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方 第6页

经方 第6页

  • “方机对应”用经方

    “方机对应”用经方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 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效果,笔者提出“方机对应”观点,与诸同道分享。 经方功效多维性 所谓“经方功效多维性”,即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来看,一个经方的功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亦即经方存在一方多法、一方多效、一方...

  • 经方的辨病位运用探析

    经方的辨病位运用探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主要包括了八纲辨 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 证、 三焦辨证及方证辨证等, 在临床实践中, 辨病位用 方同样不可忽视, 与其他辨证方法相结合, 更能有效指 导临床 。《伤寒论》 的六经辨证, 给予我们辨病位用方 的指导, 如在外感类疾病、 肌肉关节类疾病、 皮肤病中, 常可选用太阳少阳病的麻黄、 桂枝、 柴胡类方;腑气不 通的里证则需要选用阳明病的承气类方;阳气不足、 全 身代谢低下的 “脉微细但欲寐” 则需选用少阴病的附子 类方。不...

  • 经方加减治疗杂病5则心得

    经方加减治疗杂病5则心得

    疾病的发展变化错综复杂, 在临床上运用经方 治病, 除了要纯熟掌握辨证论治之外, 还要注意一些 细节问题。 在临床上, 一个医师若能每每治愈疑难 病症, 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医术和技巧。 要 想医术精湛, 笔者认为一方面从医学期刋, 或学术会 议, 或名家学者的经验中学习, 另一方面从 《伤寒杂 病论》中找答案。 《伤寒杂病论》 虽是古代的医学著 作, 但能常读常新, 不但能启人智慧, 而且能解决临 床上问题。 现试述如下 , 还望专家学者斧正。 病案1 患者某, 女, 50岁, 2003年10月20日初诊...

  • 枳实消痞汤方药浅析 经方溯源

    枳实消痞汤方药浅析 经方溯源

    枳实消痞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枳实消痞汤为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其组方思路清晰,兼顾消补之功效,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对枳实消痞汤研究广泛,本文从经方溯源、方药浅析、临床研究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1 经方溯源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首见于《兰室秘藏》,原书记载:“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成方便读》言:“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

  • 善用四逆散经方治疗各种疾病

    善用四逆散经方治疗各种疾病

    《伤寒论》318条有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笔者实习期间有幸跟随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田雨河老师学习,田师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尤善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现举病案说明之。 案1 刘某,男,山西人,38岁,2015年1月17日初诊,主因“胃脘部胀满十余年,近日加重”就诊。患者十余年来出现间断性胃脘部胀痛不适,时轻时重,严重时可及背部,舌淡苔黄,脉弦细。患者曾因饮酒吐血4次。就诊时面无喜色...

  •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 临证中应用经方治疗难治病

    临证中应用经方治疗难治病

    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疾病类别概念,诊断易于明确,治疗尚有困难,相当于中医学的疑难病。多数难治病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是临证中突破疗效的热点和难题。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后世主要指《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记载的古代药物配方。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炼,方证明确,疗效确切,是中医学的精华。笔者临证中应用经方治疗难治病常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4则,以飨同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伍某,男,51岁。因“确诊糖尿病12年,双下肢麻木2年...

  • 竹叶石膏汤是一首喜悦的经方

    竹叶石膏汤是一首喜悦的经方

    •读经典,要形象化,要将文字竖起来,将条文拟人化、场景化,让经典方证转化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并嵌入脑海。 •竹叶石膏汤以虚羸短气、气逆欲吐等为方证特征,其人的体形、脉舌有特异性,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以及肌肉萎缩性疾病,高龄老人、儿童多见。 竹叶石膏汤是一首经常给笔者带来喜悦的经方。 王奶奶,一位爱好跳舞锻炼的老人,2017年粉碎性骨折后发现骨肉瘤,2019年10月手术切除更换人工关节。2021年7月以来每天水泻20余次,毫无食欲,仅能吃少量藕粉,体重由67kg下降...

  • 凌耀星运用经方名方临证经验

    凌耀星运用经方名方临证经验

    经方是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名方是指著名的药方,宋朝苏轼在《与徐仲书》中提及:“名方良药,亦已拜赐。”把握好经方名方的运用,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疗效。今有幸拜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凌耀星的《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以下简称《130例》)一书,感受到了凌耀星对经方名方的灵活运用。 经方名方列举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补气剂的基本方,在《130例》中,对于脾虚气弱者,常以此...

  • 经方脉证指导下运用加味栀子豉汤治验二则

    经方脉证指导下运用加味栀子豉汤治验二则

    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经方脉证是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笔者在临床中会偶尔遇到某些疾病,即使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却无法取得如期效果,故笔者尝试从仲景阴阳脉法出发,找到对应脉证,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以下两则病案,一则为头痛案,另一则为头晕案,在经方脉证指导下均用加味栀子豉汤治疗,效如桴鼓。 头痛案 屈某,女,16岁,202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头痛2日。头痛时需用手指按住两侧太阳穴来缓解疼痛,痛如针刺,眼、鼻痒...

  • 中医急症与经方

    中医急症与经方

      对于中医急症与经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急诊科主任罗侃有着精炼的总结。他认为:所谓急危重症,一般是指发病急骤、病势深重,或原有慢性疾病突然转重转危,若不立即救治便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切断危、急、重这3个环节,针对导致病人直接死亡原因(如休克、循环骤停、心衰、呼衰、肾衰、肝衰、心律失常、脑水肿,脑疝、DIC等)实施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急诊病人发病急、病势重,单用传统中药,有时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尤其是中药有时受剂型的限制而难以广泛应用于急诊临床。   为了适应...

  • 六经辨证下使用经方治疗各种发热

    六经辨证下使用经方治疗各种发热

      所谓的各种变证、兼证、坏证,恰恰正是因失治、误治后导致了各经合病、并病等病机复杂局面的出现,而合病、并病并未出六经之轨,仍然可以运用六经辨证来指导。   使用合方时,一是必须在病人正发寒热时服药,若在两次发热间隙服用,效果不佳甚或无效。二是对于已误用过寒凉药物,表邪郁闭甚深的病例,非大剂量麻黄解表难以得畅汗。三是应辨清楚有汗还是无汗和兼夹。   在临床上,常有医者机械使用经方治疗发热无效者,但笔者在六经辨证指导下使用经方治疗各种发热,疗效非常好,往往能迅速顿挫热势,使病情向愈。兹分述如下:   ...

  • 春三月养生保健 运用经方治病防病

    春三月养生保健 运用经方治病防病

    人之春三月,怎样运用经方养生保健及治病防病,又怎样运用经方使身体顺应自然及适应自然变化,本文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论略作探讨于次。 春三月,始于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为一年之始;春三月应以阳气生升,生机盎然为主,阳气生升,和谐自如,人则健康无病;若阳气生升不及,可用桂枝甘草汤助阳气生升,焕发阳气以生机勃勃,以防寒从内生。 此谓发陈,这是人体阳气生发与发泄的最佳季节,一是可将体内阳气生发舒展,以温煦机体固护内外;若阳气舒展不及,可用枳术汤助阳气生发舒展。二是...

  • 经方是什么 经方应用需讲理

    经方是什么 经方应用需讲理

      为什么说“经方应用需讲理”呢?   因为目前在基层有一种倾向或者说误解,认为经方应用是可以不讲理的,只需参考别人的经验,或有些应用的指证,对症用方即可。对于小病小症,即使治错了危害也不大,可以不必太认真。   但是这种“拙者失理”“以剧为愈”的情况不断在临床一线蔓延,导致疑难病症越来越多。本来是轻浅小病,却因为误治变成了顽疾,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不讲理”。经方界存在这样的误区已经很久,不得不辨。   ...

  • 中医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

    中医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

      在当今中医界有一种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这是一个误区。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疾病的辨治规律做了系统论述。   应该说,《伤寒论》里句句有理。但作为一部临床著作,书中并没有坐下来四平八稳地铺张开讲理,而是把理融入到法、方、药之中。   如阳明属土肯定是在讲理;六病的欲解时肯定是在讲“人定应天”之理;疾病规律的传变日数,肯定是在讲理;论述“阴阳自和”、津液、阳气等肯定是在讲理;在...

  • 论中医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

    论中医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

    经方本原剂量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论》中经方1两等于现代13.8克,千年之谜似已冰释。但按此折算标准选择经方剂量,仍然令人难免有所顾虑。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的剂量为四两,按前折算标准的剂量合55.2克,而临床应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用10~30克即可达到满意疗效。又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按照伤寒名家郝万山教授提出的折算标准,其剂量约为50~60克,这与《中国药典》规定的3~9克的用量范围相去甚远。故此折算标准仍然难以作为临床处方用量的参考。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所载方剂...

  • 疑难问题切磋 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疑难问题切磋 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拙作《读懂伤寒论》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同仁关注,同时,有不少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其中不乏有关疑难问题的切磋者,促使笔者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2014年9月14日,笔者收到一条短信,对《伤寒论》第326条解读“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读懂伤寒论》第245页)提出质疑:“里阴证属太阴病,太阴病的治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能用吐下法吗?”笔者答曰:“吐下用于里阳证,不能用于里阴证。&rdq...

  • 《伤寒论》经方配伍严谨

    《伤寒论》经方配伍严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仍然是持续地给予肯定,并将继续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但是,对于这个“扶持”,我们要正确解读,不能认为有了国家的扶持,我们就可以不努力作为了,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以沾沾自喜了。   纵观中医现状,很难令人乐观。目前中医不仅后继乏人,而且后继乏术。不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医院,相当一部分中医不读经典,不懂《伤寒论》理法,阴阳不辨,六经不明,开中药基本上没有多少辨证论治的理念,多是以...

  •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有感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有感

    2015年6月12日第4版的《量效关系》栏目刊登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立鹏、 穆兰澄、 郭允、 仝小林四位老师署名的文章《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读完此文,笔者感觉眼前一亮。多年来困扰在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心头的经方剂量与《中国药典》相差悬殊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笔者虽然只是一名基层中医人员,但是长期以来关注当今某些经方学派的用药,一直为他们超剂量用药感到担心。虽然笔者用药剂量总是以药典为依据,并对那些经方学派动辄几十克上百克的剂量感到质疑,但是交流中一些经方派总是以本文开头的考证《伤寒论》中经...

  • 经方安全可靠 简便廉验

    经方安全可靠 简便廉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把辨方证称为最高级辨证,把辨方证称为辨证的尖端,并指出家传秘方亦属辨方证。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者,虽于辨证论治无知,但应用却往往有验。   ●方证并不排斥脏腑、经络辨证,恰恰相反,它是脏腑经络辨证的系统化、理论化成果,只是张仲景已经进行了辨证论治过程,并提供了现成的、精确的辨证论治结果——方证。   经方安全可靠、简便廉验,比如桂枝汤,据考证源于《汤液经法》,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小柴胡汤不仅国内在用,国外也在用,疗效肯定。但由于当前很多中医师不会用...

  • 经方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

    经方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

      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经方之所以被后世推崇和喜爱,就是因为它有很多特点。   经方特点之一——药简价廉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除去重复,共计178方,用药151味。药味在7味以下的占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仅28首。   经方药简价廉,所以医生能较为熟练应用,效...

  • 张琪运用经方经验

    张琪运用经方经验

    张琪教授倡导经典思维方法,倡导经方简、普、效、廉的使用理念,强调“学以致用”,临证果敢用药救治危厄重病。其应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效如桴鼓,堪称临床擅用经方之楷模,为当代龙江医派之旗帜。 张琪教授在运用经方时,常强调以下几点。 抓主症,不忘兼症次症,善方证对应。张琪教授认为,主症系疾病临床表现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症候,根据主症而制定主方,每一方都有与之相适宜的主症,只有掌握住主症,不忘兼症次症,才能从错综复杂的疾病中找到病机核心,从而给予恰如其分的治疗。 善化裁经方、活...

  • 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换算,又与习惯用量相差极大,比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60克黄连的药液病人能否下咽?大青龙汤麻黄达六两,近百克的麻黄煎汤下肚,病人将是何种反应?就是病人肯服,但因用量远远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其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规定绝对剂量有困难,那相对剂量是否可行?相对剂量,就是...

  •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伤寒论》文题不符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认为,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用心读原文,这是研究经方的宝贵心得。凡读懂《伤寒论》者、凡有一定文学知识者皆能发现:《伤寒论》文题不符,即全书是讲六经辨证和方证,伤寒只是表证之一,书中大部内容不但论治表证,而且论治里证、半表半里证;不但论治伤寒,而且论治中风;不但论治急性病,也论治慢性病;不但论治外感,而且论治内伤杂病;不但论治内科病,亦广泛论治外科、妇科、儿科等病,显然把书名称为《伤寒论》不合适,不符合仲景本意   在此只举例书中几条即可知。如《伤寒...

  •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2013年3月30日门诊,一青年患者从诊室走出,一会儿又走回来问:“给我开的是经方?还是普通中药方?”引在座者皆笑,我却无语,不禁想起10年前人们对经方还生疏,或谓“用经方不赚钱!”近10年来通过业内人士弘扬经方、宣传经方,人们的观念出现重大改变,出现了经方热,老百姓相传“有病找经方!”学术界亦倡发展经方,甚者开学术会多标以经方为时尚。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何为经方?经方的概念?经方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晰。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

  • 冯世纶教授经方应用学习心得

    冯世纶教授经方应用学习心得

      王某,男,4岁。2012年12月12日上午初诊。发热1日。患儿昨起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量少,支原体(+)。经口服美林(布洛芬溶液)、输液消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大汗出而热退。今复发热,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发热,无鼻塞流涕,无恶寒,咳嗽,痰白量少,不喘,咽痛,纳差,手心热,身微汗出,大便干,二三日一行。舌红苔白根腻,脉细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生姜3片,大...

  • 对方证对应在经方临床应用

    对方证对应在经方临床应用

      “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知之。”(2007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这是录自一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论述经方医学体系之辨方证的一段话,诠释了方证对应是经方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笔者在侍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教授期间,通过解读冯师两例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验,对方证对应在经方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有了一些体会。...

  • 经方:暗香浮动活水来

    经方:暗香浮动活水来

      经方,以其古朴简约之美尘封于时代的洪流中,像醇化的老酒,更像物界之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其美需要有心人去玩味,百花凋零,唯有梅却妍丽盛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其美不同于牡丹之富丽、更不同于桃花之夭艳,是一种淡雅、娴静之美,其美需要慧眼识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枝疏疏落落,纵横交错,摇曳多姿;暗香浮动,香彻心扉,晕晕月辉,缕缕幽香,韵趣雅致。这就是经方的味道,其与时方一同绽放于中医百花园中,历久...

  • 以中医经方助力重点专科建设

    以中医经方助力重点专科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的首批脾胃病重点专科,现开放病床120张,年门诊量约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4000人次。 科室成立10余年来,一直以“发挥中医特色”为宗旨,致力于传承、实践、发扬中医药特色,尤其注重发挥中医经方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重点专科的建设离不开中医临床疗效的支持,而以中医特色为基础的中医疗效的发挥是形成学科品牌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文化传播的核心。构建中医临床疗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包...

  • 经方解表识未了

    经方解表识未了

      在校读过《伤寒论》,病在表,治用发汗解表,这是简单之理,自认为早已明白。但随着临床见证增多,反复读经典,反复临床,渐感到对表证的认识远未到位,对表证的治疗远未理解。   记得学生时期,初次跟随宋孝志老师实习,用小青龙汤治疗喘咳不得卧,显效,非常惊喜,并以此习作论文题为《小青龙汤能用于无表证的喘证吗?》。具体病例是:27岁男患者,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来本院中医治疗亦已2个月,前医以宣肺、润肺化痰方药多治无效,用黑锡丹(补肾纳气)过两,亦不见效果。刻下症:喘咳重,不能平卧,不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