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 第9页

温 第9页

  • 温阳健脾治疗脑垂体瘤

    温阳健脾治疗脑垂体瘤

    案例一:温阳健脾治疗脑垂体瘤 张某,男,55岁。患者于2006年4月出现进行性头痛、眼胀、视物模糊,经某医院检查头部核磁(MRI)示脑垂体瘤,肿块1×1.6cm,经γ-刀治疗,病情好转。于2006年5月来我院门诊治疗。诉头痛、眼胀、视物模糊,面色苍白无华,畏寒肢冷、肢端轻度增粗、四肢无力,大便干结,舌淡胖,苔白多津,脉弱。 诊断:脑垂体瘤(脾肾阳虚)。 治则:补气健脾,温阳止痛,佐以抗癌。 方药: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

  • 温补脾肾法治多寐失眠

    温补脾肾法治多寐失眠

    国医大师王庆国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及各种内科疑难病方面经验丰富。王庆国在诊疗过程中,每每灵活运用仲景理论,善用经方与时方,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跟师期间所记录的王庆国运用温补脾肾法治疗疑难病症验案2则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医案一多寐 张某,男,17岁。诉因白天困乏思睡伴双上肢抬举无力1年,于2013年10月29日就诊。1年来患者自觉白天困倦乏力,昏昏沉沉,无法控制,总欲入睡,伴有双上肢抬举无力,曾于外院就医,诊为进行...

  • 慢性肠炎 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慢性肠炎 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慢性肠炎 患者,女,74 岁。2004 年 1 月 14 日初诊。患者大便水泄 20 余年,尤在饮食稍有不慎,或受寒风冷诱发。每日腹泻于凌晨即起,泻下水样完谷之物,大便日行四五次。怕冷畏风,面部潮红,面额烘热感,口干但不欲饮或饮水不多。 此证属下元虚冷,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日久滑脱冷泄。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并引火归原而温下焦之寒。处方: 白术 15 g,山药 15 g,炙黄芪 15 g,厚朴6 g,姜半夏 10 g,苍术 10 g,防风 10 g,肉桂 6 g,艾叶 6 g,吴茱萸 6 g...

  •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温肾暖脾治疗泄泻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温肾暖脾治疗泄泻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张师运用附子配大黄治疗正虚的热毒之症。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67岁。2000年5月15日就诊。主诉:右下腹疼痛2周。现病史:右下腹疼痛2周,局部可触及包块,经抗生素治疗1周,仍发热,38.5 ℃,腹痛,尚有包块。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中医诊断:肠痈。辨证:正气不足,湿热壅滞,瘀结肠中。治以温阳扶正,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排脓去结。处方:制附子(先煎)15 g,生大黄(后下)15 g,牡丹皮15 g,冬瓜仁30 g,败酱草30 g,桃仁9 g,薏苡仁15 g...

  • 温胆汤配合针刺治疗吸毒后焦虑状态案

    温胆汤配合针刺治疗吸毒后焦虑状态案

    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特殊病例的识证用药,只要圆机活法,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近日临床上,治疗两则中毒案例,其一为农药中毒后的消化不良案,其二为吸食冰毒后的焦虑状态案。病人病情特殊,初始胸中无法,笔下无方。但遵中医之圣谕,当四诊之后,遵辨证论治之训,处以温胆汤加减,均获良效。现记录如下: 温胆汤治疗杀虫剂中毒后消化不良案 袁某,男,58岁。就诊时间:2015年11月24日。患者因未戴防护措施,喷洒毒药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到当地医院以农药中毒之...

  •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 •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脾胃病诊疗方面...

  • 温运中土法临床应用初探

    温运中土法临床应用初探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具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而 肾中命火是脾胃运化的动力源泉,我们临床运用温 运中土法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兹将相关临床应用心 得介绍如下。 1 理论依据 1. 1 中土的生理特点 1. 1. 1 土要温 脾胃运化水谷,须依赖阳气的温 运、温化才可完成。肾中命火是脾胃运化的动力源 泉,脾胃阳气根于肾。肾气亏虚,命火不足,则脾 胃腐熟水谷无力 。 《普济本事方》 [1 ] 云 : “肾气怯 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 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 化?&rdqu...

  • 腹泻方药 补中益气温肾壮阳

    腹泻方药 补中益气温肾壮阳

    2017年5月26日诊治一患者,张某,女,43岁。不明原因不守时肠鸣腹泻,已一年余。用各种抏菌素均无效,腹疼腹泻加剧而来求中医医治。 刻诊:患者形体较痩弱,四肢发凉,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言语气味缺乏,自觉胸腹空无,常以手按压上腹感觉舒畅,不欲进食,食后即泻,1日4~5次。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辨证:腹泻(中气缺乏,脾肾阳虚,命门火衰)。 治则:补中益气,温肾壮阳。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理中汤加减:人参15g,炒白朮15g,炒白扁豆30g,怀山药20g,制黒附子15g...

  • 温肠止痢 呃逆痼疾得除

    温肠止痢 呃逆痼疾得除

    温肠止痢,呃逆痼疾得除 25年前曾治一教师,刘某某,男,时年35岁,患缓慢腹泻3年余,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妥,感触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生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黏冻,腹痛,伴肛门附重感,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厌倦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以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医治。 处方:连理汤:土炒白术10g,炮姜6g,炙甘草5g,川连4g。白术培既伤之土,使复健运之常,炮姜逐胃家之寒,得司熟腐之职,炙草和胃兼益中州之气,黄连清火专解膈间之热也。使热化寒消,则脾胃健旺,而纳化有权,...

  • 腹痛 温振中阳培土疏木 谨守病机同中求异

    腹痛 温振中阳培土疏木 谨守病机同中求异

    腹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辨治规律复杂多变。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虽然某些特定性状的腹痛可以作为特异症,“但见一证便是”,为立法处方指明方向,但更多是疾病因机证势的共同结果,因此治疗宜阴阳有纪,脏腑有序,脉络有度,方能取效。 详循举按若网在纲 参经络,定病位腹居人体正中,在脏以肝脾肾为主,在腑以肠胃为先,其外尚有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因此后世医家将腹分为小腹、大腹、脐腹、胁腹等区别审视。路志正在腹痛治疗中,尤其强调分区辨证,指出胁腹、少腹为肝...

  • 痰食并出于幽门 温胃散寒延误人

    痰食并出于幽门 温胃散寒延误人

    痰食并出于幽门,温胃散寒延误人 喻嘉言以《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为依据,在气顺则痰不留的思想指导下,以保持三焦气机的通降为治痰之根本。他认为痰饮随食并出之证,皆是胃气壅而不降,聚湿生痰,随气上越。其痰气壅之处在胸膈,痰气壅之根在胃,并指出“所出者,胃中之痰”,随着气机之壅滞,痰饮也越积聚,反之,痰饮越积聚更能导致气机壅阻,日积加剧。喻氏形容此痰饮犹如窠囊之积聚,谓之宿痰。若论其治法,他说:“痰得以居之,痰入即久,则阻碍气...

  • 腹鸣隐痛大便溏泻 治法温肾健脾方药

    腹鸣隐痛大便溏泻 治法温肾健脾方药

    殷某某,男,76岁。1998年2月23日初诊。现腹鸣隐痛,大便溏泻次多6月,加重1周。患者6个月来因饮食不洁而出现腹痛下利,诊为慢性肠炎。经常服氟哌酸等未见明显好转,仍大便溏泻,每日少则2~3次,多则8~9次,带有白色黏冻,伴腹鸣漉漉,脐周隐痛,无里急后重,状如气利。多次查大便常规均为“黏液”,未见红白细胞,3次培养均为阴性。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周来诸症加重,纳差,乏力,消瘦明显。查体:高龄慢性病容,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细弦。腹软脐周轻压痛,肝脾未及,有慢支咳喘病史多年。 诊...

  • 夏日感冒多暑温,暑湿,服用三仁汤

    夏日感冒多暑温,暑湿,服用三仁汤

    某男,42岁。因感冒在卫生室扎针输液7~8天后,感冒基本好转。因天热贪食,第二天头昏、胃胀满、精神不佳等。以为感冒复发,按感冒治疗多日不见好转。后服用健胃消食片后,胃胀减轻,唯有头昏症状时轻时重,不能去除。诊其脉弦细,观其舌淡苔白腻,问其症有头昏、胸满、全身乏力等。 服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10g,通草6g,白蔻仁6g,淡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8g,半夏10g,栀子10g,淡豆豉10g。1剂/日,水煎服。 1剂大为好转,再服1剂,彻底痊愈。 按:夏日感冒多暑温、暑湿。感冒后期...

  • 从《温疫论》谈新冠肺炎防治

    从《温疫论》谈新冠肺炎防治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在这场中华民族奋起抗疫的战争中,中医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与类似疫情抗争的历史进程中,辉煌数千年的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掘这些经验将有助于预防控制疫情,提高临床疗效。 成书背景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江苏苏州人吴又可撰述的《温疫论》是中医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之作。据《吴江县志》记载,1642年前后,苏州一带连年疫病流行,每一次疫病都造成了巨大伤亡,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正如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所言:&l...

  • 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中医认为,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初发病时,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并带有咽喉肿痛。温燥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常见的方剂有桑杏汤加减。 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凉燥在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常用的方剂有杏苏散加减等。 对于发生燥咳的人,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

  •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温病学包含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含传染病),是人类近代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最终被控制,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天花、麻疹、鼠疫等莫不如此。还有更多未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未知的感染性疾病会不期而遇,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创新和吸纳现代科技,以提高人类防病治病的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温病学的传承沿革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散见于各家,由于温病发生时空各异、病种分散,古代将其梳理成章有一定困难。温病学不似内经宏观,也难依伤寒的...

  • 顽哮顽咳 肺疾的治疗 古今医家治多用温

    顽哮顽咳 肺疾的治疗 古今医家治多用温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疾的治疗,特别是顽哮、顽咳等反复发作的慢性肺疾,古今医家治多用温。国医大师洪广祥就提出了“治肺不远温”的理论,而这一理论在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是否也适用呢? “治肺不远温”探 肺系生理特点 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又肺位最高,被称为“华盖”,所谓”高处不胜寒”,故肺喜温而恶寒。 历代医...

  • 温中祛寒治久咳

    温中祛寒治久咳

    对于咳嗽,人们常常是见咳止咳,见喘平喘,常用止嗽散、杏苏散、桑杏汤等类止咳平喘方剂,临床中或效或不效者均有。己亥年春雨水频繁,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受凉则感,而愈后好转但又见口淡、咽干、咽痒、干咳绵绵难愈,甚者月余不休。咳起时咽痒难耐,伴口淡纳呆、大便溏薄、疲乏困倦,常因半夜频咳不停,影响睡眠,苦不堪言。 面对病患之苦,医者要会辨证用药。此类患者平素脾阳虚弱,又常过食生冷,故寒湿困脾,正阳被困,中阳失运。因于感冒,体能受耗,所以这是感冒后咳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但又聚湿生痰。《内经》言:“脾...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治 第十二》,是张仲景对于痰饮病提 出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对后世 的影响也很深远。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 支饮四类,是诸痰饮的总称。痰饮 的形成,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 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 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等。在内外 因相互作用下,致脾运失司,饮邪 停聚,上不能输津以养肺,下不能 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 从而造成饮邪停聚而流溢人体四 处或波及五脏而成为痰饮病。其...

  • 温肺化饮、肃肺止咳法治疗盐哮典型病例1例

    温肺化饮、肃肺止咳法治疗盐哮典型病例1例

    “盐哮”又名 “咸哮咳” ,明代张介宾首先提 出其病名 [1 ] ,清代何梦瑶、吴澄、林珮琴等后世 医家也对其有所论述 [2 ] 。何梦瑶 《医碥》曰 : “食 味酸咸太过,幼时多食盐醋,往往成此疾,俗谓之 盐哮。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 即发” [3 ] 。吴澄 《不居集》曰 : “咸哮咳,因食咸 物所伤,以致哮嗽不止” [4 ] 。林佩琴 《类证治裁》 曰 : “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

  • 温差大容易感冒 介绍一款食疗方

    温差大容易感冒 介绍一款食疗方

    进入元月,气温开始变得跟过山车一样。白天阳光明媚,到了入夜就冷风嗖嗖。温差大容易感冒,特别是抵抗力弱的老年人。下面介绍一款食疗,助你肠胃好,抵抗力足。 小茴香牛肉块 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于恢复体力、增强肌体抵抗力、健胃润肺有很好的功效。 做法:牛肉(瘦)400克、白芝麻200克、奶油50克、茴香籽(小茴香籽)15克、酱油15克、白砂糖3克。芝麻先炒,后轧成粉,能碾出油来最好。把切好的牛...

  • 湿温病 分证型予以治疗

    湿温病 分证型予以治疗

    湿温病是感受湿 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 外感热病。本病多发于 夏秋之交多雨潮湿季 节。临床以起病缓慢, 身热不扬,胸痞身重, 舌苔腻,脉缓,病势缠 绵,病程长为主要特 点。现代医学的伤寒、 副伤寒、胃肠型感冒、 钩端螺旋体病的某些 类型,临证时可参照本 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 上,笔者将本病分为六 种证型予以治疗,均获 得了良好的效果。 1.湿遏卫阳型:证 见恶寒无汗,头身困 重,肌肉疼痛,胸痞,或 有咳嗽,不口渴,舌苔 白,苔白腻,脉濡缓。治 宜芳香化湿,解表和 中。方用藿朴夏苓汤或 三仁汤加减(藿香叶、 厚朴、半夏...

  • 韩明向用温阳化湿法治肺心病思路

    韩明向用温阳化湿法治肺心病思路

    肺心病虽以咳喘等标实发作为主,但本质属虚、寒,西医多采用解痉平喘、利尿药治疗,虽短期效捷,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心肺阳气亏虚,病情易反复发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肺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韩明向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韩明向认为,肺心病多属阴寒、寒湿类之慢性咳喘疾患,阳虚痰饮内伏,外寒引动内饮为其病机特点,临床强调以温立法,辨证论治。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即使湿邪化热,用清凉药也应慎重,以免寒凉过度,重伤阳气,造成阳气衰亡之险。临证时要紧扣其“冷、淡、青、稀、白&rdqu...

  • 辛温解表治感冒方

    辛温解表治感冒方

    处方:茯苓12克,防风、柴胡、前 胡、枳壳各10克,羌活、荆芥、独活、 川芎各6克,桔梗5克,甘草4克。 加减:体虚乏力者,去荆芥、防风, 加党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辛温解表。 主治:感冒,中医辨证为风寒湿型,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楚,无 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淡,苔白, 脉浮紧。 韩平...

  • 柴瑞霭 风温外感发热案验案介绍

    柴瑞霭 风温外感发热案验案介绍

    柴瑞霭,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春季外感热病,柴瑞霭教授认为:春季是冬季冷冽的寒气渐退,气温回升,由寒变暖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是风木当令,阳气升发,气候先由寒转温,再由温渐热,若温暖多风,感受风温病邪成为风温;若春阳过盛,感受温热病邪形成春温;春季又是寒冬已过,春暖已至,然寒温交替反复,若偶为风寒所折,体弱者易发为中风,体强者易发为伤寒。今将柴瑞霭教授的验案介绍如下: 案:风温外感发热案 舒某,女,46岁。2016年3月23日初诊。...

  • 春温比感冒更快更急

    春温比感冒更快更急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不光植物在勃发生长,连潜伏了一冬的湿热邪毒也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病毒、细菌生长繁殖,随风潜入体内,容易使人招来传染疾病。这种发生在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在中医上称为“春温”。专家提示,春天天气寒热多变,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防范。   指导专家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黄汉超   春温比感冒更快更急   春温,就是发生在春季的温病,多是急性外感热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黄汉超表示,对比起普通感冒...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感冒
  • 伤寒 温病各长短

    伤寒 温病各长短

    严谨之师——赵锡武 先师赵锡武公,治学严谨,不尚空谈,善采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遣,推陈致新。时人以先师擅取经方遣治,而有“经方大师”之赞。经方之运用,出神入化,凡从学者莫不叹服先师匪夷所恩的匠心独用举措。然仅以伤寒家目之,则实未得窥先生门径。 伤寒,温病各长短 先师曾屡屡告诫吾辈,伤寒,温病各有长短,切不可偏执一隅。即就证治之法而言,伤寒家长于通阳发汗,以桂枝.麻黄,大青龙,小柴胡诸汤及啜粥将护之法开通腠理,多可着手成春,然纵观《太阳病...

  • 银翘散与桑菊饮为温病著名方剂

    银翘散与桑菊饮为温病著名方剂

    银翘散与桑菊饮为温病著名方剂,类似桂枝汤于伤寒论。   银翘散与桑菊饮并为辛凉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因此,二者常常并论,也是风温初起,卫分证的代表方。二方均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药组成为: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

  • 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温病与伤寒均为外感病,但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二者又有很大区别。因此,搞清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掌握温病学是非常必要的。   伤寒,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他包括了外感寒邪而发病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而发病的温病。因此,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即温病隶属于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显然是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

  • 温病急症 属伤寒还是温病

    温病急症 属伤寒还是温病

    前不久,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微信群接到一位群友的短信求助,称一位80岁的患者因高热不解,住院治疗,希望得到群友的帮助。在马寿椿博士(西雅图)的带领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纷纷参与对病例的诊断和模拟治疗。 焦点一 该病属伤寒还是温病 患者,男,80岁,数天前开始有外感症状,头痛,恶寒,发热,体温39.6 ℃。送至医院急诊,第2天住院。CXR和CT 检查显示肺部有少量阴影。给予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穿心莲静脉滴注,体温稍降低, 4~5 h后又升到39.6 ℃。 微汗不畅,心烦,口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