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
-
治心脏病早搏房颤方
1.治心律失常方:太子参30克,川芎、赤芍、麦冬各15克,丹皮、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 2.治早搏方:生地、鹿衔草、生龙骨、生山楂各30克,党参、丹参、玉竹、仙鹤草各15克,灵芝10克。先煎生龙骨半小时,再加其他药共煎,分2~3次服用,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种早搏。 3.治房颤方: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首乌藤、鸡血藤各24克,合欢皮、柏子仁、炙百合各20克,紫石英(先煎)、紫贝齿、当归各18克,炒枣仁、远志各12克,丹参15克,琥珀末(分次...
-
心房颤动 治心悸方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专家提醒,目前房颤已成心血管流行病,40岁及以上人群终身罹患房颤的风险为四分之一。 房颤的初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常规心脏体检或其他医疗检查时才被发现。如果突然出现心悸、眩晕和晕厥、呼吸困难等房颤的典型症状,需尽快到医院排查。 目前,我国房颤患者人数已达数百万,很多人因不了解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延误诊断治疗或者随意停药,专家提醒,有效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r 房颤相关中风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患者一定要到医院及时诊治,谨遵医嘱,坚持用药。 韦晓月 治心悸方 处...
-
化痰祛浊治冠心病心房颤动
汤某,男,58岁,患者自述心 悸伴胸闷50多天,每次劳动则心 悸加重,休息稍减,伴有头晕,面色 晦暗,体形肥胖,舌质暗红,舌边有 瘀点,舌苔黄腻,脉弦细结。心电图 显示:心房颤动,心动过速。西医诊 断为冠心病,心房颤动。经西医治 疗效果不佳而求治于中医。笔者细 辩其证属痰浊痹阻。治宜化痰祛 浊,活血化瘀。方用温胆汤合失笑 散加减:茯苓15克,半夏10克,郁 金10克,五灵脂10克,陈皮9克, 竹茹9克,枳壳9克,蒲黄9克,石 菖蒲9克,炙甘草9克。水煎3次, 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每日 l剂。 二诊:服药3剂...
-
心悸之房颤辨治方论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 一。 中医将其归为心悸, 其发生与感受环境影响之外 因与饮食、 情志、 药物等内伤有关, 有气血阴阳之虚 和痰饮风毒之实的病机特点, 并与心神相关。 中医治 疗房颤在缓解心慌症状方面优势明显。 本文挖掘古 籍方书, 结合临证实践, 参考心悸中医诊疗指南评价 研究及相关数据挖掘的结果 [1-2] , 甄选方理深厚且临 床行之有效的古方, 根据治法进行归纳, 并从方源、 方解、 临证应用方面进行阐述。 治心调营卫 1. 温阳化饮, 潜镇安神 《伤寒明理论》云: &ldq...
-
房颤心慌 快速心律失常 治则药用方
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房颤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长期存在,会成为卒中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潜在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因此,房颤的治疗是目前在心律失常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岐黄学者张军平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军平临证强调辨证论治,顺应自然,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防病治病,不能一成不变,应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
老年房颤患者须防脑卒中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表现为脉搏跳动极不规律。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其中有70%的患者都是65—85岁之间的老年人。老年人之所以成为房颤的高发人群,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脏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这些都可以成为引发房颤的诱因。 房颤可以引发心慌、头晕、气短等症状,或者加重原有的心脏病,但它最大的危害还是容易引发脑卒中。房颤患者的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运行到脑部,很容易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导致脑卒中,其几率大约是心律正常...
-
房颤患者如何用药
房颤可见于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而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房颤,并可引起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极大地威胁着患者健康。房颤患者的用药以控制心室率、转复心律和抗凝治疗为主,缓解之后应预防复发。以下为治疗房颤的常用药物。 胺碘酮+肠溶阿司匹林 胺碘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降低心脏节律,减慢心律在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因而能转复房颤律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即具有转复作用。另外对已经转为正常心律的患者,长期口服胺碘酮还可以预防房颤复发。体内血小板主要作用是止血,当动脉发生硬化或受到损伤后,血小板会首先在局部聚集并形成不稳定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