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 第202页

药 第202页

  • 慢性病滋补药膳七款

    慢性病滋补药膳七款

    特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朱欣件 一、补脑:核桃栗子粳米粥 主材:核桃仁、栗子肉各50克,粳米 60克,白糖适量(糖尿病患者不用)。 制法:将核桃仁、栗子肉用清水淘洗一下,把大块掰成小块,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备用。锅中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倒入粳米,煮至米半熟时,倒入核桃仁和栗子肉,沸后,用小火熬至米烂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与主治:益智健脑、养心补肾、壮腰膝、止咳喘。适用于神经衰弱、脑力不足、记忆力减退、腰痛腿软、虚劳咳喘、肌肤干燥等症。 二、健齿:羊胫骨粥 主材:羊胫骨2根...

  • 中医药是维护生命的粮食

    中医药是维护生命的粮食

      笔者读到9月18日第8版署名潘德孚的《生命的诠释》一文,不禁浮想联翩。“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这样的代表“东方科学”的文章出现在中医大报上,让更多人看到“岐黄高科技”曙光。为此,笔者就数十年的临床体会谈点对生命医学的粗浅认识。   中医文化是养生的智慧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现代官方语言是“中医治未病”,并且这一养生之道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养护生命和锻炼身体是相辅相成的,但养护生命比锻炼身体更具有广...

  • 中医药饼家庭制作法

    中医药饼家庭制作法

    中国传统的药饼,是用中药和米粉或麦粉、豆粉等粮食粉做成的饼状食品,不仅是充饥裹腹的点心,而且还可防病治病,更能发挥养生强体的功效。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传统药饼及其家庭制作法,供读者选用。 一、期颐饼 配料: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面粉0.25公斤,白糖适量。 制作:将芡实、鸡内金打成细粉,置瓷盆内,用温开水浸泡半日许。再将面粉、白糖一起倒人盆中,和匀,做成极薄的小饼,在锅中烙成黄色如饼干样。早晚作点心服食。小儿喜吃零食者,可常吃此饼。 功效:此方能健脾强身,使消瘦老人长胖。适用于治疗小...

  • 香菜的功效 入药能治病

    香菜的功效 入药能治病

      “香菜嫩株叶柔软,香窜浓烈风味全,发汗解表且透疹,开胃消食功效专。”香菜又名胡荽、香荽、芫荽,现代研究主要含蛋白质、维生素C、钾、钙和挥发油、黄酮类以及正癸醛和芳香醇和壬醛等。《本草纲目》记载:“胡荽辛湿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胡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   小儿麻疹初起,发热口渴:香菜60克,荸荠50克,浮萍10克,芦根2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早晚服用,能够清热透疹止渴。   小儿麻疹疹出不畅,怕冷咳嗽:香菜、...

  • 田螺药用验方数则

    田螺药用验方数则

    1.治小便不通:田螺2枚,盐半匙,捣烂敷脐下一寸三分处。 2.治全身浮肿:田螺2枚去壳,大蒜1头,捣烂成泥,外敷于脐下一寸三分和两足心处。 3.治癃闭:田螺 2个,麝香0.3克,田螺捣烂,加入麝香调匀,外敷脐下二寸。 4.治痔疮:大田螺1 个,白矾末少许,田螺清水漂养2天,使其吐尽泥沙,然后以针尖刺破,加入白矾末,过一夜后,除去螺壳,用棉签蘸汁涂患处,每小时1次。 5.治小儿缺钙:田螺、醋、酱油适量,田螺煮熟蘸调料食用。 6.治肠风下血:大田螺5个,洗净,置火上烧 烤,以壳白肉干为 度,碾为细末,热酒...

  • 药粥助肾病患者消水肿

    药粥助肾病患者消水肿

      白菜薏苡粥   用料小白菜500克,薏苡仁60克。   做法先将薏苡仁煮成稀粥,再加入洗净切好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分顿食用。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   主治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冬瓜赤豆粥   用料冬瓜500克,赤豆30克。   做法将冬瓜、赤豆加水适量煮粥,不加盐或少加盐,分顿食用。   功能利尿消肿、解毒止渴。   主治急性肾炎浮肿尿少者。   提示慢性肾炎属脾肾虚寒症型者,不宜食用。...

  • 果皮药用七则

    果皮药用七则

    苹果皮:取鲜苹果皮20- 30克,水煎或泡茶饮,可治胃酸、痰多。将苹果皮晒干碾末,每次用15克空腹时调服,每日2N3次,对慢性腹泻、神经性结肠炎、高血压等都有疗效。 香蕉皮:用香蕉皮30-60 克水煎服,可治高血压,并能防止脑溢血。另外,用未干枯的香蕉皮捣烂如泥,加上姜汁外敷,可消炎止痛。 橘皮:将橘皮切丝或晒干研末,用开水冲泡代茶饮,能开胃、通气、提神。用干橘皮 50克,加白酒500克,浸泡7 天,制成橘皮酒,每次饮用4.5 克,可治慢性腹泻。 石榴皮:用石榴皮30克,水煎加糖饮用,可治腹泻、痢疾;用石榴皮...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药用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中医文化研究掀起热潮,取得系列成果。其中,地域中医药文化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如孟河医派传承规律与模式的研究正式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安徽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纳入新安医学的挖掘、整理和开发研究,打造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广东省将开展岭南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列入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勇于创新,...

  • 五类药是不宜煎或不宜久煎的

    五类药是不宜煎或不宜久煎的

    中药在煎制时有很多讲究,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其中,以下五类药是不宜煎或不宜久煎的。 阿胶类阿胶、龟板胶等大多是高分子物质,若与其他药物共煎,既易粘锅,又易糊,所以这类药最好是先烊化,再溶入煎好的药汤中服用。 芳香类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芳香类药物,其有效成分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一旦被煎煮,药效会大打折扣,故不宜久煎。 消食类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类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不耐高温,久煎会使其活性大大降低而影响疗效。所以,这些药物...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不宜
  • 冬病夏治三款药膳

    冬病夏治三款药膳

    一提起冬病夏治,人们大多认为就是贴敷。其实,除了贴膏药,冬病夏治配合食疗更能相得益彰。现介绍几款常见的冬病夏治的食疗方法。 白胡椒公鸡汤公鸡1只洗净切块、白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以上四味,再加上葱姜,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治疗畏寒怕冷,虚羸少气,遇寒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冬天哮喘加重的患者。 二姜猪肚汤猪肚一副,用醋泡去腥味后洗净切丝、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以上四味,再加上葱姜,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治疗胃寒腹冷,寒从中生,脾胃虚弱,饮食...

  • 白果莲子山药汤

    白果莲子山药汤

      主料:新鲜山药200克、白果10颗、红枣15颗、枸杞子20颗、干莲子10颗。   配料:清水6碗   调料:冰糖10~15克   做法:   干莲子和红枣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   白果敲碎外壳。山药去皮,切成小方块用清水浸泡备用。   锅内先注入清水6碗,加入白果,莲子,红枣大火煮开后转小火。   煲20分钟后,再加入山药块继续煲20分钟左右。   最后10分钟再加入枸杞子,煲至剩3碗水时,加入调味料即可。   养生功效:主要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

  • 防流产吃什么 药粥4款

    防流产吃什么 药粥4款

      白术南瓜粥   材料白术10克,南瓜30克,粳米50克,饴糖少许。   做法先将白术煎水取汁,再将南瓜与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对入白术汁及饴糖,稍煮即成。   用法每日2次,温热食。   功效健脾,化湿,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   苎麻鲤鱼粥   材料苎麻根15克,鲜鲤鱼1条(约400克),糯米100克,精盐2克。   做法将鲤鱼去鳞、内脏及鳃,洗净煎汤去渣骨,苎麻根洗净煎煮取汁去渣,糯米洗净后与鱼汤、药汁同煮成粥。   用法每日2次,温热取食,3~5日为1个疗程。   功...

  • 莫把药膳当食疗

    莫把药膳当食疗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药膳餐馆”日益增多,“药膳菜谱”也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餐桌。但很多人误以为药膳就是食疗,其实它们是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指医师在中医药理指导下,使食物药化后来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它只有食物,不加药物;而“药膳”则是在食疗过程中,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

  • 山药粥 广泛应用于临床

    山药粥 广泛应用于临床

      1984年初秋,我的邻居王氏老太太,年近七旬,患泄泻近两个月,经输液、口服药物治疗,其症时轻时重、绵绵不愈,求余诊治。自述:此疾系因胆囊切除术后,寒温失宜,失于调养所致。   患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头目眩晕,脘腹不适,饮食减少,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日六、七次行,动则益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术后失养、寒温失宜,伤及脾胃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水聚为湿,谷积为滞,清浊相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下迫肠道而为泄泻。治宜益气健脾为法,因其苦于服用中药,斟酌再三,授以近贤张锡纯之&ldquo...

  • 中医学理论 飘逸用药法

    中医学理论 飘逸用药法

      飘逸用药法是指医者用药时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洒脱自然,效如浮鼓,透露出飘逸脱俗,与众不同的风格,看似漫无目的,其实蕴含丰富中医学理论的用药方法。   已故甘肃凉州名医席梁丞先生治疗婴幼儿小便不通,取母乳一杯,加入葱白一寸,煎沸分两次喂服,并嘱其母用口吸吮患儿心窝前后各一处,两手、足心各一处。外用妇女耳屎少许塞入患儿尿道口,上面覆盖半个花椒壳。内服兼外治后约一小时,其小便即通,此法屡治屡效。医者匠心独运,取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物品和母亲的吸吮,治小便不利,为何会立竿见影呢。究其原因,其中葱在春天生长很快,得春...

  • 张仲景 中药的理论规律和治病经验

    张仲景 中药的理论规律和治病经验

      南都十月金秋美,宛城万物意盎然。在医圣故里南阳,在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开幕之际,一个属于医界同仁、仲景学子的中医药论坛——“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正式诞生!   论坛者,开宗明义,“论”有所“宗”,经纶世务,论道经邦;“坛”有所“主”,筑土为坛,会盟之所。有宗论之主题,有立坛之大师,方可开坛纳贤。所论所谈,传承古训,传扬思想;所宗所主,仁爱圣贤,医者圣者。&ld...

  • 红糖入药验方小汇

    红糖入药验方小汇

    红糖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具有益气、缓中、行血、活血之功。能解痛、化瘀、散寒。所以人们除了日常食用以外,还将它作为药用,治疗疾病,有单用,或与中药组成偏方用。这里介绍几种偏方: 1.红糖30克,生山楂30克,水煎后温服,治疗妇女经水不调、经血稀少、闭经。 2.红糖30克,白开水冲服。治疗分娩后恶露不净、体质虚弱、贫血、痛经。 3.红糖120克,鸡蛋壳或乌贼骨60克,将后者用火烤干研成细粉,与红糖混合均匀,每次10克,日服三次,温开水送服,治疗慢性胃炎、胃十...

  • 从气来认识中药

    从气来认识中药

      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云:“药疗也,疗人万病,肥白俱解,子孙昌盛,众人爱敬,皆由药性。”药性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可以说,学界对中药药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亦很重视,但大多停留在土壤、气候、光照、灌溉等有形的层面。   从气来认识中药   清·赵学敏认为:“医者意也,用药不如用意。治有未效,必以意求,无不立验。”其所谓意,可从药物与人体相维系的气的角度来揣测,不然,难以领会其要义。   许多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是气作用的结果。《素问&...

  •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

      中药饮片的炮制质量是中药生产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炮制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饮片质量,关系到药品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炮制质量关键体现在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等工艺上。   炒法   炒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以前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火嚣盐令黄”的记载,“火嚣”与炒同义。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其工艺、辅料投量、炒法和炒制程度以及炒制的色泽均要到位,符合炮制的基本标准要求。   炒黄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裂...

  • 蒸过的水果胜过药

    蒸过的水果胜过药

      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其特性并不适合所有人。有些脾胃虚寒、体质较弱的人吃了不但不容易消化吸收,还可能腹泻。将水果蒸着吃,不但寒性能减弱,还能使食疗效果加倍!      热炖柚子化痰降火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为它皮厚耐藏,等到冬春交替的时候来吃是理想的选择。柚子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它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   柚子还具有健胃、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能促进食欲,治疗消化不良等症,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水果
  •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中药治病有两大缺憾,一是煎煮麻烦,二是药味苦口。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一些中医药有识之士受西药制作的启发,对中药进行了改良的尝试,辽宁名医牟聘三就是最早进行这种改良的先行者,而且颇有成效。   牟世珍,字聘三,号儒佛,祖籍山东省栖霞县,沈阳人。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幼年随父迁居辽宁法库县,弱冠时拜师学医。刻苦攻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二书。三年后行医于法库、开源、铁岭等地,数年后以坐堂医在开源、法库开设药铺。   民国初年,在东北军任军医官,随之声望日隆。后离开军职,于奉天(沈阳)小河沿开...

  • 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

    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

      正确使用中医处方剂量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论。妇人更有经孕、产、乳之生理特点,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   因病而异   药物的剂量常因新病、久病、急性病、慢性病等而有区别,妇科病用药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新病、急病因其邪气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治疗之时,用药宜量大,以直达病所。年老体虚、久病患者,其体虚症情复杂,用药剂量宜小,过重则易伤正气,使病情加重,对于妇人之病更应重视。...

  • 中药莱菔子的功效

    中药莱菔子的功效

      莱菔子,即俗称的萝卜子。民谚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说法,意指吃萝卜好处多多,殊不知,萝卜的种子也同样是一味良药。   中医认为,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功专消食、降气、化痰。古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名医张锡纯对它颇多赞誉,认为“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本草纲目》也说:“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

  • 豇豆:药食两用的天然良药

    豇豆:药食两用的天然良药

      在豆类家族中,豇豆并不起眼,却是夏秋季的家常菜,营养保健价值也很高。明代医家李时珍称:“此豆可菜、可果、可谷,乃豆中上品。”豇豆蛋白质含量较高,又被称为“素中肉品”。   豇豆是最适合老人多吃的蔬菜,有健脾肾、生津液的功效,适合老年体弱者食用。老人或长期吃素者,宜多以豇豆佐餐,易于消化,促进胃肠蠕动,常吃能防治便秘。   豇豆中的锰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必不可少,可防止更年期前后钙质流失,预防骨质疏松症。   豇豆中含铁量也很高,是一种补充铁质较好的食...

  • 蒲公英药膳经验方

    蒲公英药膳经验方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入药用其全草。春夏花初开时采集,洗净晒干备用。   蒲公英,是味苦性寒的药物,功能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它是治疗外科痈疡的常用药,主要用于疔疮、乳痈、瘰疬、肠痈,以及肺痈、目赤、咽痛、热淋、黄疸等疾患。对于急性热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等,功效最为显著。   蒲公英还有清泻胃火的作用,有人认为:一味蒲公英,功胜白虎汤。胃经有火,蒲公英比黄连的作用还好。长期服用,对胃亦无大碍。若研末服用,还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我国...

  • 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

    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

      佛教医药的实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寺院的医疗经验、诊疗方法和单验秘方,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开发研究价值;二是佛学理论和佛教思想,对人生的启迪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与心理效应;三是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广义来说,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但从狭义来讲,中医指的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医药体系,这时的佛医、藏医、蒙医等与中医则为并列关系,他们长期以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医药文化。   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

  • 中成药使用常见误区

    中成药使用常见误区

      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应用方便、易于携带保存而深受欢迎。由于中成药品种繁多、剂型复杂、配方不同、疗效有别,若用之得当,可迅速奏效;反之,轻则浪费药品或贻误病情,重则损伤机体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中成药使用常见误区   不辨证,随意选药。以感冒为例,在中医上分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双黄连用于风热感冒,而不是见感冒就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或双黄连;还有许多人发现自己“上火”了,就自行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殊不知“火”亦有实火和虚火之分,还有虚实...

  • 良药梨籽 降低胆固醇

    良药梨籽 降低胆固醇

    梨籽是一味良药.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梨籽中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中形成橡胶质的薄膜.与体内的胆固醇结合并将其排出体外.特别适宜高胆固醇症的患者辅助食疗。 将梨籽收集在一起,洗干净后阴干,碾成细末,每次取 2~3克,温水送服,每日1—2次。(郭亚东)...

  • 芝麻药膳养生经验方

    芝麻药膳养生经验方

      芝麻有黑、白、黄三种,药用的是黑芝麻。黑芝麻又名巨胜子、胡麻、狗虱、乌麻、油麻等。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黑芝麻的记载,说它味甘而性平,主治虚劳内伤病,可以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能延年益寿。后代医家认为,黑芝麻甘平多脂,有养肝血、滋肾阴、坚筋骨、明耳目、充胃津、增气力、补脑髓、长肌肉、催生化毒等功效,适宜于肝肾阴虚、血燥生风、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肢体麻木、须发早白、大便燥结等症。许多老年便秘的人会在晨间进服一小杯芝麻油,以滑润大肠。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抱朴子》称黑...

  • 中药味道苦涩 不能乱加糖

    中药味道苦涩 不能乱加糖

      中药虽好但味道苦涩,很多人在喝中药的时候都会加一些糖。其实糖类也是一味中药,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胃痛等病症。   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因此,喝中药时加糖,轻者降低疗效,重者还会产生副作用。   多食糖会助热。如果病人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舌苔厚腻等症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   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