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第71页
-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
-
水肿症可用肾气丸治疗
肾阳不足,脾阳虚惫,寒湿之邪上侵,肾阳虚衰,引起水肿之症。 病例:王某,男,57岁。头面、四肢浮肿15天。头面、四肢浮肿,小腹有麻木感,两足萎缩无力,舌胖嫩,脉沉缓。处方:茯苓12克,熟地、山药、山萸肉、车前子.、泽泻、牛膝、附子各 9克,丹皮、肉桂各6克,炮姜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16剂,诸症均瘥。 按:肾脉起于足而人腹,肾阳虚衰,外湿内停,以致头面部及四肢浮肿。治当肾气丸温肾阳而逐寒湿之邪。肾阳振奋,浮肿也随之而退。 以上则病例,虽消渴为小便较多,而虚劳、痰饮、浮肿均见小便不利,然而四...
-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饮源自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组成为:黄芩、麦门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人参。发热加柴胡、薄荷煎。经后世许多医家广泛应用至今,笔者导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佩青教授继承国医大师、中医肾病专家张琪教授应用本方的经验,临床常用本方,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主治本方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湿热下注,遗精白浊,妇人带下赤白;肺肾亏虚,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之证。如《本草纲目》:“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
-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有清暑益气汤一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亦有清暑益气汤一方。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的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和主治亦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对暑热仍盛,气津已伤,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少而黄、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因为病症中有暑热仍...
-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在临床上误诊、误治者比比皆是,这与辨证施治不当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易受外感,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数而无力。这种发热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对于这种发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但用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减则疗效大增。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各15克,当归...
-
支气管哮喘(名医方剂:4)
中药处方(一) 【辨证】痰饮喘咳。 【治法】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名】清喘汤。 【组成】炙麻黄9克,细辛9克,射干9克,生石膏24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法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苏礼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
重视气机升降调畅 从调理肝脾入手
薛伯寿上世纪70年代师从中医大家蒲辅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通过统考进入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拜薛老为师,随师侍诊,对薛老灵活运用经方四逆散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深有感悟。 脾胃不调案 刘某,男,41岁,2010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喜食肥甘厚味,近半月来出现脘腹胀满,便干不爽,周身困重,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滑,证属痰湿内阻,脾胃气滞。治宜理气化痰,调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
-
天下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有“天下补气第一名方”之美称。四君子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益气补中、健脾益胃、强心镇静、抗癌降糖、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恢复体力、增强男女性机能的经典名方。适用于脾胃气虚症,症见面色苍白、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自汗、倦怠无力、诸证活动后加重、纳少便溏、四肢软弱,舌淡或有齿痕,脉细弱,易感冒等。四君子汤由人参10克、白术 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等四味中药组成。其中人参归脾、肺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增加心肌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防止...
-
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
霍香正气散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代表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主要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正气散方中包括藿香、紫苏、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等,这些中药材可提取出两大类有效成分: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性有效成分。 目前,临床用量最大的是传统的藿香正气水(酊剂),这种剂型采用浓度高达40%的乙醇溶液作为基质,因其可较好地将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
-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主要体现在解郁作用上。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就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或者是气聚成痰,痰聚成核,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病。又因少阳经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气机不利,易出现人体...
-
补中益气丸有新用
补中益气丸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而引起的头昏自汗、少气懒言、久痢等症。现代则广泛用于虚证疾患,诸如营养不良、贫血等。近年临床报道,该药经中医辨证后治疗下列疾病也有良效。 老年气虚感冒取苏叶3克,捣碎后用沸水浸泡,以该药茶引送服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水丸),每H早、晚各1次。 白细胞减少症 该药配方中党参、白术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白细胞下降有促其回升之效。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 克(水丸),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3~4个疗程,直到血常规检查正常为止。 脱肛该药能增强肠道平滑肌能力,对治疗脱肛以及脏...
-
金匮肾气丸组方有以下几个特点
金匮肾气丸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肾为水火之脏,有调和阴阳之功,阳动则气化,阴静则精生,阴阳协调以化生肾气。金匮肾气丸组方有以下几个特点: 阴阳互根:肾为先天之本,是水火同居之脏,肾中阴阳互相制约,互为依附,互相转化。阴没有阳不能化,同样,阳没有阴不能长。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于肾中阴阳相互维系,因此在补阳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在补阴的基础上补阳,如此便可使阴阳相合,少火生气,阳也不会暴生而成壮火以食气而生后患。 五脏同调:肾藏精气,它所藏的精气乃肾之精气,但它要不...
-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田教授临床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田教授学习,略有心得,浅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