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证 第21页

辨证 第21页

  • 糖尿病性耳聋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耳聋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邝艳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郭宏  糖尿病性耳聋是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现的一种以 听力损害为主的慢性并发症,一般在患糖尿病 5 年之 后开始出现,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血 脂、血压、体重、病程等均有直接关系 [1] 。随着对糖尿 病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糖尿病致听力损害逐渐引 起社会的关注。1875 年 Jordao 最先报道了 1 例糖尿 病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当时未有足够的证 据证明感音神经性耳聋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2008 年 Bainbridge [2]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提出...

  • 耳鸣辨证治则方 辨证涉及多个脏腑

    耳鸣辨证治则方 辨证涉及多个脏腑

    耳鸣是以自觉耳内或颅内鸣响而外界无相应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常昼轻夜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近期,笔者诊治了一位耳鸣患者,从“中气不足”论治,疗效颇为满意。 程某,男,50岁,2023年2月3日初诊。主诉:耳鸣3个月。患者从2022年10月初开始出现耳鸣时作,右侧为主,夜间休息时明显,影响睡眠,至五官科就诊,行声阻抗、电测听等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予口服甲钴胺治疗1月余,未见改善。11月20日开始服用中药汤剂,主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服用3周未见好转。刻下:面...

  •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外感热病学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 由 《黄帝内经 》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1 ] ” 和 《难经》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 病 [2 ] ” 的寒温合论, 到以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正式创立 为标志的寒温分论, 历经千百余年, 为后世留下了六经 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三种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 然此三种辨证方法对初学者不易把握。以杨栗 山、 俞根初、 吴坤安、 雷丰等为代表的约 10 余家清代医 家提出寒温合论,...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及脾切除手术,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提升血小板数量,但或因毒副作用明显,或因价格昂贵,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长期疗效欠佳、药物依赖性大,导致最终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据其症状,可归属于“血...

  • 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外感湿热邪气而导致的温病,称为湿热病。其特点是:身热不扬、气机阻滞、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势缠绵难愈。因为湿热病与温热病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不同,故如何针对其性质和特点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治,首先就涉及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及治疗原则与禁忌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倡导。他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三焦为纲”,按温病对人体脏腑的侵害而将其划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三大类别,以...

  • 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同时并见 辨证论治

    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同时并见 辨证论治

    耳鸣是患者在耳部或头 颅内感到的一种声音。耳聋 是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 能异常所致听觉障碍或听力 减退。耳鸣、耳聋往往同时并 见,二者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均可分五型治。 1.风热侵袭型:证见耳 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 寒,发热口干,舌淡红,苔薄 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 散邪宣窍。方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芦根各15克,桑 白皮、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菊花、桔梗、石菖蒲、蔓荆子 各10克,竹叶、升麻、薄荷、 甘草各6克。 2.肝火上扰型:证见耳如 雷鸣、生气加重,耳胀耳痛, 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

  • 唐由之瞳神疾病辨证初探

    唐由之瞳神疾病辨证初探

    唐由之教授是我国中医眼科的学术带头人, 他在7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 在中医眼科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从2008年起跟随唐由之老师学习, 现尝试将唐老师在中医眼科临床中对于瞳神疾病的辨证方法, 结合临床体会进行总结探讨。 微观辨证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古代眼科医家仅凭肉眼, 不能窥到眼内组织结构及生理病理变化, 因此对内外障眼病难免会笼统和粗疏概括。近代眼科出现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检眼镜以及眼底照相、造影等, 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眼内组织和病变, 扩大和深化了中医眼科的“望诊&rdquo...

  • 儿童反复外感 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临床之经验

    儿童反复外感 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临床之经验

    易感儿童是指禀赋不实,反复外感,低热不已者。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祝建华根据仲景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之旨,集多年临床之经验,选用《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汤用之,取其调和营卫、透邪达外、和解表里之法,不失攻中有补,常常收效喜人。今整理一案,以供赏析。 罗某,男,3岁半,2016年3月6日初诊。家长述患儿反复外感,三五天就要就诊一次,常见背部汗出受凉后,轻则鼻流清涕,重则当晚发热40°C,找西医对症治疗后,见汗出肢凉症缓。患儿家长因工作忙无法顾及,在患儿症状改善以后,往往不当一回事,患儿下次发作时如前一...

  • 中医血浊理论作为脑血辨证理论体系

    中医血浊理论作为脑血辨证理论体系

    •“情志致浊”是血浊发生的重要成因,关于“情志致浊”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血浊理论及情志致病的内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情志致浊,无论是污染血液清纯之态,还是扰乱血液循行规律,都是同时发生,相陈相因,如压力等所致心理应激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ldq...

  • 脾虚泄泻 辨证内治法外治法

    脾虚泄泻 辨证内治法外治法

    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孙浩认为,小儿脾虚泻病在脾胃,关系肝肾二脏,治疗脾虚泻应抓住“健脾”这一根本,兼顾肝肾。可采取内治或外治法,以达到健脾益气、温脾助运而止泻的目的。 病因病机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中医认为小儿泄泻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与“脾”“湿”二字密切相关。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故临床所见小儿腹泻病多数属于脾虚...

  • 干眼症 辨证分型内服外治 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干眼症 辨证分型内服外治 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专家简介 周尚昆,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主任,唐由之名老中医工作室望京医院分站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老年眼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委员,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直属机关“优秀青年”,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光明天使”。 很多人看一天电脑、手机后,感觉眼睛又干又涩,这提示眼睛“缺水”了,很多人通常会用滴眼液给眼睛“解渴...

  • 干眼痒中药方 六经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干眼痒中药方 六经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靳某,女,54岁,2021年3月12日初诊。主诉:两眼发干、发痒、流泪6年有余,加重半年。患者6年前自觉眼干、眼痒、流泪。起初不严重,未给予重视,仅使用氯霉素滴眼液治疗,月余后症状不但未改善,而且病情逐渐加重。患者在当地中医院用杞菊地黄汤治疗3个月左右,症状虽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20多天后病情复发。刻下:两眼发干、发痒、流泪,两下眼睑轻度充血。患者诉夏天不敢使用空调、风扇等,眼睛对风吹特别敏感,风吹后两眼发干、发痒、流泪症状旋即加重。因此在单位上班时,自己需要单独找一间办公室,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敢开空调,更...

  • 慢性咳嗽辨证论治 自拟健脾消痰饮

    慢性咳嗽辨证论治 自拟健脾消痰饮

    基于扶正祛邪法辨治慢性咳嗽临床探析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持续8周以上,以咳嗽为主症,胸片无明显异常的一种病证[1]。慢性咳嗽多与感染无关,治疗时应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随着空气污染、环境变化、呼吸道传染病频发,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病因常复杂不明,加之患者对疾病不重视,长期失治误治,易发展为难治性慢性咳嗽。西医多采用抗菌、镇咳、祛痰等治疗方法,虽能缓解病情,但停药后常复发,长期服用毒副作用明显。因此,难治性慢性咳嗽与少见病因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

  • 流行性感冒治方 成人流感发热期辨证论治

    流行性感冒治方 成人流感发热期辨证论治

    从中医角度看,呼吸道感染属于“时行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畴,病毒戾气及风、寒、湿、热、燥等四时之邪从口鼻或皮肤侵袭人体,使得正气受损、肺失宣肃,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喘等临床症状。根据寒热虚实等不同表现,可通过中医辨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馆陶县中医院特色协定方——防瘟系列协定方是邯郸市名中医、馆陶县中医院主任医师李茁壮多年针对临床症状、发病特点,结合五运六气,通过20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防瘟系列...

  • 抑郁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抑郁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抑郁症属人与社会的失和谐状态。临床论治抑郁症,应根据病证类属及主证,选择相宜辨治法则,所谓各得其法为相宜,对抑郁症采用志意辨证是可能相宜的选择之一。 •抑郁症基本病机是神魂不足、意郁魄抑,治疗时应把握主证,辨别病理阶段、类属,其次结合兼证、发病经过,审证求因。治疗以论裁志意、补虚泻实、减轻抑郁发作为主。 抑郁障碍是一类具有发作性特点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改变。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类疾病中的主要亚型之一,特征为持续至少2...

  • 中医气血理论辨证治疗慢性心衰

    中医气血理论辨证治疗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急性心血管事件治疗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尽管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其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心衰的发病率、病死率仍然很高。岐黄学者林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北京市国医名师廖家桢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气血学说理论,提出慢性心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辨证治疗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心气虚是...

  • 治牙痛 中医辨证止痛处方

    治牙痛 中医辨证止痛处方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其发病率高,发作时异常痛苦,给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中医学理论认为,牙痛一症,当责之阳明实热和肾阴虚,虚火上炎两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分别入于上、下齿中。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即可发为牙痛;齿为骨之余,骨又为肾所主,所以肝肾之阴不足,相火妄动,虚火上炎亦可发为牙痛。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认为,阳明有余与少阴不足是相互联系的。正如清代医家张秉成《成方便读》所言:“夫人之真阴充足,水...

  • 牙痛极为难忍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论治解决大部分牙齿问题

    牙痛极为难忍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论治解决大部分牙齿问题

    未学中医前,我常年被牙齿问题困扰。 在牙医的建议下,我拔了三颗牙,做了四枚牙齿的根管治疗。 牙疼、拍片、打孔、磨去牙髓、上药、封口,两周后,再钻孔,清洁、放根管、填缝、打磨抛光,这些流程我烂熟于心。 疼痛让我长了记性,然而我却只能不断地往牙科医院跑,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牙齿被人工材料替代。 牙髓根管治疗,又称根管治疗术,是牙科专家认为治疗牙髓发炎最有效的方法。 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种把牙齿当做一个机械器件一样钻孔、填胶、打磨和抛光的治疗,本身就是对牙齿不可逆的破坏性...

  • 癫狂论治六经辨证以六经传变为主 双相情感障碍

    癫狂论治六经辨证以六经传变为主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为心境障碍的一种亚型,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易并发多种疾病[1]。因此,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早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笔者认为,运用中医思维探讨本病的发病和转归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现探析如下。 1 双相情感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及困惑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狂抑郁症”,近年来该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在伤残调整生命年的前10位致残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位居第6位[2]。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根据出现躁狂...

  • 偏头痛 血管性头痛临床在本方基础上辨证加减

    偏头痛 血管性头痛临床在本方基础上辨证加减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李湘云善用祛风法治疗顽固性头痛,其自拟搜风蠲痛汤临床验证屡效,笔者跟师多年,现整理分享其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顽固性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主要临床特点为头痛伴抽掣,疼痛部位常为一侧,或全头痛,或头顶痛,呈暴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痛引面部肌肉,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症状。顽固性头痛常延年日久,缠绵难愈,常间歇性反复发作。正如《证治准绳》所说:“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其症状表现符合“风性善行而...

  • 心律失常中医心悸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专方

    心律失常中医心悸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专方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该病病因病机复杂,每因情志内伤、恐惧、劳累而诱发,时作时止,病势缠绵难愈。第三届国医大师、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雷忠义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痰瘀互结”的学术思想,擅用“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雷忠义辨治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

  • 辨证施治“帕金森氏病”

    辨证施治“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目前认为该病的病因是因为脑基底节等处缺少一种多巴胺物质,多巴胺减少后,与其对抗的另一种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相对增多,功能过强,就造成四肢收缩与放松关节的肌肉不协调,手脚不灵活,动作不协调,故民间有人把本病称之为“抖抖病”。 目前治疗帕金森氏病的西药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抗乙酰胆碱药,常用的是安坦;一类为补充多巴胺,常用为左旋多巴及其他复方多巴制剂如美多巴等。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常将此病分为四型来辨证施治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肝肾阴...

  • 郁热的辨证施治

    郁热的辨证施治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了一冬的郁热从内外发,容易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郁热积聚于不同脏腑会有不同的症状,如聚于肺部可见咳喘、咽喉干痛、口干舌燥等;聚于心脏可见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心律不齐等。特别是中老年人易产生郁热,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怕冷,衣物穿得厚,透气性较差,造成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同时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盲目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形成郁热。   心脏郁热:中老年人心脏不好或长期失眠,容易产生心脏郁热.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干、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滋阴,方...

  • 呃逆的中医辨证

    呃逆的中医辨证

      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

  • 腱鞘囊肿的辨证用药

    腱鞘囊肿的辨证用药

      腱鞘囊肿又称肌腱瘤,属于传统中医“筋瘤”范畴,易生在手腕、足踝附近等处。多见于20~50岁左右的妇女。主要病因包括有:劳损导致,如重复的手部动作,导致肌腱周遭的滑液囊发炎;局部循环不好,多由于内在体质导致虚寒而血行不利,日久在此形成瘀滞导致;以及外伤,如曾在手腕或足踝处受伤,导致腱鞘过度拉扯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囊肿。   中医临床辨治,需依其患者状况而选择合适用药。若是曾因外伤所致,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材,帮助其瘀滞消散,如选用疏经活血汤加减,药用当归、生地黄、苍术、川芎、桃仁、茯苓、白芍...

  • 王行宽 弃繁从简 辨证用药

    王行宽 弃繁从简 辨证用药

      仅寥寥数语,却是辨证关键,用药之根柢。   病案1:姜某,女,54岁。   举凡胸痹心痛,每见嗳气,胃胀或痛,或胸部餐后若堵等胃府症状。经云:“五气为病,心为嗳”,“胃之上口名曰贲门,有络与心相通”,故其治之法,宜心胃并治。仲景于“胸痹心痛短气篇”中,列举桔枳姜汤,即深谙此理。药用柴胡8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橘皮10克、旋覆花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石决明15克、甘草3克。   病案2:叶雪兵,男,33岁。...

  • 辨证与辨病结合,发挥膏方作用

    辨证与辨病结合,发挥膏方作用

      我国江南地区,每到冬季,百姓常有进补的习惯,此习俗历史久远,至今不衰。有着5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中医院因中医学术优势明显,疗效确著,受到广大患者青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冬补需求,在确保每天1万多人次的正常门诊外,他们加强了日益增多的膏方服务,同时对专家和熬膏人员不断开展培训,扩建熬膏中心,树立了省中医院的品牌。   江苏省中医院目前有140多名副高以上的专家经过培训,获得开膏方“上岗”资质,医院还进一步细化膏方分类,除了一般滋补膏方外,还有专门针对疾病的专科专病膏方门诊,如亚健康、中医...

  • 辨证用药治疗手足冰凉症

    辨证用药治疗手足冰凉症

    手足冰凉,祖国医学称之为“手足厥冷”(或手足逆冷)。中医认为,手足厥冷并非单指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体脏腑功能虚弱或失调引起的一种症状。一般说来,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症状。手足冰凉的致病机理较为复杂,但主要与人体肾阳虚衰有密切关系。其次,肝郁血滞、脾胃虚寒、血虚寒凝等,也可能引起手足冰凉症状。对不同类型的手足冰凉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对症用药。 肾阳虚衰: 肾阳又称“命门之火”,它既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肾阳不足,人体得不到阳气的温煦...

  •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面肌痉挛是指颜面抽搐,即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中医治疗此症辨证分型如下。   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

  • 甘麦大枣汤辨证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甘麦大枣汤辨证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甘麦大枣汤乃临床常用方,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原文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根据辨证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精神分裂症   吴某,男,54岁。患者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两耳鸣响如钟鼓之声,常有幻觉出现,尤以幻听最为明显。服用西药镇静药已有两年半之久,不见效。来诊时仍神志呆滞,语言迟钝,夜不安寐;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心神不安,肾气不足。   治则:养心安神,益肾养阴。   组方:淮小麦3...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