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 第17页

温 第17页

  • 石淋亦可用温通

    石淋亦可用温通

      赵某,男,37岁,汉族,2008年4月21日初诊。既往曾患有泌尿系结石史,5点许晨练时,右肾区突发疼痛,痛扯少腹,恶心欲呕。其痛呈阵发性,时作时休,排尿不畅,时有中断。尿检:白细胞+,潜血+。双肾输尿管B超提示:右肾积水,右肾输尿管上端扩张伴结石。刻下时呈痛苦貌,捧腹弯腰则舒,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细。笔者辨证属虚寒之石淋。   治宜温阳化气,排石通淋。药用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小茴香6克,炙甘草1...

  • 论汗法之热水温蒸浴

    论汗法之热水温蒸浴

    中医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开鬼门”当为发汗法,治疗六经病的太阳经证、温热病的卫分表证,以及风寒暑湿邪困于表证。为了更好地达到疏解表邪,倡以热蒸温水浴取汗法,是中医治疗大法中的解表法。通过热蒸温水浴取汗,开发腠理,逐邪外出,比服药发汗更具廉、便、确切,如服药与蒸浴同用,能更好地达到发汗解表的目的,使疾病愈在初起阶段。适用于:1.祛除表邪,解除风寒、风热、感冒表证。2.透发疹毒,在麻疹初期、疹出未透或透发不畅。3.祛风除湿,消除外感风湿痹症。4.发散表邪,宣肺利水,消...

  • 刮刮痧后喝一杯温开

    刮刮痧后喝一杯温开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刮痧来保健,有点伤风上火,刮刮痧一般也就好了。大家一般也都关注刮痧的部位,至于刮痧后该做些什么,以及刮痧的环境等注意事项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在家刮痧,出痧以后喝一杯温开水,最好是淡盐水或者淡糖水。人体在刮痧过程中损失了一些津液,喝盐水和糖水一方面能够补充津液,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从而加强刮痧的功效。另外,刮出痧30分钟内不要洗凉水澡。 至于刮痧的频率,两次刮痧之间要相隔3~6天,而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另外刮痧时还有两个注意事项。...

  • 服中药温度分三等

    服中药温度分三等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专家介绍:“虽然许多中药都要求温服,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汤药是要放凉了再喝的。”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

  • 冬季养生 吃温热 睡充足

    冬季养生 吃温热 睡充足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上。《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   冬天的风常为北风,其性寒。同时,“寒”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点。中医认为,寒为六淫之一,故冬天应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起居宜...

  • 自我做中医温灸

    自我做中医温灸

    钟情于温灸还是因为去年,双腿有毛病去看中医,医生对我说,我的腿没有器质性的毛病,只是由于长期受凉寒毒侵入,才导致酸痛。那天,他给我开了几贴镇痛灸,这是一种可以发热的膏药,里面所含的中药成份就是艾草。 几帖镇痛灸贴下去,我的腿酸痛的毛病居然好了。只是,偶然天凉的时候,还是会隐隐地有些疼。再次去看中医的时候,医生建议我自己在家温灸治疗,也就是利用温灸棒给自己保健。 点上一根艾条,放在温灸棒里,然后在患病的腿上来回滚动。没过一会,双腿就感觉到热乎乎的,而酸痛的感觉,也一扫而去。每隔一天,我都会坚持给自己灸上半...

  • 隔物灸火力温和疗效好

    隔物灸火力温和疗效好

    隔物灸是一种重要的传统艾灸法,又叫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由于隔物灸火力温和,对皮肤不易造成损伤,所以较受欢迎。再加上隔垫物多属中药,故可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能治疗很多疾病。 隔盐灸用食盐做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多用于肚脐。又称为“神阙灸”。取纯净的食盐,放到脐窝中,填平脐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如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搓成条,围在脐周如井口,再填盐施灸,一般施灸 3~9壮,多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痢疾、虚脱等。 隔附子灸用中药...

  • 冬天温补“虚寒湿”更适合艾灸

    冬天温补“虚寒湿”更适合艾灸

      冬天,是适合温补的季节。除了食补,也可以选择一些外治疗法进行温补。其中,艾灸是一项非常好的温补疗法。所谓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腧穴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剂药物,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由于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一直深受人们青睐,最近几年已流行为一种常用的家庭保健疗法。广州华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静铭表示,艾灸对人体具有温阳作用,适合在冬春两季进行。在家艾灸对于日常保健需要和轻症的人效果更为显著。李主任强调:“想疗效好贵在坚持。&rdquo...

  • 温胃汤五款

    温胃汤五款

      桂枣山药汤红枣(12枚)泡软,山药(300克)去皮、切丁后,一同放入清水中烧开,煮至熟软,放入桂圆肉及砂糖调味。待桂圆肉已煮至散开,即可关火盛出食用。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桂圆、红枣有益气血、健脾胃的作用。   萝卜羊肉汤将羊腩肉(750克)洗净,切成粗丝,白萝卜(500克)洗净切成丝。坐锅点火倒入底油,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后倒入开水,加盐、鸡精、料酒、胡椒粉调味,水烧开后先放入羊肉煮熟,再放入白萝卜,转小火煮至萝卜断生后,撒上葱丝和香菜叶即可出锅。此汤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胡椒猪肚汤先将猪肚洗净(可加盐、...

  • 温补名膳:生姜当归羊肉汤

    温补名膳:生姜当归羊肉汤

    冬季寒风阵阵,一些体质虚弱的老人,因为素体虚寒,无法抵御天寒地冻,而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不良,经常感到四肢冰冷,面色萎黄或苍白,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温补身体,调理虚寒体质,温暖全身,安然度过冬天。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个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医名方,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创制的,记载于医学经典著作《金匮要略)。原为治血虚有寒的名方,对血虚有寒而见腹中冷痛,以及妇女产后虚寒腹痛,或虚寒性的痛经,皆有较好的疗效。虽说当归生姜羊肉汤最初被用为女性温阳补血要方,但温阳补血对男性同样重要,尤其是老年人随...

  • 食艾之道有讲究 艾灸之功重温阳

    食艾之道有讲究 艾灸之功重温阳

    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中,享有“刀工王”美誉的朱杰回乡之后潜心研究起了家乡土菜中那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中医养生奥秘。其中,貌不惊人的艾叶豆腐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养生知识,可谓是一道简约而味美的食养良方。 艾与国人之缘 艾,古时人们又叫冰台、艾蒿、医草、灸草等,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邻科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让人倍感亲切的是,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之一,《诗经·王风&mi...

  • 口苦 处方拟黄连温胆汤化裁

    口苦 处方拟黄连温胆汤化裁

    张某,男,75岁。2016年9月2日诊。来诊时患者仅诉口苦一症,夜寐欠宁,余无特别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自服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血压操控尚可,空腹血糖正常。舌质黯红,舌苔薄黄,脉弦。 处方:拟黄连温胆汤化裁:黄连6g,干姜6g,法半夏10g,竹茹10g,夏枯草12g,丹参15g,葛根15g,决明子15g,益母草30g,罗布麻12g,生龙齿15g(先煎),生牡蛎(先煎)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诉口苦症状减轻,原方继进7剂。后患者来院告之诸症皆愈。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金殿春指出,该患者就诊仅有...

  • 冬季养生御寒为首 食宜温补

    冬季养生御寒为首 食宜温补

    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寒冷气候考验着人体的耐受能力。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岁暮天寒,迎来2017年最后一个月,全国各地纷纷降温,零度以下的气温对于北方来说已是常态。古籍早有记载,古人善于在这寒冷时节对身体进行养生防护,不仅能舒适的安度寒冬,同时也为来年创造健康的身心条件。冬季养生,重点在于“御寒” “养肾”和“闭藏&rdquo...

  • 敢立军令状的医生 温病思想的萌芽

    敢立军令状的医生 温病思想的萌芽

    令人失望的北京城 满天乌云,压得很低。 紫禁城在昏暗的天空下显得阴森而又苍老。 在这种空旷、冷清的大背景下,一位中年人,背着行囊,黯然离开了京城,愈行愈远。 这个中年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喻嘉言。 这一年是公元1633年。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后金军队已经占领了辽东,正在蓄势待发,而内地刘宗敏、李自成已经揭竿而起,十一年后,就是这些人,将亲手结束这个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 在此之前,喻嘉言已经在京城住了三...

  • 泡脚最佳时长 泡脚最佳水温

    泡脚最佳时长 泡脚最佳水温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成文   民间有个说法: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富人吃补药,穷人就泡脚。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代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不管穷人富人,泡脚都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但是泡脚有益健康的前提是正确地泡,包括水温、时长等都有其最佳程度。   泡脚最佳时长   有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了,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很长时间,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泡脚时间以30~...

  • 冬季养“藏”食补宜温补

    冬季养“藏”食补宜温补

    广州的入冬总是比较艰难,每次寒流来前,大家的话题就是,能否成功入冬? 从传统节气来讲,立冬开始,已经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小雪是进入冬天后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有描写小雪节气的谚语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肿瘤患者的养生,从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也应当逐步调整。 (一)冬季养“藏”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关于冬季养生最为古老且为...

  • 《温热论》“温邪则热变最速”探析

    《温热论》“温邪则热变最速”探析

    清代名医叶天士, 是温病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被 后人誉为温热大师。 据其口授整理而成的著作 《温热 论》 , 系统阐述了温病的病因、 病机、 传变规律及治 法等, 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篇中有 “温邪则 热变最速” 这一对温邪特点的精辟概括。 温邪是温病 的特异致病因素, 也是温病具有区别于其他病症的 显著特点的根本原因 [1]7 , 故其 “热变最速” 的特点与 温病特殊性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正确认识 “温邪则 热变最速” , 探析其原...

  • 石榴性味酸涩偏温 涩肠止血驱蛔虫

    石榴性味酸涩偏温 涩肠止血驱蛔虫

    涩肠止血驱蛔虫, 防癌降压利心胸。 疗痢止漏理虫牙, 升肛治疮洗疝痛。 【注解】石榴性味酸涩偏温。主治涩肠、止血、驱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等疾患。《名医别录》中记载其“疗下痢,止漏精”。《药性论》记载其“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本草拾遗》记载其“主蛔虫”。《滇南本草》记载其“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

  • 掌握喝药的温度治疗效果更理想

    掌握喝药的温度治疗效果更理想

      天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喝冷饮,天冷的时候则自觉地倒温水来喝,这是人体对温度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其实喝中药时也是这样,我们要辨清自己内环境到底是热还是寒,把握好喝药的温度,身体才会舒服。   姜汤热服姜附汤寒饮   3月18日,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门诊,唐存桂副主任医师正在电话中向一位患者家属交待说:“这副药煎好后要放凉了再给他喝,热着喝他可能受不了。”记者细问之下得知,那是一位高血压患者,吃了一餐鳖甲汤之后病情加重,精神萎靡、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但不渴,在南宁1...

  • 温通开秘治便秘二食疗方

    温通开秘治便秘二食疗方

    番泻鸡蛋汤 原料 番泻叶5~10克,鸡蛋1个,菠菜少许,食盐、味精等调料适量。 做法 将鸡蛋打人碗中搅散备用。番泻叶用水煎,去渣留汁,倒人鸡蛋,加菠菜、食盐、味精调味,煮沸即成。喝汤食蛋,每日1次,可服用5-7日。 功效 泄热通便。适用于便秘者。 杏仁炖猪肺 原料 杏仁、当归各15克,猪肺250克,调料适量。 做法 将猪肺洗净切片,在沸水中汆后捞起,与杏仁、当归同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煮汤,煮熟后调味即可。随餐服用。 功效 温通开秘。适用于肺热胃燥所致的便秘者。...

  • 韭菜温肾助阳 防癌猕猴桃茶

    韭菜温肾助阳 防癌猕猴桃茶

    食韭菜炒蛋能温肾助阳 韭菜味道鲜是尽人皆知的事,此外它还有药用价值。 除了可降低血脂外,温肾壮阳的作用也很突出,因此在古 代医书中文有“起阳草”之美誉。 食用韭菜炒蛋,可辅助治疗性欲淡漠、不思房事。具体 方法为:每日取韭菜0.2公斤,与鸡蛋2~3个或鹌鹑蛋4~6 个共炒,加盐调味后佐餐食用。 韭菜籽同为壮阳佳品,有固精、助阳、补肾、暖腰膝等 作用,适用于阳痿、遗精、多尿等疾患。将韭菜籽研成细粉, 每日早、晚各服5克,温开水送服,对治疗阳痿有效。 吕思明 菠菜配坚果利维A吸收...

  • 充满温暖的养生粥

    充满温暖的养生粥

    冬季来临,气温骤降,在这个时节,朋友们不妨喝碗“四黄粥”来暖身驱寒,保健养生。“四黄粥”的主角大家都不陌生,分别是黄豆、红薯、玉米和黄芪,其中前三者既是时令食物,又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四种“黄色”食物搭配在一起煮粥,不失为这个时节的一种充满温暖和养生味道的食品。 天寒皮肤易衰老,吃黄豆好处多。天气渐冷,衣着较多,皮肤很容易出现“衰老”的现象。黄豆富含大豆异黄酮,这种植物雌激素能改善皮肤衰老,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天...

  • 中药服用时间与温度

    中药服用时间与温度

    很多中药对服用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而言,大多数中成药宜在饭前服用,但如果是含有一些对胃肠有刺激性或者带有消食作用的药剂,就应当调整到饭后服用了。此外,补益药、驱虫药宜在空腹时服用;镇静安神的药剂,在睡前半小时吃疗效最为明显;治疗慢性病的丸、散、膏、丹、酒剂应该每日定时送服;如果患的是急性疾病,服药就不要去拘泥于这些时间限制了。 中药汤剂通常将一剂分为二服或三服。病情紧急时可以选择一次服,有时根据需要,可隔四小时左右服用一次。如遇特殊情况,亦可一日连服两剂。另外,像治疗温病的退烧药可以选择一天数次;通便、清暑的药剂...

  • 中医《温热经纬》

    中医《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作,诠释了温病顺、逆传变理论;提出温病新感、伏气并存,在认识上不可偏废;指出暑多挟湿,而非暑必挟湿;十分重视伤寒学派对温病思想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寒温融合治温病的学术思想。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该书收集编纂了上自《黄帝内经》,下至《外感温病篇》等有关温病学的论述,全书共五卷,可谓是集历代温病学之大成,反映了王氏在温病学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和独到见解。该书编写体例独特,是“...

  •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见邓家刚《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一书,以下简称《新》书)笔者认为,任何治疗手段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就可以拥有“中药药性”,也就有了应用是否对证、使用的时机、剂量和治疗的度等问题。这些手段连日晒...

  •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医者当明势论 《孙子兵法》云: “善战者, 求之于势” 。 势者, 为 敌我相争胜负转归之处, 明此势则可握战事之圭臬。 用药如用兵, 故于中医药辨证论治过程中, 疾病之 势亦当明了。 疾病之势, 可谓病情之轻重缓急、 病证 之动态变化趋势 [1] 、 正邪之虚实交争状态; 而治疗之 法, 当缓消则缓, 当疾攻则疾, 当顺势逐之则顺, 当 逆而击之则逆, 或先后分攻, 擒贼擒王而治, 或斡旋 以候势, 或权变以造势, 或不战而屈人之兵, 或预势 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故病势层层分明而治法明确...

  • 《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之常与变

    《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之常与变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方书之祖, 其杂 病部分经宋臣整理成为《金匮要略》 , 为后世杂病 诊治之基础。 纵览全书, 温法是其中运用广泛、 特色 鲜明的治疗方法之一, 至今依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 治。 然而因其书文字古奥, 言简意赅, 学者常望而却 步。 笔者根据自身学习体会, 将温法的运用要点归纳 如下 。 温法运用范围 温法条文散见于全书22篇之中, 几乎涉及 《金匮 要略》 中所有的疾病, 以往研究多详细罗列温法的10 多种具体应用 [1] , 笔者认为, 在《金匮要略》中温法 主要运用于寒、 虚和水...

  • 补肝气温肝阳小议

    补肝气温肝阳小议

      脏腑为病,皆有寒热虚实,温清补泻异途,其理甚明,但前人亦有倡“肝无补法”一说者,故景岳《质疑录》特辟专题以论之,指出“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而可以不补乎?然补肝血,又莫如滋肾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   引而申之,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性喜条达疏泄,最忌郁结。故肝虚之病以血虚及阴虚阳亢为多,补养阴血自无非议;而肝病实证...

  •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邪气而导致的温病,称为温热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如何针对温热病的性质和特点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治,首先就涉及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及治疗原则与禁忌问题,本文旨在就此展开论述。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的辨证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个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按温病发展过程中对人体损伤机制的不同而将其划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

  • 调脾补脾 温运为法

    调脾补脾 温运为法

      脾居人体中焦,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与胃相表里,一盛一化,一升一降,构成人体对于后天水谷精微物质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为后天之本。中气健运,则气血充沛;脾胃一伤,诸病由生。先贤创立脾胃学说,历经千年,逐步发展,后人不断继承与创新,使脾胃学说更加丰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亦层出不穷。笔者在学习脾胃学说之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补脾调脾,或补虚或泻实,均不离“温”、“运”二法。   温运法顺乎脾之生理及功能   《内经》对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当推《经脉别论》篇之&ld...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