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72页

气 第72页

  •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方由炙黄芪15克,人参、土炒白术各12 克,当归9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柴胡、升麻各3克组成。用时,加水适量,文火缓解,取汁分3次服。 上方之制,其旨本于《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因为东垣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气伤则中气不升,或反而下陷。中气亏损,营血亦弱,遂生火热。“火与元气不两位”,“元气盛则火自灭”。应补益脾胃之气,并升举下陷之气。故东...

  • 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

    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上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危重急症,皆属邪气极盛,或正气甚虚。”桃核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在临床中,多种原因引起突然急性发作的呼吸喘促,呼吸不相接续,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或至喘脱;症见面青唇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的病证,其病情极为凶险,皆为内科急危重症。  ...

  • 《金匮》肾气丸辨治有奇效

    《金匮》肾气丸辨治有奇效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功效为温补肾阳。唐代王冰谓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以凡属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虚劳、腰痛、水肿、消渴以及老人喘咳等都可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为主药,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助。大凡水火不济,阴阳两虚,阳虚不能摄阴者,取肾气丸以调和阴阳,从阴中温养其阳,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矣”。用肾气丸辨治以下疾病,确有奇效。 一、虚劳。劳伤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气化,致使小便不利,用肾气丸收纳。肾气为主。...

  • 成肇仁治胸中大气下陷验案

    成肇仁治胸中大气下陷验案

      成肇仁,男,1944年生,四川省巴中市人。196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于1982年在该院取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治急性病有胆有识,治慢性病有方有守,对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造诣尤深。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今择成师治胸中大气下陷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徐某,女,32岁。2012年8月3日初诊。   患者自述因气短、心悸两月,曾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友人建议寻求中医治疗。现仍气短(以吸气较易...

  • 益气疏肝汤 高血压服钩藤

    益气疏肝汤 高血压服钩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

  •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1979年5月,余诊治一女性患者。患者述其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肢体软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少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为中气不足。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此方连服10剂,病情时有好转,但总不能痊愈。余欲改方另用,即与家父商讨。家父观方刻许,提笔作处方修改:只动二味药剂量,即改升麻2克,柴胡3克,嘱患者连续服用3~5剂。患者服药...

  • 藿香正气 我国医学的千古良方

    藿香正气 我国医学的千古良方

      入夏,许多人都经常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或饱胀,有些还伴有嗳气、呕吐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做过腹部超声、胃镜、血常规化验等等检查,却被告知没有异常。这时难免会感到奇怪:我这么难受,为什么就是查不出原因呢?   其实,令这些“健康人”烦恼的疾病,正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FD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上腹胀气、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等。FD的发病原因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阐明,通常认为与胃动力下降、胃及十二指肠内脏神经过于敏感以及精神心理...

  • 补肝第一名方,舒肝气第一名方

    补肝第一名方,舒肝气第一名方

    说到逍遥丸,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神方,只要听说谁肝气不舒了,就来瓶逍遥丸舒舒肝气,开心一下。但是丹田爷爷觉得,这个逍遥丸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神药,从它的配伍来看: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方向也比较单一,就是有邪气或者情绪影响,阻挠了肝气抒发,导致的肝郁脾虚问题,一般就是心情不好、两肋胀痛、一生气就食欲不好这种情况。 好在是方向单一,也意味着药简力专!对症的就特别受用。 但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肝郁久了、脾胃虚弱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慢性问题,比如:肝血肝气不足、肾精肾血也不足,...

  • 承气汤类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承气汤类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本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方剂演变以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进而在疾病方面也相互影响。对于肺系或肠系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多采用肺肠同治之法。同时,受到《伤寒论》中诸承气汤的启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诸多承气汤类方。其中尤以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宣白承气汤为首,是肺肠脏腑合治的代表方。凡证...

  • 李氏清暑益气汤析义与应用

    李氏清暑益气汤析义与应用

    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清暑益气汤,为治疗“长夏湿热胃困尤甚”“暑伤胃气”的方剂。全面理解该方的组方思路可以认识暑证治病特点、李东垣脾胃病学说。临床上,李氏清暑益气汤不但可以治疗夏日阳暑证,还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内科杂病的治疗。 方剂出处 李氏清暑益气汤由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炙甘草、黄柏、当归、麦冬、青皮、葛根、五味子组成,针对“长夏湿热胃困尤甚”“暑伤胃气”,组方思路受《黄帝内经》...

  • 应用运气方紫菀汤治验两则

    应用运气方紫菀汤治验两则

    病案1 王某,女,79岁。于2015年7月24日初诊。 病史:3月前因穿衣用力不当,右肩部出现“嘎巴”声,同时疼痛难忍。X线片显示右肩胛部软组织及骨质结构未见异常。当时给服止痛剂,绷带挂臂,减少局部活动等对症处理,急性疼痛缓解但至今未能痊愈。刻下右背肩胛酸痛,夜间影响入睡,右上臂晨起僵硬,肿胀月余,身倦乏力,咳嗽少痰(有慢性咳喘史),食欲、睡眠尚可,大便偏干。舌尖边红苔白,脉细数滑。 方药:紫菀12克,杏仁12克,生晒参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2克,桑白皮1...

  •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临床分型应用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临床分型应用

    金匮肾气丸原方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状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以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君药;地黄、山茱萸、山药补阴摄阳并防桂附之辛燥伤阴为臣药;茯苓、泽泻、丹皮利湿泻火祛肾浊为佐使。诸药相配,寒热并用,水火互济,阴阳兼补,一开一合,不温不燥,共奏温补肾阳之功效,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故仲景先师云:“虚劳腹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

  • 固气汤方 加减运用于临床举二案书之

    固气汤方 加减运用于临床举二案书之

    “固气汤”源于《傅青主女科》,为明末清初医家傅青主先生治疗因元气不足、气虚血弱,而致崩漏的验方。余以此加减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特试举二案书之,以享同道。 固气汤方:人参一两,白术五钱,熟地五钱,当归三钱,茯苓二钱,甘草一钱,杜仲三钱,山萸肉二钱,远志一钱,五味子十粒,水煎服。 案一 患者李某,女27岁,已婚。月经点滴不净20余日,腰酸、乏力、小腹微冷,舌淡苔薄,脉细滑。证因元气不足而至,治宜调补气血以养元气,兼以温经止血。 处方:...

  • 补气升阳法治疗甲状腺疾病探析

    补气升阳法治疗甲状腺疾病探析

    甲状腺疾病包括了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大类疾 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 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 简称甲减) 、 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和甲 状腺癌等, 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由于遗传、 感染和 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今疾病谱已经发生了突出 变化, 甲状腺类疾病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显得尤 为突出和重要。然而, 因为甲状腺疾病涉及的临床范 围非常广泛, 所引起的临床问题又极其复杂多样, 虽然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多样, 但中医药在甲状腺疾病的治 疗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尤以补气升阳的经...

  • 藿香正气水归于酊剂

    藿香正气水归于酊剂

    藿香正气水中含有如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藿香等十几味中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等效果,关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造成的的如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吐逆泄泻等症,以及胃肠型伤风、夏日中暑等见上述症状者都具有很好的效果,现在藿香正气水已经成为人们夏日常备的药物。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合适服用藿香正气水,这是由于藿香正气水归于酊剂,它不是以水为溶剂,而是选用必定浓度的酒精溶解。所以,关于喝酒过敏或是涂改酒精消毒时皮肤泛红者尽可能不要服用藿香正气水。若服用了就可能会发作过敏反响,呈现...

  •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关于其病机特点,原书没有记载,后世医家称之为“水蓄膀胱”,如清·吴谦《医宗金鉴》云:“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清代徐大椿《伤寒类方》云:“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然而观仲景全书,五苓散证共出现10条,在上可见“吐涎沫而癫眩”,在中可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心下痞满”,在下可见“小便不...

  • 三承气汤再认识

    三承气汤再认识

    •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 •“三承气汤”并非阳明腑实专用方,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对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三方,笔者略有管见,兹简陈如下。...

  • 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 治重度气郁方

    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 治重度气郁方

    陈某,男,44岁,1987年5月18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 患者主诉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三月余。该患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从2月8日发病,自感受凉及饮食不当后,引起腹部膨胀著,顶撑得两胁痛,左下腹时起包块难受,饮食日减,先后在乌市八大医院诊治,均未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经三个多月中西医治疗,病情反越来越重,全身越来越无力,身体越来越瘦。从发病后一直不能上班。由其姐搀扶到余处诊治。 患者面青黄无华,身体衰弱,消瘦明显,精神抑郁,焦虑不安,胸闷气短,畏寒怕冷着衣厚,口干渴,不断想喝水...

  • 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

    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

    补中益气汤源自元代名医李杲《脾胃论》,是临床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笔者近年来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窦 道 张某,男,70岁。农民。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7月患急性阑尾炎,未及时治疗而穿孔,在当地卫生院手术治疗后,局部感染,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住院1月余,遗留窦道而出院。后又以多方治疗,服用中西药无数,迁延5月余。来院就诊,右侧小腹部窦道,周围皮肤糜烂,色微红,隐痛,脓液稀薄,并见精神不振,头晕、声低懒言,体...

  • 抑气异香四神散

    抑气异香四神散

    方源明代《证治准绳》。 处方香附240克,乌药12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药为研为粗粉。每日取15克,加生姜3 片,大枣l枚,或用青葱3根同煎,分3次服用。 功效主治调气和阳。主治妇人、室女(未婚女子) 情志忧郁,血气不调,以及妇人胎前、产后肝郁气血失 和诸症。 方解方中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乃血中之气药,主一切气,利三焦,解六郁;乌药辛温香 窜。上入肺,中入脾,下通肾与膀胱,可疏胸腹邪逆之 气;炙甘草益气和中;姜、枣同用温中健脾,鼓舞气血生 化;青葱通阳以和脉。全方调气和阳通脉,故可用于一...

  • 突发胸胁剧痛 温寒化饮行气方

    突发胸胁剧痛 温寒化饮行气方

    某女,42岁,突发胸胁剧痛1周。 患者于1周前因剖腹产后出现胸胁剧痛,转侧不利,活动及咳嗽时加剧,不能平卧,形寒肢冷,舌淡白,苔白,脉弦紧。查胸椎MRI未见异常,胸片: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胸腔积液。患者为高龄产妇,患者不同意抗生素治疗及西药止痛治疗。沈老认为中医辨为支饮,辨证为寒饮攻撑胸胁。治疗上,温寒化饮,行气止痛,拟制附子15g,细辛6g,麻黄10g,葶苈子10g,大枣20g,干姜20g,玄胡萦10g治疗本病,外用灸法,灸太阳经及督脉。经治疗1周后,患者胸胁痛明显减轻,形寒肢冷消失,可以自如...

  • 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

    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婷   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典名方。其方名取御风屏障,珍贵如玉之意,说明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防御外邪的作用。《世医得效方》《医方类聚》及《丹溪心法》均有记载该方。该方用药精简,由防风、黄芪、白术三味药组成。组方原则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有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之助,祛邪不伤正,白术培土以宁风,风邪去而不复来。多年来卢永兵在临床上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获得显著疗效,现举案于下。   过敏性鼻炎   患者黄某,男,...

  • 基于“阳为气、阴为味”探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特点

    基于“阳为气、阴为味”探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水为阴,火为 阳,阳为气,阴为味。 ”此处 “气”与 “味”皆是 用于描述物的自然属性 。《类经》就 “气味”的特 性解释了气味分属阴阳的原因,曰 “气无形而升, 故为阳; 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 也。 ”药食之 “气”与 “味”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 列的转化为人体所用,关于其在人体内的转化特...

  • 温热邪气耗伤肝血肾精 二甲复脉汤

    温热邪气耗伤肝血肾精 二甲复脉汤

    【 亡阴脱液 】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皮肤干皱,唇焦,舌痿,目陷睛迷,齿燥色如枯骨,齿上积垢,或呃逆声微,两颧红赤,手足蠕动,甚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神昏嗜睡,四肢厥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或点滴不出,舌质绛无苔,脉细促或微细欲绝。 病机分析 本证是温热邪气耗伤肝血肾精,导致真阴大亏,周身津枯液涸,而成亡阴脱液之危重证候。津枯液涸,肌肤失于濡养,故形体消瘦,皮肤干皱,唇焦。肝开窍于目,肾精上注瞳仁,肝血肾精大亏,目失滋荣,故目眶塌陷,目睛迷离,甚则瞳孔散大。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

  • 疲倦乏力容易疲劳 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

    疲倦乏力容易疲劳 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

    赵某,女,29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疲倦乏力三个月。现容易疲劳,常四肢乏力,浑身困倦,肩部酸痛,口腔溃疡,舌淡苔白,脉弱。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患者疲乏乃因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炒龟板15克,黄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 两张药方:快活无忧散 和气汤

    两张药方:快活无忧散 和气汤

    □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明朝铁脚道人,写了一本书,书名为《霞外杂组》,书中有两张药方流传至今,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张药方是:快活无忧散 药物:除烦恼,断妄想。 制法:上二味各等分,研为极细末,用清静汤送下。此方不寒不热,不苦不辛,可自我求之,自我得之。 服法:凡用此药,先要洒扫一静室,窗棂虚朗,前列小槛,栽花种竹,贮水养鱼,室中设一几一榻一蒲团,每日跏趺(佛教徒的一种坐法,即盘腿而坐,脚背放在大腿上)静坐,瞑目调息,将前药服之三炷香之久,任意所适,或散步空庭,...

  • 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诠释

    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诠释

    归脾汤原载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方中不含当归、远志,至明代薛己为加强养血宁神之效将此二味补入。全方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生姜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益气。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诸多血证,临床可见体倦食少、面色萎黄、盗汗虚热,舌脉可见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无力等。 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中运用归脾汤治疗的各类病证做一总结,以便更加清晰地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

  • 治验谈谈大柴胡汤的运气证治认识

    治验谈谈大柴胡汤的运气证治认识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的名方之一,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现在多阐述本方为“少阳枢机晦气,胆腑郁热过甚”“少阳未解,内有里实”的证治。笔者近期按照五运六气思想,依据“六经欲解时”理论,运用本方医治许多始用常法无效的事例取得了显着作用。现结合治验谈谈本方的命运证治认识。 大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张仲景原文中共有四条涉及本方。《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

  • 藿香正气水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水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水可谓家喻户晓,它不仅是每个家庭药箱里的“常客”,且是旅行、出差、郊游的必带品。中暑了,来一支藿香正气水;肚子痛,来一支藿香正气水;上吐下泻来一支藿香正气水;晕车,涂一点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使用如此之广泛,是不是老少皆宜?使用过程中有没有禁忌? 藿香正气水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陈皮、姜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甘草浸膏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急危重症是一种紧迫、濒危的病症,需求及时的医学处理,否则可对患者身体重度损害或导致逝世。因为病况的紧迫性,西医“马到成功”的医治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选用以及开展,然后被称为“慢郎中”“治未病”的中医医治急危重症的办法作为一种辅佐办法受到忽视。但中医在医治急危重症方面历史悠久,经历丰富,其间《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的医治急危重症的丹方。在《伤寒论》很多丹方中,以承气汤为现代运用医治实证的急危重症较广泛。承气汤最早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其间有大承气汤、...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