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第28页
-
乌鸡白凤丸应辨证使用
乌鸡白凤丸由乌鸡、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甘草、制香附、鹿角胶、鹿角霜、银柴胡、牡蛎、鳖甲、桑螵蛸、芡实、山药、天冬等20味中药制成。其中,黄芪、人参补气;鹿角胶、鹿角霜补肝肾;桑螵蛸收补肾阳;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俗称四物汤,用于养血;丹参、牡蛎、鳖甲滋阴安神;银柴胡、鳖甲有清虚热之用;天冬是滋阴的;山药、芡实具有补脾、去湿、固肾及止带作用;制香附则是理气药。 正因为乌鸡白风丸是补气、养血、调经、止带、阴阳双补的成药,所以在治疗疾病方面针对性并不强,也就是说,它并非妇科特效药。 月经不调...
-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
-
中医辨证论治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发作时类似于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出汗,甚至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失控感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很多患者在检查后,虽然已排除了心脏病,但从思想上总认定自己心脏有问题,给本人甚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一般的非专科医生按照对症处理的原则,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实这种治疗并不对症,还有些医生虽然确诊此类疾病为心脏神经症,但大多是用抗焦虑抑郁的西药治疗,这样长期服用反而加重了焦虑、失眠、烦躁等精神症状,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害。 那么,应该...
-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约 1627 - 约 1707), 字敬之, 号远公, 别号 朱华子, 又号莲公, 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 兴)人, 清初著名中医学家, 一生著述甚多, 今存世著作 有 《 外经微言 》 《 脉诀阐微 》 《辨证玉函 》 《洞天奥旨 》 《辨 证录 》 《 辨证奇闻 》 《 石室秘录 》 《 本草新编》 等 8 种。 《辨证玉函》 是陈士铎论述辨证方法的专著, 现存 清刻本 , “历代目录学专书很少记载, 民间亦罕流传。 经查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中国医籍考 》 《医学读书 志...
-
张景岳辨证巧治毒蘑菇中毒
在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的医案里记载了一则他给一个叫吴参军的人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病例。这位吴参军年轻时,有一天,因吃了毒蘑菇而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流涎、流泪、出汗、瞳孔缩小、呼吸困难、腹胀、脉缓等病状。参军的家人先后请来三位当地名医,给用的都是黄连、黑豆、桔梗、甘草、枳实之类的中草药。结果是参军的病更重了,不仅食水都不能进了,而且还严重消瘦、卧床不起了,有时还出现昏睡等症状。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参军的家人想起了张景岳,于是就将张景岳请来。张景岳仔细查看了参军的脉象及症状,立即提笔开了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附...
-
中医宏观辨证的微观解读
中西医学渊薮有异 中医学从宏观辨证上把握和诊疗疾病,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和不断丰富其内容,正由于它是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正如前文所言,由于缺乏现代实验技术,中医学对疾病的内在本质没有取得直观的认识。西医学以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设备为媒介,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创立了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可以说西医学已成为庞大的微观医学体系,几乎每种疾病都有其主要的检测指标。 阴阳五行、四诊法、八纲辨证等内容体现了中医学的宏观辨证体系,西医学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病理因素为纲,主体证候病机为条目,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为主要单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基本思路 以病机证素为核心 病机证素的主要内容是病理因素,病理因素是病变的实质,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推求病理因素,它反映了病机的转化和演变。单一病机证素由单一病理因素演变而来,如风、寒、暑、湿、燥、火、血瘀等。兼夹病机证素是单一病理因素的主次相兼为病;复合病机证素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病理因素复合,产生质变,从而构成证候诊断的依据,论治的基础。 以脏腑为内涵 人体气血阴阳的生成根源于脏腑,脏腑的机能正常与否...
-
辨证论治 中医学特色
临证辨证应首重病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但对于缺少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者而言,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往往较难把握,初学者更难甄别应用。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由于疾病的症状、体征可因个体差异、病程、药物治疗等影响而复杂多样,加之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因而传统的辨证方法使证候...
-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和优势所在, 完善的辨证论 治体系对充实中医理论, 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意 义。 近年来, 在传统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 涌现出了 新的辨证手段, 如证素辨证、 微观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以不断的完善。 然而, 要实现中医辨证的客观化、 标准化及规范化, 建立现 代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仍需要搞清楚的关键问题是 “证” 本身的生物学基础, 即 “证本质” 的问题。 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 其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