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证 第27页

辨证 第27页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

  • 所谓中医辨证施膳

    所谓中医辨证施膳

    根据阴阳五行和人体经络原理,如何进行辨证施膳? 所谓辨证施膳,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 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膳,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效果,理论依据是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 人的寒热虚实、体制等选择食物,如果寻则不 当,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中将病症分为虚证、实证、寒 证、热证,虚证表现为神疲气短、倦怠懒 言、舌质淡、脉虚无力;实证表现为形体壮 实、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质红苔厚、脉 实有力;寒证表现为怕冷喜暖、手足不温、 舌淡苔白、脉迟;热证表现为口渴喜冷、身 热出汗、舌红苔黄。在食疗时,要根据病...

  • 中医学“辨证分型”

    中医学“辨证分型”

      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   是对疾病基本证治规律的揭示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下的经证、腑证分治,到温病学派之卫气营血纲下的证型划分,应该是辨证分型的早期代表。辨证,即意味着分型,有辨证论治,就必有辨证分型,也只有辨证分型,才能体现辨...

  •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上)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上)

      辨证分型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辨证论治体系中,自古即有辨证分型的一类。现代的辨证分型发展很快,不仅成为临床医学论文的形式之一,也有很多教材采用了辨证分型的阐述形式。但是,应该看到,辨证分型与辨证论治有质的不同,尚不能代替、更不应该取代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由来   辨证论治是对医生临床诊治病人的操作程式和思维乃至技艺的理论概括。辨证论治是先民在医疗实践中,历经神农尝百草式的随机治疗,而后步入到有治疗记忆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阶段。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等所展示...

  •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

    大家或许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特有的特长,那么“证”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哪部书能够简明地说清楚。看看数十年来,我国各中医大学所用的中医教材,对于“证”的概念真是绕过来绕过去,说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甚至有的版本在长长的定义里边,居然添加有再次注释性的括号!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反映了我们对“证”的把握还不是很清楚。 大家看,这个“证”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

  •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下)

    辨证分型不能代替辨证论治(下)

      辨证论治的5个特点   中医临床选择了辨证论治真是最为恰当和确切了。事物的演进,如物理化学过程,有可重复性,故可实验再验之。地质、生物种系过程有联系性,可以归纳,但人体生命活动、特别是疾病过程,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素问·玉机真藏论》),是不可逆的、不可重复的过程,只可以比较辨别。因此,以辨证来论治疾病,是首善之选。辨证论治有如下5个特点。   凭象论证,有是证用是方   辨证论治持惟象的理论,是从信息的认知入手,是《易经》所谓的“冯翼惟象...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辨证论治仲景方

    辨证论治仲景方

      沈钦荣认为仲景方是学习辨证论治方法的楷模,仔细揣摩,勤于总结,总能拓展思路,提高疗效。   桂枝汤治术后盗汗   术后盗汗是临床常见证,一般患者在术后1周内偶有1~2次盗汗,不必治疗,但如患者术后盗汗时间长,次数多,则必须治疗。沈钦荣常用仲景桂枝汤出入治疗术后盗汗,效果满意。他认为桂枝汤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凡属卫阳不足,营气虚寒,在里阴阳不和,在外营卫失调,均可用桂枝汤化裁。术后盗汗的病机,多由患者骨折及术后出血较多,营卫虚弱,卫外不能,与桂枝汤证相符。一男性患者,51岁,2011年1月14日就诊,左肱骨...

  • 眼病的血轮辨证

    眼病的血轮辨证

    血轮指两眦,包括解剖学的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道的起端。 鼻侧称内眦,颞侧称外眦。眼眶前部外上侧有泪泉开窍于外眦内面的上方,有润养眼球的作用。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血轮疾病常与心和小肠有关。 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常见病泪道功能不全、急慢性泪囊炎、翼状胬肉等。治疗血轮多采用清心泻火、滋阴降火、养心血等。...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是具有朴素的直观的两个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具体事物间有正反两个方向,如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运动向上升为阳,向下降为阴,古代思想家联系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向,就利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个对立和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且这种现象存在一切事物当中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虽然看不...

  • 沈氏女科近代传承脉络 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沈氏女科近代传承脉络 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 •原生态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舌诊最为客观,可以“一锤定音”,但要简化才能实用。 •实证应当采用淫、痰、饮、湿、滞、瘀、食、虫8大纲目,尤以淫、痰、瘀、滞4纲为主。 •内伤虚证活治: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仙汤随证活用。 •调经分期论治,经前调气,经期调血,平时调肾。...

  • 中医忌口"辨证论忌"些最忌吃的发物

    中医忌口"辨证论忌"些最忌吃的发物

    中医在我国有很久的一段历史,中医在生病的时候都提倡不要吃一些发物,那什么发物呢?而哪些最忌吃的发物又是什么呢? 所谓发物,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了"发背",最忌吃鹅肉,因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徐肥鹅一只,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 发物的范围很广,有时将荤腥食物都看作发物。“腥味的是发物”。按照...

  •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1 引言 中医药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重要 难题,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 有些书名显得 隐晦难解、 诘诎聱牙; 二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颇多, 意蕴深邃、 厚重典雅; 三是书名翻译不仅要求达意, 更要惜字如金、 高度概括。 然而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还是 近代的归化与异化之辩, 都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翻译方法。真正在翻译实践中还要根据翻 译的宗旨、 语境、 内容和文化差异等进行全面考量, 然后对其进行 “辨证论译” 。 “辨证论译&rdquo...

  •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

    望舌质 舌象,是内脏的一面镜子。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舌象常是反映内脏变化的灵敏指标,可判断正气的盛衰病邪的寒热属性等,以及疾病的消长、预后等。 自己望舌,可面对镜子,最好不在阳光及霓虹灯直射下望舌,还应避免窗帘等周围颜色的干扰。 舌主要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与脏腑关联起来。又有称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而舌苔乃胃气所熏蒸。中医舌诊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治病要两者综合诊疗分析。 一般讲“淡红舌,薄白苔”接近正常舌象。并舌质红活鲜明、润泽,胖瘦...

  • 抓主症是方证辨证的重要方法

    抓主症是方证辨证的重要方法

    《伤寒论》 是疾病总论, 由其所产生的经方医学是 “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 并在其基础上, 讲求 疾病的通治方法” ( 胡希恕) 。而临床诊治的具体方法 即方证相对应的随证治之。这一诊治方法和疾病分论 的 “治病必先议病, 识病然后施药” ( 喻嘉言《寓意草· 先议病后用药》 ) 之法截然不同。其不同点在于“抓主 症” 的目标对象不一样。前者所抓主症是方证中的特 异性症状, 如桂枝汤证的主症恶风、 汗出、 脉浮缓; 后者 抓...

  •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将理、法、方、药等中医药理论转 化为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中医师必须 掌握的技能,是中医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临证的 精髓所在。但是学习辨证论治却并不容易,需要在 临床中不断地反复实践。国医大师任继学曾经讲 过 ,“不到六十不懂中医” ,正是强调这个学习过 程的艰苦和漫长。辨证论治源于临床,更能指导临 床,因此,从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病案入手,更有 利于我们加深对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结合 病案进行讨论。 患者,男,53 岁。2013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今天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哪种虚,哪种实;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哪一脏,哪一腑。给大家分享天下无疾总结出的一套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 辨病性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

  •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内经》中“审察病机”与“谨守病机”,就是强调辨证分析。辨证的前提是什么?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患有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腰痛、腹痛、泄泻、呕吐等疾病也都应该针对主症来辨证。比如头痛,分为外感、内伤头痛,外感头痛中有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型,内伤头痛中有瘀血、痰浊、肝火、气虚、血虚、风阳上亢等证型。我们在临床上就要辨证分析疾病属于哪一证型,对每一个疾病都要辨证。   辨证的法则很多,有...

  • 《傅青主女科·小产篇》中辨证用药特色进行了阐述

    《傅青主女科·小产篇》中辨证用药特色进行了阐述

    傅山,字青主,号公之它,别号朱衣道人。山西太原曲西村人。生活于明·万历35年至清·康熙23年(公元1607~1684年)间。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先生通晓各科,尤擅长于妇科,《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为其代表作,是后世妇科医生必读之书。《女科》自成书以来备受医者推崇,许多方药临床疗效显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1-2],其有“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竣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的特点。现试就《傅青主女科·小产篇》...

  • 衷中参西辨证求本治难症 中西并举去伪求真巧辨病

    衷中参西辨证求本治难症 中西并举去伪求真巧辨病

    病证结合,并非是将西医诊断的“病”与中医辨出的“证”,生搬硬套以固定模式进行所谓的低层次的“中西医结合”,那样只能中西药混用,将中西医两套不同诊疗理论体系简单叠加,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故在现阶段,宜将病证结合作为一个“抓手”,逐一病种的探析中医证候的不同特质表现,将中西医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重新进行有机的内在深层次探析,深化中医的病机认识,并制定出相应的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潜在...

  • 中医诊疗的关键是否是“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的关键是否是“辨证论治”

    现在说起中医治病, 必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辨 证论治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称为中医的两大基本特 点, 认为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毫无疑问, 中医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 独 特的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营卫气血理论; 有自己独 特的病因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 其特色特点是多方 面的, 像脉诊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疾病诊断 方法, 但对于中医现在 “证” 的概念以及中医历来是 不是 “辨证论治” 这一观点却值得探讨。 如果现在中 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 中医治病“证”及“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证”及“辨证论治”

    现在说起中医治病, 必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辨 证论治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称为中医的两大基本特 点, 认为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毫无疑问, 中医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 独 特的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营卫气血理论; 有自己独 特的病因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 其特色特点是多方 面的, 像脉诊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疾病诊断 方法, 但对于中医现在 “证” 的概念以及中医历来是 不是 “辨证论治” 这一观点却值得探讨。 如果现在中 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中医专家在系统挖 掘、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后对中医 诊断理论体系形成的共识,是现代中医诊断理论体 系的代表。本文从一至九版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 材辨证体系的变迁来窥探现代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 辨证内涵的演变,以期为探究中医诊断学理论的 发展特点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发展中医诊断学提供 帮助。 1 病因辨证的变迁 1. 1 病因学与病因辨证的关系 中医的病因学源于 《黄帝内经》 ,书中系统阐 述了六淫、七情、饮食、环境、劳逸等致病因素及 其特点。其后的 《金匮要略》指出 : &ld...

  • 不同医生辨证与针刺处方差异的临床研究

    不同医生辨证与针刺处方差异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的医疗决策提供 参考及借鉴,因而研究的设计及实施过程应当贴近 且能真实地反应临床实际。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 并提出个体化治疗模式 [1 -2 ] ,而国内外现已开展的 大多数中医临床研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原则 [3 -4 ] , 也因此错估了中医疗法的实际效果 [5 ] 。此外,可 重复性也是高质量临床研究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中 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实为医生基于四诊结果做出的主 观判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结果的可重复性 [6 -7 ] 。 近年来关于辨证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受 到国际学者的关...

  • 中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治未病”

    中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治未病”

    中医素来讲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治未病”等,这是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养生防病理念。中医药显示度逐渐增加,“健康中国”建设中更少不了中医元素。 目前社会上一些伪中医,对中医药一知半解,却在恶意夸大中医药的疗效,制造思想上的混乱,干扰人的正常分辨能力。需要有各方力量为中医药正声。事实上,中医药传承千年至今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很多经验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总...

  • 辨证化痰先看“颜色”

    辨证化痰先看“颜色”

      咳痰不止时,多数人会选择服用康必得、感康、感冒冲剂等常见感冒药来缓解症状。但专家指出,这种做法并不能有效化痰。其实,要想对症用药,可先观察痰液的颜色,因为不同的疾病,其痰液的颜色不相同。   白色的痰液一般是过敏所致,可用一些激素药物做雾化吸入,以便引流排痰,或者是吸入加温的超声雾化蒸气等。另外,也可选用鲜竹沥、止咳糖浆、氯化氨合剂等常见化痰药,其中的鲜竹沥每次一定要服用10~15毫升,每日3次。   如果痰液是黄色,说明有炎症存在,常见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此时用药应选择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头孢拉啶、头孢...

  • 药浴熏蒸也须辨证

    药浴熏蒸也须辨证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中药、藏医药等各类“药浴”、“中药熏蒸”保健服务项目,均声称能缓解亚健康,甚至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其实,药浴、熏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给药途径,也相当于让皮肤吃药,跟口服药一样也需要辨证施治,根据体质个症状选药。除了药物有讲究之外,不同人进行药浴或熏蒸的时间、温度也不同,像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老年人等都要慎用39℃以上的药浴,否则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而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肥胖、各种骨伤后遗症等则适用39—45℃热...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辨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