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 第13页

温 第13页

  • 石膏“治热以寒,温以行之”

    石膏“治热以寒,温以行之”

      石膏“气味辛、微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本经》)   以上曰寒热、曰惊喘、曰口干舌焦不能息、曰腹中坚痛、曰除邪鬼,所言皆阳明实热之证,循此经旨,知石膏为清热泻火药,可清气分之热并营血分之热,笔者也常用石膏清中焦之湿热。   “阳明为成温之薮”,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舌红脉洪大,大汗出,白虎汤真千古对应良方。若肺热痰喘,特别是小儿支气管肺炎,高热喘急,惊厥,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而平喘,...

  •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辨病因病机   包括致病因素与病理机制。   1.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跌、打、扭、挫等。   2.病理机制包括卫外功能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官窍与肢体关节不利,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正气损伤,脏腑的阴阳气血精津亏虚,功能低下,或不能振奋精神,温养经脉,固密肌腠,鼓动血行,或不能化生气血,敷布精微,荣养肌肤,滋养窍道,充盈血脉等。   辨其他   1.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包括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

  • 中医治“暑温”小儿夏季热

    中医治“暑温”小儿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属于中医“暑温”的范畴,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3岁的小儿,是我国东南及中南部地区小儿多见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因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小儿夏季热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加之发汗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缓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热环境,故造成发热持久不退,其中尤以营养、发育较差或病后失调的孩子发病率为高。中医理论认为婴幼儿为稚阴稚阳之...

  • 温揉泡勤

    温揉泡勤

      夏季出汗多,常洗澡不仅使人感觉凉爽轻松,而且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健康。有不少牛皮癣(银屑病)患者担心勤洗澡会对患病部位皮肤造成损害,因此不敢洗澡,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邹先彪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正确的洗澡方式可去掉皮肤上的鳞屑,使皮肤维持相对清洁,减轻瘙痒,有利于牛皮癣症状缓释。邹先彪说,牛皮癣患者除和健康人群一样不要在饥饿时、饱餐后和体弱发烧时洗澡外,在水温、洗澡方式等方面要做到温、揉、泡、勤。   温,即水温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一般在38~39度为好。牛皮癣患者皮肤干燥、皮损较厚,如果...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高温潮湿 暑病高发

    高温潮湿 暑病高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医生提醒,在小暑节气期间,有一些疾病易发。      天热心烦易“情绪中暑”   有媒体报道,16%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天气太热,人体大量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很多人会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造成“情绪中暑”。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望仙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黄德尚称,“...

  • 处暑过后防温燥

    处暑过后防温燥

      节令过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不再暑气逼人。“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处暑后,天气往往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大便干结,这就是所谓的“秋燥”。处暑“秋燥”属于温燥,气候变化差异大,常使某些疾病在此时复发或加重,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等。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极易感冒。因而,衣服不要加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此时节要注意防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过后
  • 清暑降温养生方法:清

    清暑降温养生方法:清

    夏季烈日炎炎,万物盛长,却又暑邪当令,火热炽盛。正似《水浒传》云:“赤热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这一季节,正需慎养,古人虽为安然度夏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但总不离“清”之一字。 清暑降温 夏日酷暑难耐,民谚说的“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生动地反映出夏至到大暑节气人们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养生首先要清暑降温。这就要求在生活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少吃多餐,一顿饭吃得东西越多,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人会感觉越热,多余的...

  • 阳虚者冬季温阳莫忘养阴

    阳虚者冬季温阳莫忘养阴

    随着年龄增加,一些老年人开始气血虚衰,阳气不足,常常会出现怕冷的情况。整天手脚冰凉,全身怕冷,即使是在室内十几度的温度,也要穿着棉袄。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赵长普提醒说:阳虚体质的人,冬季养生既要温阳祛寒,也要养阴补虚,这样才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阴阳消长可补阳 民间谚语有“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的说法,这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合理的膳食养生就要遵循“早吃热、晚吃凉”的规律,并根据季节不同有所侧重,这样的膳食安排是符合人体阴...

  • 冬季温补 药膳三款

    冬季温补 药膳三款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季选用一些合适的药膳,不仅可增强人体脏腑活力,还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下面是冬季常用的养生药膳,供大家参考。 胡萝卜炖牛肉 牛肉400克,胡萝卜200克。先将胡萝卜去皮切块,牛肉切小块汆水,捞出备用。锅内放入食用油,烧至六成热后入八角、花椒、葱、姜等出味,下牛肉煸炒至肉白,放胡萝卜、料酒、老抽小火煨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常食可壮肾阳,暖下部,除寒温,健脾化滞。 当归红枣炖羊肉 羊肉(切块)500克,当归20克,红枣(去核)10个,生姜(切片)20克。将其一同放入...

  • 大暑小暑 上蒸下煮 当“高温”与“潮湿”相遇

    大暑小暑 上蒸下煮 当“高温”与“潮湿”相遇

    民间有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当“高温”与“潮湿”相遇,人就变成了蒸屉上的小笼包,闷热难耐。 在湿热的环境下,通过饮食特别是喝粥来消暑,是个不错的选择。可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等食材熬成汤或粥解暑,或甜或咸,非常适合在夏天食用。另外,每天吃水果、蔬菜也有益防暑。 夏天日长夜短,加上热浪袭人,不少人被迫形成了晚睡、早醒的作息习惯,不仅睡眠时间短,而且睡眠质量也不高,此时就要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不仅如此,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 解决温燥与阴虚的 关键养阴护肝

    解决温燥与阴虚的 关键养阴护肝

      处暑虽过,但暑热的余威尚未散去。中医认为,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而“燥”又是秋季的主气,所以此时要格外提防秋燥的侵袭,尤其是“温燥”。温燥指的是在秋季感受到的燥热之邪。初秋时节天气还很热,人体容易受到“温燥”侵袭。加上老人多阴虚,经常会在初秋表现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舌干苔黄等。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正骨理伤室主治医师陈磊认为,要解决温燥与阴虚的双重夹击,关键还是要从养阴、护肝入手。...

  • 米粥温补养胃

    米粥温补养胃

    有不少人(尤其老年人)出现腰腿、手脚发凉的症状。 中医认为,韭菜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的功效,将其煮粥食用,借助米粥温补养胃的作用,可更加发挥其温补功效。 具体的做法是:取新鲜韭菜50 克,洗净切碎。粳米100克,洗净后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放入韭菜,再加入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凡是由于肾阳不足引起手足发凉、阳痿遗精、慢性腹泻、腹中冷痛等症状,均可服用韭菜粥治疗。 (阳阳)...

  • 臭味菜温补阳气

    臭味菜温补阳气

    初春的韭菜最养脾胃 按照中医理论来说,韭菜能益肝健胃:韭菜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韭菜炒鸡蛋,韭菜烙饼子,韭菜饺子都很好的。市场上的韭菜一般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窄叶韭菜的叶子细长,颜色较深,纤维量高,香味浓厚。宽叶韭菜的叶片宽厚,颜色较浅,比较柔嫩,味道稍淡。 购买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宽窄叶的韭菜即可,对于叶子枯萎、变黄、有虫眼的韭菜不要购买。 吃法 1. 韭菜可以炒、拌,做配料、做馅等。 2. 初春时节的韭菜品质最佳,...

  • 温胃消食羊肉萝卜汤

    温胃消食羊肉萝卜汤

      主料萝卜500克。   配料羊肉200克,豌豆100克。   调料盐,姜,香菜,醋,胡椒粉,草果,花椒。   制作羊肉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豌豆择后洗净;萝卜切3厘米片见方的小块;香菜洗净,切段。将草果、羊肉、豌豆、花椒、姜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开,移置文火上煎熬1小时,再放入萝卜块煮熟。放入香菜、胡椒粉、盐,装碗即成。加醋少许。   养生功效温胃消食。...

  • 温阳补肾泥鳅虾汤

    温阳补肾泥鳅虾汤

      主料泥鳅200克。   配料虾30克。   调料姜、盐、味精、淀粉。   [制作]将泥鳅用温水洗干净,剖除内脏;虾洗净;姜洗净,切丝或小片。   将泥鳅,虾同入沙锅,武火煮汤,待煮熟后,加入姜,盐,味精调味勾淀粉芡即成。   [养生功效]温阳补肾。...

  • 防暑降温粥

    防暑降温粥

      入夏闻粥香,奶奶厨下忙。每年夏季,我家都会吃到奶奶熬制的“防暑降温粥”。   奶奶在妇幼保健中心工作了近30年,退休后,依然把日常保健作为晚年生活的头等大事。奶奶常说: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一不存在,其他都没有意义。每年夏天,家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苦夏”症状。这时,奶奶就会下厨为家人熬粥。她熬的粥品种有好多,但都具有防暑降温、驱除“苦夏”症状的保健作用。这些粥包括绿豆粥、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藿香粥等。   奶奶熬制...

  • 护阳温阳是防治对策

    护阳温阳是防治对策

      古今医家都探索过癌症的发生机理,但还没有取得一致观点。笔者从中医学认为“肺痨”是由于“肺阴亏虚、感受痨虫”得到启发,认为癌症的发生机理主要是“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机体阳气先虚,阳不制其阴,则阴邪内生,日久成毒,毒邪渐致恶变而成癌。且癌毒为阴邪,聚集某脏腑或壅滞于某经络(体表),或流注于骨髓、血液之中,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便易患生癌症。   理论依据   自然现象。自然界中有些物质,若置于没有阳光照射、...

  • 食疗有助于温经通络

    食疗有助于温经通络

      因受寒冷刺激,人的颈部会出现肌肉血管痉挛,加重颈部板滞性疼痛,因此,寒冷的冬季往往成为颈椎病的高发季节。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骨科专家张晓峰教授说,虽然加强日常保健对预防颈椎病很重要,但如果出现颈椎病的症状,更应及时就医,到医院接受正规诊治。那么,此病都有什么治疗方法?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常用食疗方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张晓峰教授进行了采访。   分型论治是关键   记者:颈椎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对于此病,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   张晓峰: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

  • 花椒温中止痛巧用可治病

    花椒温中止痛巧用可治病

    1.腹痛:花椒3克,干姜6克,香附12克加水煎服,每日2次。 2.痢疾:花椒9~12 克,红糖15~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3.牙痛:花椒6克,陈醋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用剩余液体含漱。 4.妇女阴瘁:花椒、蛇床子各50克,藜芦25 克,陈茶一撮,炒过的盐 100克加水煎煮,微温熏洗患处。 5.受寒痛经:花椒 9~12克,生姜18~24克,大枣10~20枚加水300 毫升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6.老年人病后腰酸腿软:花椒50克,小茴香20克混合后上锅炒,再研成粉末,每曰2...

  • 中医温里法 祛寒法

    中医温里法 祛寒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扶助人体阳气,以达到祛除寒邪的目的,主要用于里寒证的治疗。《黄帝内经》中所谓“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治寒以热”,皆是指“温”法。 寒证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之分,表寒证需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属于“汗”法范畴,而寒邪内侵脏腑所致的实寒证,以及阳虚寒从中生之虚寒证,这二者均属里寒,需用“温”法治之。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和病...

  •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出补中益气一方,用治脾胃气虚,阴火上乘而见发热之证。验之临床,其效迅捷;询之理论,其法深奥。然今人但闻是方效捷便径自用之,于其理法却茫然不明。夫理不明则用不灵,是以临证有效亦有不效者也。   试问何为阴火?阴火又何以上乘?即使上乘,其所乘何处?其所乘之处,又当见何证?是证何以必用甘温?甘温何以能除大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考东垣书中相关论述亦不够明晰,甚或有前后不一之语,而另后学有亡羊之憾。笔者今不揣浅陋,试结合东垣原文,约略论之。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甘温
  • 陈文中温阳学术思想的核心价值

    陈文中温阳学术思想的核心价值

      宋代陈文中所撰的《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为儿科温阳学派的开山之作。儿科温阳之由,主要在于先天元阳不足,后天摄养失和,药物伤脾败阳。陈文中与钱乙小儿用药之说一温一凉,看似冰炭不同炉,实质并不相悖。后学倘能分之以究其极,合之以汇其归,让温凉两派学术思想互为羽翼,相得益彰,方不失前贤本意。当今儿科临床,滥施苦寒,戕伐生生之气,更显陈文中温阳学术思想的核心价值。   南宋医家陈文中所著《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以温补见长,认为小儿“五脏未实,肌肉尚虚”,&l...

  • 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中药性温 西药性急

    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中药性温 西药性急

      我的家乡粤东梅县,是著名的“华侨、文化、足球之乡”。这里的昔日,虽也是山清水秀,草木郁葱,山塘水库成网,小桥流水欢歌的丘陵地区,但却是“贬谪之乡、避乱之乡、瘴疠之乡”。在这闻名遐迩的客家人聚集地,许是新旧“三乡”特有的地理、历史与人员素质等环境所决定,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使用渊源流长,不少的祖传秘方对治防疑难杂症煞是有效,用当地人的话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类似&ldquo...

  • 温再兴: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温再兴: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是保障中药材流通安全与品质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中药材物流基本处于“小、散、差”的原始状态,与我国工业消费品物流现状比较,要落后20年,与粮食、棉花、烟草、水果、蔬菜等其它农产品物流现状比较,也要落后10年。中药材流通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分散加工问题,马路曝晒、硫磺熏蒸;包装无规范、无包装、滥包装、无标识;分散仓储、民房储存、掺杂使假,不能实现全程追溯等等。...

  • 温病护阴理论的运用

    温病护阴理论的运用

      温为阳邪,最易伤阴,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邪正的斗争,形成了温热亢盛——阴液损伤——邪热更炽——津液更耗的恶性因果关系。可见津液的盛衰,决定了邪正斗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故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在治疗中,应以清热护阴为第一要法。   滋阴法虽然是护阴的重要治法之一,但绝不可理解护阴就是滋阴。温病滋阴与杂证不同,其目的并非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增液,使津液得复以制胜邪热。叶天士说得好&l...

  • 梳理温习“易水学派”学说

    梳理温习“易水学派”学说

      中医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辨证分型论治日益被诟病的今天,重新梳理、温习“易水学派”学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易水学派创始于金代张元素,中坚人物是金元李东垣,弟子及再传弟子有王好古、张壁、罗天益,传承与发扬者有明清医家薛己、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   易水学派著作甚丰,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卫生宝鉴》《内科摘要》《外科发挥...

  •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冯世纶教授是全国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冯老临诊,在诊病之余探讨经方之学。一次他问:太阳伤寒表阳证为什么要用辛温解表?回来后,笔者认真学习了《伤寒论传真》的有关条文,疑惑迎刃而解。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脉证提纲,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太阳主表而卫外,为一身之藩篱,外邪侵入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脉浮”就是血管内充血,血管内体液和废物郁积体表。尤其头项部位...

  • 温病初期如何演变成风热表证

    温病初期如何演变成风热表证

    《伤寒论》第1条和第6条互相矛盾、《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方证的不统一,给温病初期演变成“风热表证”留下了伏笔。 表证的特征是恶寒,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温分肉。温病初期是肺热证,温病的病因是热邪,热邪没有收引、凝滞之性,不可能束缚卫气,不可能导致恶寒,故不是表证。温病初期是怎么演变成“风热表证”的呢?实则源于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三位大师的错误。 《伤寒论》第1、6条互相矛盾...

  • 经典与岭南温病一起书写传奇

    经典与岭南温病一起书写传奇

    将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变为现实,运用岭南温病学理论,辨治“非典”创造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非典”病患零死亡、零并发症的奇迹,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解除了很多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痛苦…… 这些奇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书写,他们30多年来传承创新,以四大经典之伤寒、金匮、温病为研究对象,开创了中医发展的新契机。他们承古创新,继往开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 西医无策“金匮”来消痛...

  •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rdquo...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