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方 第7页

经方 第7页

  • 用经方要学会用原方

    用经方要学会用原方

      用经方,首先要学会用原方。经方是前人数千年的经验,其配伍经千锤百炼,已炉火纯青。用原方,是走捷径,也是对前人经验的尊敬。   很多经方家擅用原方   读经方家医案,发现许多医家擅用原方。如曹颖甫先生治疗伤寒中风,用桂枝汤、麻黄汤,原方一味不更;治疗夏日洞泄,用五苓散,简简单单的5味药;范文虎先生治疗失音,用小青龙汤,仅8味药。   我用经方原方取效的案例也不少。前段时间治疗一个白塞病患儿,多方求治无效,我处以甘草泻心汤原方,病情迅速好转,但后来转方,我加过大黄,加过生地,加过附子等,效果也有,但...

  • 源于经方的中成药

    源于经方的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节省药材、口感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了解其组方、来源及功用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保障,更是灵活、扩展使用的前提。目前中成药组方来源有古方、验方、科研组方等几种情况。经方是方剂之祖,配伍精当,有诸多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可供临床选用。其中有的是原方原量,有的原方化裁,本文据其成分、药名与原方的关系,将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原方原名,其功用、主治一目了然。   如桂枝颗粒(桂枝汤)、葛根汤颗粒(片)(葛根汤)、小青龙颗粒(小青龙汤)、五苓胶囊(...

  • 经方名家冯世纶对六经辨证独到的运用体会

    经方名家冯世纶对六经辨证独到的运用体会

    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对六经辨证有自己独到的运用体会,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自己跟师过程中一点心得体会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初学《伤寒论》时,拜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由于对《内经》不理解,后来学习《伤寒论讲义》,因为是白话文,本以为入门,返回来再读《注解伤寒论》,始得成无己“以经解经”。多少年来,以此思路运用经方也有些收获,但在实践中也有诸多的酸甜苦辣,总觉未得《伤寒论》真谛。偶然机会拜读了杨麦青教授所著的《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一书后,有些同感,但在临床中仍不敢大胆使用经方。201...

  • “经方热”的现象实为“虚热”之象《伤寒论》是方书之祖

    “经方热”的现象实为“虚热”之象《伤寒论》是方书之祖

    经方是对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及其所载方剂的泛称,其中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为代表。现今,中医界普遍认为,经方更广义的概念也包括少部分临床上组方巧妙、疗效确切的经典方剂。经方派是指在临床上擅用经方的医学流派。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长河中,经方与经方派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多年来,中医经方的使用状况却往往是小医院热而大医院冷,国外热而国内冷。主要原因是由于灵活化裁应用经方的难度比较大,对医者要求也比较高,并且中医经方文化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尚且不够。 但是,近年来,随着...

  • 中医学子喜好经方是正确的

    中医学子喜好经方是正确的

    @傅延龄: 中医学子喜好经方是正确的,但不可因此忽略、轻视甚至抵触时方;不能变成偏执的经方教徒。做中医要以不玄为真,朴实为真。先形而下,后形而上;先技术,后策略。切记不要走上歧路,不要让中医看起来玄玄乎乎,显得高深莫测。 @颜新好大夫 很多朋友网上问诊,医生并非不愿帮忙,因为中医诊病一定要四诊合参,100个人应该100张处方。因人而异是中医基本原则,即使是同一种病,比方高血压,常常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情况,用药就会不同。仅凭网上说些症状,让医生如何下药? “杜绝...

  • 中医用活经方最高境界

    中医用活经方最高境界

    12月4~8日,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等5位著名中医药专家,为50多位来自河北省临床一线的中医药临床骨干在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分享他们的学术经验。 学好中医要多读经典多读原著 针对当代中医难出大家、难以出现传世名方的现象,王琦教授以《经方之道与启悟》为题的报告中提出:“学好中医,必须多读经典多读原著。”他建议中医人应当从临床回归到读经典、原著上然后再到临床,只有活学活用古人传下来的经方才能继承、创新和发扬中医。现在的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开方大而杂...

  • 能否用茶水送药 经方清茶送服

    能否用茶水送药 经方清茶送服

    在服药禁忌中,有一条忌用茶水送服,一般人都认为茶水送服会降低药效。但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究竟能否用茶水送药,不能一概而论。 茶叶还是一味药 在中药诸多品种中,茶叶还是一味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茶叶又名苦荼、茗,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经加工可制成“绿茶”“红茶”,含有咖啡碱、微量的可可豆碱、黄嘌呤、挥发油、没食子儿茶精、茶皂醇E、茶叶皂苷、胡萝卜素、槲皮素、维生素C 等成分,具有清...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对第29条的解读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桂枝汤证,但见“小便数”,知为合并里饮证;又见“心烦……脚挛急”,为津液伤而里热显,故所述为外邪里饮津虚生热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不是单纯的桂枝汤方证,用桂枝汤治疗当然是非常错误的,故用一“反”字以传其神,强调“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以让后人牢记其教训。   &...

  • 岳美中经方研究文集

    岳美中经方研究文集

    编者按:岳美中(1900年~1982年),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经方派大师、中医教育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笔者借助北京市中医局立项的岳美中名家研究室支持,在岳老优秀弟子陈可冀老师指导下总结岳老的学术经验,概览岳美中著作及其传人的相关文章加以综述,以期让更多后人了解岳老这位一代宗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思路,在临床上有所借鉴。   学术渊源   学宗三家,尚中而不泥西。岳美中教授中年方因病学医,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注重实践,以自己的临床疗效来验...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中)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中)

      七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通过条文排序分篇记叙的形式把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顿悟与经验;在私下沉思时已经掌握的真知灼见全盘告诉后人。他重视症状、体征的原始形态,重视在一组症候群中区别它们的原始差异。他自有一套办法,把一种更为复杂、精巧的尺度带进经方医学之中,使之呈现一种宏大的景观,避免了诊治过程中的粗鄙化、简单化。整部《伤寒论》是由许多相关的条文有序叠加的结果,其间某些个别条文,都处于前后条文的关系当中,其意义在于在上下文中如何积累和传递信息,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他知道如何把握条文的分寸,什么时候该写什么话...

  • 学经方 说心得

    学经方 说心得

      近日拜读了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毛进军老师的新作《经方心得》,该书系作者为北京“胡希恕名实研究室”举办的经方师承班所作的“经方心得”系列讲座的讲稿,也是作者继《活用经方心法》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应用《伤寒论》经方辨治的新作。全书共分十讲,主要阐发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论》方证辨证学说,又旁及历代经方医家研究经方的要义。更值得学习的是作者自己学用《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的感悟、心得和创新,及活用经方辨治的临证思路。   阐理论由浅入深   作者对条文的解释和...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经方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上)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上)

      一   临床医生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正像古人说的:要把《伤寒论》当做病案来分析,同时在临床上要把每一个病案当做《伤寒论》来解读。这句话朴实无华,揭示了在一个文本阅读的空间中,人怎样才能触及临床实在的面庞;在临床具体的病案面前,人怎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这样,则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病人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

  •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例。特别是应用经方,一定要合乎经方药量之间的配比法度。《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所载的经方,因药味少而精,药量配比法度谨严,出神入化,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最能体现中医临床学术价值的精华。如桂枝汤,其药物配比是桂枝、芍药各3两,炙甘草2两,...

  • 经方临床疗效的制约因素 发挥经方疗效的策略

    经方临床疗效的制约因素 发挥经方疗效的策略

    经方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三阴三阳理论为基础,以书中所载之方为临床体系。由于卓越的临床疗效,近两千年来,历代医家均对其推崇备至,奉为临证准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临床工作中,有较多因素影响了经方疗效的发挥。本文剖析经方的临床运用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多思考。 一 经方临床疗效的制约因素 1. 对六经辨证的过度解读 六经辨证是经方理论的基石,也是经方临床的核心,从古至今,“六经实质”一直都是经方研究的焦点。六经实质是经方理论的重大课题之...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下)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下)

      十八   中医师除了从自身广袤丰富的临床体会中,还能从别的什么地方获得有关诊治的经验呢?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什么”,而是去“做什么”;“是什么”只是一种状态,而只有去“做什么”才能提供一种说服力。《伤寒论》那些是不言自明的方证,其中决定性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不言自明”的条文,而是来自“我认为”。“我认为”它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言说...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咽中干、烦躁,明明是阴虚生热,为何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治疗又用桂枝汤、又用甘草干姜汤、又用承气汤、又用四逆汤,这条到底是什么证?”不少医者常对《伤寒论》第29条提出质疑。笔者也曾对本条文理解不透,经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始悟胡希恕先生“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训戒中“始终理会”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读仲景书不但要前后参照解读,而且更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   《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六...

  • 经方现代拓展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经方现代拓展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古老 的经方不但没有随时代变迁而远去,反而在新时代 愈发展现出卓越的功效与深刻的内涵。现代研究成 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经方的疗效,而且初步揭示了 其取得疗效的作用机制,发现了部分药效的物质基 础。这些研究成果为经方的现代应用提供了有力的 支撑。张仲景确立的 “以病为纲,以证相辅”的 病证结合的辨证模式,是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生动体 现。抓住拓展运用经方的原则和途径,对提高临床 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经方现代应用需遵循的原则 1. 1 熟谙经旨,打牢基础...

  •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经方”是中医学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 “经 方”一词的出现已有 2000 余年,人们对经方有多 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这一 框架下,经方作为中医学术语具有更多的内涵与 外延。 1 经方溯源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刘歆所著 《七略》 ,原书已佚,内容被录入 《汉书·艺文志》 而得以保存。从古至今,研究经方、使用经方者 众多,但对于经方的概念至今无统一的认识,但 有以下数种说法。①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

  • 读《伤寒》用经方之三境界

    读《伤寒》用经方之三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有一段充满禅机的名言,即参禅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作者/毛进军 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张梦培) 读《伤寒论》用经方何尝不是如此呢?   初读时,所识不深,体悟不透,感到《伤寒》条文直白,有方有证,按图索骥,以方套病,治病实在容易,真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   再读,及至经方临证后,才感到病人所患之病并非全是条文所述之症(证),证候复杂,寒热错杂,辨证无...

  • 立足“厚势”论经方配伍规律

    立足“厚势”论经方配伍规律

    清代棋圣施定庵在《弈理指归》中云: “古人以 弈喻兵, 体用皆合, 此不易之成法” [1] 。 中医自古便有 “用药如用兵” 之说, 王孟英云: “用药如用兵, 善用 兵者, 岳忠武以八百人破杨幺十万; 不善用兵者, 赵括 以二十万受坑于长平” [2] 。 可见, 弈理、 兵法、 岐黄之 术, 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与 “道” 相合, 理同 一贯。 “厚势”概述 在围棋中, 常有&ldq...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经方
  • 经方治疗的核心是察机用药

    经方治疗的核心是察机用药

    ——张锡纯用经方的启示  ●不同时代经方家经方应用的整体风格,一定是由其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决定的。   ●临证用药是没有固定套路的,需要随“机”应变。   ●针对病机用药,不仅体现在“临证察机”上,而且可以“治发机先”,这是“对症状体征用药”所无可比拟的。   ●“方症对应”是术,以之入门则可以让很多中医初学者很快见到中医的实效,从而坚定学中医的信心。而将之过分夸大,则不...

  • 辨方证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辨方证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亦称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一大特色,但是要回答怎样辨证?各派纷呈,莫衷一是,其中又有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两大理论学体系的不同,欲究其详,须与同道共同探讨取得共识。胡希恕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即提出,经方治病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今先抛砖引玉,先看一看胡希恕对经方辨证的见解。 经方治病理论源于症状反应 经方的发展史和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经验。上世纪60年代胡希恕曾论述道:“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称这种治病的方法,谓...

  •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略做表述,与通道共同讨论。   术语来源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阴阳寒热虚实的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多见于《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一书中,该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题名为《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rdquo...

  • 所谓中医“经方”当代临床应用

    所谓中医“经方”当代临床应用

    张恩勤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1979年级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克绍教授,临证多以经方为主,对经方应用深有体会。本文中张老师主要探讨了经方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包括原文原方、当代应用和药理实验三方面,同时介绍了其临证运用经方的经验。 所谓“经方”,一般是指东汉医家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剂而言。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和近代药理实验,证明其大多数都有可靠的疗效和科学根据。笔者是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1979年级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克绍教授,聆听过李老对《伤寒论》原文的精...

  • 当代经方精髓在于研究方证

    当代经方精髓在于研究方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范天田   当代经方应用与研究是一个宏观的话题。查阅文献,得出当代针对经方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大致包括文献研究(原文原方)、实验研究(药理实验)和当代临床应用三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皆有很大进展,但也存在许多矛盾。   经方是挖掘中医药药物学体系宝库的根源   “医之学,方也”。方是中医的根本,而经方是众方之祖,所谓经方,一般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剂。黄煌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根,经方是临床的本”...

  • 通治是经方治病的重要理念

    通治是经方治病的重要理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冯世纶   胡希恕提出通治二字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方辨证施治概要》写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

  • 善用经典活用经方 师古不泥古

    善用经典活用经方 师古不泥古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谈博 马淑然   张锡纯认为《神农本草经》《内经》为中医之基,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能汇通中西药品,即渐能汇通中西病理。   张锡纯提出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提出新三纲论,将太阳病初病分中风、伤寒和温病,此观点的提出突破了自清代以来寒温对立的局面。   张锡纯强调,用药需知其药性,明其用途,精研药性,配伍得当,临床用药注重调养,主张食疗扶正固本。   张锡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大气理论”,认为大气组成有元气...

  • 经方中五行生克思想的应用验案

    经方中五行生克思想的应用验案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提出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 。 ” 《金匮要 略》 提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 既为我们 提供了肝病治疗的原则, 也是仲景先师运用“五行生 克” 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其实经方中本来就蕴含着 五行生克、 即病防变的的思想, 但这些方剂大多因各种 原因被忽视, 甚至被误认为“不科学” 而限制了临床应 用。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

  •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

    疾病的证候,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四诊,可以把有规律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方法及辨证论治的依据。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及三焦证候,这些均属证候分类。从方证关系讲,证分为了“方药证”与“理法证”,或说“经方辨证”与“病机辨证”。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实际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种辨证模式,是以辨方证为主,以方证相...

  • 经方医学理论源流发展述略

    经方医学理论源流发展述略

    经方之发展, 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 其以严密完 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与卓越的临床疗效, 为后世医家 所尊奉。 现今对经方源流发展的脉络并不清晰, 特别 是对经方理论源流与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较为模糊的 阶段, 使得经方研究容易落入过度解读或是随文衍 义等怪圈之中。 本文从经方的理论源流进行剖析, 梳 理经方医学发学展之脉络, 以期明确经方的理论内 涵, 为经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经方内涵概说 经方之内涵历来存在争议, 一说, 经方为经验之 方 [1] ; 一说, 经方为 “经典著作中之药方” (...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