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 第51页

经验 第51页

  • 岳美中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岳美中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岳美中(1900—1982),原名岳钟秀,字美中,号锄云,河北滦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早年攻读文史,25岁因患严重肺结核求医无效,乃发愤自学中医,以自救救人。行医于冀东、鲁西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唐山中医公会主任、唐山卫生局顾问、唐山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卫生局医务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筹建时任筹备处门诊部内科主任,其后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内科副主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 岳美中较早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 从《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看章朱学派的特点与贡献

    从《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看章朱学派的特点与贡献

    ●次公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倡导“双重诊断,一重治疗”,可谓孤明先发。他强调疗效,一般病证,必须三剂见效。 ●次公先生自树旗帜,创始了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中医学派。“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是对孙中山先生“发皇中华学术恢复先民技能”彝训的光大,其在文化上也是永恒的至真名论。 ●章次公与朱良春这双星同璧的两位大师太灿然卓如了。二人学路相同,都殊重人品医德,都业绩昭昭,特别是在智略特长上都口碑传信。朱良春对章次公先生的...

  • 邓铁涛 70余年中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邓铁涛 70余年中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邓铁涛,1916年出生,广东开平人。著名中医临床家、理论家、教育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8年正式从事中医医疗。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等职。 在长达70余年中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内科见长,擅长诊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学术上融古贯今,提出“五脏相关”理论,包括脾胃学说继承与发扬、痰瘀相关学说应用、寒温病融合的中医热病理论研究...

  • 石筱山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石筱山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石筱山(1904年-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伤科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他幼承庭训、秉继家学,广撷博览、孜孜以求,于中医学造诣殊深,理伤续断尤著专长。在生前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承先启后,开拓进取,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建树了完整的石筱山伤科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我国著名的伤科流派之一。值此先师诞生110周年之际,特将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继承创新概况作一简介。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传承家学,创新立说 石氏伤科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创始人石蓝田,原系武林...

  •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江苏省中医院汪受传主任医师,祖籍安徽徽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 多方磨练 奠定基础 1967年夏季,汪受传到南京儿童医院的乙脑病房学习,带教的西医老师让开中药,他就照书上的卫气营血辨证开出了药方。由于乙脑住院患儿多昏迷不醒,插了鼻饲管,故汤药从鼻饲管打进去很方便。牛刀小试,方药见效,始知古人的经验确实有用。 1968年初到泰兴县人民医院,先跟当地名中医余公侠、杨卓斋门诊,后进...

  • 中医传承思辨 术思想 具体经验

    中医传承思辨 术思想 具体经验

    •中医经典论著中有大量关于流行病的文献,是中华民族治疗急性病的宝贵财富。解放后中医治乙脑、外感、流行性出血热等成功案例,亦再次证实了中医善治急性病的论断。 •中医的传承,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学术思想,再次是具体经验。三者都很重要,然有高中低之分,所谓授人以渔,就是要建立思辨能力。这个思辨能力,就是辨证论治体系。 •我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中形成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其中,“本”在经典,“源”...

  • 王庆其膏方组方遣药的经验介绍

    王庆其膏方组方遣药的经验介绍

    王庆其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以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各种杂病见长,对冬令膏方积累了30余年的临床经验。现将王庆其膏方组方遣药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立方“三元” 中医膏方属于“大方”、“复方”,药味众多,成分复杂,如何把握立方遣药的要领?王庆其的经验是掌握“三元”:一是“治既病”;二是“调体质”;三...

  • 周仲英就内科疑难病讲述辨治思路与经验

    周仲英就内科疑难病讲述辨治思路与经验

    甲午孟夏,阳光明媚,花木成荫,我们在毛德西教授带领下,南下金陵,专程拜访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周仲英在诊疗之余,不辞劳顿,就内科疑难病讲述了他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周仲英说,我们研究疑难病,是从研究急症开始的。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率很高,急症本身就是疑难病,疑难病中的危重阶段就是急症,所以我们叫它急难症研究。首先要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机,抓住病机,就抓住了疾病的要害,这是研究疑难病的关键。流行性出血热的演变过程是瘀热相搏,一个“瘀”,一个“热”。由于瘀热相搏,就出现了出...

  •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一定要通晓历法,包括以太阳运行周期为主的阳历以及合太阳月亮运行周期为一体的阴历,特别要学习中国独特的干支历法。《内经》里不但有四时养生,四时即源自太阳运动;还有随月亮圆缺而选择补泻之法;且五运六气理论又要依赖干支纪年。因此说,从历法而入中医,即是溯源;源明则其流自清。 @中医唐云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2014年12月18日和19日分别发表了熊继柏先生的《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

  • 名老中医的长寿养生经验

    名老中医的长寿养生经验

    经对170余位当代名老中医养生经验的分析(其中100岁以上2人,90岁以上8人,80岁以上52人,70人以上97 人),发现他们的长寿因素有七点。 饮食有节,以素为主:这些长寿老人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还有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等。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起居有序,顺其自然:老中...

  •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生前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60余载,潜心中医急证医学研究,提出辨证10法新观点,擅治心脑肝肾等疑难杂症。专著有《中医急诊学》、《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基础研究立新论   任继学教授认为,中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应从基础开始学习,先是粗读、泛读经典著作,然后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融汇贯通,指导实践。...

  • 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

    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传授给了我们古代先贤高超的诊疗技术,还告诉我们许多在临证时容易犯的错误。《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核心内容共398条,其中谈到误治的就有130多条。所谓误治,就是指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或药物,给病人造成了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一个人的悟性。纵观发生误治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辨证不明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亲友找我看病,胸中憋闷,气短,嗳气。我马上想起了《金匮要略》里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也没有更仔细地辨认,就开了3剂,当时记得瓜蒌用了30...

  • 刘志明 岐黄世家 自身精湛学术造诣与丰富临证经验

    刘志明 岐黄世家 自身精湛学术造诣与丰富临证经验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药为载体,是中医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因此,传播中医药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 中医事业能否得以振兴发展,关键取决于中医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中青年高级人才的培养,以相关方法和制度促进他们加强学习。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是最有效的途径,让中医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2015年逝世。他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

  • 养生达人 分享养生经验自制神器
  • 中医学医疗经验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

    中医学医疗经验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她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我国人民医疗健康保障的任务,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文化传统和医疗经验,其发展、创新、传播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医药学的医疗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学模式。这种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模式,顺应了世界医学模...

  • 邓沂教授运用药对经验介绍

    邓沂教授运用药对经验介绍

      邓沂,原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现任职于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著名中医临床家于己百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曾被评为“首届甘肃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从事内经、养生学、药膳学的教学与中医临床工作多年。临床上擅长内科、妇科常见病、疑难杂症的治疗,并且在用药方面尤善于运用对药,灵活加减,疗效确切。笔者有幸师从邓沂教授,现将邓师运用药对经验介绍如下。   菊花 蔓荆子   菊花质轻性凉,为疏散风热之要药,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期发热、头痛,又能清泄肝火,平降肝阳,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

  •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将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医学病因学说的独特部分。中医认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情绪上的变化,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会影响到人体脏腑的正常活动而致病。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情可致病,同样也可治病,古代名医在实践中便总结出以情治病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以喜胜忧 元朝名医朱丹溪曾遇见一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的秀才,其终日悲忧哭泣,甚为伤感,终成疾病,久治无效。朱丹溪给予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日了。&rdqu...

  • 中西药用药配伍的经验总结

    中西药用药配伍的经验总结

      前人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把各种中药的配伍关系概括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加上单行共有七种,古称“七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凡此七情,合而视之”的记载,是古代用药配伍的经验总结。   《本草纲目》说:“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佊之毒也。”随着中西医...

  •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后仲景被奉为医圣,其方被称为“经方” •最早称仲景为“医圣”者,首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当代中医学界普遍尊称东汉名医张仲景为“医圣”,那么,“医圣”桂冠加于仲景,究竟始于何时呢? 宋以前之仲景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对范晔在《...

  •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 用经验解决了医学问题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 用经验解决了医学问题

    •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示”(Paradigm),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确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自然观,而医学确定的是一种生命观和健康观。 •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 刘绍武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刘绍武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刘绍武(1907-2004),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真正特立杰出的人,决不屑走人家已走过的旧路。 刘绍武说过:“学术无古今、无中外、无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不分古今、中外、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治学就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常新常进,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

  • 名中医治眉棱骨痛经验

    名中医治眉棱骨痛经验

    崔金海,系全国第二、三批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 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 床工作已近50年,经验丰富,技术精 湛,现将其辨证治疗眉棱骨痛经验介 绍如下。 眼眶上缘眉棱骨疼痛,称为眉棱 骨痛,又称阳邪风证。主要表现眉棱 骨部疼痛或伴有额痛,眉棱骨压痛, 怕光喜暗,常欲闭目。相当于西医学 的眶上神经痛、额窦炎、眉棱骨炎、屈 光不正等。崔老师临床上把眉棱骨痛 分为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一、风痰上扰型症见眉棱骨疼 痛伴前额痛,鼻流浊涕,羞明,晨起、 中午疼痛渐剧,午后则减,脉浮或浮 弦。治宜...

  • “祖传秘方”多凭经验

    “祖传秘方”多凭经验

    当今是“祖传秘方”泛滥的时代,国人似乎对“祖传秘方”情有独钟。一味药,一个方,只要听说是“祖传秘方”,立刻身价百倍。如何正确认识“祖传秘方”?我想有必要带您走出误区。 “祖传”指祖先遗传,方必出于古人之手,一经使用,若疗效好,即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秘方”指秘密配方,组方秘而不宣。这是古人在长期防治疾病的过程中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遗留...

  • 把冬病夏治十几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把冬病夏治十几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进入伏天,冬病夏治也在逐步升温,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都在热议,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也在不停宣传。我院在6月份也举办了两期全市治未病暨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我把冬病夏治十几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一谈到冬病夏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贴敷,那么冬病夏治是不是仅仅是贴敷这么简单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进行冬病夏治,把冬病夏治的道理搞清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冬病夏治源于我国古代《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dquo...

  • 张介眉临证用药经验

    张介眉临证用药经验

    张介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指导老师,湖北省知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擅长心脑血管病、脾胃病及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余幸师从张介眉教授,深受其临证用药启发,现将其用药特点简述于下。 治妇人淋证后期通络效佳 淋证,是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据病因和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六证。为湿热蕴结于下,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张介眉教...

  • 脏燥治疗经验

    脏燥治疗经验

    脏燥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在绝经前后发病率较高或病情加重,包括现在的更年期综合征都可以放在脏燥病里面来讨论,抑郁症也可以放在脏燥病里面。在证治方面,历代医家也多用甘麦大枣汤等来治疗。在病因病机方面,众说纷纭,至今难以定论。 李振华老师指出,本病的病机变化虽涉及心肝脾三脏,但病机演变的关键在肝脾两脏,故曰肝郁脾虚为脏燥发病之本。 据李振华老师临证体会,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肝火旺盛效果欠佳,故针对其病机演变,从治肝实脾入手,标本兼顾,以理气豁痰,清心透窍为法,在温胆汤和导痰汤...

  • 菊花药膳养生经验方

    菊花药膳养生经验方

      菊花性味甘寒,人肺肝二经,有黄、白之分,功效虽似,但各有所长。白菊(甘菊花)长于清肝明目,黄菊(杭菊花)长于疏风散热;而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其应用范围有头痛,眩晕,目赤,心烦,耳鸣,失眠,及外科疮疡肿毒等。   菊花药用,唯李时珍体验最深,《本草纲目》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和平。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rdqu...

  • 张仲景 中药的理论规律和治病经验

    张仲景 中药的理论规律和治病经验

      南都十月金秋美,宛城万物意盎然。在医圣故里南阳,在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开幕之际,一个属于医界同仁、仲景学子的中医药论坛——“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正式诞生!   论坛者,开宗明义,“论”有所“宗”,经纶世务,论道经邦;“坛”有所“主”,筑土为坛,会盟之所。有宗论之主题,有立坛之大师,方可开坛纳贤。所论所谈,传承古训,传扬思想;所宗所主,仁爱圣贤,医者圣者。&ld...

  • 蒲公英药膳经验方

    蒲公英药膳经验方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入药用其全草。春夏花初开时采集,洗净晒干备用。   蒲公英,是味苦性寒的药物,功能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它是治疗外科痈疡的常用药,主要用于疔疮、乳痈、瘰疬、肠痈,以及肺痈、目赤、咽痛、热淋、黄疸等疾患。对于急性热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等,功效最为显著。   蒲公英还有清泻胃火的作用,有人认为:一味蒲公英,功胜白虎汤。胃经有火,蒲公英比黄连的作用还好。长期服用,对胃亦无大碍。若研末服用,还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我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