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第3页
-
胃癌前病变中医病理学概念
沈舒文教授是陕西省首批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他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擅长脾胃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笔者将对其从“毒瘀交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总结和阐述。 胃癌前病变(PLGC)为病理学概念,指较易转化为癌组织的胃部病理学变化,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及早识别和控制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治疗PLGC可在很大程度上逆转胃黏膜异型增...
-
脾阴学说 脾阴虚的发病与治疗规律
历代医家在论及脾胃病的虚证时, 多侧重脾胃 气虚、 脾胃虚寒、 胃阴不足等, 而忽视了脾阴虚之证。 其实,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方面古今医家均有 论述, 只不过是隐而未彰, 不够系统和完整, 因此, 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 致使其在临 床研究中受到一定影响。 鉴于此, 作者阅览先贤古 籍, 结合个人体会, 试从脾阴学说的形成、 脾阴虚证 候的特征及其治疗规律略陈己见, 以飨同道。 脾阴学说形成的认识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 津液、 脂膏之类, 具有灌 溉脏腑、 营养肌肉、 濡润筋骨、 补益脑髓的...
-
胃癌中医病因病机 刘友章教授临床学术思想
刘友章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学术思想探讨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每年因肿瘤 病变而去世的患者当中, 胃癌约占20% [1] 。 胃癌具有 发病率高, 转移率高, 病死率高 (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 30% ) 的三高特点, 而胃癌的发生、 发展需经过一个 逐步演化的的病理组织学的复杂过程。 胃癌的病理 类型大多为腺癌, 其中肠型胃癌占60%以上 [2] 。 根据 经典的Correa假说, 绝大多数肠型胃癌的形成是由正 常胃黏膜逐渐过渡至侵袭性胃腺癌的一个慢性进展 过程 [3] 。 因此, 早期干预向胃癌演变的病理...
-
中医的脏象学:三焦(调理抗衰老)
中医的脏象学说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三焦,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指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这一通道中运行着元气和津液,所有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疏布与排泄,都有赖于三焦的通畅。三焦功能不正常,则必然导致气化、水运失常,影响脏腑功能;调理好三焦则具有强健脏腑功能、延年益寿的作用,每日练习1次,还可聪耳明目,增进食欲,腿脚轻捷,不知疲乏。 预备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在体侧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微闭,漱口咽津3 次。 第一节平衡阴阳:两掌心向后,两脚跟提起,然...
-
辨治胃癌 中医学善用配伍虫药临证治疗
胃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胃癌发病率居世界首位,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威胁人类的生命。近年来胃癌治疗方式由大众化转变为个性化。针对患者病情,个性化治疗方式将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进行结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整体生存率。随着治疗方式的转变以及诊疗规范和新药研发的进一步推广,胃癌早期的治疗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术后复发、转移、副作用大的问题,以及晚期胃癌失去手术机会患者的治疗问题仍需要重视。中医药作为内科综合治疗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临床诊疗中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
-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中医联合西医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时期的中医治法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简称肺癌) , 至今仍为全球病死率居高 的恶性肿瘤,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肺癌约百万例, 其中75%~85% 为非小细胞肺癌 [1]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 非小细胞 肺癌又包含鳞癌、 腺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等, 约86%的NSCLC患 者在临床上确诊时已属晚期 [2] 。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 基础人口 庞大, 我国将是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通过调 动机体免疫系统, 有效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改善...
-
东京医科大学 抗衰老运动处方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老年人专科,曾组织了一次老年人体能的对比考核,参加考核的有近百位70- 80岁的老年人,分两组进行。其结果是,其中一组的老人机体的敏感性、运动的反应性、躯干的柔软性以及单纯的光感性和音感性等生理功能和60岁的人相仿,也就是说,这些老人的生理功能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10-20岁。这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地使用了东京医科大学制定的“抗衰老运动处方”。其方法是: 1.广播体操:在音乐声中锻炼躯体的柔软性,每天10-20分钟。 2.排球运动:可以提高瞬间反应力,每天锻炼15~20分钟。 3.1200米的...
-
李东垣脾胃学术特色
探讨《脾胃论》中李东垣的“脾胃观” 李东垣, 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人, 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 “易水学派” 承先启后的中坚人物, 脾胃内伤学说的首创者。 李 东垣师承张元素, 并继承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 经典关于脾胃的论说, 致力于脾胃内伤病的研究, 撰著《脾胃 论》 。 该书对脾胃的生理、 内伤发病和辨证施治等都进行了系 统的阐述, 集中反映了李东垣以脾胃内伤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学 术思想。 本文通过对《脾胃论》条文的详细研读, 进一步挖掘 李东垣脾胃学术理论, 以期使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学术特色更好...
-
中医学治疗脾病时常用的方法
健脾、运脾、醒脾均是中医学治疗脾病时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指意不尽确切、界限不甚明晰,致使其临证运用常出现误解误用、似是而非的现象。兹对三者作一梳理辨析。 健 脾 脾虚则弱,脾弱宜健,欲健宜补,补之可使其由弱变强,故亦称补脾、益脾。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或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过虑多思,或它病所及等。脾气一虚,则无力司职,临证常致两类病变:一为运化失常,不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使湿停于中,通过演变又或聚而为痰,或凝而为饮,或积而为水,进而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或背景。二为生...
-
“治脾以安五脏”学术思想探析
《慎斋遗书》有云: “诸病不愈, 必寻到脾胃之 中, 方无一失, 何以言之? 脾胃一虚, 四脏皆无生气, 故疾病日久矣……补肾不如补脾, 此之谓也。 治病不 愈, 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与五 脏之气互为相使, 脾气充则五脏受荫, 脾气虚而百病 由生。 久病之人, 正气虚, 脏腑内伤, 若能调理后天 之本, 则正气得复, 五脏得安, 病自除矣。 笔者从理 论渊源和理论内涵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不揣愚拙, 试 解历代诸家学术思想之端倪, 望得益于临床。 “治脾以安五脏”学术思想源流 1. 《黄帝内...
-
中医学讲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别小看这“一日三餐”,它不仅仅是我们为了生存而每日务必完成的进食任务,它还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等问题。生活中常可见到,有人每日三餐不误,适时定量,故而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有人则不然,虽每餐必进,但却体弱消瘦,或疾病缠身。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医学讲,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四肢、皮毛的营养全依赖脾胃的供给,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健全与否又直接与饮食的数量、质量、性味以及摄取的方法或习惯等密切相关。倘若三餐不当,则可损伤脾胃而有害健康。因此“一日三餐”历来是我国养生所重视的主要...
-
选止咳中药要讲科学
有权威机构对止咳药市场做了全国性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还是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蜜炼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复方甘草合剂、急支糖浆等中药止咳化痰药,均位于销量前列。中药止咳化痰药占领大部分市场,原因在于疗效确切,咳嗽以后吃中成药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首选。 进入秋季后天气逐渐转凉,止咳化痰中成药是老年人家庭药箱中的常备品种。此类中药常以复方形式组合,具有化痰、祛痰、平喘、止咳的综合疗效,但由于成分有异、药理有别,药效强弱及应用范围仍有一定的区别。要想更为合理地应用,必须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 例如,川贝母具有支气管平滑肌...
-
传统养生学 抗衰老就是养生吗?
现在很多人以为抗衰老就是养生,吃了一些抗衰老的药品或保健品,看上去年轻就是养生。其实不然。 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是一种生活形态、生活态度。 想要达到健康的老化、甚至延缓老化的效果,这是需要外敷内服的。养生人人都可以做,要从饮食、运动、起居、心态来着手。 就专业医师而言,抗衰老是很全面的,这是运用现在最先进的仪器、技术和医疗,来评估身体各种器官...
-
养生益寿该如何科学喝茶
贵州省贵阳市读者王军仪问: 养生益寿该如何科学喝茶? 答:一年四季的节气不同,喝茶也要随之相应调整。春季宜喝花茶,因为花茶可以敞发冬天郁积于体内的寒邪,促进阳气生发:夏季宜喝绿茶,因其性味苦寒,可清热、消暑、解毒,增强肠胃功能,防止腹泻、皮肤疮疖的发生;秋季宜喝乌龙茶,乌龙茶不寒不热,可消除身体内热,使之神清气爽;冬季宜喝红茶,红茶味甘性温,有暖胃的功能,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效。红茶不宜放凉饮用,泡红茶最好用敞口杯;不要等到杯中的水都喝尽才补充热水,最好剩1/3左右时就加水,以保持茶温和浓度适宜。晚上...
-
董建华脾胃“通降论”学术思想
唐旭东,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先后获得卫生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胃癌前病变...
-
张元素《医学启源》的脾胃观探讨
张元素, 金代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人, 易水学派创 始人。易水学派是以研究脏腑虚损病机及治疗为中心 内容的一支医学流派, 尤其是对脾胃内伤的病机认识 更深刻, 创立了脾胃学说 [1 ] 。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之 鼻祖, 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集中 体现在其撰著的《医学启源》 中。本文拟对《医学启 源》 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 脾 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 系统地归纳和 总结, 以期使张元素的脾胃学术思想得到更好地传承 和创新, 服务于临床。 1 脾土为万物之母, 胃为...
-
中医学对衰老原因的认识 强调阴阳协调
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探讨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时的生理、病理改变,以至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的分类 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系指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质方面的年龄变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另一类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衰老的原因 中医学在对衰老原...
-
中医药在老年衰弱多学科干预中的特点和优势
2016 年底,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有 2. 31 亿,占总人口的 16. 7%,其中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 有 1. 5 亿,占总人口的 10. 8% [1 ] 。研究显示,我 国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病率为 5% ~31% [2 ] ,衰弱严 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增加死亡和并发症风 险,与无衰弱老年人相比,衰弱老年人的平均死 亡风险增加 15% ~50% [3 ] 。 1 衰弱老年人综合评估及多学科干预研究进展 目前对于衰弱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血管紧张 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中医学对衰弱的认识
老年衰弱的中医评估与干预 衰弱( Frailty) 是降低老年人工作和生活质量及 加速疾病进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加重社会和 家庭负担的重要因素。衰弱与疾病发生、失能和 死亡的关系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65 岁 以上老年人约有 10% 患有衰弱,85 岁以上老年人 25% ~50% 患有衰弱。研究 [1 ] 表明衰弱老年人仅 有一半接受了有效的医疗干预。现代医学有关衰 弱评估的方法甚多,内容繁杂,临床操作有一定 难度,衰弱的防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中医学 相关文献报道甚少,观点和见解的依据尚不充分,...
-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调中复衡”理论强调中州脾胃功能的核心作用以及中焦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和五脏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脾胃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金代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脾胃学说是指导脾胃病诊治的基石,其奠基于秦汉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在汉末至两宋诸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至金元时期形成了李东垣关...
-
在校大学生阴虚体质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析
五运六气, 简称运气, 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 及其对生物影响的一门学科 [1] 。 五运六气学说充分反映了人与 自然的密切关系。 它将天象、 气象、 物象和人体之象统一起来, 并以天干地支为符号推演工具, 形成了通过天象预测气象以及 通过天象和气象预测物象和人体之象的算法系统 [2] 。 “人生于 地, 命悬于天,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 人居于天地气交之中, 自 然界的各种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 包 括影响个人体质的形成。 目前有很多关于运气禀赋与疾病发病 的关联性研究, 如学者...
-
学会养脑健脑的方法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人体精髓和神经高度会聚之处,是生命要害之所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受到脑的控制,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养脑健脑的方法,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具体方法如下: 1.增强脑力活动古人主张博学强记,博学可以增强记忆,强记又可以促进博学,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脑力活动可以防病延年,预防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年轻时的脑力活动对人体寿命的影响更大。 2.调节大脑状态清晨到户外散步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都可以充分唤醒尚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与肌肉。在大脑疲劳时,听一下音乐,或观赏一下绿草红花...
-
暑天调神要“静”学会养心怡情
暑季,天阳下济,地热上升,气候炎热为四季之最。其气候特点是,日照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空气流动小,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心属火,与夏相合,而暑为夏季主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故最易入心。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这说明,夏天不正常的情志可以损伤心的功能,而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则可影响人的一切机能活动。暑热之邪侵入人体,最宜扰乱心神,耗伤心气,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性情急躁。另外,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而夏季属“火”,木遇火会燃烧,故夏季人的“肝火”较旺,容...
-
美丽形象靠科学保养
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们,越来越苛求自身外在形象的美丽程度。特别是白领女性一族,面对污染喧嚣的环境,毫无规律的作息时间,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完美的肌肤、动人的形象,在冬季应采取科学保养身体的方法: 护理前胸背部肌肤:有些人因为皮脂腺被阻塞,在背部和胸前会长出痘子,此时你就需要选用中性香皂或沐浴液来洗澡,并且一周做一次身体去角质,这样就可以改善肌肤的阻塞现象。而利用中性的清洁用品清理皮肤,可以排泄多余的油脂,减缓青春痘的产生。 预防身体肌肤干燥:如果皮脂腺较不发达,皮肤就出现红肿、千燥现象,所以在洗澡的时候,水温不宜太高,...
-
西氏医学健康法
西氏医学健康法,又叫西氏健康法,是日本学者西胜造先生所研究、摸索而得出的特殊自然保健方法,几十年来风行日本。西氏健康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抗御能力,当出现某些疾病症状时,不要盲目治疗,而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适当补充体内所消耗的成分,以提高这种自然抵抗力。在西氏健康法中,有四大基本思想。一是皮肤。要保持清洁,衣服不必过厚,平时尽量对皮肤进行空气浴和冷热水交替疗法,以增强其生理功能,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否则皮肤排泄受阻,体内酸性物质增多,即成为导致疼痛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二是营养。每天的食物不必过于挑剔和精选,萝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