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92页

医 第192页

  • 保健养生药茶:中医称为“茶剂”

    保健养生药茶:中医称为“茶剂”

    药茶,中医称为“茶剂”,是将天然中草药与茶叶(也可以不含茶叶)合用,冲泡代茶或煎煮饮用,以消暑解毒、保健养生或疗疾防病。下面介绍一些适宜夏季饮用的保健药茶,有兴趣者不妨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用: 姜盐茶 材料及配法:生姜2~3片,食盐4克,绿茶6克,沸水冲泡后代茶饮。 功效:和胃止吐。尤宜适用于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 橘红茶 材料及配法:橘红,绿茶各5克 功能:清肺和胃、理气化痰。尤宜于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咳嗽痰多和消化不良所致的胃呆腹...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明星怕撞脸,穿衣搭配怕撞衫,标新立异的东西总能吸引他人的眼球。中医文化建设亦是如此,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应追求个性化发展,求同存异办好自身的特色。   盘点中医文化建设报道,有很多眼前一亮的创新举措:北京市在大力打造“文化之都”的过程中,按照规划,中医药博物馆与故宫等景区将在一条旅游线路上;甘肃省编排中医药文化剧目《皇甫谧》和地方剧《医祖岐伯》;百集中医动画系列片《葫芦响叮当》正在进展中;湖北省将建设中医药“三堂一室”作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主...

  • 中医千古不易之法门

    中医千古不易之法门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爱护它、传承它。我们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要肩负起其传承、弘扬的神圣使命。   中医的经典著作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老子·廿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是道法自然的医学,平衡的医学,历代医家都是在道法自然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而传承弘扬,使之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生命科学。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就是源于自然,也就是中医的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不变应万变的,是人类解决疑难杂症的最高智慧...

  • 据中医运气分析当前流感趋势

    据中医运气分析当前流感趋势

      据报道,近来美国流感疫情蔓延,中国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亦有明显上升,“超过了前2年的高峰期水平”。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次流感疫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表示,根据中医运气分析,最近的流感疫情在年初一之气时段(春节前)即可消退;冬季前期较寒,前一阶段雾霾为湿,最近一段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肠胃型感冒多发,均提示风、寒、湿为重要病机,治疗可选用荆防败毒散等。   2013...

  • 中医解白色食物的药用价值

    中医解白色食物的药用价值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色食物有大豆、大蒜、大米、燕麦、菜花、白萝卜、白菜、莲藕、竹笋、冬瓜、蘑菇、雪梨、山药(淮山)、百合、银耳,以及牛奶、豆腐等。每种白色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意义。 风寒感冒:银耳 作用部位:喉部 功效: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肺、胃、肾三经,具有生津润肺、益气活血、滋阴养胃、补脑强心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燥热、便秘等症。银耳被誉为“长生不老药”、“延年益寿品”、“菌中之王”,具有滋润...

  • 中医谈阴阳

    中医谈阴阳

      说到阴阳,很多人都会觉得太过玄妙,十分难懂。其实,我们可以从阴阳的本义出发,通俗地理解阴阳在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和应用。      概念:向阳和背阴   阴阳二字,左边都是“阝”,逆时针旋转90度,便是一座山的形状。其实,阴阳最早便是与山地有关的方位名词。山地能被阳光照到的那一面,就是阳,阳光照不到的那一面,便是阴。因此,人们在“阝”的基础上分别加上“日”和“月”,以示区别。   能被太阳晒到的地方温...

  • 介绍有中医特色的药膳食疗

    介绍有中医特色的药膳食疗

      中医食疗,是从“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食两用和具保健作用的中药和食物经合理烹饪,制成易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膳食,用于保健或疾病的辅助治疗。这里主要介绍具有中医特色的药膳食疗。   药膳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营养治疗学、营养卫生学和烹饪学等相关知识,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发挥各类食物与药物功效,研究药物与食物结合,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目的。   药膳是中医食疗的表现形式,将具有不同功用的中药与食物制成膳食,可按中药特点分为养生...

  • 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

  •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

  •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伤寒论》文题不符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认为,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用心读原文,这是研究经方的宝贵心得。凡读懂《伤寒论》者、凡有一定文学知识者皆能发现:《伤寒论》文题不符,即全书是讲六经辨证和方证,伤寒只是表证之一,书中大部内容不但论治表证,而且论治里证、半表半里证;不但论治伤寒,而且论治中风;不但论治急性病,也论治慢性病;不但论治外感,而且论治内伤杂病;不但论治内科病,亦广泛论治外科、妇科、儿科等病,显然把书名称为《伤寒论》不合适,不符合仲景本意   在此只举例书中几条即可知。如《伤寒...

  •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

      2013年4月10日,刊登王强先生的文章《2500年前中医是成熟科学吗》,文中认为中医是理论医学,批判中医停滞不前的观点,笔者深为赞同,但文中把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对立割裂起来看待,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有必要与之商榷二三。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内经》成书   诚如王强文中所说,《黄帝内经》可以算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笔者有必要让王强明确一点,何谓“奠基”呢?就是《黄帝内经》系统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医理论基础。什么叫理论医学,就是用其理论可以说清楚人体生理现象,可以指导和...

  •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传承之中不断发展,也时常有所失落。   古代书写材料不方便,甲骨、金文只有片段的言语信息,所以古代记载医学知识的文献是十分稀少而珍贵的。  宋代印刷术推广开来之后,虽然医学书籍能够依靠刻印而逐渐普及,但是仍然时有失传,因此,得一个善本很不容易。时代不断发展,印刷术也赶上了技术革新的快车道,各种书籍出版空前繁荣。书店里印刷精美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有中医爱好者,听了科普讲座或经中医诊治后,对中医深感兴趣,于是赶快到图书大厦想买一本中医启蒙的书来读。没想到关于中医的...

  • 膳食营养 中医饮食调理

    膳食营养 中医饮食调理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为。   《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舶膳食搭配理论,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五谷为养   现在普遍认为...

  • 中医五谷入五脏

    中医五谷入五脏

    在中医的观点中,五谷所入的五脏不同,各有侧重。所以在饮食上,也各有侧重。 小米重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是进补的“上品”。煮小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也就是粥油。粥油具有保护胃粘膜、补益脾胃的功效,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食用。煮小米粥时,新米的补益效果比陈米好。 做法:熬一锅小米粥,用汤匙撇出小米粥上层的精华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养脾胃的疗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大豆重养肾...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教育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国医大师李振华》等。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急性热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笔者通过学习李教授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卫气营血辨证治流脑   温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李振华教授提出治疗...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哲学思维和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科学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中医热”的全球升温,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需求。   然而,要使中医药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就必须将其翻译成相应的外文,因此,翻译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虑到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行为,本文拟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国...

  •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2013年3月30日门诊,一青年患者从诊室走出,一会儿又走回来问:“给我开的是经方?还是普通中药方?”引在座者皆笑,我却无语,不禁想起10年前人们对经方还生疏,或谓“用经方不赚钱!”近10年来通过业内人士弘扬经方、宣传经方,人们的观念出现重大改变,出现了经方热,老百姓相传“有病找经方!”学术界亦倡发展经方,甚者开学术会多标以经方为时尚。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何为经方?经方的概念?经方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晰。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

  • 中医不重结构重关系

    中医不重结构重关系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医的特点,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只有认清了中医特色,才能做好继承与发展的工作,也才能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特色的形成,不是技术障碍阻挡了中医的脏腑解剖,而是在其理论体系的起步阶段,中医就走向了重视万物关系的另一条道路。这个特点,在汉代中叶已经非常突出。   “医经家”不重结构重关系   汉代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高峰。以司马...

  • 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老师常说:学中医当不拘于形,“形而上”的内容更为重要。   近读《施金墨医案》,凡见气滞便秘者施老常用杏仁泥、苦桔梗、全瓜蒌、薤白头,疗效皆佳。想来气滞便秘者,皆因上下之气不能顺达,如此处方升提肺气、宣降腑气,加之开胸豁结,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便秘自然可除。   每位医家自有其用药之偏好。老师临证,每取全瓜蒌、炒莱菔子两味,疗效亦佳。然因着瓜蒌、薤白之用,笔者由此想到了瓜蒌薤白白酒方。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结合其后两方,仲景用之主治胸痹...

  • 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儿童药被曝朱砂超标,除了同仁堂,此前“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汉森四磨汤”等均被卷入重金属超标的争议风波。老字号中药品牌频频发生重金属成分超标,让正在复兴的中医很受伤,也让相信中药的患者无所适从。那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中药,为何当下却面临安全问题?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它到底安全吗?   如果说,拿西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标准来评判,几千年的中药有安全问题是难免的,但中西医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医学体系,中药的...

  • 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传统中医给人看病,不做抽血化验,也不做仪器检查,靠的是“望、闻、问、切”。其中,把脉就是一种最常用到的切诊方法。通过脉诊,有经验的中医就可以判断出身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把脉的原理   人活着,心脏就会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脉管也会随着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中医里把这种脉搏跳动的情况称为脉象。   脉象会受到年龄、性别、饮食、心理、气候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才出生的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

  • 孔明在这里以医道论政道

    孔明在这里以医道论政道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一个精彩的篇章。与张昭辩论道:“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

  • 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长期以来,中医乃至社会学界,先后在三大问题上争论不断,于是便形成了持久的“三大争论”,即中医科学性之争、中西医结合之争和中医现代化之争。争论潮起潮落,认识终未一致。但是,它对中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促使中医不断思考自身、深入认识自身,在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更加清晰起来。   中医科学性之争   中医科学性之争,经历时日之长久,参与人士之广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因为它关乎中医之生死,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之存亡。二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中医
  •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林清玄在《平常茶非常道》一书中写道:“禅宗祖师常告诫学人‘参活句,莫参死句’,‘死中得活’,‘觅一条活路’,都是在说禅是活活泼泼、明明白白的,一旦成为形式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成为僵化的认知,那就变成死禅。”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何尝不是如此!   张某,女,11岁。2012年12月28日就诊。   平素遇冷则咳嗽,反复发作,吐清痰。现咳嗽4天,痰黏不利,咽痛,声音嘶哑,涕多,纳食欠佳,二便正常。舌质...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医70载,研究疑难病证诊治,创立“衡法”治则。专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疑难病证创衡法   颜德馨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

  • 方以载法 为医者必须读方

    方以载法 为医者必须读方

      老师说,方以载法,为医者必须读方。   逍遥散是老师常用方之一。提到逍遥散,不自觉想到《庄子》中提到的一句话:“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由此,很自然地会问:逍遥散方中的灵魂为何,竟使本方当得起如此之名?   逍遥散是一张治疗肝脾两虚而郁的方子:脾气虚、肝血虚。于是,方中很自然地用到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中。由于脾为后天之本,又女子以肝为先天,故而该方历来被人们视为女科圣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对此就多有记载。例如,在&l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必须
  • 中医的辨病论治

    中医的辨病论治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中医基本理论,完全西化;汇通派承认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然而这三大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都是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对中医应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以致有人认为“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则专治病没有证”。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的...

  • 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

    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

      吴以岭属牛,共和国同龄人。寡言,低调。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他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一旦打开话匣子,吴以岭却可以侃侃而谈一两个小时,但全是他的专业。手边茶杯里的水凉了,工作人员换上滚烫的,再放凉,再换……吴以岭碰都没碰一下。   他谈了很多,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从通心络到连花清瘟,从“吃错药”的冠心病患者到老家的晚期肿瘤病人。   从青年时期立志继承发展中医药,在中医药创新领域躬耕30余载,吴以岭就像“拓荒牛&r...

  •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中药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足轻重,在确定中药在处方中的剂量时,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   所谓以病情为中心,就是要因病施药。首先,中医师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必须要确定疾病的病位。病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用药用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上、中、下三焦运用的中药药性不一样。其次看病情,急性病、新病中药用量相对宜大;慢性病、久病用量宜轻。主要是急性病、新病病因相对单纯,恢复较快,所选方剂药物味数较少,中药用量要重一点,希望一鼓作气一战而胜;慢性病、久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恢复慢,选用的...

  • 中医李可学术思想

    中医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老中医学本《内经》、仲景,凡病皆以六经辨证论治,尊火神郑钦安之论,重阳轻阴,为仲景之经方重剂之第一传人,起重疾沉疴,实为天下可师可法之大师,以下简述其学术思想。   李可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李可学术思想的内涵   1.阳气不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