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13页

之 第13页

  • 口眼歪斜面瘫中医多管齐下治之

    口眼歪斜面瘫中医多管齐下治之

    面瘫,中医又称“口眼?斜”、“吊线风”、“卒口僻”,多因局部受寒、着凉,以一侧面部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西医主要以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为主,而中医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配合针灸、按摩,效果不错。 中药外敷 1、白附子、防风各30克,僵蚕、全蝎、白芥子各20克,细辛10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醋调匀后贴敷于患侧下关穴,胶布固定,每日1换,一般3贴可见效。 2、猪牙皂200克,研细末,取适量以陈醋调...

  • 灼口综合征之病机 调节肾之阴阳为主

    灼口综合征之病机 调节肾之阴阳为主

    灼口综合征是指发生在口腔 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觉为主要表 现的一组症状群,又称舌痛征、舌 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 此病多发生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女 性,常伴内分泌改变和心理紊乱,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江苏省 名中医朱建华教授,学承国医大师 朱良春先生,从医40栽,在灼口综 合征的辨治中收到较好疗效。现介 绍如下。 朱教授提出,灼口综合征的主 要病因由“肾之阴阳失调所致”。肾 为先天之本,乃调节人体各脏腑功 能活动之中心,平衡机体矛盾统一 之主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脏腑功能减退...

  • 中医之胸痹心痛今择数例治验

    中医之胸痹心痛今择数例治验

    中医之胸痹心痛,包括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等,《金匮要略》作了专篇论述。经方药简效宏,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若参之其他名方治之,常能取效如期。今择数例治验,与同道交流。 辨部位 胸阳痹阻,瓜蒌薤白剂宣痹通阳 《金匮要略》将胸痹病的典型症状罗列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此由胸阳不振,阴邪上乘而致,治宜宣痹通阳,仲景拟瓜蒌薤白剂治之。使用本方的临床指征为:胸背彻痛,短气,喘息,胸部有闷憋感。 病例:崔某...

  • 冠心病心绞痛病机责之痰瘀痹阻心脉

    冠心病心绞痛病机责之痰瘀痹阻心脉

    袁长津,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管理与学术研究50余年。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曾担任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中医药导报》主编等职。 袁教授长期坚持勤谨临床,潜心钻研,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50余年,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深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累与情绪激动时。本病临床又分为稳定性心绞...

  • 心阴不足之心悸 安养心神方解

    心阴不足之心悸 安养心神方解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擅长治疗内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多次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   组成:生甘草5克,麦冬10克,酸枣仁10克,茯神10克,玉竹10克,煅龙齿15克(先煎),炙远志6克。   功能:滋养心阴,安养心神。   主治:心...

  • 长夏之湿与心血管疾病

    长夏之湿与心血管疾病

    长夏之湿与心血管疾病 长夏季节的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大,含氧量却降低,人们常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萎靡、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其实,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湿邪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曾指出胸痹、心痛的共同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是指胸阳不足,为病之本虚,阴弦是指阴寒痰湿偏盛,为病之标实。 由于湿邪较甚,胸阳失展,痰湿阻滞心脉而血行不畅,加之心脑血管疾病好发群体多为中老年人,他们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更易受湿邪影响...

  • 太阴中风的概念与病机 太阴中风之主治方药探讨

    太阴中风的概念与病机 太阴中风之主治方药探讨

    试论太阴中风证及主治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为汉代医家张仲景所 著, 两书都是以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 [1] , 同属张仲景 经方医学体系 [2] , 故常互参共研。 在《伤寒论》中, 张 仲景对太阴中风的论述详于脉症而略于方药, 因此, 本文基于《伤寒论》 《金匮要略》原文, 探讨其所论 脉症的病机及与之相对应的方药。 太阴病的核心病机 六经之为病的提纲证, 是 《伤寒论》 辨证的纲领 [3] 。 六经病各有一条纲领。 古人比之以大将建旗鼓, 使士 卒望而知趋, 方能压住阵脚, 而能指挥...

  • 胸痹心痛之治疗探略

    胸痹心痛之治疗探略

    王肯堂论胸痹心痛探略 王肯堂( 1549—1613) , 明代金沙人, 字泰宇, 字损 中, 又字损庵, 号念西居士, 又号郁冈斋主, 著名医学 家。他先出仕, 44 岁辞官归乡学医, 精研医术, 编撰多 部医著。笔者阅读 《医镜 》 《证治准绳》 等著作, 对其诊 治胸痹心痛略有感悟, 兹与同道分享探讨。 1 胸痹心痛之病位探讨 胸痹心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 《灵枢·本藏》 云 : “肺大则多饮, 善病胸痹、 喉痹、 逆气。 ” [1 ]106 《灵枢&...

  • 心悸之房颤辨治方论

    心悸之房颤辨治方论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 一。 中医将其归为心悸, 其发生与感受环境影响之外 因与饮食、 情志、 药物等内伤有关, 有气血阴阳之虚 和痰饮风毒之实的病机特点, 并与心神相关。 中医治 疗房颤在缓解心慌症状方面优势明显。 本文挖掘古 籍方书, 结合临证实践, 参考心悸中医诊疗指南评价 研究及相关数据挖掘的结果 [1-2] , 甄选方理深厚且临 床行之有效的古方, 根据治法进行归纳, 并从方源、 方解、 临证应用方面进行阐述。 治心调营卫 1. 温阳化饮, 潜镇安神 《伤寒明理论》云: &ldq...

  • 高血压肾阳亏虚 温清并用法治之

    高血压肾阳亏虚 温清并用法治之

    案:温清并用法 患者:李某,女,38岁,职员。 病史:患高血压病年余,检查属原发性,常服山绿茶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初诊:自觉颈部僵硬酸痛,时有心中虚悬,意识模糊,胸部闷塞不舒,头昏,偶有肢麻,两下肢清冷发凉,经行超前,量少色暗,舌苔黄薄腻,舌质黯,脉沉细,血压160/100 mmHg。证属肝肾不足,阴虚及阳。药用:淫羊藿10 克,仙茅10克,巴戟肉10克,当归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桑寄生15克,川芎10克,葛根10克,天麻10克,白蒺藜10克。 二诊...

  • 裴正学认为本虚而标实是高血压之病机特点

    裴正学认为本虚而标实是高血压之病机特点

    甘肃省肿瘤医院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的治疗模式,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疗效独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表现为心、脑、肾靶器官之损害。有原发和继发之分,一般临床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此病。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属之“眩晕”“头痛”范畴。 裴正学认为高血压肝肾亏虚是本,瘀血阻络是标,本虚而标实是本病之病...

  • 口气为口臭之轻者 雷少逸芳香化浊法加减化裁

    口气为口臭之轻者 雷少逸芳香化浊法加减化裁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藿香...

  • 秋冬季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

    秋冬季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病多发季节,由于气温降低,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或者波动,促使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高血压病人在秋冬季节会出现血压不稳定,有时会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等;而一些冠心病患者也会在秋冬季较平时症状加重,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呢?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比如“三高”患者、冠心病患者等,除了平时要注意的以外,在秋冬季节应该进行相应适当的养生,使他们能够安全度过...

  • 眩晕 中医有“无虚不作眩”“血虚生风”之论

    眩晕 中医有“无虚不作眩”“血虚生风”之论

    无虚不作眩   刘某,女,27岁,2016年5月初诊。   主诉眩晕发作已一年余,本次发作1周,患者自觉晃摇欲倒,头颈转动不利,平卧可稍有缓解,头始有震颤,不时耳鸣,时有恶心呕吐,脉沉细无力,舌苔淡薄,体质虚弱。诊后思,此患者体质虚弱,证当属气血亏损,肝阳失潜,治以益气养血,平肝息风,方药如下:党参15克,焦白术18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生白芍12克,天麻10克,沙苑子10克,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钩藤12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二诊可见诸症好转,前方已见效,继服5剂...

  • 睡眠障碍之嗜寐辨治

    睡眠障碍之嗜寐辨治

    嗜寐病因较多.其基本病机 为阳气精血亏虚和湿热痰浊内 盛,以致神失所养、邪蒙神窍。神 失所养是虚证嗜寐的病机所在. 邪蒙神窍为实证嗜寐的病机所 在。前者多为内伤。后者多系感 受外邪或体内湿浊痰饮及外伤 瘀血内阻。大凡湿邪困脾、痰浊 痹阻、肝胆湿热、暑热伤气。瘀血 阻窍者,多属实证;脾气不足、心 气虚衰、脾肾阳衰、肾精亏虚者, 则多为虚证。二者虽有虚实之 别.但由于病程较久,症状复杂, 虚实可以相互转化.临床常见虚 实夹杂之证。嗜寐的辨证论治. 虚证者宜补其不足.如温补脾 肾、补气益心、填精提神;实证者 宜泻其有余,...

  • 玄府闭塞是脑病致病关键 脑之玄府与血脑屏障的相关性

    玄府闭塞是脑病致病关键 脑之玄府与血脑屏障的相关性

    “风药开玄”理论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玄府是中医藏象理论中的微观结构,无处不在,无物不有,而脑作为“元神之府”,人神之所居,人身之大主,通过玄府气液流通、血气渗透,构成了丰富的人体“神机化”。前期理论研究认为,“脑之玄府-血脑屏障”具有共性特质[1],基于此,笔者拟研究玄府在脑病中的致病机理及风药论治的临床运用。 脑之玄府与血脑屏障的相关性 血脑屏障作为人体三大屏障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着维持环...

  • 中风的根源在于土湿阳衰 中风之病机在于木郁风动

    中风的根源在于土湿阳衰 中风之病机在于木郁风动

    《四圣心源》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四圣心源》是清代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其在学术上推崇四圣之学,精通黄老之术,将象数易理与中医相结合,阐明了中医核心理论,有显著的理论和临床特色。黄元御崇尚经典,学验俱丰,《四圣心源》是一部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代表作,书中论点精辟,见解独特,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对书中“中风”篇的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1 中风的根源在于土湿阳衰 《四圣心源·中风根原》云:“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

  • 从“木郁达之”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从“木郁达之”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病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调查,我国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1]。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主要是控制血压,患者需长期用药。中医并无高血压病病名,多将其归于“眩晕”“头痛”“风眩”等范畴。中医多从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对高血压病进行辨治,更重视对脏腑、气血、阴阳的整体调节,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降压效果平稳持久、缓解高血压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朱丹溪《丹溪心法》言:“气血...

  • 常常失眠 应养心肾之阴固本

    常常失眠 应养心肾之阴固本

    蔡某,男,68岁。5年前患高血压心脏病,近两个月来常失眠。现面部红赤,唇舌红,舌尖有许多瘀点,舌无苔,中央有裂纹。夜常烦躁不寐,每夜睡眠不足3小时,起床后口干、微苦,胸烦闷,常心悸,胃纳差,大便干结,1周1次,腰酸腿软,手足心热,脉细数。血压155/95毫米汞柱。 处方: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五味子8克,牡蛎末20克,珍珠母末2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胡黄连12克,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花生叶25克,含羞草25克,茯神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日煎服1剂,连煎2次...

  • 释“郁”中医郁之滥觞

    释“郁”中医郁之滥觞

    释“郁” 郁, 古作 “鬱” 。 《说文解字》解释为 “木丛者” 。 清代段玉裁注引《诗·秦风·晨风》 “鬱彼北林” 毛 传: “鬱, 积也” [1] 。 可见, 郁的本义为丛生的草木, 由 此引申出 “积聚、 积滞” 义。 此外, 郁还可作愁闷解, 如《楚辞· 九叹 ·忧苦》中有 “愿假簧以舒忧兮, 志...

  • 主治风痰上扰所致之眩晕恶心 宁风定眩汤

    主治风痰上扰所致之眩晕恶心 宁风定眩汤

    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中医、昌吉州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1部,获国家专利1项。   组成: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蒺藜15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半夏9克,陈皮6克,天麻9克,制首乌12克。   功效:散饮化痰,熄风止...

  • 主治热毒灼肠之证 主治热毒灼肠之证

    主治热毒灼肠之证 主治热毒灼肠之证

    处方组成   西洋参7克,生北芪7克,紫丹参7克,白头翁12克,川黄连12克,川黄柏12克,苦秦皮10克,蒲公英10克,金银花10克,车前子10克,生甘草5克。   方药歌诀   清热利肠芪参参,白头翁方活化裁,银花公英车前子,泻下痢疾捷效神。   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利肠、凉血止痢的功效,主治热毒灼肠之证。症见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肛灼,渴欲饮水,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腻,脉弦数或细数。   用法用量   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500毫升,分...

  • 癫痫病 组方取法定痫丸之意

    癫痫病 组方取法定痫丸之意

    某男,22岁,反复抽搐约10年。患者于10年来反复出现癫痫大发作,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昏仆于地,口吐白沫,肢体抽搐,目斜口歪,痰涎涌盛,旋即醒后如常,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明确诊断:全面性癫痫。曾服用“德巴金”、“氨洛酸”、“氯硝安定”、“得理多”等药物,症状基本可以控制。由于患者为五邑地区人氏,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诊。来诊时暂未见发作,呆滞面容,言语骞涩,痰多,唇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查体:神志...

  • 赵整理郁证之因 郁证之机 郁证之治

    赵整理郁证之因 郁证之机 郁证之治

    赵整理(1922~2007年),河南省邓州市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工作指导老师,曾兴办张仲景国医大学。 赵整理身世于七代中医世家,其祖于清代同治初年兴办“万寿堂”,历代祖先医誉乡里。赵整理自幼秉承经历,研习岐黄之术,坚持“早诵一炷香”“夜读一支蜡”,数十年如一日,建树尤多。一生治学,教书育人,谙熟仲景,注重脾胃,善治杂病。尤其对郁证,认知入微,对逍遥散的使用,别出心裁。今结合临床,作一简述,为当前郁...

  • “痫”与“疒间”之辨析

    “痫”与“疒间”之辨析

    作为医学名词, “癫痫”与“癫疒间”并行不悖, 均可使用。查阅古今文献, 除了“痫”“疒间”二字之外, 还可见“癇”“癎”“”3种写法。当代医学出版物中, 尤以“痫”“疒间”二字居多, 且“痫”与“疒间”二者均分别使用或混合应用, 尚未达成统一, 莫衷一是...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 脾胃不和之证建中和胃汤

    脾胃不和之证建中和胃汤

    处方组成:太子参15克,生北芪15克,紫丹参10克,川桂枝6克,杭白芍12克,广橘络6克,炒白术10克,大红枣10克,生姜片10克,鲜饴糖20克,生甘草5克。 方药歌诀:建中和胃太芪参,化裁活用小建中,加用橘络和白术,健脾和胃又温中。 功能主治:具有益气温中、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脾胃不和之证。症见气短,心悸,手足烦热,腹痛喜按,小便自利或频数,舌质红或暗红或淡紫,舌苔白或微白或白腻,脉虚或虚细或虚细且涩或弦细或芤。 用法用量: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500毫升,分2次服用,早...

  • 芳香醒胃法 炒制之香和本草之香

    芳香醒胃法 炒制之香和本草之香

    醒胃法是针对食欲不振、食入呕恶的症状,病机属胃纳失司、脾运怠懈的脾胃疾病,治以复苏胃气、开胃纳食的办法。芳香醒胃法是醒胃法的特别类型,源于《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依据“土爱暖而喜芳香”“胃喜为补”的准则,选用芳香药复苏胃气,康复脾胃功用的治法。《本草正义》言:“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 味觉、嗅觉、视觉等感觉功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体生理、心思。嗅觉感受器即嗅细胞,是仅有源...

  • 湿阻肠腑之急性菌痢 加减方解

    湿阻肠腑之急性菌痢 加减方解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擅长治疗内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多次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   组成:黄连4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广木香10克,槟榔10克,山楂10克。   功能:清肠化湿,行气导滞。   主治:湿阻肠腑之急性菌痢。...

  • 肝气所犯而致胀痛作甚之胃脘痛 善用经方喜用合方

    肝气所犯而致胀痛作甚之胃脘痛 善用经方喜用合方

    善用经方 张仲景医方之所以被尊之为经典医方,并非因其立方之时古,更重要的是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国医大师张灿玾善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胃中虚冷,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虚寒型胃脘痛。若木郁化火,横加脾胃,脾胃之运化无力,致升降失职,气滞不行,则取仲景方大柴胡汤方加减为治,调肝理脾;若脾本不及,复为肝气所犯而致胀痛作甚之胃脘痛,则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治肝胆之太过。 喜用合方 合方之法治病对于病情日久不愈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可以适应...

  • 和胃法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

    和胃法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娄莹莹 孟宪鑫 李刚 张金丽 张纨 孙润雪   李佃贵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50多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擅长治疗脾胃病。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脾胃病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佃贵运用和胃七法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显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