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9页

之 第9页

  • 胁痛(肝经气滞血瘀证)活血止痛之法

    胁痛(肝经气滞血瘀证)活血止痛之法

    导读:本文重点介绍知名中医专家张洪义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的经验。张教授将活血化瘀药按其效力归纳为几组药对,临证时根据患者气滞血瘀的程度、部位、性质等不同进行辨证加减,在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张教授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可资借鉴和参考。 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中体现为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可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该方面均非常重视。全国名老...

  • 从风论治肾病 分论治风之法方药

    从风论治肾病 分论治风之法方药

    从风论治肾病,古已有之,《内经》开启先河,历代医家代有发挥,当代医家更各呈风采,对此不多赘言。笔者集历代先贤思想,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提出肾病的“肾络伏风论”:肾病,病因为感风,病机为伏风,治疗当治诸风,治风有五法,御风、祛风、搜风、剔风和熄风,依次方药有五类,皆有风性内涵。 《素问·风论》言:“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在肾病发病中具有主导性,临床所见肾病常因外感而发病,因外感而加重,因外感而复发,皆与风邪有关。但风邪非独风也,风邪致病必与它邪合而为...

  •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开泄与肾主闭藏相克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开泄与肾主闭藏相克

    蛋白尿是多种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滤过膜结构或功能异常是蛋白尿形成的主要机制。随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多数患者蛋白尿能够得到较好控制,但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已然成为临床医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部分患者在药物撤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甚至存在不少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蛋白尿仍不能控制的病例。中医中药控制蛋白尿效果肯定,雷公藤多甙、白芍总苷等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然而中药的作用机制复杂,国医大师郑新认为,现代的药理研究尚不能完全揭示中药单体治疗蛋白尿的机制。因此,只有运用传统中医思维,以辨证...

  • “肾虚”症状用肾四味加减治之

    “肾虚”症状用肾四味加减治之

    “肾四味”是由“中药的春梁”李可老中医所创,由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四味药组成,每味药的剂量可根据病情用至15-30克。 方中四味药均入肝肾,有益肾精、补肾气之功效,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温阳无桂附之弊,滋阴无熟地之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合乎张景岳“善补阳者,多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源泉不竭;善补阴者,多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生化无穷”之妙。 临床中,凡遇肾气亏损、肾阳虚衰而致的手足厥冷、腰痛如折(不能...

  • “痹病”发生机理《黄帝内经》所论“痹”之涵义

    “痹病”发生机理《黄帝内经》所论“痹”之涵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论痹之涵义甚广。就痹病而言,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感受风寒湿等邪气,久留体内,致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气血运行不畅,乃至由浅入深,累及五脏六腑气血闭塞不通,气滞血凝出现肢体疼痛楚、麻木沉重等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为特点的一类病证的总称。《内经》除有两篇专论“痹病”之外,还有40多章的有所论及,而且以“痹”为名之病证多达50余种,足见其对这一病种的重视。 《内经》所论“痹”之涵义 纵览《内经》所论之...

  • 石斛除痹药效之我见

    石斛除痹药效之我见

    石斛性甘、淡,味微 咸,归胃、肾经。具有清热 生津、滋养胃阴功效。一 般多用于阴虚内热.热病 伤津,病后津枯等。石斛 甘滋轻灵.临床多用之养 胃,其除痹之功,近人有 所忽视.实则石斛亦为除 痹之良药.尤宜于久痹虚 赢者。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其中有津伤血 少,其状如赢。,关节疼痛, 甚至痿痹者。其热痹者。 更易伤津化燥.石斛养阴 益精.强阴补虚.用之必 收除痹、补虚之益。《本草 思辨录》记载:石斛“运清 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 肺阴下输也。”自有除痹 之效。《本草经解》目:&ldquo...

  • 集脏腑风湿病临证之精粹

    集脏腑风湿病临证之精粹

    临床有一类疾病,缠绵难愈,每遇外感而加重,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然而,由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病程,许多医生完全忘记了外感和此类疾病的原始关联。患者得了感冒就治感冒,合并感染就抗感染,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外感是疾病加重的诱因,发作期乃是透邪的最佳时期,更谈不上能够辨识此类疾病就是“脏腑风湿病”。其他如硬皮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白塞氏病、银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病、萎缩性脊...

  • 熊继柏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熊继柏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熊继柏教授是湖南省名中医、国家名中医,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熊老一直从事中医经典教学,对中医经典理论十分熟稔,且长期坚持临床,从医5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誉满三湘。他临证问疾,善于抓住主症,详辨舌脉,长于辨证施治,因证立法,因法处方,因方遣药,随症加减,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他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笔者作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跟师继承学习期间,见熊老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特总结介绍如下。 痹证是指人体感受了风寒湿热之邪,导致机体气血经络闭阻不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酸...

  • 肺系病之肺风痹论及其临床意义

    肺系病之肺风痹论及其临床意义

    1. 肺风痹病的提出 “厥阴风化, 施于太阴” , “阳明燥化, 施于厥阴”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 七十一》 ) , 厥阴与太阴阳明相施与, 厥阴之气化, 在 外为风, 入里为痹。 如《灵枢· 九针论第七十八》之 论: “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 “风者, 人之股 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 八风伤人, 内舍于骨解腰脊 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 而其纲领, 可借《灵枢 ·...

  •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严蔚冰,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非遗坐姿八段锦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导引学教研负责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园班”导师,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教授自幼习文练武,天资聪慧,先后师从上海国术名家唐金元、朱鑫祥、卢俊海等,学练南拳、心意六合拳和迷踪门的套路,结识诸多功夫名家并结缘中医,一直致力于“中医导引”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其传承和普及[1]。笔者有幸在严蔚冰教授门下短暂学习,听其...

  • 从“太阴为杂病之薮”论治水肿

    从“太阴为杂病之薮”论治水肿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是我国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第二大原因。中医治疗主要为滋阴固肾、温阳固摄、健脾养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此案另辟蹊径,从经典经方视角出发,呈现辨证精细、治法严谨、处方精湛、疗效突出的经方实践案例,以拓展读者思维。 邓某某,男,65岁,2022年2月15日初诊,主诉“全身浮肿半月余”。患者全身浮肿半月余,皮肤瘙痒,于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予苯海拉明、泼尼松片治疗后瘙痒好转,但浮肿加重,遂来诊。刻...

  • 肾病以虚湿瘀毒之病机论

    肾病以虚湿瘀毒之病机论

    皮持衡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内科病证及疑难杂病具有坚实的辨证施治功底,尤其擅长肾脏疾病的临床辨治,提出肾病“五论”学术思想,分别为以“脾肾为本”论、“虚、湿、瘀、毒”之病机论、多途径治疗与治法交替论、遣方用药谨守“药性理论”、善后调理“重视脾胃”论。 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皮持衡出生于医药世家,自幼得中医熏陶,现已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医...

  • 中药降压之有关注意事项

    中药降压之有关注意事项

    通讯员 吴志 采访专家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志忠副主任医师 李先生患高血压多年,一直吃西药控制血压,病情比较稳定,但一想到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李先生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念头:有没有捷径可以让我摆脱西药呢?而看到林林总总的中药降压宣传,更是让他动心不已。 在我们周围,有李先生这样想法的高血压患者不在少数。如何看待中药降压?要注意些什么?陈志忠副主任医师为您细细道来。 标本兼治是中医优势 陈志忠指出,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辨证论治,高血压属全身性疾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很快改...

  • 肝之形气神 肝形与肝气肝神

    肝之形气神 肝形与肝气肝神

    形气神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西汉典籍《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为气和神的房舍,没有形则神气无所依附,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气为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没有气则没有生命的有机活动。神为形气之主,生命活动没有神的主宰和调控则“气乱、精离”。 中医学认为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即人的生命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在“神”的主宰作用下,通过...

  • 中医学对肾脏的认识 肾虚之辨

    中医学对肾脏的认识 肾虚之辨

    •中医学有关肾脏的认识确实存在着概念上的单指性不足、逻辑上的关系含混等问题,诸多有关研究与表述也常出现名实不副或名同实异的情况。 •欲恰当、规范补肾,还是应回归本源,真正吃透肾气丸组方的补肾意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肾作为五脏之一,在国人心目中颇具神秘色彩,其相关认识在中医学脏腑学说中,也可谓理解最难、异议最多,尤其是对肾虚及补肾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让人莫衷一是。兹就此略谈拙见。 肾脏之识 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

  • 慢性肾病辨清本虚标实之病机 谨守病机而灵活立法

    慢性肾病辨清本虚标实之病机 谨守病机而灵活立法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邓尔禄,从事中西医内科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载,在辨治肾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颇受教益,邓尔禄从病因病机探讨,引申到临床辨证施治,系统总结了临床治疗慢性肾病经验,现将其经验举要如下,以飨同道。 辨清本虚标实之病机 慢性肾小球疾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中医认为虽常因风热湿毒之邪入侵而诱发,但机体内在的脏腑功能虚损、失调以及先天禀赋不足,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在诸脏腑中,与水液代谢关系至密者,莫过于肺...

  • 慢性肝病 辨经腑之位 审虚实之性 宗和法之治

    慢性肝病 辨经腑之位 审虚实之性 宗和法之治

    慢性肝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等,临床表现多样,从现代医学系统归纳,有食少、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情志改变、睡眠障碍、体乏等神经系统及精神障碍症状;还有胁肋不适或疼痛、胸颈部蛛丝赤缕及黄疸等肝病特有表现。从中医学理论认识,慢性肝病是相互联系的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及实质脏器损伤,病位在少阳。 辨经腑之位 确定病位是辨证中首要的环节,临床上患者所苦之处往往是病所指向。慢性肝病的症状与《伤寒论》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及96条所述...

  • 邹燕勤治膜性肾病思路 温之以气 补之以味 和法缓治

    邹燕勤治膜性肾病思路 温之以气 补之以味 和法缓治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属中医学“慢肾风”“水肿”“肾劳”“腰痛”及“尿血”等范畴。国医大师邹燕勤对肾病的诊治学验俱丰,针对膜性肾病的水肿、蛋白尿,常施以温法和补法,对运用激素后出现副反应的患者,又以和法贯穿其中。现总结整理邹燕勤用温、补、和三法治膜性肾病的辨证思路及进退法则。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水肿是膜性肾病最常见的...

  • 胃痛之疾 中医治法

    胃痛之疾 中医治法

    胃痛之疾,其病在胃不言而喻,故见胃治胃,乃治法之常;殊不知,肝病每易犯胃,胃虚亦易招肝乘,故治胃必先治肝,属隔脏治疗,较之前法又进一筹。盖肝之旺,不仅在于肝阴阳失衡,每每责之肺金制木怯力,故于治胃中参以左金之法,令金行肝之左位以克木,此属隔二脏之治。夫中医治法丰富多彩,跃然于此。 前方药后胃胀减轻,灼热感近愈,仍有空腹时现痛,进食后缓解,此“中虚求实”之征,当补益为主。 药用党参10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百合15克、苏叶6克、延胡索1...

  • 藿香治暑月常见之各种呕吐

    藿香治暑月常见之各种呕吐

      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有化湿,解暑,和中止呕之效,可用治暑月常见之各种呕吐。   暑月外感,内伤生冷之呕吐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常配伍紫苏、厚朴、半夏等解表和胃止呕药,如藿香正气散。   湿浊中阻之呕吐藿香最为适宜,单用即可,如与半夏配伍则效果更佳。   寒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宜与丁香、半夏、生姜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如藿香合小半夏汤加味。   湿热中阻,恶心呕吐者常与黄...

  • 益胃是强身健体之本

    益胃是强身健体之本

      自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低温气候,特别是东北部分地区长期处于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南部地区低温之外,常伴有连日强降雨。这给我国居民学习、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被风、寒、湿等自然条件所诱发的各种季节性疾病所困扰。诸如气管炎、哮喘、关节炎、胃病、心脏病等,其中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尤为常见。   胃炎、胃溃疡,我们通常统称为胃病,或者俗称为胃痛。这是人体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冬季发生率和复发率最高。据临床统计数据表明,冬季胃病接诊人数大约占全年接诊总人数的4...

  • 治郁之法 治郁之方

    治郁之法 治郁之方

      高建忠老师临证,很擅治郁,老师在其著作中也多处谈及治郁。跟师熏陶日久,笔者临证也常用治郁之法、治郁之方。   毕某,女,49岁。2013年5月3日初诊。   主诉咳嗽近1月。患者为某大型超市负责冷饮销售的员工,平日常接触冰箱、冰柜,每于将头面曝于冷气中时,咳嗽明显。咽部微微觉痒,有痰但不易咳出,偶有痰出,可见痰色黄白不一。伴有心情抑郁,自嘲得了“抑郁症”。周身疲乏,大便欠畅,纳食欠佳,睡眠尚可。舌质淡暗,舌苔白,脉滑缓。   体质辨识结果提示:该患者为气虚和气郁体质,并有...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 不要气馁学苏东坡的减压之道

    不要气馁学苏东坡的减压之道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逢逆境,不要气馁和自我放弃。应学习苏东坡的减压之道,寄情于所好,发展专长,积极营造快乐的生活,健康长寿也就自然相伴左右。   历史上,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生活中也历经坎坷,但他在诗、书、画等多方面成就斐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且得享天年,这与他深谙减压之道密不可分。   苏东坡兴趣广泛,这无疑是减压良方。当他下放黄州时心境不免郁闷,但苏东坡很快找到精神寄托,钟情烹饪并屡有创新。   当时黄州人不食猪蹄,苏东坡就发明了一种做猪蹄的方法,使猪蹄成为当地美食。...

  • 呃逆之因非独胃也

    呃逆之因非独胃也

      案1成某,女,22岁。呃逆4月余,伴左侧肋骨下疼痛。胸闷不畅,急躁易怒,四肢不温,月经提前或一月两次。色紫,有瘀块、量多。经期乳房及小腹有胀痛感。西医诊断为膈肌痉挛,兼肋间神经痛,用镇痛和镇静药均罔效。曾服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加减,均无显效,拖延数月不愈。常常坐而哭泣。诊见情志抑郁,面红,呃声洪亮而频发,腹平软,肝脾不大,腹部及肋间无异常。舌红苔黄,脉弦稍数。证属肝郁化热,蕴伏血分,热迫血行,故月经先期而来。热邪内陷,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四肢,故四肢不温。肝气逆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肝气郁...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呃逆
  • 治中老年慢性肠炎之久泻方

    治中老年慢性肠炎之久泻方

      中老年慢性肠炎之久泻,多表现为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大便稀溏,不思饮食,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甚者脱肛、晕厥等。笔者跟随甘肃中医学院王道坤教授学习时,在其指导下对中老年慢性肠炎的治疗进行总结,得出有效方剂,即以干姜10克,炒白术30克,人参(另煎)12克,附子(先煎)12克,吴茱萸6克,葛根12克,高良姜9克,肉豆蔻(去油)12克,肉桂6克,天台乌药12克,蒲公英12克,枳壳12克,藿香30克为主方,并以生姜大枣为引。日1剂,水煎服,或用本方剂1~2剂粉细为末,于餐前温水冲服,效果...

  • 治失眠拟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

    治失眠拟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

      江某,女,40岁,小学教师。2004年5月28日初诊。失眠时轻时重已历年余,多则每夜能寐三、四个小时,少则二、三个小时。经常头晕、神倦、心悸心慌,时而微烦,急躁易怒,纳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质正红、无苔,脉细弦。曾服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剂,未能好转,遂延余诊治。余据脉证,先后选用生脉散、天王补心丹、归脾汤、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汤等方剂,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远志、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镇肝药,均已遍尝。起初半年用药后有好转,每夜能睡五、六小时;但停药后,则失眠又作,后服药亦无多大好转。最后,越服药越难...

  • 春夏之交的中医养生原则

    春夏之交的中医养生原则

    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阳气遇到自然界骤升的阳气,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饮食上以清淡养肝为主,平时多到户外活动助身体阳气升发。 饮食以清积热为主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可适食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糯米团饼等不易消化的食品。还要多吃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等蔬菜,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不足。 饮食要清淡戒辛热: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外,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和绿茶等,以清除体内过大的火气。不宜吃羊...

  • 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方

    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方

    处方:元参20克,白蒺藜、钩藤、 菊花、茺蔚子、怀牛膝、白芍各15克, 炙龟版、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川 芎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主冶:肝阳上亢之高血压。韦 琴...

  • 告别不眠之夜

    告别不眠之夜

    63岁的赵挥勤教授因患神经衰弱失眠症二十余年,每晚入睡难,早醒、多梦,有时整夜不能入睡,服用安定片才能稍微入眠。“几十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天天吃安定,从数天一粒到一天数粒,逐渐增大药量,每天大脑昏昏沉沉,不清醒,困乏无力,有时走路都不稳,脾气也越来越急躁易怒。因睡眠不足,导致精神不振、心慌、耳鸣、吃饭不香、记忆力及理解力大幅度下降,心情抑郁,感到十分痛苦。吴锡强主任医师采用冰片耳压加头针治疗一个疗程(10天)约三周,病情大有好转,入睡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每晚已能睡上5个小时左右,又经过两...

    精品偏方 2024-03-08 10 0 不眠
  • 郁证之疾 拟越鞠丸合温胆法治之

    郁证之疾 拟越鞠丸合温胆法治之

    病案:黄某,男,30岁。 人身之要,贵在气血和调,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患者舌淡黯,苔薄黄腻,脉濡,痰湿郁热之症迭呈。此郁证之疾,拟越鞠丸合温胆法治之。唯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尤须怡情悦怀,始补药力之不逮。 药用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橘皮10克、藿香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炒山栀10克、川芎10克、神曲10克、石菖蒲5克、郁金10克、甘草3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