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第5页
-
甲沟炎又称沿爪疔 行之有效的外敷疗法
甲沟炎又称沿爪疔,是因局 部轻微损伤引起指甲周围组织 的化脓性感染。开始指甲的一侧 或甲根部红肿、剧烈疼痛,以后 逐渐化脓,形成甲下脓肿,破溃 后常因排脓不畅而成慢性炎症。 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中医 外敷疗法,供选用。 仙人掌膏:取新鲜仙人掌 45克,除刺后捣为糊状,加入食 盐2~3克、正红花油6~8滴,调 匀盛于容器中备用(当日使用当 日配制)洽疗时取仙人掌膏适 量,外敷于患处,并以纱布包扎,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夏季可 增加换药1次。一般患者经治疗 1~2日后红肿消退,疼痛减轻, 3~4。日后炎症消失而获...
-
温通之法治疗头部银屑病
头部银屑病内服中药不容易见效,这在中医皮科界是共识。 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吴茱萸汤的作用机理,并且推测其可以用于治疗头部银屑病属寒者,验之临床,收效满意。 《伤寒论》243条讲:食后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提示吴茱萸汤的作用部位不在上焦、而在中下。309条讲: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提示吴茱萸汤的作用为温,所治为寒性病变。377条讲: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提示吴茱萸汤可以治疗在上、如巅顶部位的疾病。综合这3条...
-
荨麻疹 通络法指导“针药并用”治之
通络法在慢性荨麻疹诊治中的运用研究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仅包 含了络脉生理病理及其病证, 而且创造了调络治病的特 殊方法, 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而通络法则是在络 脉理论的指导产生的。由于络脉中的气血津液痹阻不 通是络脉病证的共同病机, 所以 “ 通络” 是治疗络脉病证 的总原则。笔者就络病学说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关系 及运用通络法指导慢性荨麻疹的诊治进行论述。 1 络病学的起源与发展 络病学说起源于 《黄帝内经》 , 后者不仅首次提出 “络&rdqu...
-
火热之邪皮肤病 清热凉血泻火法
用于火热之邪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表现有口干,唇燥,发热,烦躁,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大而数。临床上表现有皮肤红斑,灼热,出血斑、血疱等,甚至有皮肤红肿热疼,常见于急性湿疹及皮炎类疾患,过敏性紫癜、出血性红斑、大疱性皮肤病、药疹、剥脱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用药物有生石膏、生玳瑁、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赤芍、地骨皮、大青叶及牛黄散、紫雪散、羚羊角粉或犀角粉等。 01 肝胆湿热,热重于湿者 临床常用代表...
-
中 医 外 治 难 言 之 痒
肛门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局部瘙痒症 和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男女老 少均易发生,尤其以20~40岁安静少动的 人多发。痔疮、肛裂、肛瘘、脱肛、肛乳 头肥大、阴道炎、尿道炎、蛲虫病等病, 均可因炎症刺激,使得分泌物增加,从而 引起肛门瘙痒。 中医对本病采用辨证论治,在临床上 常采用一些中医外治法、单验方。 1.皮肤湿润者,可用枯矾粉干撒患 处,每日3次。 2.皮肤干燥者,可用黄连膏或青黛膏 (两膏药店均有售)外敷,每日3次。 3.肛门局部外搽痱子粉,早晚各 1次。。 4.黄柏30克,百部30克,煎水热敷...
-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之脉案
该患者前曾因下肢疼痛、行走不便来诊,就诊期间出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月后疱疹结痂,再来门诊就诊。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在发病72小时内及时治疗,疼痛程度会明显减轻,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概率也会大幅下降。兹摘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之脉案。 何某,女,73岁。2013年4月2日初诊。 患者主诉带状疱疹一月余,已结痂,现遗留疼痛。大便干。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全瓜蒌60克,红花15克,清半夏15克,忍冬藤60克,黄柏10克,生甘草10克。7剂,水煎服。 按 病位在...
-
健康之路视频和笔记20160507 徐陆周介绍什么是盗汗
本页提供2016年5月7日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徐陆周。主题是《出汗背后(下)》。主要介绍什么是盗汗,睡着出汗提示身体有什么问题,睡觉出汗可用哪种药材缓解,西洋参的由来,中医认为儿童经常盗汗的原因,小孩盗汗怎么办,等相关内容。中医中药秘方网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徐陆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中医师。 盗汗就是偷偷出汗的意思,盗汗往往是夜间出汗,就像盗贼一样。盗汗的特点是睡觉的时候出汗,清醒是又停止了。 睡着出汗提示身体有...
-
儿科推拿典籍之理论 临床经验
作者:业师单养和,江苏武进芙蓉圩人。父镇安,擅长小儿推拿,吾师承家学,尽得其传。悬壶沪上后,与江阴名医朱少鸿先生相互切磋,穷究义理,造诣益深。求诊者踵相接,名著一时。其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精于望诊,对面、舌之观察,有精湛心得;处方用药,以轻灵、辛凉见长,并自制多种有效丸散;对小儿推拿,手技熟练,颇多独到之处。曾著《单氏尊传》四卷,既集历代儿科典籍之理论,并将临床经验参与其间,但未及付梓而存稿毁于兵燹,殊为可惜。茲就个人记忆所及,简介于下。 如何能使推拿起到一定的效果? 业师单养和说: 1.医者...
-
小儿推拿 古已有之 重在手法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提倡通过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让中医在基层遍地开花,造福民众。而小儿推拿就具备了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简、便、效、廉,笔者觉得应作为中医适宜技术的一个项目大力推广。 小儿推拿,古已有之,可此方式在北方较流行,南方比较少见,其实很多患有腹泻、发热或者腹泻、便秘等常见病的小朋友,采用小儿推拿再结合食疗的话,往往效果很好。很多病例都可达到推拿一次效,二次愈的奇效。而且小儿服药较难配合,治疗小儿疾病,推拿就更...
-
儿童多动症之根本在肾虚 枢纽在肝旺
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思路探讨 儿童多动症, 西医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是儿科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 注意广度缩小, 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 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1]。西医常用盐酸哌甲酯治疗本病, 起效快、效果满意, 但该药禁用于6岁以下儿童[2], 且该药的不良反应也制约了临床的使用。近年来, 随着中医药在儿童多动症领域研究...
-
营卫失和之偏汗 阴虚阳亢之自汗 阴虚火旺之盗汗 心阴气虚之自汗
营卫失和之偏汗 左某,男,58岁,农民,1979年8月6日初诊。患者左半身汗多、发热,右半身无汗、发凉2月余,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用西药谷维素及维生素制剂未效。症见:左半身出汗偏多,润湿不已,甚则淋漓,右半身不出汗,发凉并感畏寒,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肢体乏力,懒于行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弱。辨证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试以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为治。方用: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7枚。服方5剂,左半身出汗偏多即止,右半身汗出恢复正常,左右体表温度如常人,精神亦爽。...
-
口疮反复不愈治疗理气行瘀之法
关某,女,45岁,2017年5月初诊。患者自诉患口疮反复不愈已3年余。多方求医诊治,服中西药无数,效果未显,发作日趋严重。现舌体口疮遍发于口内颊黏膜及舌体,形如黄豆或粟粒大小,触之痛甚。舌质暗有瘀斑,脉细弱。患者自诉,脾胃不健,常有腹泻,甚则完谷不化。月经延后,常伴痛经,体型消瘦,面白光无华,头目眩晕。 此案为脾肾阳虚。治疗使用健脾温肾,固本调冲,理气行瘀之法。 处方一 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克,焦术18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半夏6克,煨肉蔻6克,煨柯子6克,神曲9克,焦山楂9克,木香6克,...
-
小儿厌食 拟滋脾生津益胃之法
脾胃阴虚.濡润不利证见口干喜 饮,不欲进食,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手足 心热,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病机 为小儿偏食辛燥零食,或长期喂养高蛋 白、高热量高营养食品,化热为燥,灼伤 脾胃阴液,导致脾胃阴虚,胃失濡运,胃 不纳降而成。治宜滋脾和胃,养阴生津。 方用增液益脾汤:太子参10克,山药12 克,玉竹、山楂8克,石斛、乌梅、白芍、粳 米各6克,麦冬5克,甘草3克。方中太 子参、山药益气健脾;石斛、玉竹、麦冬养 胃生津;乌梅、山楂、白芍、甘草酸甘化 阴,滋而不腻,有助生津养胃之效,配粳米 顾护胃气,全方共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