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45页

中医 第245页

  • 民族医药非常有前景 中医对疾病预防康复优势

    民族医药非常有前景 中医对疾病预防康复优势

    编者按:在今年表彰的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中,有40余名为来自中医药、民族医药行业的从业者。他们大多工作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前行。他们的付出应被铭记,他们的精神价值永驻。本报记者连线部分获奖代表,聆听他们的故事与感想,同时向中医药行业所有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陈红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外科主任 获奖感言:作为中医传承的受益者,我深刻感受到传承的重要性,希望中医传承能够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于现代产生的新病种,例如一些...

  • 中医止咳药吃对才有效

    中医止咳药吃对才有效

    人们常会出现嗓子干、咳嗽等不适。此时,不少家庭都会备些润喉止咳药,如川贝枇杷膏、喉宝等。在许多人看来,这些药是中药制剂,时不时吃上一些,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保健作用。殊不知,润喉药物不能随便吃,如果没有对病情进行诊断就擅自服药,可能会越服病越重。 人们常用的止咳润肺药物是川贝枇杷膏,这种药的主要作用是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生津补气、调心降火。用于伤风咳嗽、痰稠、痰多气喘、咽喉干痒及声音嘶哑。它的主要成分是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等,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燥热咳嗽,此时...

  • 祛除体内湿气 中医“隔附子灸”

    祛除体内湿气 中医“隔附子灸”

      进入三月,气温逐渐回升,但春雨连绵,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缠绵湿意,不少市民都感觉身体变得重滞酸痛,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春天是肝当令的季节,肝属木,喜调达、舒畅,一旦这种特性被压抑了,人体就会产生疾病。在广东,春季的气候特点是偏于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且重浊黏腻。因此,春季是皮肤病、呼吸道疾病、脾胃疾病的多发期。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用传统的艾灸疗法祛除体内湿气效果较为理想,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而其中隔附子灸更能起到温阳祛湿的作用。   中医“隔附子灸”是一种采用中药附子、...

  • 中医推拿 点法 按法 指按法

    中医推拿 点法 按法 指按法

    娄烨导演的电影《推拿》近日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毕飞宇所著同名小说,聚焦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群体,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相信大家在观影的同时,对推拿也充满了好奇。笔者就此梳理了常见的推拿手法和治疗病症,供大家参考。 推拿适用于: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

  • 中医让你远离高脂血症

    中医让你远离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冠脉事件卒死的最危险杀手。权威专家也认为,西医以他汀类药物抑制高脂血症的主要缺陷是: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不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对肝脏有害,可导致谷丙转氨酶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停药后反弹快,病势更加凶险,治疗的益处不能持续。 从医学角度讲,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是通过肝脏转化、合成、代谢、降解来完成,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护肝、保肝、强肝,这也是目前他汀类药物研究没能突破的一个硬门坎。 运城盐湖区中医院吴仁伟大夫在多年临床治疗研究...

  • 针灸立法之争 中医“龙”和西医“蛇”大战

    针灸立法之争 中医“龙”和西医“蛇”大战

    美国中医立法的故事要从一位叫斯坦勃的地产大亨说起。他当时是一位65岁半退休的纽约律师,定居于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市,拥有拉斯维加斯最大赌场的地产。斯坦勃的夫人毕阿是一位高雅而传统的华裔,患有偏头痛的毛病多年,看过许多医生,也没有见好,医生告诉她是由于精神太紧张所致。 1972年夏季,斯坦勃偕夫人到亚洲旅行,在香港停留期间拜访了香港著名的针灸师陆易公。经陆医生针灸治疗,毕阿的偏头痛明显好转。同时,斯坦勃在诊所里亲眼看见了很多经针灸治疗取得神奇疗效的病例,令其难忘。而这些在他看来神奇的疗效,对陆医生来...

  • 中国申报“中医针灸”

    中国申报“中医针灸”

    2006年5月25日,我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个,其中包含9个传统医药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列为其中之一。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教习活动,针灸项目评选出了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王雪苔和贺普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

  • 中医捏脊法“夹肌疗法”

    中医捏脊法“夹肌疗法”

      “夹肌疗法”是依据传统中医的捏脊法,有所改进,用器械操作替代手法捏脊,以中医理论“痛则不通”为指导,通过独特的治病工具——夹肌钳,强力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达到综合调理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   如果患者结缔组织坚硬,单用手法是捏不动的,捏脊疗法只能捏一些普通病态,却很难达到一定的力度和深度,因为皮肤下层的病变组织非常厚硬,只有用器械操作替代手法,才能够将僵硬板结的肌肉经筋疏通,恢复汗腺毛孔功能,通关开窍,加强新陈代谢,促...

  • “中医针灸”成为了“世界针灸”

    “中医针灸”成为了“世界针灸”

    刘保延,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中医针灸”已经成为了“世界针灸”。而走向世界的针灸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中医针灸界提出严峻挑战。 挑战一:针灸疗效“缺少研究数据”。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建议采取“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按国际公认的规则,尽可能对已成熟的诊疗方案或疗效明确的针灸疗法开展验证性研究。要建立合适的研究假说与合适有效的...

  • 古琴中医疗法中的釜底抽薪

    古琴中医疗法中的釜底抽薪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体本身的协调统一。这一点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五行相生相克。依据这些理论中医达到辨病识病,对症下药的治疗效果。中医疗法中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阴中求阳”“冬病夏治”“滋阴潜阳”等治疗手段就是这些观点的具体体现。 一个健康的人应是形、神、意合谐统一的。形指身体健康、神指气血充盈、意指能够清楚地感知...

  • 全国名老中医谈女性养生“四要诀”

    全国名老中医谈女性养生“四要诀”

    梁文珍,1940年出生,安徽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妇科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疑难杂症。谈到养生,梁文珍说:“妇女有‘经、孕、产、更’4个非常时期,养生应注重‘调、静、通、和’。妇女行经、怀孕、分娩、哺乳均以伤耗阴液为主,机体常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绝经前后,体内阴阳更易失调,此时如果失于保养,气血平秘状态极易受到干扰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产生。因此,妇女养生应首从经、...

  • 中国创造了 中医针灸针品牌

    中国创造了 中医针灸针品牌

    “一根针灸针看似简单,做好它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产学研用,需统筹解决。”3月2日,在中国针灸学会和人民政协报社主办的“针灸针:从中国创造到中医制造”沙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看完提案说,“这份提案虽然反映了针灸针的问题,却也折射了我国制造业的困境。” 这是一份关于促进针灸针制造业升级改造,提高针灸国际贸易能力的提案,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 中国创造了,...

  • 中医腹诊不应忽视

    中医腹诊不应忽视

    前不久,门诊来了一位57岁退休女教师。患者用双手指着胸部诉说:“我胸部憋胀疼痛,胸中像有什么东西堵着,憋满,心烦,晚上睡觉也不好,经常便秘口苦。都吃了100多剂中药。但还是这样子,胃镜心电图也做过了,也没有查出什么病来。女儿让我来你这儿看看。” 接着,患者翻开她以前的病历跟我说:“大夫,你看我吃你80剂中药能不能见好?我到底是脾肾双虚,还是肝肾阳虚?还是寒邪内阻?中虚脏寒?” 我仔细观察,发现患者身材瘦弱,肤色细白,舌质红,苔黄腻,脉浮兼数,额头发青褐色。我...

  • 中医“冬病夏治”同样适合儿童

    中医“冬病夏治”同样适合儿童

    “冬病夏冶”是针对冬春季节容易发生的疾病,在夏季进行干预治疗的一种预防方法,而冬病夏冶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三伏贴敷。三伏贴敷是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贴敷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中医外冶方法。三伏贴敷不仅广泛用于成人肺系疾病,同样适用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小儿生理特点为“肺常不足”,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或因家长衣着冷暖护理不当,因此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常常反复感冒,出现咳嗽、咳痰、咽痛、气喘等症状。针对小儿...

  • 中医认为 偏食某味 脏腑失调

    中医认为 偏食某味 脏腑失调

    有人偏爱甜味,有人嗜好酸味,有的人独爱辣味……中医认为,偏食某种口味,有可能会导致身体某个脏腑失调。 广西中医学院何邦广指出,古人将一年分为5个季节,春、夏、长夏、秋、冬,每个季节有73日零3刻。五季、五脏有五行,也相对应着五味。五味就有了自己相应的属性、密切的脏腑和季节。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五季:秋、冬、春、夏、长夏   五行:金、水、木、火、土   五味:辛、咸、酸、苦、甘   五脏:肺、肾、肝、心、脾 由此可以看出,酸味适宜在春天吃,这样可以生发肝气。因为酸味入肝经,可以增强肝...

  • 中医肺与秋季 防暑降温不放松

    中医肺与秋季 防暑降温不放松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本年8月7号迎来立秋节气。立秋并非意味着真正秋天的到来。立秋后,炎夏的余热未消,尽管昼夜温差变大,可是白日仍然很热,暑气逼人,气候逐步转向干热。所以,防暑降温还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慢待。怎么度过这炽热枯燥的初秋季节,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孙惠敏主任医师为我们介绍立秋摄生小常识,一起来看看: 防暑降温不放松 中医以为,肺与秋季相对应,而秋季枯燥,肺是喜润恶燥的脏...

  • 上火炎性 中医分为实火虚火

    上火炎性 中医分为实火虚火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夏天的七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知了的叫声令人心烦。天气炎热,不太有食欲,又接连加班,有人就约三五好友去涮火锅,羊肉、辣酱加上酒。但饮酒后过分振奋,晚上歇息欠好,第二天牙龈胀痛、口腔溃疡,接二连三。上火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发作了。 上火尽管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但要清晰答复什么是上火,为什么会发作上火,怎么医治上火等问题时如同又说不清条理。 火性炎上 头面部易发症状 上火是人们对人体呈现一些中医炽热症状而导致的病证的俗称。《...

  • 养心即是养神 中医学的寡欲养心观

    养心即是养神 中医学的寡欲养心观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养心理论历史考察 知识考古学是法国思想史学家米歇尔·福柯创立的一种后现代的思想史研究方法, 该方法具有创新性且对传统的现代历史观提出挑战。传统观念史研究一般是从“源头”开始研究, 并将概念浓缩为1个具有连续性的整体, 其有先入为主和主观两方面特征, 在文献收集分析中存在大量片面非客观的解读, 其不足是忽视了“源头”与后世发展中存在的差异, 否定了特定历史时期学术发展的独立特征, 不能准确反映学术发展的本质规律, 米歇尔&mi...

  • 中医学理根植于“经”

    中医学理根植于“经”

    再谈“读经”——试论中医传承创新的基点 记得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讲:“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 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讽“读经”并无实效, 从古至今有关读不读经的争论从未停止。本文从中医学角度谈一下笔者对“读经”的一点微末见识。 什么是“经” 首要的...

  • 中医“上治疗未病”

    中医“上治疗未病”

    在中医里,有一个说法叫“上治疗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全句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从字面了解就是,高明的医生会在疾病未发作之前治疗,不会等到病发再去治。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情况和“未病”的概念大致相同。 关于亚健康人群来说,很多人虽然感觉到身体有种种不适,现代医学的检测却查不出失常目标。这时,就需求凭仗“中医体检”来处理本身的亚健康问题。中医体检其实是一项中医健康办理服...

  • 中医健康认知与健康管理

    中医健康认知与健康管理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所以从古至今,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 对健康的探索和研究都未曾间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21世纪的医学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 而是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1]。当前, 我国正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被放在了优先的战略地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突出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新时代医学发展的重大需求背景下, 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体现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之路,...

  • 中医方药随“症”加减用药小结

    中医方药随“症”加减用药小结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山萸肉、浮小麦、乌梅。 浮肿:①阳水:麻黄、苏叶。②阴水:附子、肉桂、干姜。③腰以上肿:荆芥、桂枝。④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 头痛:①偏寒:吴茱萸、川芎。②偏热:菊花、桑叶、蔓荆子。③偏后脑:羌活、天麻。④偏前额:白芷、葛根。⑤偏两边:蔓荆子、白芍、白蒺藜。⑥偏巅顶:藁本、牛膝。⑦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头晕:天麻、钩藤。 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子、覆盆子、蕤仁肉。 耳鸣:胡桃肉、...

  • 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形态

    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形态

    论运气七篇的思想史背景 运气七篇, 又称“七篇大论”, 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1]中的七篇医学论文。与《素问》其他篇章不同, 此七篇是唐人王冰编注《黄帝内经素问》时补入的, 称“虽复年移代革, 而授学犹存, 惧非其人, 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 师氏藏之, 今之奉行, 惟八卷尔”。从运气七篇问世起, 历代多有医家学者怀疑此七篇非《素问》原文。关于运气七篇写作年代的争议, 大约有秦汉说、东汉说、唐前说3种。结合历代学者研究考证, 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七篇成...

  •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络病理论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历史上始终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所言:“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亦感慨:“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理论与通络治法成为历史留给当代医药工作者的重大课题。络...

  • 中医养生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

    近期,电影《我不是药神》好评如潮,信任许多人看了电影,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滑落。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在敲击着咱们的心里:“命就是钱”“我不想死,我想活着”“他才二十岁,他只想活着,他有什么罪”……感动之余,许多人开端思考:健康的重要性和摄生的含义。 中医养生有个理念,叫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念源源不绝,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有备无患”凡事防备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

  •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张锡纯诊识数脉探析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手段, 但长期以来, 由于其“脉理精微, 在体难辨, 心中了了, 指下难明”, 临床难以掌握, 因此传承和研究脉诊, 是中医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清代名医张锡纯所著, 经统计, 该书中共39首方药、69例医案涉及数脉[1]。笔者总结该书中对数脉记载, 探讨张锡纯对数脉的认识, 概述如下。 脉数主虚 1.脾阴受伤 张锡纯对数脉的理论认识, 以脾脉主和缓为出发点。认为脾脉缓大, 为太阴湿土之征...

  •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诊学科的进步。 中医急诊学发展史 20多年来,中医急诊学学科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确定中医急诊学科地位、内涵外延、常见急危重病规范化研究等方面,有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中医药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

  • 注重食疗养生 孙中山推重中医“救民疾苦”

    注重食疗养生 孙中山推重中医“救民疾苦”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早年曾学医,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他生命的最终时期,不愿承受中医治疗。基于这些片段,有人认为孙中山对中医持“对立”态度。其实这种结论归于以偏概全。细心回忆孙中山的终身,有许多细节佐证了他对中医学的认可,及与中医浓厚的情缘。 注重食疗摄生 孙中山对中医学及食疗摄生等都有研究,曾用黄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四物汤)作为自己的摄生菜品。萱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性甘凉、无毒,《本草纲目》记载其有利水、凉血、健胃...

  • 中医养生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养生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摄生可归纳为6句: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那么每一句具体又如何了解呢。 其知道者 所谓“道”,可以了解为自然界的改变规则。自然界的改变规则是不以人的毅力为搬运,比方人的生、老、病、死规则违抗不了,否则只会诱发焦虑、郁闷、恐惧等心身疾患,常见的包含离退休(退位)综合征、节后综合征等各种躯体不适。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有必要“知道”,更要“遵道”,方能“顺路”。 法...

  • 中医让你告别高脂血症

    中医让你告别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治疗监测的靶点主要有三个:一是降低甘油三酯,二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从最早研究揭示出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到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强有力危险因素,至目前进一步认识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新理念。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已成为调脂治疗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现有他汀类药物程度不同的对肝脏有损伤损害副作用,造成肝脏转氨酶高于正常上限3...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