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第9页
-
温补脾肾法治多寐失眠
国医大师王庆国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及各种内科疑难病方面经验丰富。王庆国在诊疗过程中,每每灵活运用仲景理论,善用经方与时方,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跟师期间所记录的王庆国运用温补脾肾法治疗疑难病症验案2则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医案一多寐 张某,男,17岁。诉因白天困乏思睡伴双上肢抬举无力1年,于2013年10月29日就诊。1年来患者自觉白天困倦乏力,昏昏沉沉,无法控制,总欲入睡,伴有双上肢抬举无力,曾于外院就医,诊为进行...
-
慢性肠炎 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慢性肠炎 患者,女,74 岁。2004 年 1 月 14 日初诊。患者大便水泄 20 余年,尤在饮食稍有不慎,或受寒风冷诱发。每日腹泻于凌晨即起,泻下水样完谷之物,大便日行四五次。怕冷畏风,面部潮红,面额烘热感,口干但不欲饮或饮水不多。 此证属下元虚冷,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日久滑脱冷泄。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并引火归原而温下焦之寒。处方: 白术 15 g,山药 15 g,炙黄芪 15 g,厚朴6 g,姜半夏 10 g,苍术 10 g,防风 10 g,肉桂 6 g,艾叶 6 g,吴茱萸 6 g...
-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温肾暖脾治疗泄泻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张师运用附子配大黄治疗正虚的热毒之症。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67岁。2000年5月15日就诊。主诉:右下腹疼痛2周。现病史:右下腹疼痛2周,局部可触及包块,经抗生素治疗1周,仍发热,38.5 ℃,腹痛,尚有包块。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中医诊断:肠痈。辨证:正气不足,湿热壅滞,瘀结肠中。治以温阳扶正,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排脓去结。处方:制附子(先煎)15 g,生大黄(后下)15 g,牡丹皮15 g,冬瓜仁30 g,败酱草30 g,桃仁9 g,薏苡仁15 g...
-
温胆汤配合针刺治疗吸毒后焦虑状态案
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特殊病例的识证用药,只要圆机活法,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近日临床上,治疗两则中毒案例,其一为农药中毒后的消化不良案,其二为吸食冰毒后的焦虑状态案。病人病情特殊,初始胸中无法,笔下无方。但遵中医之圣谕,当四诊之后,遵辨证论治之训,处以温胆汤加减,均获良效。现记录如下: 温胆汤治疗杀虫剂中毒后消化不良案 袁某,男,58岁。就诊时间:2015年11月24日。患者因未戴防护措施,喷洒毒药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到当地医院以农药中毒之...
-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 •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脾胃病诊疗方面...
-
温运中土法临床应用初探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具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而 肾中命火是脾胃运化的动力源泉,我们临床运用温 运中土法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兹将相关临床应用心 得介绍如下。 1 理论依据 1. 1 中土的生理特点 1. 1. 1 土要温 脾胃运化水谷,须依赖阳气的温 运、温化才可完成。肾中命火是脾胃运化的动力源 泉,脾胃阳气根于肾。肾气亏虚,命火不足,则脾 胃腐熟水谷无力 。 《普济本事方》 [1 ] 云 : “肾气怯 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 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 化?&rdqu...
-
腹鸣隐痛大便溏泻 治法温肾健脾方药
殷某某,男,76岁。1998年2月23日初诊。现腹鸣隐痛,大便溏泻次多6月,加重1周。患者6个月来因饮食不洁而出现腹痛下利,诊为慢性肠炎。经常服氟哌酸等未见明显好转,仍大便溏泻,每日少则2~3次,多则8~9次,带有白色黏冻,伴腹鸣漉漉,脐周隐痛,无里急后重,状如气利。多次查大便常规均为“黏液”,未见红白细胞,3次培养均为阴性。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周来诸症加重,纳差,乏力,消瘦明显。查体:高龄慢性病容,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细弦。腹软脐周轻压痛,肝脾未及,有慢支咳喘病史多年。 诊...
-
夏日感冒多暑温,暑湿,服用三仁汤
某男,42岁。因感冒在卫生室扎针输液7~8天后,感冒基本好转。因天热贪食,第二天头昏、胃胀满、精神不佳等。以为感冒复发,按感冒治疗多日不见好转。后服用健胃消食片后,胃胀减轻,唯有头昏症状时轻时重,不能去除。诊其脉弦细,观其舌淡苔白腻,问其症有头昏、胸满、全身乏力等。 服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10g,通草6g,白蔻仁6g,淡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8g,半夏10g,栀子10g,淡豆豉10g。1剂/日,水煎服。 1剂大为好转,再服1剂,彻底痊愈。 按:夏日感冒多暑温、暑湿。感冒后期...
-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温病学包含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含传染病),是人类近代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最终被控制,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天花、麻疹、鼠疫等莫不如此。还有更多未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未知的感染性疾病会不期而遇,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创新和吸纳现代科技,以提高人类防病治病的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温病学的传承沿革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散见于各家,由于温病发生时空各异、病种分散,古代将其梳理成章有一定困难。温病学不似内经宏观,也难依伤寒的...
-
温差大容易感冒 介绍一款食疗方
进入元月,气温开始变得跟过山车一样。白天阳光明媚,到了入夜就冷风嗖嗖。温差大容易感冒,特别是抵抗力弱的老年人。下面介绍一款食疗,助你肠胃好,抵抗力足。 小茴香牛肉块 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于恢复体力、增强肌体抵抗力、健胃润肺有很好的功效。 做法:牛肉(瘦)400克、白芝麻200克、奶油50克、茴香籽(小茴香籽)15克、酱油15克、白砂糖3克。芝麻先炒,后轧成粉,能碾出油来最好。把切好的牛...
-
湿温病 分证型予以治疗
湿温病是感受湿 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 外感热病。本病多发于 夏秋之交多雨潮湿季 节。临床以起病缓慢, 身热不扬,胸痞身重, 舌苔腻,脉缓,病势缠 绵,病程长为主要特 点。现代医学的伤寒、 副伤寒、胃肠型感冒、 钩端螺旋体病的某些 类型,临证时可参照本 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 上,笔者将本病分为六 种证型予以治疗,均获 得了良好的效果。 1.湿遏卫阳型:证 见恶寒无汗,头身困 重,肌肉疼痛,胸痞,或 有咳嗽,不口渴,舌苔 白,苔白腻,脉濡缓。治 宜芳香化湿,解表和 中。方用藿朴夏苓汤或 三仁汤加减(藿香叶、 厚朴、半夏...
-
柴瑞霭 风温外感发热案验案介绍
柴瑞霭,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春季外感热病,柴瑞霭教授认为:春季是冬季冷冽的寒气渐退,气温回升,由寒变暖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是风木当令,阳气升发,气候先由寒转温,再由温渐热,若温暖多风,感受风温病邪成为风温;若春阳过盛,感受温热病邪形成春温;春季又是寒冬已过,春暖已至,然寒温交替反复,若偶为风寒所折,体弱者易发为中风,体强者易发为伤寒。今将柴瑞霭教授的验案介绍如下: 案:风温外感发热案 舒某,女,46岁。2016年3月23日初诊。...
-
温病急症 属伤寒还是温病
前不久,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微信群接到一位群友的短信求助,称一位80岁的患者因高热不解,住院治疗,希望得到群友的帮助。在马寿椿博士(西雅图)的带领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纷纷参与对病例的诊断和模拟治疗。 焦点一 该病属伤寒还是温病 患者,男,80岁,数天前开始有外感症状,头痛,恶寒,发热,体温39.6 ℃。送至医院急诊,第2天住院。CXR和CT 检查显示肺部有少量阴影。给予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穿心莲静脉滴注,体温稍降低, 4~5 h后又升到39.6 ℃。 微汗不畅,心烦,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