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第27页
-
所谓中医辨证施膳
根据阴阳五行和人体经络原理,如何进行辨证施膳? 所谓辨证施膳,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 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膳,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效果,理论依据是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 人的寒热虚实、体制等选择食物,如果寻则不 当,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中将病症分为虚证、实证、寒 证、热证,虚证表现为神疲气短、倦怠懒 言、舌质淡、脉虚无力;实证表现为形体壮 实、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质红苔厚、脉 实有力;寒证表现为怕冷喜暖、手足不温、 舌淡苔白、脉迟;热证表现为口渴喜冷、身 热出汗、舌红苔黄。在食疗时,要根据病...
-
辨证论治仲景方
沈钦荣认为仲景方是学习辨证论治方法的楷模,仔细揣摩,勤于总结,总能拓展思路,提高疗效。 桂枝汤治术后盗汗 术后盗汗是临床常见证,一般患者在术后1周内偶有1~2次盗汗,不必治疗,但如患者术后盗汗时间长,次数多,则必须治疗。沈钦荣常用仲景桂枝汤出入治疗术后盗汗,效果满意。他认为桂枝汤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凡属卫阳不足,营气虚寒,在里阴阳不和,在外营卫失调,均可用桂枝汤化裁。术后盗汗的病机,多由患者骨折及术后出血较多,营卫虚弱,卫外不能,与桂枝汤证相符。一男性患者,51岁,2011年1月14日就诊,左肱骨...
-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
望舌质 舌象,是内脏的一面镜子。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舌象常是反映内脏变化的灵敏指标,可判断正气的盛衰病邪的寒热属性等,以及疾病的消长、预后等。 自己望舌,可面对镜子,最好不在阳光及霓虹灯直射下望舌,还应避免窗帘等周围颜色的干扰。 舌主要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与脏腑关联起来。又有称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而舌苔乃胃气所熏蒸。中医舌诊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治病要两者综合诊疗分析。 一般讲“淡红舌,薄白苔”接近正常舌象。并舌质红活鲜明、润泽,胖瘦...
-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将理、法、方、药等中医药理论转 化为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中医师必须 掌握的技能,是中医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临证的 精髓所在。但是学习辨证论治却并不容易,需要在 临床中不断地反复实践。国医大师任继学曾经讲 过 ,“不到六十不懂中医” ,正是强调这个学习过 程的艰苦和漫长。辨证论治源于临床,更能指导临 床,因此,从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病案入手,更有 利于我们加深对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结合 病案进行讨论。 患者,男,53 岁。2013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
《傅青主女科·小产篇》中辨证用药特色进行了阐述
傅山,字青主,号公之它,别号朱衣道人。山西太原曲西村人。生活于明·万历35年至清·康熙23年(公元1607~1684年)间。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先生通晓各科,尤擅长于妇科,《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为其代表作,是后世妇科医生必读之书。《女科》自成书以来备受医者推崇,许多方药临床疗效显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1-2],其有“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竣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的特点。现试就《傅青主女科·小产篇》...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中医专家在系统挖 掘、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后对中医 诊断理论体系形成的共识,是现代中医诊断理论体 系的代表。本文从一至九版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 材辨证体系的变迁来窥探现代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 辨证内涵的演变,以期为探究中医诊断学理论的 发展特点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发展中医诊断学提供 帮助。 1 病因辨证的变迁 1. 1 病因学与病因辨证的关系 中医的病因学源于 《黄帝内经》 ,书中系统阐 述了六淫、七情、饮食、环境、劳逸等致病因素及 其特点。其后的 《金匮要略》指出 : &ld...
-
不同医生辨证与针刺处方差异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的医疗决策提供 参考及借鉴,因而研究的设计及实施过程应当贴近 且能真实地反应临床实际。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 并提出个体化治疗模式 [1 -2 ] ,而国内外现已开展的 大多数中医临床研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原则 [3 -4 ] , 也因此错估了中医疗法的实际效果 [5 ] 。此外,可 重复性也是高质量临床研究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中 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实为医生基于四诊结果做出的主 观判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结果的可重复性 [6 -7 ] 。 近年来关于辨证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受 到国际学者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