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 第14页

当 第14页

  •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患者张某是一位50岁女性,20岁的时候就患上了支气管扩张症,反反复复几十年。发病前因受了风寒继发了肺部感染,在几家大医院反复住院达3个月之久,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花费医疗费数万元,可病情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无奈之下,把希望寄托给中医了。 患者入院时仍不断咳吐大量绿色稀痰,每日有两大碗之多,气短乏力,右侧胸痛,形寒,大小便可,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该怎么辨证施治?当然,必须着眼于整体,而不能把眼光只盯在肺部感染上,如果把眼光放在局部,可能就会使用一些宣肺化痰的中药,如鱼腥草、金荞麦之类。要真是这样,...

  • 适当“春捂”要注意“捂”好鼻子

    适当“春捂”要注意“捂”好鼻子

      初春气候多变,不少地区遭遇“倒春寒”,前后两天之内温差多达10以上。俗话说“春寒冻死牛”,“倒春寒”就出现在这一时节。冬天已经几乎找不到痕迹,可是逐渐暖和的天气却让有些人在不经意中感冒或者发烧,而其中很多人并不是感冒,而是过敏性鼻炎发作了。此时阴寒未尽、阳气渐生,人体对风寒之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易致病,鼻子作为呼吸系统的门户,与耳、咽喉相通,可引发耳、咽喉,甚至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要适当“春捂”,尤其要注意&ld...

  • 将“冬病夏治”当成了“百病夏治”

    将“冬病夏治”当成了“百病夏治”

    ●将“冬病夏治”当成了“百病夏治” ●冬天的病非要熬到夏天治 ●“敷贴”疗效见好就收不坚持 ●冬病夏治后过分贪凉影响疗效 今年到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来接受冬病夏治的病人热情很高,虽然已是末伏,但还是陆陆续续有新病人来接受冬病夏治的治疗,眼看已要“出伏”,回看一下今年冬病夏治的就诊情况,有些事还得说道说道。 针灸科的包烨华主任从今年接受治疗的10000多人次当中发现,不少人在治疗过程当中存在有误区,...

  • 春季应当养“生”如何养“生”

    春季应当养“生”如何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的特点与规律,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生理功能、生理变化必然受这一自然规律支配。“春生”即春天乃生发之季,宇宙间阳气生发,万发复苏萌生,人体阳气也随自然界阳气同步生发。阳气生发的物质基础是冬天所贮藏的精气,从藏到升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必将消耗一定能量,这能量就是中医的“气”,气的物质基础是阴精,气阴消耗必致精神倦怠困乏无力,昏昏欲睡而为春困,如工作学习体脑劳动耗气耗神,更会加重。   既如此,我们必须...

  • 养生当“道法自然”

    养生当“道法自然”

    常言道:“适者得寿。”说明养生得长寿,“适”为大前提,即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时常保持身心舒泰。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和”、“顺”思想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和运用。 养生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因而“生气通天”。如《黄帝内经》说:“人以...

  • 兼论六经当以虚实分阴阳

    兼论六经当以虚实分阴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笔者认为,中医辨证在“谨守病机”的旗帜下,也有三个境界。要在“常规辨证”(病性病位)的基础上,给予宏观的整体洞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微观的一步到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经”分为实、虚两大类:实为阳(即六经的“三阳”);虚为阴(即六经的“三阴”)。实证分为在表(即太阳)、在里(即阳明)。虚证分为在里之中焦(即太阴)、在里之全身(即少...

  • 秋冬进补不当 容易“上火”引起干燥性皮炎

    秋冬进补不当 容易“上火”引起干燥性皮炎

      中秋过后,便进入了人们常说的“秋冬进补”的最佳时节。俗话说“秋冬进补,春天打虎”,中国人自古就有在秋冬季节进补的养生习俗。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在这个时候进食一些温补的食物,一则调理身体,二则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提高免疫力。   但是,有中医专家则认为,“秋冬进补”的养生习俗在物质丰茂的今天应该作出一些修改。因为秋冬是个干燥的季节,此时进补不当,容易引起体内“火”过剩,引起皮肤的瘙痒。这就是秋冬季节多发的乏...

  • 中医药教育当顺势而为 办中医新机制

    中医药教育当顺势而为 办中医新机制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和中医药服务升级的重要环节;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推进中医医师多点执业,成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服务资源的有力抓手。今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增添了新动力,也为社会力量办中医开辟了新空间。 在深化医改中,基层中医药的发展有诸多利好政策,而落实好这些政策,同样需要来自基层的探索实践,特...

  • 陆游以草药为友 把食药当作享受

    陆游以草药为友 把食药当作享受

    陆游是古代的长寿诗人,享年85岁。他长寿的原因很多,主要因为他有闲适达观的情怀,戎马生涯的历练,归隐田园后的劳动与悠游,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他与中草药的密切关系。从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到陆游以药为友、食药为享、施药为善的情况,这些过程对他的健康大有裨益。 陆游上山采过药,园圃种过药,甚至还开过药店,卖过药,给人看过病,是当时的土郎中。陆游常以采药而自豪,并感受山林水湄之美和跋涉之乐。“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花下小酌》)“采药今朝偶出游,溪边小立唤渔舟。...

  • 当今中医骨科界的泰斗:刘柏龄

    当今中医骨科界的泰斗:刘柏龄

    我希望中医教育体制更完善一些,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天赋。如果有的人对于学习中医感兴趣,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我觉得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学习来的,只要用心就能做好,最怕马虎。我们应该给予年纪大的人、本科非医的人才学习中医的机会。 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学习中医的学生们,要打好基础,有好的基础才能有好的实践。《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必须熟读,明白其理论精髓。不一定要背下来,但是要理解这些原理,才能学得扎实。学习没有捷径,必须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 如何当好中医院院长提出了6点要求

    如何当好中医院院长提出了6点要求

    语重心长的要求 2月9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敬在全省中医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如何当好中医院长提出了6点语重心长的要求: 一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要把中医院工作和全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局、全国中医院发展大局、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中医药事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结合起来,找到发展机遇,争取更多支持。 二要热爱中医,把握精髓。在院长这个岗位上就要热爱中医,对中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医药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不热爱中医,对中医没有感情是办不好中医院的。要把握精髓,了解中医的好处,相信疗效,要看到中...

  • 话养生 健康则当为不利健康则不为

    话养生 健康则当为不利健康则不为

    世间诸般事,对于身体健康,皆可用“有利”或“有害”概括,与之相应,养生活动不过见利而为,见害而不为两端而已。其中,见害而不为尤为关键,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当然,即使老子喜讲“无为”,也不曾抹杀主动而为的必要,否则,又何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道家预防思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

  • 谷雨时节肝脏气伏 当食益肝补肾食物

    谷雨时节肝脏气伏 当食益肝补肾食物

    雨时节,肝脏气 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 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 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 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 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 补肾的食物,为安然度 夏打下基础。 居:养阳多晨练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谷雨 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 消,要早睡早起,更要注 意心理保健,在精神上 和体力上都不要过度疲 劳和紧张,切忌遇事忧 愁焦虑,甚至大动肝火。 早晨是采纳自然之气的 好时机,而活动为养阳 最重要的一环,老年人 可选择静中有动的运动 如太极拳等。运动能提 高身体新陈代谢,增加 出...

  • 当下中医药 谁来为它扶正祛邪补中益气?

    当下中医药 谁来为它扶正祛邪补中益气?

      编者按:国务院2013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中华工商时报近日发文《“大健康”期盼“大中医”发力》认为,要把握“大势”并在“大健康”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当下的中医药必须打破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即大中医战略,以期在未来大幅度提升对“大健康&r...

  •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甘肃是我国当归的道地产区,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说。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辑《名医别录》载:“当归生陇西川谷。”公元659年,唐政府制订的《唐·新修本草》载当归“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宕州即现在的宕昌和岷县一代。可见唐代,岷县、宕昌当归已享誉中华。目前甘肃省当归产量约占全国的95%,出口量占全国的90%,重要产地岷县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

  • 脉诊纳入“诸诊合参”当中

    脉诊纳入“诸诊合参”当中

      读《李培生医书四种》和《伤寒论注疏正》自序中有这样的话:“脉为证之一,如脉浮主表……然阳明病亦有浮滑、浮紧、但浮;三阴之脉,更有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当知仲景脉法,是用证以合脉,非拘脉以论证也。”   笔者由此想到,很多书中所述的“脉浮主表”是否准确?读完前面这段话后,应能给出否定的回答。这对无限夸大脉诊者,也是一个当头棒喝。不如换个说法:“脉浮可以提示有表症”,这是对的。...

  •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笔者临证之余经常翻阅唐代的医书,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其中有很多方剂在临床上应用疗效甚佳。比如独活寄生汤,该方唐代孙思邈用独活是三两,笔者临床也多次体会到当独活用量达到40克以上时则疗效奇佳,有时甚至是“一剂知,二剂愈”,独活量少则疗效锐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教材、文献明显不一致,如大学《方剂学》教材认为唐代一两为1.0075市两,即为31.484克。范吉平《经方剂量揭秘》认为唐代一两为13.75~13.875克(即一...

  • 在家拔罐时要当心以下几点

    在家拔罐时要当心以下几点

    家庭拔罐看似简单,但是如果盲目拔罐,不但会影响疗效,还可能造成意外伤害,所以在家拔罐时要当心以下几点: 1.拔罐时间不能太长。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的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引起皮肤感染。一般拔火罐的时间(从火罐吸到皮肤上至取下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0~15分钟。身体虚弱的老人以及小孩,时间需要减半。在拔罐期间要注意保暖,在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 2.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拔。许多人认为,拔火罐的时...

  •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 但汗出病不解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 但汗出病不解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但汗出病不解,是原有表证不解,还是汗后又产生了变证而病不解呢?根据后述症状可知,此病不解是指原有的太阳表证没有完全解除,所以其人仍发热,“仍发热”的“仍”字,说明了发热的归属。尽管是原有表证不解,其人仍发热,但病证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其他症状还是治疗用药来看,发热的表证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主要证候...

  • 刘尚义:中医大师不敢当 叫我郎中即可

    刘尚义:中医大师不敢当 叫我郎中即可

    我只是中医界的一名普通代表,“国医大师”这个荣誉称号属于整个中医界,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中医造福更多人。 医生要学会真心对人。无论对方是华服贵人抑或平民百姓,医者均该一视同仁。病人生病本就不适,有时候啰唆些是因他早已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们当医生的应该给予的是谅解,而非打断,否则病人会难过、不悦。 医患矛盾的突出,很多时候都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多一分换位思考,矛盾自然也会少很多。宁愿我累一点,也要解决病人的痛苦,医生的...

  • 运用附子 当从命门概念入手

    运用附子 当从命门概念入手

    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本经》) 所谓大毒,因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然经炮制与先行煎煮,诸多生物碱已然分解,毒性大为减弱。有老中医长期大量使用附子而获良效,常有每剂至150克者,极少发生毒性反应,若弃附子,其方则疗效全失。然余认为其必有常人所未识之经验,盲目仿之,有害无益。余素谨慎,用附子多在30克以内,故也从未观察到附子之毒性反应。 余认为运用附子,当从命门概...

  • 当脾脏被湿气困扰 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

    当脾脏被湿气困扰 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

      庄礼兴   指导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   广东地区夏季的湿气重,当脾脏被湿气困扰时,应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清除引起身体不适的物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指出,若湿气长期滞留于人体,并难以外出,则应该多揉按健脾祛湿的穴位。   血海穴血海穴可辅助缓解气逆腹胀、湿疹、皮肤瘙痒、贫血、月经不调、闭经等状况。   取穴方法:取坐位,将腿绷直后,膝盖内侧会出现一凹陷处,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就是血海穴。   丰隆穴...

  • “秋冻”仲秋正当时

    “秋冻”仲秋正当时

    “秋冻”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的确,秋天衣服不要穿得太多、太厚,捂得不要太严、太紧,对于逐渐适应秋天的气候变化,提高机体抗寒能力,顺利过渡到冬天,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具体点,究竟应该何时冻、怎样冻呢? 初秋尚有夏天的“余火”,暑热未消,气温仍高,甚至“秋老虎”肆虐,显然“冻冻”无妨,无需急忙加衣。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

  • 去火“法宝”当食疗

    去火“法宝”当食疗

    中医中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的火实际就是指热。上火意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上炎表现,症状包括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和牙齿痛等。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而常见的上火还可分为心火和肝火,其次还有胃火、肺火、肾火等。 中医所说的火或热不仅是指体温增高,主要是指一些阳热症状,如吃得多后食欲减退,同时口干口臭、舌红苔黄就是有胃热或胃火,由于食物没有及时消化,停滞而生热;舌尖部有溃疡是心火重;口腔黏膜有溃疡时,是胃火重...

  • 大暑小暑 上蒸下煮 当“高温”与“潮湿”相遇

    大暑小暑 上蒸下煮 当“高温”与“潮湿”相遇

    民间有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当“高温”与“潮湿”相遇,人就变成了蒸屉上的小笼包,闷热难耐。 在湿热的环境下,通过饮食特别是喝粥来消暑,是个不错的选择。可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等食材熬成汤或粥解暑,或甜或咸,非常适合在夏天食用。另外,每天吃水果、蔬菜也有益防暑。 夏天日长夜短,加上热浪袭人,不少人被迫形成了晚睡、早醒的作息习惯,不仅睡眠时间短,而且睡眠质量也不高,此时就要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不仅如此,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 养生当“视其后者而鞭之”

    养生当“视其后者而鞭之”

    《庄子》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指出养生要时时警醒自己,找到养生之不足而后鞭之、改之。其“后者”含义甚深,于养生一途,凡对健康有负面影响,或养生该做而没有做到,甚至没有想到的,都可称为“后者”。养生就像为健康蓄水的木桶,每个人的养生体系中,总存在着为健康“加分”的“长板”,以及损害健康、为健康“减分”的“短板”。“健康...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表证当治以汗法

    表证当治以汗法

      平人外感可辛温解表一汗而解,但阳气不足、机能沉衰的患者外感,则为表证而陷入阴证,即表阴证;则不能单纯辛温发汗解表,当配入强壮作用的药物以扶正祛邪、解表兼以温阳,即强壮温阳发汗解表。   邪气尚未由表入里,没有出现便溏、腹痛等里阳虚证,即可以认为无里证而是单纯表证。因有表阳虚弱,所以用附子甘草温阳解表,而非用来温助里阳。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302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一般认为是太少两...

  • 治久病者当局部、全身兼顾

    治久病者当局部、全身兼顾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中年妇女,患乳癖多年,多方求治于大医院和民间医(乳腺癌已排除),然中西乏效,遂慕名求诊。   刻诊,其双乳内皆有核桃大结块,肿胀硬痛,轻重程度与月经关联不大,饮食可,二便尚调,舌淡暗苔白腻,舌两侧有脱苔,脉弦略躁。   此患显为气机升降不畅、肝经气滞血瘀、湿阻痰结成癖之证,然临床上此类病证易诊断难治疗,治则亦无非是燮理气机、疏肝行瘀、软坚散结、化痰消癖,各个医者于此多无异议,然效与不效则全在于处方用药之不同。由此亦可见“道”和...

  • 当归土鸡汤喝掉黑眼圈

    当归土鸡汤喝掉黑眼圈

      原料:土鸡、当归、花生仁、红枣、黑木耳、姜片。   做法:   1、将土鸡切块,用清水洗净备用。   2、锅内加清水烧开,倒入鸡块焯掉血水后捞起。   3、将焯好水的鸡块放入高压锅,加水(水没鸡肉约1公分的量),加入姜片,当归,花生仁,黑木耳一起炖。   4、高压锅气阀响约40分钟即可关火,食用时加入盐、胡椒、鸡精调味即可。   美容功效:可消除血虚所致的黑眼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