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40页
-
自制三粉止痛垫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常由足跟脂肪垫炎、足跟劳损、跟骨骨刺等原因引起。当体重增加、过度劳累时,跖腱膜起点可产生不正常的张力,早期有慢性纤维组织炎症,以后形成骨刺,从而引起拇展肌和趾短肌及跖腱膜内侧部位的紧张。运用中药自制止痛垫,垫于足底。坚持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足跟痛。 取胡椒粉12 克、肉桂粉10克、生姜粉6克,将三粉混匀后备用,用致密的棉布做成大小合脚的药物鞋垫。制作时。在布片上平铺少许的棉花,撒上药粉,上面再覆盖一层准备好的棉布,在布面上纵横缝纫,使得药物固定即可。 治疗时垫于鞋内,每日取出晾晒,一般...
-
肩周炎试试三七藕蛋橘络羹
天气转凉,很多肩周炎患者又开始犯病,今天就介绍两个食疗偏方,帮助大家缓解不适症状。 山楂玫瑰花茶 山楂50克,玫瑰花10克,枸杞子15克,茉莉花10克。先将山楂、枸杞子煎汁,然后冲入装有茉莉花、玫瑰花的容器中,再稍煮后即可饮用。 适用于急性损伤后日久不愈,局部隐隐作痛,活动不利,遇天气变化或劳累则疼痛复发加重者。本方补益肝肾,温经活血通络。 三七藕蛋橘络羹 三七粉3克,鸡蛋2只,鲜藕汁50毫升,橘络1克,食盐、猪油各少许。鲜藕汁加水适量,煮沸后将三七粉、生鸡蛋(打破后)冲入鲜藕汁内搅匀,放入橘络、食盐及油煮沸2...
-
三味中药治愈足跟痛
跟痛症俗称足跟痛,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多发生于中老生人。外用三味中药治疗足跟痛48例,方法简单,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48例,年龄42~81岁,平均 62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36例;左足18例,右足20例,双足10例;有明显外伤史者21例。 治疗方法 处方:吴茱萸、五味子、花椒各10 克(此为单足跟痛的药量,如双足跟痛的药量需加一倍)。 用法:上药共捣成粗粉,平摊于洗净的鞋垫之足跟部位,以致密布料覆盖,周边缝严。将鞋垫置于质地柔软的鞋内,穿着行走。...
-
每周走路两三次缓解背痛
许多人都有下背痛困扰,而下背痛患者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接受复健、物理治疗。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每周走路两三次,一次走路20到40分钟,即可舒缓下背痛。 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52名下背痛患者参与研究计划。其中一半的患者接受临床肌肉训练计划,另外一半患者则进行有氧走路运动,一周走两三次,刚开始先走2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到40分钟。结果显示,有规律的走路运动与复健治疗同样有效。 研究人员说,人走路时,腹部、背部肌肉都需要用力、运动,运动量与复健疗程进行的肌力训练所差无几。但比起需在医...
-
治疗足跟痛 三方操作简单
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处不红不肿,但行走时疼痛难忍。中医认为,该病多与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素有关,以下三类方法对治疗足跟痛疗效明显,且操作简单,患者不妨一试。 【外敷】 1、取仙人掌适量,刮净两面的毛刺,切成两片,先将一片剖面敷于足跟疼痛部位,外用纱布绷带固定好,12小时后换另一片,连用1-2个月。 2、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共研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分成5份,每次取1份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重者可连续用2-3剂。 3、...
-
腰三横突综合征手法治疗
腰三横突综合征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也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是因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慢性腰痛,出现以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症状多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同侧肌紧张或痉挛,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有时可向大腿后侧乃至腘窝处扩散。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常见。因其可影响邻近的神经纤维,故常伴有下肢疼痛,腰部活动不利,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 本病临床治疗方法颇多,疗效各异。西医主要以物理疗法、局部封闭等方法治疗,中医则采用针灸、拔罐、手法、针刀等方法治疗,除少数因病情严重且经保守治疗无...
-
“三操”治疗腰背痛
旱地划船操 先将身体挺立站直,双脚开立,并由髋处上体前倾,塌腰挺胸,抬头向前看,双手前举,手心朝下握拳,好像抓住划船的双桨。双手从前向后,后背肌肉用力夹紧,如拉船桨的动作,如此反复。上身前倾,双手由前向后运动,约做50次,每天晚上做1次。这套操可缓解颈背部诸多疼痛、僵硬症状,还可有效地缓解和根除伏案工作者和中老年人的背部疼痛问题。 伸展背部操 取俯卧位,两上肢放在背上伸直,将头颈和肩部逐渐抬高。同时收腹将双腿伸直逐渐抬起,让腹部着床,肢体成船状,共做10次,早晚各1次。这套操可防止腰部肌肉劳损、腰背酸痛等。 捶击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