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胃 第151页

胃 第151页

  • 国医大师徐景藩 治疗食管病与胃病 据症配加虫类药物

    国医大师徐景藩 治疗食管病与胃病 据症配加虫类药物

    胃与食管相连,病机常有气滞,久病及血,气滞血瘀。虫类药一般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善于走窜的功用。国医大师徐景藩在治疗食管病与胃病过程中,常据症配加某些虫类药物,可提高疗效。现择录数则如下。 九香虫 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虫体,性味咸、温,功能理气通络止痛。入煎剂每日5~10g,适应症为:①胃脘疼痛经久时发,痛处固定,痛甚之时或窜及于下胸、背、胁等部位,可据证配加九香虫。②胃脘痞胀较著,心窝有时有堵塞感,其胀可及于下胸、腹部,嗳气、矢气不缓解,用一般理气药效果不著者,可加九香虫。③反流性食...

  • 胃气阻滞证 主治慢性胃炎中药方解

    胃气阻滞证 主治慢性胃炎中药方解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擅长治疗内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多次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   组成:制香附10克,苏梗10克,茯苓10克,炒枳壳10克,橘皮10克,砂仁5克(后下)。   功能:理气宽中。   主治:慢性胃炎,胃气阻滞证。症见...

  • 胃脘部及胸膈胀满治疗验案

    胃脘部及胸膈胀满治疗验案

    痞满证治探讨 痞满是以指自觉心下痞塞, 胸膈胀满, 触之无 形, 按之柔软, 压之无痛, 望无胀大为主要表现的一 种病症。 诸多医家以不同思路论治痞满, 皆取得一定 效果, 但对于些许顽固者, 收效不佳。 笔者在临床中 重用 “一气周流” 理论—— “水气上升而为云, 复得 天气下降而为水, 天水相连, 升降一气, 此六经为一 气, 万病为一病, 一气周流, 升降而已” [1] , 以此思路 论治痞满, 获效满意。 点滴经验, 整理如下。 痞...

  • 糜烂性胃炎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糜烂性胃炎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某男,43岁,1990年因见柏油样大便,拟诊“上消化道出血”,后作X线钡餐摄片,示“胃小弯浅表性糜烂”,服西药后效不显。近1年来胃脘作胀,频频嗳气,劳累后胃痛隐隐,进食后稍缓解,舌苔薄腻,脉弦滑。此为肝胃不和,升降失调。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药用高良姜12g,制香附12g,党参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川黄连12g,牡蛎30g,当归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8g,小茴香各12g,佛手4.5g。上方加减,连续服用4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中医方剂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中医方剂

    寒热并用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治法的升华,《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寒论》将寒热并用施之于临床,创立了一系列寒热并用的代表性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大黄附子汤等。寒热并用法既保留了药物固有的四性及功效,又通过合理的组合搭配,去性存用,体现了中...

  • 胃痛 胃脘疼痛灼热烧心胁肋胀满 主治方

    胃痛 胃脘疼痛灼热烧心胁肋胀满 主治方

    夏斌,1945年出生,重庆市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7年,擅长诊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对痰饮、肺胀、胸痹、心悸有深入研究。著有《雅俗医学》《夏斌医论集》等作品。 组成: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法半夏9g,陈皮9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芍15g,砂仁6g(后下),延胡索9g,炙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养血祛瘀,清肝和胃。 主治...

  • 胃痛辨证要点 医案举隅处方

    胃痛辨证要点 医案举隅处方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有9种&ldq...

  •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 •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脾胃病诊疗方面...

  • 瓦楞子-海螵蛸: 缓解烧心反酸,减轻胃脘疼痛

    瓦楞子-海螵蛸: 缓解烧心反酸,减轻胃脘疼痛

    李佃贵为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劳模,从医50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首创“浊毒”理论,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笔者有幸跟随李佃贵学习,现介绍李佃贵运用的一对药对(瓦楞子-海螵蛸),以供同道学习。 瓦楞子咸平,入肺、肝经,能消痰软坚、消瘀散结、制酸止痛。《医林纂要》记载:“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癥瘕,攻瘰疬。”瓦楞子尤善消痰,正如《日用本草》所说:“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本草纲目》云:“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

  • 胃下垂痛苦不适试一试体育疗法

    胃下垂痛苦不适试一试体育疗法

    患有胃下垂的人自感中下腹胀痛苦不适,尤其是在饱餐后愈加显着。现在尚没有特效药物医治胃下垂,一般仅仅对症医治,作用欠佳。因而,医治胃下垂的关键是增强体质,改进营养,加强对腹部肌肉的训练。以训练腹肌和腰背肌肉为主,并合作腹部的按摩活动,作用比较显著。选用运动疗法,不可急于求成,需从小运动量做起。以下十种体育运动疗法不妨一试: 仰卧起坐 仰卧在床上,双手不能凭借其他物体,只凭腰腹部肌肉缩短拉起上体,双腿仍坚持原位,上体前倾,双手尽量能摸足尖,稍中止,然后再躺下。每天迟早各做20~30次。 仰卧挺胸 仰...

  • 燮理中焦治疗慢性胃炎

    燮理中焦治疗慢性胃炎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中焦……此所以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难经》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乃指脾胃,其功能为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以奉养全身。笔者依据脾胃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将清代医家吴瑭针对温病邪在中焦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运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通过调节脾胃...

  • 王生义治疗脾胃病临证验案

    王生义治疗脾胃病临证验案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胃脘痛”“嗳气”“胃痞”“便秘”等病证皆属其范畴,临床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及疼痛、打嗝、反酸、便秘等。《黄帝内经》最早记录了有关脾胃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并奠定了理论基础[1]。如《素问·五脏别论》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汉·张仲景《伤寒论》则提出了脾胃病的诊疗原则[2]。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的成书为脾胃病学说奠定...

  • 生姜对养护肠胃大有益处

    生姜对养护肠胃大有益处

    民间俗语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其实生姜不仅多在夏季食用,在冬季也应常吃。刘友章教授说,生姜对养护肠胃大有益处。 生姜可抗菌防病,治疗肠炎。春秋时,孔子就主张:“每食不撤姜。”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每天都应该吃姜。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能,可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生姜对胃病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引发的疼痛、呕吐、泛酸、饥饿感等用生姜50克煎水喝,可使症状迅速消除。但也应注意阴虚内热及实热...

  •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 名医名方:疏肝清胃散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 名医名方:疏肝清胃散

    李郑生,1958年生,河南洛宁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继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组成: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姜半夏10g,香附10g,砂仁10g(后下),厚朴10g,炒枳壳10g,郁金10g,乌药10g,柴胡6g,炒黄芩10g,煅瓦楞15g(先煎),姜竹茹10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 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胃肠湿热夹滞   临床表现: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内蕴,正邪相争,故身热。湿热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故恶心呕吐,脘痞腹胀。湿热困阻脾胃,胃气呆钝,消磨功能障碍,脾之运化失司,则消磨与运化不利而食滞内停。湿热夹食滞黏滞于大肠,故大便溏臭而排出不爽,其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苔腻,脉濡主湿浊内蕴;舌质红苔黄,脉数,则主热盛,是热重于湿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导滞通下。   方药:枳实导滞...

  • 胃炎防治常识

    胃炎防治常识

    胃病是现代人健康的大敌。有人说,十胃九病,这话不假。近年来跟着日子节奏的不断加速、饮食结构与方法的不断改变,胃病发病率有不断攀升之势。 缓慢胃炎防治常识 最为常见的胃病是缓慢胃炎,胃镜普查证明,我国人群中缓慢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对缓慢胃炎要注重,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一定要坚持医治。缓慢胃炎的发病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长时间、大量地喝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饮食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固,浓茶、咖啡和辛辣影响性食物等都易诱发或加剧病况。饮食不卫生所导致的胃粘膜遭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形成的的缓慢胃...

  • 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痛 简效方瓦楞子

    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痛 简效方瓦楞子

    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吞酸领域。其体现是以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嗳气、泛酸、厌恶、吐逆等为主症。本病成因复杂,如饮食不节、吸烟饮酒、乱用药物、精力要素等,都是本病的诱发要素,现多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下面介绍一个医治胃溃疡(或吞酸)简效方。 办法:瓦楞子、甘草各150g,将瓦楞子煅后研细末,甘草焙干后研细末,两药混合均匀,每次服6g,每日2~3次,1周为1个阶段,宜饭前服,如胃痛有节律性,可选在痛苦发生前20分钟服,效果更佳。可连服3~5个阶段。主治胃溃疡,胃酸排泄过多。 瓦楞子为海产软体...

  • 慢性萎缩性胃炎 抓住胃阴不足为总纲领

    慢性萎缩性胃炎 抓住胃阴不足为总纲领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年将其定位胃癌的癌前状态。几十年来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和探讨,至今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目前,有很多中医和西医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但是单独的中医或西医治疗都没有取得太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要将中医西医融于一体,通过对现代医学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等深层次的角度入手,拟定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法、方、药,而非在单纯的抱定中医的胃阴不足等观念不放手。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传统中医学没有单独的病名,亦少有相关的治疗方案可谈,而很多中医研究则是根...

  • 明辨虚实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明辨虚实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性疾病,临床上以烧灼、返酸、胸骨后灼痛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吞酸”“呕吐”“郁证”“反胃”等范畴。中医辨证治疗此病须抓住“气”,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治疗重视脾、胃、肝三者关系,明辨虚、实,方可收满意疗效。 实证:肝郁气滞,湿热内生,胃气上逆 刘完素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机是“气逆冲上,火气...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痞满)治法处方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痞满)治法处方

    张杰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专攻内科疑难杂症,对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脂肪肝研究颇深,对哮喘、肺心病、高血压、慢性肾炎、妇科疾病及肿瘤康复等疾病诊治,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侍左右,受其指导颇多,现举其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验,以飨同道。 王某,女,47岁。刻下见胃胀、嗳气、神疲乏力、胃部畏寒、喜温喜按、急躁易怒、口吐涎沫、伴咽喉不利等症状。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痞满(太阴厥阴寒湿气结)。...

  • 治胃痛 陈卫川六香丸

    治胃痛 陈卫川六香丸

    陈卫川,男,1939年生,回族,中共党员。首届全国名中医、宁夏名中医。历任宁夏吴忠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院长,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内科主任。现为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分会副会长,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近年来致力于回族医药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回族医药挖掘整理工作,创建民间回族医药展示馆。以回医理论为指导诊治各科疾病,尤其擅长治疗胃痛、消渴等病证。 组成:丁香6克,乳香6克,木香6克,麝香1克,沉香6克,莪术30克,三棱75...

  • 治疗急性胃痛的止痛穴 治疗胃痉挛

    治疗急性胃痛的止痛穴 治疗胃痉挛

    胃疼、胃胀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毛病”,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胃疼的经历。从中医角度看,胃疼的病因有受风寒、饮食生冷、饥饱失常、暴饮暴食、过度饮酒、情绪激动、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等。许多年轻人饮食不规律、寒热不分,尤其是一些女孩子爱吃冰淇淋和冰冻的水果、饮料等,很容易引起胃部不适。还有些人由于常生气,造成肝气不疏而导致胃疼。以上情况很常见,由此,如何在家中防治胃疼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首先,介绍一个离胃很近的穴位:中脘穴。在腹部两侧肋弓与人体前正中线相交的地方,叫“剑突&rdqu...

  • 胃脘痞闷不适 痛处不固定 中医处方

    胃脘痞闷不适 痛处不固定 中医处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世恩 杨发超   患者邱某,女,48岁。初诊时间2017年11月28日。素有胃病多年,近日加重已有月余,胃脘痞闷不适、甚则疼痛,痛处不固定,并时有烧心、反酸、恶心、欲呕,心烦易怒,食少,大便偏干,睡眠欠佳,脉弦细少力,舌淡红、苔白,腹诊未查,脉证合参,辨为少阳证。   处方:黄连8克,桂枝6克,党参4克,干姜6克,清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10克。3服。冲水服。   2017年12月1日复诊:服药后,反酸、烧心减轻,仅晨起明显,胃痛仍有,或左或右,发无定时,夜...

  • 胃胀反酸水 一个中和胃酸的偏方

    胃胀反酸水 一个中和胃酸的偏方

    老伴经常在吃完东西以后,都会觉得胃胀,而且会有一股酸水涌上来,很多时候想吐出来却又吐不出,甚至会自动地咽下去,胃部觉得好像跟针扎似的一样难受。后来,朋友介绍了一个中和胃酸的偏方,老伴依法服用,反酸的症状大有缓解。 方法:取乌贼骨15克、浙贝母15克,各研成细末,过筛,拌匀。每天3次,每次3~6克,饭前服用,坚持一个月。   (佛山 梁姨) 专家点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佘世锋表示,海螵蛸又名乌贼骨,性温、味咸涩,归肝、肾两经,能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治各...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反复口腔溃疡化浊解毒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反复口腔溃疡化浊解毒方

    李某,男,56岁,就诊时刻:2009年4月18日。主诉:胃脘肿痛5年,加剧10天。患者缓慢萎缩性胃炎病史5年,胃镜诊断为缓慢萎缩性胃炎,病理示黏膜中度炎症。就诊时症状:胃脘胀满、痛苦,嗳气,口干苦,口舌重复溃疡,经年不断,舌痛,大便干结,2~4日1次,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属浊毒内蕴,熏蒸口舌。治则:化浊解毒,生肌敛疮。给予自拟化浊解毒方加减: 藿香12g,佩兰9g,生薏仁15g,茵陈15g,白花蛇舌草15g,黄连15g,公英12g,云苓15g,白术9g,冬凌草12g,儿茶9g,元参15g,青黛3g。日1...

  •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其论散见于各篇中,但也论之甚详。今就以下三点概述其要,以飨读者。   关于生理病理的论述 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又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张锡纯说:“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又说:“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②脾胃为坤土,能资生一身。张锡纯说:“《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滋生,言土德能...

  • 胃痛呕吐案 头痛案 抽搐案 癃闭案

    胃痛呕吐案 头痛案 抽搐案 癃闭案

    杨健武系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从事中医工作50年,精通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现将杨健武临证验案介绍如下。 抽搐案 病因涉及多方面,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因素相关,病位涉及五脏,主要责之于脾,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易脾虚,脾主运化,脾虚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内停,痰浊内生,阻滞气机,气机不畅,筋脉失养,经筋拘急而发抽搐。 2014年11月29日接诊10岁男孩。10天前过生日,到公园游玩,当晚突发头摇手抖。曾到两家三甲医院诊治,做头颅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及化验,住院多日未能控制...

  • 苏娟萍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经验浅析

    苏娟萍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经验浅析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运用法之代表方剂,也是调和胃肠之代表方剂,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疗效肯定。苏娟萍,教授,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优秀专家,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经验丰富,针对胃痞有独到的辨治经验特色,临床疗效颇佳。现将苏娟萍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的经验分析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胃痞即心下痞、痞满,以心下胃脘部位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无胀大之形为典型特征。“痞”的原意出自《易经》中的“否&r...

  • 刘启庭针对这七种类型的胃病治疗方法

    刘启庭针对这七种类型的胃病治疗方法

    中医将胃病详细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型。常见的主要有肝郁气滞型、气郁化热型、湿郁内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食滞伤胃型和血瘀内阻型等七种类型。刘启庭针对这七种类型的胃病,总结出以下七种类治疗方法。   【舒肝理气法】   用于肝郁气滞型,症见脘腹胀满,以胀为主,口苦口干,吞酸烧心,舌苔微黄,脉弦。   治则 舒肝理气,方用舒肝化郁汤。   药用 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郁金15克,香附10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

  • 慢性胃炎方药 黄氏消痞方

    慢性胃炎方药 黄氏消痞方

    黄福斌,男,汉族,1959年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主持和参与临床科研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擅长脾胃病的诊治,“黄氏胃科”在当地颇有声誉。   组成:党参10克, 炙黄芪3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枳壳10克,紫苏梗30克,陈皮10克,川厚朴10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理气消痞。...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