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第10页
-
痰饮咳喘 温肺解表 治则方药
痰饮咳喘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多种疾病,病程多较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国医大师韩明向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数十年致力于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积验甚丰,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善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笔者跟师学习,现将其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治疗方法 温肺解表,散寒蠲饮痰饮咳喘常因外感诱发,尤以感寒居多,治疗上既要外散风寒,又要内蠲痰饮。寒痰伏肺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阳虚(或兼外寒)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韩明向临...
-
鼻窍失温型鼻鼽 过敏性鼻炎方剂
张某,女,46岁。患过敏性鼻炎10余年,迁延难愈。每年立秋后发作,入冬即愈,鼻塞、流涕、眼睛痒、夜晚呼吸不畅,影响睡眠,痛苦不堪。2017年8月10日初诊,刻下:鼻炎发作、鼻塞、流清涕、鼻音偏重,眼睛发痒,手脚冰凉怕冷,偶有疲惫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薄,脉沉弱等。 辨证:肾阳亏虚,鼻窍失温型鼻鼽。 治疗:补气助阳,温通鼻窍。 方剂:生麻黄6g,熟附片15g(先煎),细辛6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辛夷花10g,白芷10g,防风15g,羌活10g,炙甘草10g,川芎10g...
-
张泽生擅用豆豉治温病
豆豉,又名淡豆豉、香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而成。以青蒿、桑叶发酵者,味辛、甘、微苦,性凉(寒);以麻黄、苏叶发酵者,味辛、性微温。现在多用前者。豆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郁之效。本品辛散轻浮,能解表发汗,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用之;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故仲景创制栀子豉汤治疗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张泽生(1895—1985),江苏丹阳人,年少习医,先受业于当地名医张伯卿,后师从孟河马培之嫡传贺季衡先生。学成后,在丹阳行医30余载。1956年赴江苏省中医院主持中...
-
郁证心神惑乱 处方综合温胆汤
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并通过长年郁证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其所提出的郁证理念有所感悟,现整理其从郁痰入手诊治郁证医案一则如下。 殷某,女,52岁。2023年1月31日初诊。主诉:出现悲伤欲哭、胸闷1年余,加重伴有窒息感2月。2022年11月底起,患者因家事而担心焦虑,出现悲伤欲哭、胸闷等情况,遂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与焦虑,现服用佐匹克隆片,...
-
心悸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田某,女,58岁,2023年7月16日就诊。主诉:心慌不适2年,加重3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偶有胸闷、心慌不适,曾多次去医院就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均正常,发作时治疗。3天前出现心慌、胸闷、乏力,较往明显加重,自行口服复方丹参片未见缓解,遂来诊。刻下:心慌,胸闷,乏力不适,动则汗出,口干欲饮,食欲尚可,夜间睡眠欠佳,多梦易醒,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结代。患者在三伏天还穿两件衣服。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26/65mmHg。 诊断:心悸(心阳不足,气阴两虚,心失所养)。...
-
温阳散寒通络治疗雷诺氏症
雷诺氏症,亦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寒冷激发的一种阵发性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发病时皮肤即现苍白、发凉、紫绀和疼痛症状,得热则舒适。笔者认为此乃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肢体末端,血液循行不畅,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据其发病机理,在临床中用自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汤治疗此病,获效显著。 组方:熟附子9克,桂枝9克,干姜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9克,鸡血藤20克,当归12克,红花9克,丹参15克,水煎服,日1剂。外用:红花15克,威灵仙15克,桂枝15克,75%酒精300毫升,浸泡1周后过滤,棉签蘸搽患肢,一日数...
-
详解名方 厚朴温中汤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
-
中医奔豚气 温中散寒治之
胡某,女,45岁。2008年2月15日初诊。自述近一周来时常出现小腹部有一股气上冲至心胸,其状如豚之奔跑。每日发作7~8次,苦不堪言。刻诊:气上冲心发作刚过,仍有心烦不宁感,遂即作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有胃病3年余,平素常感上腹部痞满不适,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每当脘腹受凉或进食寒凉食物后,上述症状即加重,出现胃脘疼痛,同时小腹部会频频有一股气上冲心胸,搅得心烦不宁。近来就因脘腹受凉而引发。年初曾查胃镜示:慢性表浅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弦...
-
温阳法治疗下肢发冷案
编者按: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原院长李恩宽教授,对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多有研究阐发,临证之时,辨证准确,治法精当,大剂量运用附子、肉桂等辛温之品,屡起沉疴。其学生总结其医案3则,今起本版将陆续刊出。 李某,女,78岁。患者诉膝关节以下发冷一年余,伴口苦,口腔糜烂,咽部不适,喜热饮,饮后则感舒适,有慢性咽炎病史,二便调,舌淡苔薄,脉弦细。九制附片30克,干姜20克,炙甘草20克,肉桂20克,桂枝20克。7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诉膝关节以下出汗,量少,口苦等上部不适减轻,怕风...
-
益气温阳理中丸
理中丸,又名人参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原书中5处涉及此方。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认为理中丸益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温阳药有干姜,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以益气为主,温阳散寒为次。 理中丸既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阳虚证、虚寒胸痹证、虚寒霍乱证的基础方,而主治阳虚出血证、小儿慢惊风为临床扩大应用。王付常将之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慢性菌痢,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肠伤寒,...
-
升降散治疗外感温病
升降散为表里双解之方,如在外感温病过程中出现表里热盛证候时可以取用。即使里热不盛,通过适当加减,加用凉散表热之品,也可随宜取用。 笔者在治疗以发热为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时,除外伤寒、食积等证候,如果是常见的外感温病,多采用升降散合银翘散,或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取效颇捷。 如治疗赵某,男,15岁。2011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伴咽干、咽痛,头痛,口干喜饮,有汗,无恶寒,纳食尚可,大便日1次,偏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外感温病之风热外侵,治以疏风清热为法,方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
温胆汤 治甲状腺Ⅱ度肿大
组成陈皮15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枳实10克,竹茹30克,厚朴15克,浙贝母10克,鳖甲15克,酸枣仁15克,远志12克,生牡蛎30克,合欢皮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焦山楂15克。 功能化痰行气,养血安神。 主治甲状腺Ⅱ度肿大,痰瘀气滞型。 用法日1剂,水煎服,连服半个月。 方解甲亢(甲状腺)病为无形之火邪和有形之痰瘀结于颈部而致。由于甲亢病情多由情志引发、加重或反复,所以在祛痰散结之时,应不忘养心安神;方用酸枣仁,可入心、肝经,养心阴,益肝血,安神志;远志味辛通利,既...
-
和解少阳 清温并举解定时寒热
惠某某,女,26岁,工人。1980年3月8日初诊。 患者自述近1个半月来每日下午3时许发热,体温达39℃,3小时后自行退热。每次发热前先背痛,继而发冷发热,手足心热甚,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曾住院治疗,未查明原因,疗效不显,体重减轻10余公斤。平素纳差,日进食150克许。舌淡略暗,脉沉细略数。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兼太阳表阳气虚、少阴里阴液亏。治以和解少阳、活血化瘀为主,并温补太阳之表,清滋少阴之里。 方药用小柴胡汤加减:银柴胡1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胡黄连1...
-
主治硬皮病(硬化期)温阳扶脾汤
施慧,男,1945年生。任昆明圣爱中医馆主任医师,在中医男科、皮肤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弱精证、生殖器疱疹以及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痤疮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治疗方法。著有医学专著9部。 组成:生黄芪30克,巴戟天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炒苍术15克,炒山药10克,白蔻仁5克,牛膝15克,姜黄6克,桑枝15克,红花15克,丝瓜络15克,鸡血藤15克,川贝母6克,地龙6克,香附6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 功用:温补肾阳,扶脾通痹。 主治:硬皮病(硬...
-
中医温病详解与治疗
温病是由温邪而致的极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叫外感温热病。它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流行。温热病邪从口鼻进人人体后,首先犯肺,由卫人气,由气入营,由营人血,邪毒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温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势猛,病情发展快,变化多,易于化燥伤阴,甚至耗血动血。成人与儿童均可患此病,但10岁以下儿童最多见。 其临床表现是当温邪侵犯肌表时,可出现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口微渴、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如温邪侵犯脏腑可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