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42页

中医 第242页

  • 王慧珍:指尖上的“中医CEO”

    王慧珍:指尖上的“中医CEO”

    “2015年3月,‘瘦针灸’首次亮相国家会议中心,引起轰动与赞许;4月,‘中科贴针灸’成为第一个走进北大开讲的微商品牌;6月,‘中科贴针灸’第一届全国微商创业代表大会召开;8月,新品“男人帮”上市,央视CCTV发现之旅大型纪录片《千年一贴·移动针灸》上映;9月,‘中科贴针灸’在香港参加第十四届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谈...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5月2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50岁。 2015年11月,在巴塞罗那的世界中医药大会上,黄建银正式接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大会发言时,他那略带紧张而又踌躇满志的表情还历历在目。在我的心目中,黄秘书长是那么和蔼可亲。8年前,我初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求职,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时任办公室主任的他。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几十个准备参加笔试的求职者参观了各部门,和气地说:“先带你们看看,这样你们填报职位申请的时候也好心里有数,大家是双向选择。”这样...

  • 中医绝技验方要后继有人

    中医绝技验方要后继有人

    据报道,武汉82岁老中医罗永焱为寻找接班人的事四处奔波。因担心自己掌握的两大中医绝技失传,他特意向新闻媒体寻求帮助,公开招聘助手,希望找到学徒传承自己的诊治技艺。 无独有偶,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农村老中医,他说自己手里有好几个独门的中医单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治疗几种慢性病疗效明显,周边不少患病村民经他医治都非常有效,可现在没人愿意接下去,他很不甘心。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像那些独到技术和经典验方,凝聚了多少代中医传人和技术验方掌握人的智慧和心血,如果听任他们断代失传,实在可惜,...

  • 记甘肃省名中医、成县中医医院院长赵斌

    记甘肃省名中医、成县中医医院院长赵斌

    赵斌 成县中医医院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1972年拜师学习中医,1980年12月、2008年先后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199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授予“甘肃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0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第二批),2010年被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授予“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优秀工作者”,2012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第七批)称号。现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

  • 一位80后骨科医生的中医坚守

    一位80后骨科医生的中医坚守

    提到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需要做手术。但是,家住江苏省南京市的秦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右腕关节粉碎性骨折之后,不但没有做手术,而且康复的速度比做手术的患者快,还节省了至少2万元的手术治疗费和住院费。 原来,秦先生采用的是中医手法复位,为他施展这一中医绝技的竟然是一位80后的西医骨科医生顾军。 骑车摔碎腕关节 手术需住院至少一个月 今年春节,家住南京市卫岗的市民秦先生骑车不慎摔伤了右手腕,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整个手腕都不能活动。秦先生的夫人为了保险起见,立即把他送至附近的...

  • 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 高度重视医案写作

    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 高度重视医案写作

    为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推广应用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批准在各省、市、自治区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对如何做好传承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成绩斐然。 就拿我本人的传承工作室来说,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传承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即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继承人。更主要和更有意义的,应当把重点放在传授...

  • 田海河:让中医真正进入美国社会

    田海河:让中医真正进入美国社会

    “1997年初,当我决定离京赴美时,很多朋友都感到吃惊和不解,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漂洋过海,再从零做起呢?当时我确实有一颗年轻的心,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是非常强烈的。”全美中医药学会会长田海河博士向记者讲述了当初的经历。当时作为中医泰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建华院士非常得力的一个学生和助手,在国内田海河年纪轻轻就被选为重点培养人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朋友和同事们都劝他:“你心气太高,中医博士这么珍贵,导师又这么有名望,在国内,将来你在学术界甚至政界都会有好的发展,就...

  • 王庆其: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

    王庆其: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

    年轻中医药学子的成长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未来,而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是人才成长的保障。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结合自身经历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庆其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首届研究生班,当年为班上同学授课的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有47位之多,在众多中医大家中,有几位老师对王庆其日后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王庆其看来,中医教育中师承的作用非常重要,要以传统文化为先导,临床疗效为目标,实现继承与创新、理论与临床的协调共进,这是促进中医...

  • 胡思荣自幼痴迷中医“擒”怪病擒出名堂

    胡思荣自幼痴迷中医“擒”怪病擒出名堂

    匠心育人,桃李成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胡思荣本可享受“上班坐门诊,回家带孙子”的清闲时光,却毅然选择了“第二次奋斗”——和他的14名弟子快乐“奔跑”在中医路上,沿途拾捡学术思想,徜徉于医海之间,领略中医科研魅力,惠泽群众健康。 “擒”怪病擒出名堂 胡思荣自幼痴迷中医,从十二三岁起,每年寒暑假他都跟着外公一起上山采药、外出看...

  • 引进、培养、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

    引进、培养、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

    我们常说中医药的根在农村、在基层,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尤其适合基层,但基层却最缺人。人才问题是基层中医药发展最大的阻碍。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几千年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具有广泛的群众需求,尤其在基层更受欢迎。但在培养中医学科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基层,中医药从业者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村卫生室没有中医药人员,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亦十分缺乏。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基层医改的一大难题。 据笔者对陕西省岚皋县级医院、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调查...

  • 张宁 带教社区乡村中医师

    张宁 带教社区乡村中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张宁,每隔两周就会带团队到高碑店社区进行带教活动。他一方面在那里出诊,一方面带教社区乡村中医师。 这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健康乡村试点建设工作“中医专家进社区”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健康乡村的核心在于提高广大村民健康水平,解决威胁村民健康的主要问题,采用适宜技术,加强对影响村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而其中,中医药参与健康乡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乡村医生只懂西医,不懂...

  • 记甘肃省名中医、庆阳市中医医院院长谢君国

    记甘肃省名中医、庆阳市中医医院院长谢君国

    谢君国 中医主任医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79年12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先后任庆阳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庆阳地区中医医院(现庆阳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现任全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医院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谢君国从医40余载,每年诊治病人4000人次以上。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使他能理解农民看病的不容易,诊治病人格外仔...

  •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值得推广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值得推广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中医药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中医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理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工作者拿出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挖掘。要挖掘中医宝藏,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好好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当下,部分中医药大学参照四、六级测试思路,设立中医经典知识的等级考试,测试内容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可取的方法,也是值得中医院校借鉴的好方法。 作为中医人,必须要熟记中医经典知识,这是从事中医工作的“金刚钻”。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有些人认为中...

  • 李济仁传承中医的事迹

    李济仁传承中医的事迹

    看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李济仁家族传承中医的事迹后,在感动之余,又让我想起镜头背后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李济仁为何成为“上门女婿”? 李济仁是国家首批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也是有460多年传承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学医后的李济仁拜在新安名医张根桂门下,后来李济仁娶了张根桂女儿张舜华为妻,做了“上门女婿”,才成为“张一帖”第14代传承人。前后用了60多年时间,从一...

  • 马有度:传承创新型“钢杆”中医

    马有度:传承创新型“钢杆”中医

    人物简介:马有度,著名中医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一手抓学术,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独著、主编中医著作20余部,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著作奖。业绩入选《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医成功之路》等。 “钢杆中医马教授,赤胆忠心献中医;同仁学习好榜样,当今杏林一名人”。这是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原局长吴昌培在“马有度感悟中医60年交流会”上的感叹!重庆市原副...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党员朱瑜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党员朱瑜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副主任朱瑜琪总是随身携带“三件宝”:叩诊锤、联系卡和银行卡。叩诊锤诊病,联系卡随时给患者留手机号,银行卡则是供患者诊费不足时急用。 “一定要让病人及时接受治疗。”朱瑜琪说,自己当年在基层出诊时就习惯随身多带些现金,“只要患者有困难,能帮就尽力帮。” “有事就找朱大夫” “能帮就尽力帮”,朱瑜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眼科医院周围社区...

  • 近代两大中医正骨帼国名家

    近代两大中医正骨帼国名家

    在我国近代有两位中医正骨巾帼名家,她们同是中医正骨世家,同是世家五代传人,同是正骨帼国名将,都任正骨医院院长,都受国家领导接见,都献家传秘方于世。 西郭家,东罗家,是中原大地两大中医正骨世家。西郭家,就是豫西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郭氏正骨;东罗家,是指豫东商丘市夏邑县罗楼罗氏正骨。两家都是赫赫有名的骨科世家,都有二百多年家族传承历史,都有独特的正骨绝技,都是医德高尚的骨伤病高手,都受邀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看过病,都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都发展成全国知名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郭氏正骨—&mda...

  • 李茂如 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

    李茂如 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

    我的案头一直摆放着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李茂如先生的两部著作,令我时时回忆起跟他实习的那些难忘的岁月,享受着追求学术进取和深研学术过程中的乐趣。 李茂如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不断探索前进。其《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医籍叙录集》二书,堪称践行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著作。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李茂如资料暨学术成果研究室。 李茂如是我所接触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中,既读书广博而深入,又思考睿智而独立的...

  • 访中医馆连锁模式探路人 圣爱中医馆掌门人刘琼

    访中医馆连锁模式探路人 圣爱中医馆掌门人刘琼

    十年前,圣爱中医馆创始人刘琼提出“打造中医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服务中医,让更多的人享受中医的服务,把中医药事业进行到底”的中医梦。 筑巢引凤,用仁者之心仁者之术创造健康世界。 为圆梦,刘琼把一家普通的中医门诊部提升到进行现代化、企业化的高度来进行经营管理和运行,而今已形成年服务人数超130万人22家中医馆的庞大规模。 为圆梦,刘琼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治病、中医养生、中医教育、中医研发以及对外交流合作融合起来,创立出了一套——“...

  • 林毅教授 冥冥之中结缘中医

    林毅教授 冥冥之中结缘中医

    林毅小传 她被乳腺癌患者称为“靠山”“活菩萨”; 她从医五十余年,凭着一颗“仁心”和精湛的医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疾苦; 她被誉为“永不停息的骏马”,年近古稀,工作起来仍像个不知疲倦的青年; …… 林毅,著名中医乳腺病专家,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

  • 北京中医药学会派 中医应急医疗队

    北京中医药学会派 中医应急医疗队

    2015年11月,北京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室日前在四川什邡市揭牌,未来3年,北京中医药学会以什邡市中医医院为服务基地,每月定期派专家指导,全面提升什邡市中医药服务水平。 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赵静表示,通过建立急诊、呼吸、心血管、脾胃、肿瘤专业委员会工作室的形式,定期将北京中医药优势资源派往什邡,以技术培训、查房指导、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为支撑,制定可行的专业协作计划,助力什邡市中医医院发挥区域范围内中医药服务指导、培训中心,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 2008年“5·...

  • 如何成为一名纯正的好中医

    如何成为一名纯正的好中医

    •要想真正发展中医,首先要传承,传承中医相关的哲学体系及思维模式,不要被西化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上对中医理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研究,弥补中医理论在微观研究的不足 •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修正”中医,违背了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原理。将中医作为西医“附属品”的做法,若长期下去,很不利于中医的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炎...

  • 林乾良“国学达人”中医印迷

    林乾良“国学达人”中医印迷

    杏林印艺,虽渺小,却颇有一点卓然独立之意,用来形容谦卑的林乾良教授也很恰当。林乾良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西泠印社资深社员,并被誉为现代“西泠五老”之一。其医学专著如《中药》《养生寿老集》《简易效方》《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等36种,著作等身实不虚矣!为“文革”后首批入社者,那时“同年”(语出陈巨来),如陆俨少、朱屺瞻、顾廷龙、朱复戡等皆一时胜流,而赵朴初与启功,还先后任社长。林乾良生于寿山石之产地福州,19岁千里负笈浙江中医药大学。一生与印有缘...

  • 中医五运六气研究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五运六气研究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

    7月初,全国中医五运六气研究方面的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为各地近百名中医五运六气教学、医疗、科研骨干和爱好者授课。 这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第四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的全国五运六气师资培训项目。培训期间专家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示教馆揭牌,并参观了示教馆。五运六气示教馆是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独创的中医经典实践教学场地。 长期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医经典教学和科研,尤其在《黄帝内经》,以及中医运气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

  • 中医急救学 瑰宝何其多

    中医急救学 瑰宝何其多

    急危重症如休克、心跳骤停、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的抢救,中西医院基本上都按照西医规程进行,但有时效果并不太理想。如休克采用多巴胺、间羟胺联合升压,往往停用升压药后血压回落。湖南大夫堂国医国药馆专家黄志远教授数十年致力于疑难重症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探索,且用大量的实践证明,中西结合治疗效果更突出。 时间回到1997年,53岁的工人陈某,因“胃痛”于凌晨1点转来中医院就诊,随后突发心跳呼吸骤停。黄志远得知后即刻赶到急救现场参与抢救。从徒手人工心肺复苏,到药物和器械除颤,...

  • 不忘初衷 坚守中医

    不忘初衷 坚守中医

    相信每一位踏进中医学府的学子,都曾经怀揣着一个中医梦,然而,离开校园,能够真正踏上中医岗位并一路坚守的为数并不多。 我1997年毕业的时候,班上共有42位同学,时至今日,真正还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概一半都不到,我想,做中医,可能最难的,是“坚守”二字。 很幸运,从踏上工作岗位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工作,至今18年,没有离开过一天中医临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病的有男女老少,年龄参差不齐,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内外妇儿,什么病都有。在...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刘清泉指出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刘清泉指出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急诊质控中心组长。长期从事中医急诊一线临床工作,多次参与SARS、甲流、登革热、禽流感等救治与指导工作。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l...

  • 中医人才如何引得进留得住?

    中医人才如何引得进留得住?

    近年来,安徽省初步形成以112所中医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枢纽、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诊疗如何更便民、更规范、更有效。近日,安徽卫生计生委和有关部门在回复该省5位人大代表关于基层中医药发展问题时,介绍该省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做法,或可为其它地方提供参考。 中医诊疗如何更好服务基层? 张丽代表: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在治疗疾病、防病养生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功效。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中医药服务相对薄弱。如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障中医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 刘德洋重庆名中医 爱惜元气 生活有律

    刘德洋重庆名中医 爱惜元气 生活有律

    刘德洋,男,重庆市名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亲刘国衡(重庆市名老中医)学习,深得真传,博采众长,勤学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疾病有丰富的经验。 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不管刮风下雨,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老中医早早来到诊室的身影,几十年如一日,从无二异。他就是重庆市名中医刘德洋,小小的个子,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手不抖,显得特别年轻,特别精神。由于他医术好,名气大,很多病人慕名而来,以至于他退休了也停不下来。 刘德洋从小随其父刘国衡习医,并潜心研究祖传秘方,从中得到真传。加之擅于思...

  • 培养名医应从中医基本功抓起

    培养名医应从中医基本功抓起

    1981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极富医史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名老中医之路》1~3辑。书中收集了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一代名医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临床特点,记载了他们为上世纪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奋斗史,为中医后学展开了一幅生动活泼、真实感人的历史画卷,对启迪后辈,促进一代新的名医成长,居功甚伟。 书中所收集的95位医家,最早的包括京城“四大名医”(1870年出生的肖龙友、1881年出生的施今墨、1884年出生的孔伯华、汪逢春),直至1981年以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