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证 第24页

辨证 第24页

  • 夏补三伏 辨证服药

    夏补三伏 辨证服药

    因人施膳即“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鸭、鹅肉做菜肴,偏于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鸡肉、羊肉等,以温中益气,填补精髓,增强体质。但由于夏季人体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除适当服食一些上述补品外,饮食宜清凉味淡,少食肥甘油腻厚味之品。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适当饮用一些保健消暑汤类是有必要的,但切忌过度贪食冷饮。 辨证服药此为“药补”。阴虚体质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滋阴清火、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以及生...

  •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笔者撰写的《辨证论治的由来》一文(以下简称“拙文”)在2015年4月2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陈永灿先生又于2015年5月27日刊发了《辨证论治首见于〈证治要义〉》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笔者的有关说法提出了质疑。有商榷就得有回应,倒不是为了争辩出什么,目的是使围绕“辨证论治由来”这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广泛,以期对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可能首见于《临症指南医案》...

  •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经方1两可折合1~3克应用。 •治疗一般疾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克应用。 •治疗急危重症,经方1两可折合6~9克应用。 •涉及剧毒药的经方,宜参照药典。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便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理、法、方、药”为传统辨证论治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而关于“量”的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 体寒畏冷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体寒畏冷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我今年才23岁,但体寒、畏冷,冬天穿再多衣服也怕冷,夏天不敢吃冷的东西。怎么办? 怕冷的这种情况与体质虚弱、阳虚、风湿、中医痹证等有关。需要检查确诊。也可以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或服桂附地黄丸、天麻丸、追风透骨丸。...

  •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诊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论治,而仅就中医本身的传统而言,辨证论治也是与辨病相结合的。从历代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到庞杂的病名系统以及很多因病而设的方法和方药,反映古代医家以“病”为纲研究疾病实质,进而把握共性,探索规律。西医传入之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为特色,同时,融会新知,创造出一种新的临床诊治模式,即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 中西医比较,各有其长短,互有优劣。中医、西医均有“病”的概念,而“证”则是西医没有而中医特有的概念...

  •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第二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日前在昆明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带领多位弟子为参会医师开展了平脉辨证培训,260多名来自云南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医师参加培训。 本次传承与研习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云南省中医院联合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协办,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特约支持。 以下为李士懋及各位讲师授课内容精编: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

  • 首见《证治要义》“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首见《证治要义》“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首次出现“辨证论治”一词的中医文献是《证治要义》,刊刻于1775年,比已知最早记载这一词组的《医门棒喝》(章虚谷撰于1825年)向前推进了50年。 •《证治要义》作者陈当务对“辨证论治”具体内容做了较为清楚的论述,与现代对这一术语的内涵表述高度接近。 近日拜读张效霞先生大作《辨证论治的由来》(《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4月2日),犹如春风拂面,使笔者对“辨证论治”从古到今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

  • 中成药缺乏准确的辨证论治 就会大打折扣

    中成药缺乏准确的辨证论治 就会大打折扣

    中药是指以中国 传统的’医药学理论 f如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归经、补泻润燥、 配伍反畏等1为指导 来解释其作用和用 途,而用以防病、治 病、保健的药物。中成 药则是在经方和验方 的基础上,通过现代 工艺制成的方便患者 携带、服用的一系列 药物。经方和验方在 治疗疾病方面的特点 是疗效好、见效快,但 其前提是需要有准确 的辨证论治作为指 导。缺乏准确的辨证 论治,这些经方验方 的作用就会大打折 扣,甚至起到加重病 情的相反作用。 以最常见的感冒 为例,临床有很多治 疗感冒的中成药,如 感冒清热颗粒(冲...

  • 治怪病不可忽视辨证

    治怪病不可忽视辨证

    怪病者,奇怪之病 也。怪病之含义有三:一 是指临床罕见之病;二 是指书中没有记载,医 者不识之病;三是指辨 证治疗,久而不效之病。 从最后一个含义来讲,怪 病也指难治之病。因为奇 难病证,辨证论治很难取 效,所以《济世全书》云: “凡奇怪之病,人所不识 者,皆当作痰证而治之 也。”从痰论治固然可以 治愈奇难病证,但并非 百发百中,故当今又有 从痰瘀论治之说。 笔者认为,从痰论冶 者,应有痰证之据;从瘀 论治者,当有瘀血之证, 或上述二者皆有,方可从 痰、从瘀,或从痰瘀论治。 怪病而无痰、瘀...

  • 临床辨治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临床辨治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医者繁难,难在识证,此言不缪,辨证惑则施治难以遣方用药;然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也差不远也。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临床辨治也常以辨证以论得失。   谨察寒热   寒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临症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之依据,无寒热者多内伤;外感又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为表寒证;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为表热证。   内伤见寒热多为自觉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为阴虚内热;形寒肢冷或手足逆冷为阳虚生寒,故明察寒热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然在临证之时察寒热并非易事,发热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之别。...

  • “辨证论治”观点“医圣”张仲景

    “辨证论治”观点“医圣”张仲景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却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被誉为“医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这是他青年时代刻苦实践、辛勤劳动的结晶。 东汉末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一年夏天,有个姓李的病人请张仲景看病。病人已病了三四天,头痛发烧,解不出大便,肚子胀得难受,连吃了两帖发汗药也没有好。张仲景经过仔细诊察后,发现病人脉跳得快而有力,舌苔又黄又厚,下腹部隐约摸到一颗颗小硬块。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个人的病邪已经侵入体内了,起初病邪还在皮肤的时候,及时用点...

  •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医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度、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并形成了四大原创诊疗核心理念:一是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二是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三是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四是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 如何辨证运用膏方

    如何辨证运用膏方

    1、辨证施补 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膏方药,都是在中医师悉心诊察询问病人的详细情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在中医整体调整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全面考虑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后制订的方剂,具有针对性强,作用明显全面的特点。比如气虚体质的人,表现为神疲倦怠、动则气喘、饮食无味、脉弱无力等,可以选用由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等中药制成的膏方;血虚体质的人,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失眠少神、脉细无力等,可以选用由阿胶、熟地、当归、白芍等中药制成的膏方;阴虚体质者,表现为形体瘦削、口干咽燥、渴欲饮水、潮热盗汗等,可以选用由麦冬...

  • 中医“望闻问切”之术和“精气血阴阳”辨证

    中医“望闻问切”之术和“精气血阴阳”辨证

    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头晕失眠、心慌气短、胸闷胸痛、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胃肠不好……不得不吃药打针住院,但大多是用药时减轻,停药后反复,病情反复难愈。 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张举儒教授认为: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之所以迁延难愈,其主要原因就是中老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精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下降所致,而所用之药,大多并非针对“精气血阴阳”失衡下方,加之长期服药,五脏六腑都会受到损害,故...

  • 浅谈《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式

    浅谈《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式

      ●有时症候群虽不具备,但若病机一致,医者只要抓住其病机实质,便可辨证准确,论治中肯。   ●治疗上,必须处理好主证与次证、兼证的关系,即在治疗一组症候群的基础上,附加治疗次证和兼证的药物。   《伤寒论》全书始终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思维过程。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内经》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识到疾病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病机是“证”的高度概括,病机必然透过证候反映于外,通过辨证,法因证立,方随法出,药依方遣。兹...

  •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但疾病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症候表现有时也有疑似之处,故遣方用药稍不留意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外感表虚证   王某,女,47岁,2005年11月6日初诊。   诉外感10余日,始发热,体温38.7℃,曾服扑热息痛好转,热势虽退,但仍恶风汗出不止,经当地乡医治疗数日未果,查其处方,用桂枝汤去姜枣加收敛止汗之品:龙骨18克,牡蛎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   笔者观患者面容憔悴,着厚衣裤,神疲乏力,肌肤汗出不止,脉浮缓,重按无力,舌淡苔白,脉证合参,证属太阳中风表...

  •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以脉诊为中心,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系统与随时讲授相结合,将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将长期与分段培养相结合,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将激发学生兴趣与督导学习相结合,最终使学员成为名副其实、具有思辨能力的学术继承人—— 中医传承有三个层次:一是老师诊病经验的传承;二是老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三是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三个层次,依次深化升华。其中,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是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困惑的根本,因此,也是中医传承的最高层次...

  • 气对人体的作用 脏腑辨证 人体痰症

    气对人体的作用 脏腑辨证 人体痰症

    《难经.八难》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中的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主要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组成并散布在全身各处。宗气是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主管心脏以及呼吸。营气足谷气,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是水谷之悍气,可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脏腑经络之气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产生的,是维持脏腑正常运作的能量。 气对人体的作用是不能小觑的,具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防御作用、...

  • 一代名医刘云鹏 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一代名医刘云鹏 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一代名医刘云鹏行医济世8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治验无数。“诊重舌脉,治必有方”是刘云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作为刘云鹏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跟师过程中体会这句话应该是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察舌切脉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舌脉对中医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刘云鹏非常重视舌脉,他认为人体内在的疾病,多从舌脉表现于外,因此舌脉是辨证之关键,施治之权衡。教科书上对各种舌脉虽然有明确的表述,但掌握察舌切脉这一技能,还必须经过大量临床积累。针对当今越来越多...

  •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以至临证数十载,辨证纯熟,而疗效平平,特别是急、危、重、难,常觉力不从心。这也是许多中医医生自身的困惑。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

  •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

    第一次去河北中医学院拜访国医大师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夫妇,是2011年腊月二十七。在二老简陋的斗室之内,笔者有幸见到李士懋先生那摞起来近一米高的伤寒论临证手稿,并聆听了田老对李老“善意的埋怨”:“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他就起床用铅笔一字一句地写作“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系列原创著作,天天如此。” 如今,《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终于正式出版面世。作为《全集》的策划编辑,笔者一直尝试独立解读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希望通过该书...

  • 中医健康服务之“理”创建中医新辨证体系

    中医健康服务之“理”创建中医新辨证体系

    •既懂得“怎么看”,又明白“怎么干”,中医药事业发展就有了基本遵循,就迎来了历史上最佳战略机遇期,就必然要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共同努力做好“四个重点继承”:重点继承中医健康服务之“理”,有效提升中医认知能力;重点继承中医健康服务之“法”,有效提升中医诊疗能力;重点继承中...

  • 什么是中医六经 六经辨证?

    什么是中医六经 六经辨证?

    东汉名医张仲景曾经编写了一本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后人选取其中的外感热病部分,重新编成《伤寒论》。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染风寒以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辩证治疗的方法。其中,张仲景根据《周易》中的八卦,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合称为“六经”。六经分布在手足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为十二经。 《灵枢·百病始生》中曰: “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阳明经多血多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多气少血,太阴经...

  • 中医诊治疾病为什么要讲究辨证论治呢?

    中医诊治疾病为什么要讲究辨证论治呢?

    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到底什么是辨证论治?中医诊治疾病为什么要讲究辨证论治呢?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辨是辨别、辨认,证是证候,即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证”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这“四诊”所收集到资料、症状和体征,通...

  • 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然而笔者每观其专科、专病之治疗特色,多数以教科书分型分类施治,实在难以看出有特色彰显。天下一色,特色何有?中医之根在中医文化,中医之本在疗效,中医学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有特色。中医人应继承创新,不可本本主义,分型治疗之形式,难以脱离书本。中医人应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凸显中医特色,增强疗效,实为中医发展之必要。 中医特色,乃是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中医是实践医学、经验医学。许多国医大师、中医名家,对疾病的治疗,一招一式,一方一药,一言一行,...

  • 八纲的实质 方证是辨证的终极

    八纲的实质 方证是辨证的终极

      胡希恕(1898-1984)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东直门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本文简要阐述胡希恕对经方六经八纲辨证体系的见解和创新,借以纪念胡希恕先生和刚刚去世的张长恩教授。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实以八纲列辨,如论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h...

  • 中医辨证治老年“嗜睡"

    中医辨证治老年“嗜睡"

    中医认为,嗜睡主要与脾虚湿 盛、中气不足有关,老年人常因阳气 不足、脾气虚弱,出现困倦无力、昏 昏欲睡。中医辨证治疗嗜睡症效果 不错,副作用小。 一、脾气虚弱型症见精神倦 怠,嗜睡,饭后尤甚,四肢困乏,食少 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弱 无力等。治宜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茯苓、石菖蒲、山。 药、泽泻各12克,白术、陈皮、半夏、 砂仁、远志各10克。煎分3次服, 日l剂,连服7剂。 二、痰湿内困型症见困倦欲 睡,伴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纳食减 少,胸闷欲呕,口粘不渴,咳吐白痰, 舌苔...

  • 胡希恕 六经八纲辨证分类

    胡希恕 六经八纲辨证分类

      六经八纲辨证分类形式繁多,但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二是类方分类法,三是据证分类法。但以后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   原著分类法即如原文以“六经”及“可”与“不可”名篇,毋庸赘述。类方分类法即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方等等,亦为医者所耳熟能详。而据证分类法则是病位和病性的统一,对临床认识疾病的病位和病性具有指导意义,胡希恕先生通过反复研究《伤寒论》原著及大量的临床验证,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据证分类...

  • 运用哲学思维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运用哲学思维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陈宝贵教授强调中医、西医都是人类文明长期实践的结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本身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决不能排斥西医,并主张中西医并重;我们同时提倡中西医要认真地互相了解、配合。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产生新的医学理念和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从哲学理念上说,中医是从整体出发到局部,进而有效地认识局部,通过调理整体来医治局部。而西医往往是从局部出发而不问整体,通过医治局部来改善整体。因此,总的来说,中西医的理念各有各的优长。从整体上说,西医检测的定性和量化等可能比中医直观、先进...

  • 六经与八纲 两种辨证体系

    六经与八纲 两种辨证体系

      目前流行的经方学习法存在只想入门、不顾长远的倾向,也就是只顾实用、不讲道理。现阶段突出的问题有:把六经等同为八纲、把六经等同为症候群两种误区。   六经与八纲是不同范畴的两种辨证体系,均来源于《伤寒论》。两者分开则互相配合,利于辨证论治;混同则造成混乱,模糊了《伤寒论》的原文大义。   辨六经不是分辨六大症候群。临床辨证,辨的不只是“症”无论辨病、辨症,中医要辨出来的是病源(审证求因)、病机(临证查机),是道理,而不只是用方的指标。   学习陈亦人先生《略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