人才标准来衡量,张其成教授也无愧于当今名副其实的才子。作为著名的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者,其家学深厚、天赋聪慧、思维敏捷、刻苦钻研,在近半个世纪孜孜不倦的追求拼搏中,奠定了成才之路,铸就了事业辉煌。他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文化方面研究的成果,不仅受到中医...

  • 朱龙骧:九折功成抱热肠

    朱龙骧:九折功成抱热肠

    扶伤原为保康强,九折功成抱热肠。 更拜嘉言胜珠玉,寿人寿世有良方。 这是常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兼诗人钱小山为伤科名医朱龙骧的题词。明代著名医家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说:“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朱龙骧就是“九折成医”的典范之一。 朱龙骧(1921-2000年),慈眉善目,温文儒雅,平易近人,德高望重。1994年被江苏省中医药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他于1953年师从中医妇科名家、孟河...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古代杏林“以儒通医”的文人雅士为数不少,其中也不乏因屡试不第、致仕无望而弃儒从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名医。这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落榜后修的一代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祖上世代行医,父亲却希望他读书做官。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这给他父亲带来了莫大的希望。然而考取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两次乡试都榜上无名,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两次落榜后,李时珍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乡试。然而嘉靖十九年,已经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家的举人之...

  •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清代名医秦霖熙痛失状元郎的故事,让后人扼腕叹息。不过历史上少了一个达官贵人,却多了一个老百姓喜爱的一代名医。   秦霖熙,字瑞泉,号春帆,甘肃皋兰人。霖熙素善岐黄,精于别白。在京二十余年,公务之暇,行医救人。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无论贫富老幼,均一视同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医著有《外感辨证录》二卷、《小儿惊风治验录》一卷。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 聊聊李东垣的成就

    聊聊李东垣的成就

    晚上好,感谢张苍主任给我们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晚上我和大家谈谈李东垣,实里面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尽自己的努力去和大家聊一聊有关李东垣的学术。 其实李东垣这个人名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李东垣的学说我想对于很多临床医生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我是一个皮科医生,或者我是一个专科的医生,我为什么要读李东垣,有没有读李东垣的必要呢,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李东垣,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我们作为一个专科医生,我们所学的专科东西或者在专科临床上用的理法方药必须是建立在大内...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李东垣
  • 王琦院士学术体系形成六大要素

    王琦院士学术体系形成六大要素

    2020年7月3日,“王琦书院”第二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明越讲授的“应用思维导图对王琦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体系整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银行”的一把钥匙。兹就其学术体系形成的六大要素略论于下。 学以致创 王琦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中医的生命力。他创建中医体质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中医体质学派的形成,2012年中医体质学科的建立。在这三个阶段中,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中医体质...

  • 仁心驱使学中医 魏德海 魏氏正骨成“非遗”

    仁心驱使学中医 魏德海 魏氏正骨成“非遗”

    53年前,年方20岁的重庆农村青年魏德海迈入中医学殿堂,他一边四处拜师学技,一边发奋自学。从医前10年,他诊治病人分文不取。 经过几十年的修炼,魏德海治疗骨伤科疾病达到了“疗程短、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的效果。有国内外的商家高薪聘他坐诊,被他一一拒绝。从医50多年,诊治病人近百万。魏德海独创的“魏氏正骨术”被列为重庆市九龙坡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人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劳动模范”。...

  • 小暑浴人浴物 约定成俗千年不衷

    小暑浴人浴物 约定成俗千年不衷

      小暑到来的农历六月,阳光炽烈,气温较高。虽酷暑难捱,但人们利用太阳晒衣晒被,浴人浴物,是人类聪明智慧的表现,约定成俗,千年不衷。   民俗渊源   “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起源于唐代。传说当年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从西天取回的佛经,在回国的途中不幸堕入大海,全部被海水浸湿。后天晴日朗,阳光明媚,他们把经卷晒干。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因这好天气来得十分及时,如同天赐一般,故而得名。   后来,人们就围绕这天“天晴日朗”这个中心做文章,许多民俗就由此产生了。...

  • 名医成无己

    名医成无己

    成无己山东聊攝(今山东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或治平元年(1064年), 约卒于金国正隆元年或二年(1156年或1157年),享年约93岁或94岁。成无己在垂暮之年被金人劫持到金国首都临潢(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翼旗邻近),一向孤零零独身寓居在临潢,直至客死异乡。他大约在临潢寓居十六七年,一向心系故国,从未忘怀大宋。 成无己生卒时代见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张孝忠写的后记,载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末:“丙子岁,其年九十余,则必生于嘉礻右 治平之间。开禧改元五月甲子历阳张...

  • 不要把六神丸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不要把六神丸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夏季,许多家庭都准备了六神丸。六神丸含珍珠粉、牛黄、麝香、雄黄、冰片、蟾酥等名贵中药,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痈疡疔疮、无名肿毒等证。药理研究发现六神丸还有强心、抗惊厥、镇静等作用,因而其用途拓展至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专科的疾病治疗。但专家提醒,千万不要把六神丸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在应用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证选用   六神丸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乳蛾、烂喉丹痧、喉痹失音、乳痈、痈疡疗疮、无名肿毒、口舌糜烂、小儿热疖、声带息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等。近年来...

  • 沈宝藩 曲线学中医,走上成才路

    沈宝藩 曲线学中医,走上成才路

    沈宝藩,1935年7月生,上海人,中共党员。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首席专家,中西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74岁的内科主任医师沈宝藩正式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为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退休。不少一线城市的医疗机构开出高薪,希望将他“招至麾下”。 沈宝藩本是上海人,1960年赴京参加卫生部第二届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被分配到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到2009年,在祖国的大西北,他已经扎根了近50年。 家人朋友都...

  •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

    源于陈文和先生对熊继柏中医童子功的赏识,他亦如胡岱峰先生一般,单独为熊继柏开小灶,指导熊继柏系统研习《黄帝内经》及温病学诸家经典。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文和先生单独给了熊继柏一本其亲自撰写的方剂书,涵盖方剂达1000余首,并嘱咐熊继柏抄写下来。遗憾的是,当时在进修班学习期间,熊继柏刚刚打开温病学的宝库,正如痴如醉地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叶天士温热论》等著作,同时开始涉猎《黄帝内经》,于是对于陈文和先生的方剂书,熊继柏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诵记,背熟后并未抄写。数月后,送还方剂书,陈老先生得知熊继柏没有抄写便委婉地提...

  • 徐大椿与袁枚 医文相濡成佳

    徐大椿与袁枚 医文相濡成佳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名医,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徐大椿一生著述丰富,有《难经注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等。《清史稿·列传》称徐大椿与名医叶桂(叶天士):“同以医名吴中,而宗旨异。(徐)评(叶)桂医案,多所纠正。” 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市)人。 袁枚与徐大椿二人多所交往,徐...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师承教育起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中医学派依靠着师承教育 模式,通过师徒几代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而形成 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师承过程也在潜 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医学术精神和中医自身的价值判 断,如刘完素- 罗知悌- 朱丹溪- 刘叔源的河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王好古、罗天益的易水学派等 [1 ] 。新 中国成立后,传统师承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冲击之下 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师承再次 受到重视 , 《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