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286页

病 第286页

  •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 重在防治冬病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 重在防治冬病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九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九灸。三九天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称为一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天灸为灸法名,是不用艾、火,将某种药物涂在施灸部位,以收到灸疗效果的方法,此法又叫药物外敷法。一般是涂覆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涂后往往皮肤起泡,与烧灼灸法的作用非常相似,现称发泡疗法。代温灸膏含有辛香温热的辣椒、生姜、肉桂等成分,贴敷穴位能产生刺激穴位的作用,通过以膏代灸的方式起到灸疗等作用。随着近年来代温灸膏冬病夏治三伏灸良好...

  • 君火精明,相火守位:德全不危,病安从来

    君火精明,相火守位:德全不危,病安从来

    基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探析相火离位之因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首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认识,但大多认为君、相二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司其职,君火明于上职司神明,相火位于下专司运用,相火禀命于君,共同参与维持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君火精明,相火守位于肾,则德全不危,无病而来;若君火不明,则相火奉命离位助君抗击外侵之邪、处理繁重内务、铲除内生之邪(叛乱)。 君火精明,相火守位——德全...

  • 中药熏香疗法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探讨

    中药熏香疗法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探讨

    熏香疗法应用于空气消毒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抗击疫病的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时期,其曾在广州和深圳的抗疫战场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今天,消毒物资、清洁消毒产品相对短缺,熏香疗法不失为一种安全、健康、有效的预防疫病的方法。 1 熏香疗法简介 本文介绍的熏香疗法指古籍中所述,应用芳香药物及与芳香药物混合制成的药粉或药丸,通过点燃焚烧产生的烟、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起效快、作用范围广,在历代疫病预防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熏香疗...

  •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谈亚健康防治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是和谐的动态平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治未病可指导疾病的早期医治,蕴含丰富的现代预防医学理念[1]。亚健康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与《黄帝内经》的“未病”非常契合,处理得当可恢复到健康状态,处理不当可发展成各种疾病[2]。“亚健康”这一称...

  •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理论辨析脏腑疾病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理论辨析脏腑疾病

    基于《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的脏腑发病规律探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时脏相关理论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和五行生克、五行主时的象数学理论,将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发展的时间顺序相结合,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其理论可以辨析预测脏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用药之法,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天人合一”“五脏一体”的重要学术特点,具有原创思维理论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内经》时脏相关理论源于《素问·藏...

  • 中医强调治未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许多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湿邪侵袭。此情此景不禁想起2015年一位年轻男性患者,其主诉腰以下冰凉,问其病因,诉因参与抗洪,冷水中浸泡一夜而发病。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半月,症状消失。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骤然淋雨或浸于水中之后致寒湿之邪入侵人体,邪气由皮毛肌腠而入,阻碍了经络气血的运行,皮毛收引则见皮肤苍白或青黑、四肢厥冷、脉紧、肢体关节牵引,正气虚者或邪气重者则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颈项强直、咳嗽、头身疼痛。又脾主运化水湿,性喜燥而恶湿,外感湿邪困脾之...

  • 不同的病 中西医各有所长

    不同的病 中西医各有所长

    中医是我国几千年的独特医学瑰宝,西医是近百年兴起的医学科目,虽然两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也都不妨碍其能治病救人。 有些人说西医好,有些人说中医强。国医大师健康觉得,不同的病,中西医各有所长: ✦有一些病应该更加注重调理,就不应该跑去看西医; ✦有一些症状更加适合西医,则应该选择西医。 我们整理了一份表格,根据不同的症状,推荐不同选择方向~ 心脑血管疾病:先西后中 如:高血压病、心脏病、中风、脑梗死等。西医在急性发作时有迅速控制症...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一、天人合一 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

  • 介绍辛丑年疫病防护措施

    介绍辛丑年疫病防护措施

    “日躔箕斗逢长至,月宿奎娄届大寒。”大寒处冬三月之末,《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语:“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大寒是气运交接的节点,又与立春相接,承前启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现结合气候、五运六气特点,介绍辛丑年疫病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运气分析 随着大寒节气的到来,正式进入辛丑岁运气运行格局,本年水运不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司天...

  • 养生防病论“天真”道家论“真”以神论真

    养生防病论“天真”道家论“真”以神论真

    试论“天真”的医学内涵及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探讨养生防病的首要篇章,因此,深入探讨“天真”的内涵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天”即天赋的、自然的,学界认识较为统一,故对此简略讨论;而关于“真”讨论较多,且多从元气、正气立论,但鲜见从道家修行养生的角度展开。两汉以后的医书多论治疾病,而道家典籍中则保存了许多养生的内容,而养生又写作“修生”&ldquo...

  • 中医治法三病学说概述 诊疗思路

    中医治法三病学说概述 诊疗思路

    中医治法可概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用口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内治法,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外治法。外治法包括的内容甚多,诸如针刺、灸法、推拿、正骨、角法、挑治、手术、中药外用,以及与穴位经络相结合的现代理疗等均在其中,它以简单、有效、方便、经济、自然、无副作用为特点。 “治未病”的理念早在古代就被提出来。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推动各级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科),运用外治疗法治未病有了较快和系统的发展。笔者在10...

  • 糖尿病并发症的病机是瘀滞络脉“穷必及络”与临床举隅

    糖尿病并发症的病机是瘀滞络脉“穷必及络”与临床举隅

    近年来,关于络脉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王永炎院士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指出络脉系统是维持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吴以岭院士对络病学进行了长期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了系统络病理论,主编出版《络...

  • “春困”可能是病

    “春困”可能是病

    惊蛰节气,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然而,有人在春风轻拂、阳光和煦下仍然感觉困倦乏力、昏昏欲睡,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从寒冷的冬季进入春季后,气温升高,毛孔、汗腺、血管舒张,皮肤、血液循环加快,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而新陈代谢逐渐增加,耗氧量加大,大脑供氧量相对不足引起的。这种因季节转换而带来的生理反应,俗称“春困”。通过适当运动、充足睡眠、调整饮食、调畅情志等措施,可以逐步改善春困。同时随着气候日益温暖,大自然阳气渐旺,春困也会随之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经过上述调整,倦怠乏力、嗜睡表...

  • 《伤寒论》病机观探析

    《伤寒论》病机观探析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方证进行了大量探索,影响愈大。然也有较多学者对方证对应提出异议。笔者认为,中医学的灵魂是辨证论治、谨守病机,方证对应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病机分析这个重要的中心环节。应该提倡方机证对应更为允当。实际上,张仲景并非只提倡方证对应的辨治法,而是十分重视对病机的阐述,并且时时以病机为核心依据进行论治。《伤寒论》字里行间无不隐藏渗透着张仲景对病机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本文就《伤寒论》病机观念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索方机理论,提高临床应用,并引起广大同道对此问题的重视。 综合病机观 张仲景对于病机...

  • 读《我不要生病》系列丛书有感

    读《我不要生病》系列丛书有感

    以李江山为代表的“优儿帮”小儿推拿同仁们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策划的《我不要生病》系列丛书,是一套中医童话书。它将疾病比作邪神怪兽,将医生比喻成出神入化的小神鹊。小神鹊具有特殊本领,能打败邪神怪兽,呼之即来,进入胃肠,进入肺和气道,对疾病见招出招,招招制胜。 该书是一套将一年四(五)季串联起来,论述常见疾病及应对策略的书。春天—着凉—感冒—风寒邪神—生姜;夏天—吃辣椒—上火—火焰司令—莲...

  •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日常调护顺应夏气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日常调护顺应夏气

    现在各大中医机构都推出了“三伏贴”,在初伏、中伏、末伏一共贴3次,一年为一疗程,连续贴三年。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冬病夏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理论。针对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相应治疗,从而使疾病减轻或治愈。“冬病夏治”符合中医理论中的“天时相应”及“治未病”思想。通过“春夏养阳”可以纠正机体阴阳平衡。...

  • 中医治病所用之温法 回阳救逆 温中袪寒

    中医治病所用之温法 回阳救逆 温中袪寒

    中医治病所用之温法,即是用温性、热性药物,振奋人体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寒证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和温中祛寒。《内经》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即是指温法而言。《金匮要略》对此运用十分广泛。其中论述有关温法的原文约50余条,方剂亦达50首之多,笔者现将《金匮要略》有关温法的主要运用作一简述,请同仁参阅斧正。 回阳救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第十四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方:附子一枚(...

  •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即如《说文解字》言:“燥,乾(干)也。”中医学中的燥有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多个义项。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燥之类征 燥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秋季主气,呈现出干燥、收敛、清肃的特性。一般认为从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为燥气当令。燥气成淫,即成病因,其致病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易伤津。《素问·五运行大论》言:“燥胜则地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出现...

  • 中医“虚劳证”病机相似 内外兼顾效果显著

    中医“虚劳证”病机相似 内外兼顾效果显著

    秦丽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全科医学临床学系副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副会长。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人们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紧张度增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很多人常常感觉疲倦、腰酸腿疼、稍一运动就累得厉害,平时睡得挺多却不解乏,这种歇不过来的“累”,是病不是懒,得抓紧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坐班族”中十分多见。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且难以自愈,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问题之一。...

  •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精准医学与中医学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者的异同性进行对比研究,以实现它们的互通与促进,丰富各自理论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精准医学的背景、发展简史及概念 1. 精准医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以来,临床医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直觉感受和经验的传统方式逐渐进入了依据实验室数据指标为标准的循证医学模式,循证医学随之兴起,其目的是寻找确凿证据支撑,随即以各类专家共识形成一些系列的临床指南报告诞生了,并产生了...

  • 黄璐琦:我不担心西方病人不接受中医

    黄璐琦:我不担心西方病人不接受中医

    针对美国记者提出的“是否担心西方病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中医”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作了回应。 黄璐琦表示:“我不担心西方病人不接受中医,不担心的原因,来自于信心和实践。中医和西医虽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对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认识角度,但是它们都会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抗疟药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正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 黄璐琦还介绍了本次疫情中使用的三个方剂。 第一个是清肺排...

  • 论百合病 百合病临床病案

    论百合病 百合病临床病案

    百合病是金匮要略里比较难解读的病之一。一般把百合病理解为精神紊乱,类似现代病中的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但临床很少见到类似仲景描述的那样的病人,案例记录也不多,讨论的也很少。 我认为,百合病不仅局限为精神疾病,范围要大的多,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仅最近三个多月我在临床上就用百合方治疗的百合病就有二十例左右,分多个种类,都与心阴虚有关,先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列举如下,然后再来讨论一下百合病是一个什么病?它的病因、病位和病机。 中医这门学问,离开临床讨论理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先举临...

  • 冀来喜从颈论治头面部疾病临床经验

    冀来喜从颈论治头面部疾病临床经验

    冀来喜教授是山西省首批名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形成了以“新九针”为主的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提倡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治疗手段和“以效为宗”,治疗头面部疾病提出从颈论治的思路。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从颈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从颈论治初探 冀来喜教授在多年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患有头面部疾病(包括耳鸣、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干眼症等)的患者,查体时一般存在颈项部肌肉高张力或...

  • 太阳病明辨六经 人迎气口定位

    太阳病明辨六经 人迎气口定位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

  • 盛夏酷暑 易出现中暑,腹泻,感冒等急性病症

    盛夏酷暑 易出现中暑,腹泻,感冒等急性病症

    专家简介 周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筋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参与国家级、局级、院级课题多项,近年来发表核心期刊22篇,参编学术专著7部。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 盛夏酷暑,人们易出现中暑、腹泻、感冒等急性病症,家中宜常备一些中成药,可防不时之需。 品类与适用症 藿香正气水 本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表现为头晕昏沉、恶寒发热、胸部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服时忌生冷油腻食物。成...

  • 中医做到未病先防 构建干预体系做到瘥后防复

    中医做到未病先防 构建干预体系做到瘥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困惑以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医学院校可以借鉴中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积极构建预防体系、干预体系和跟踪体系,从三个方面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预防体系,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首要治疗原则,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以及医学生的特点,高等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防”字...

  •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生活中,很多人接触最多的中药制剂为汤剂,但它仅仅是中药剂型中的一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神农本草经》中开始重视中药加工的重要性,指出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成方剂型近40种。随着临床用药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中药剂型不断增加。治病,选择合适的剂型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关键,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种。 新病、急病用汤剂 中药传统剂型中,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rdquo...

  • 清利肺气 排出毒素祛病延年

    清利肺气 排出毒素祛病延年

    进入秋天,万物逐渐萧落,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保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健康教育分会理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宇提示,深秋之际,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应以护卫阴精为重;肺与秋气相应,勿忘滋润肺金。在这里,王宇教授推荐八个养阴护肺的小妙招。 巧饮水 秋季气候干燥,人的皮肤日蒸发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肺呼吸的日蒸发水分约在300毫升以上。王宇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每次可饮入一大口水,含在口中,分3~...

  • 治病疗疾的儋州老盐

    治病疗疾的儋州老盐

    近年来,我曾数次前往海南省儋州洋浦半岛盐丁村的千年古盐田游览追思。 古盐田始于唐代,距今1400多年。盐田总面积750亩,散布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砚式古槽7300多个,曾年产500余吨食用盐。它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场,也是我国至今保留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传统日晒制盐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古盐田一改传统“煮海为盐”的历史,开创了人类制盐的新天地。其制盐工序古老、原始、独特,几经优选,最终固化为“晒沙&m...

  •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生炙甘草合用之医案 口腔白斑,红皮病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生炙甘草合用之医案 口腔白斑,红皮病

    国医大师方和谦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中药的应用有独到之处。方和谦撷取生炙甘草二药药性之长,巧在方中同用二药,补中寓泄,扶正祛邪,疗效甚佳。现将生、炙甘草之功效以及方和谦临床合用经验介绍如下。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甘草,别名国老,是甘味代表药。其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甘草因其炮制方法的不同,有生、炙甘草之分,临床功效亦不相同。《本经疏证》曰:“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