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70页

气 第70页

  • 失音属清阳不升者 方用益气开音汤加减

    失音属清阳不升者 方用益气开音汤加减

    蔡某,女,42岁。1985年5月15日初诊。 一向月经过多;半年来,每逢经后则声音不扬,需十多天后方渐恢复,几经治疗,效果不佳。2个月来,病有加重倾向,有时几乎无法发音,.诊见患者身体枯瘦,眼光暗淡,气短咽干,月经周期约30天,每次行经5天左右,色淡质稀量多,常觉心悸怔忡,难于入眠,小腹空坠,舌谈苔白,脉虚弱。中医辨证:失音(属经后精血亏损而导致气虚,成“金破不鸣”之病),拟用补土益金之法,以达到摄精血,升阳气,固冲任的目的。方用益气开音汤加减主之,药用:党参15g,北芪!5g,白术10g...

  • 心悸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心悸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田某,女,58岁,2023年7月16日就诊。主诉:心慌不适2年,加重3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偶有胸闷、心慌不适,曾多次去医院就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均正常,发作时治疗。3天前出现心慌、胸闷、乏力,较往明显加重,自行口服复方丹参片未见缓解,遂来诊。刻下:心慌,胸闷,乏力不适,动则汗出,口干欲饮,食欲尚可,夜间睡眠欠佳,多梦易醒,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结代。患者在三伏天还穿两件衣服。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26/65mmHg。 诊断:心悸(心阳不足,气阴两虚,心失所养)。...

  • 基于中气升降论探讨痞满的治疗

    基于中气升降论探讨痞满的治疗

    痞满是一种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主要症状表现为自觉脘腹胀满,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胃下垂等疾病均可纳入“痞满”范畴。中医学发展史上最早并无“痞满”这一病名,其名源于《黄帝内经》,称“否”“满”“否满”等。《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其气平,其性顺…...

  • 慢性咽炎(气滞痰凝型)射干咽炎方

    慢性咽炎(气滞痰凝型)射干咽炎方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多次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 组成:射干10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木蝴蝶5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合欢花10克,法半夏10克,厚朴花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功能:理气化痰,...

  • 治慢性支气管炎 痰多色黄

    治慢性支气管炎 痰多色黄

    处方:牛胆1个,黑豆 250克,橘红100克。橘红研极细末与黑豆,放入牛胆内调匀,置通风处吹干,每次履7粒黑豆,早晚各服1次。服完1料为1个疗程。 牛胆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清肝明目,解毒消肿,利胆通肠,清热生津。黑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又名乌豆、黑豆,味甘性平。具补肾养血之功。橘红 化州桔红。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治慢性支气管炎,痰多色黄,胸脘满闷,舌苔黄腻,脉滑而数者。(韦酉林)...

  •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二句方剂歌诀说的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是中医之祖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它是由石膏(打碎)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5克、粳米10克组成。是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面赤、恶热、脉洪大有力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方中石膏能清热除烦,知母能清热生津,甘草、知母能和中养胃、甘润生津、调合药性。故四味组合唯妙唯肖,具有极好的清热泻火的功效。此方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疗效极佳。   关于...

  • 行气化瘀治甲减伴甲状腺肿大

    行气化瘀治甲减伴甲状腺肿大

      组成肉桂10g,鹿角胶15g(烊化),肉苁蓉10g,熟地15g,青皮10g,浙贝母20g,海浮石20g,海藻20g,夏枯草15g,白术15g,茯苓15g,莪术10g,红花10g。   功能温补脾肾,行气化瘀,化痰软坚,散结消瘿。   主治甲减伴甲状腺肿大,症见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身肿,舌淡暗,脉迟缓。   用法除鹿角胶烊化外,余药浸泡半小时后,水煎2次,共取汁400ml,早晚餐后各服200ml。   方解甲减伴甲状腺肿大,属中医学“瘿病”范畴。正气不足,或甲亢过用寒凉...

  •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张某,女,51岁,2011年8月28日就诊。患者前因食道反流性胃炎在笔者老师、名医薛伯寿处就诊,经调治后烧心、呃逆不舒、胃脘痞满不舒等症基本缓解。7天前突感头目眩晕,潮热,两胁胀痛,夜间增多,左耳疼痛,睡眠较差,到某医院检查未见异常,舌偏红,苔根稍腻,脉弦细。治以和解少阳,调气活血,兼以辛开苦降。方以黄芪赤风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合用加潜阳安神之味调理。处方:生黄芪20克,赤芍10克,防风8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浙贝母10克,黄连6克,吴茱萸1克,珍珠母30克(先煎),茯苓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

  • 治抗生素药后证(脾肺气虚)方

    治抗生素药后证(脾肺气虚)方

    处方:党参、糯稻根15克,黄芪25克,白术12 克,甘草6克,当归、防风、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各8克,浮小麦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 功效主治:补脾益肺固表。用于治疗抗生素药后证(指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的异常症状),中医辨证属脾肺气虚型。症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少言懒动,动则气短自汗,胃纳欠佳,口淡乏味,小孩夜眠汗多,日间烦躁,清涕常流,反复感冒,咳嗽难愈,舌淡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或濡缓。 创方者:邵跃斌...

  • 广东名医治抗生素药后证(气阴两伤)方

    广东名医治抗生素药后证(气阴两伤)方

    处方:山药、党参各15克,黄芪25克,麦冬、五味子,山茱萸各12克,陈皮、竹茹各10克,大枣6 枚,甘草6克,龙骨、牡蛎各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 功效主治:气阴双补。用于治疗抗生素药后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伤型。症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口干咽燥或咳嗽气短,自觉身热(部分病人有低热) 或手足心热,夜眠不安,胃纳不振或呃逆嗳气,便结尿少,小孩可见纳呆烦躁多饮,皮肤或眼鼻干涩,舌淡红无苔,脉细数。 创方者:邵跃斌...

  • 藿香正气治风热型感冒 治寒湿

    藿香正气治风热型感冒 治寒湿

      藿香正气类药物有4种剂型:   藿香正气丸:为浓缩剂型,易吞咽、服用量小。   藿香正气水:服用方便、携带容易。   藿香正气胶囊:具有药味淡的特点,对胃肠道刺激作用轻。   藿香正气片:传统剂型,药力均匀,剂量易掌握。      生活实例      7月,天气十分炎热,在某银行工作的汪小姐自觉身体不适,发热、头痛,口干咽痛。她想,可能是感冒了,就找出家中的藿香正气胶囊,按说明书服用。第3天早晨,汪小姐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出现咯黄稠痰。汪小姐很疑惑:“这藿香正气胶囊不是治疗夏季感...

  • 补中益气丸几个治病新用法

    补中益气丸几个治病新用法

    补中益气丸是著名中成药,原方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传统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近日,临床上又报道了几个治病新用法。 1.治内伤发热:本证所指主要是气虚发热和阳虚发热。其特点是:时热时止,日重夜轻,手心热、手背不热,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食少乏味,脉大无力,无器质性改变。可用本药,每日 1-2次,每次6~9克。 2.治呼吸困难:此种呼吸困难是指中气虚弱所致的“气少不足以息”,往往走路快些、说话多些、上二三层楼就感到 “气不够...

  • 肾气丸加减治愈疑难病(上)

    肾气丸加减治愈疑难病(上)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组方:生地24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克,桂枝、炮附子各3克。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主治:肾阴阳两虚证。用法:中成药肾气丸药店有售,温开水送服。用方指征:腰膝冷痛,四肢发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消渴,咳嗽喘促,脉细弱。下面介绍几则肾气丸的临床新用,供大家参考。 1.房事后小腹痛:王某,男,34岁,每行房事后即感小腹冷痛,喜温按,约1 小时后缓解,腰酸膝软。查: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寒滞经脉。治宜...

  • 升降散主治伏气温病

    升降散主治伏气温病

      升降散方原为治疗温疫之方,在《二分晰义》中治疗灾后之疫病。杨栗山也取用其治疗温疫:“乙亥、丙子、丁丑,吾邑连歉,温气盛行,死者枕藉。予用此散,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得愈者十数人,余无算。更将此方传施亲友,贴示集市,全活甚众。”   但读《伤寒温疫条辨》可知,杨栗山笔下的温疫主要是指伏气温病,全书主要在论述伤寒与伏气温病的不同。由升降散加减出的治温十四方,更多地是在论述对伏气温病的治疗。升降散原方大黄量独重,也许原方君药即为大黄,用治温疫。经杨栗山加减出治温十四方,大部分方中大黄用量较...

  • 成肇仁气滞血瘀胸痛案

    成肇仁气滞血瘀胸痛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诚如王清任所云:“隔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医林改错》)。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从医执教40余年,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临证善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现择其验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气滞血瘀胸痛案   骆某,女,21岁。2011年12月4日来诊,诉双胸...

  • 补中益气丸 治病新功用

    补中益气丸 治病新功用

    传统上,补中益气丸是治疗脾胃病的良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补中益气丸还具有下列新功用。 【处方】 炙黄芪 200g 党参 60g 炙甘草 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 60g 升麻 60g 柴胡 60g 陈皮 6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治体位性低血...

  • 藿香正气水的新用

    藿香正气水的新用

    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十分常用的一种中成药。盛夏季节,出现恶寒发热、四肢倦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症,选用霍香正气水有善良好的效果。随着临床上对藿香正气水应用的不断深入,发现它有更为广泛的用途。 治疖肿、痱子: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痱子为体内郁结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紫苏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外用涂抹能散郁除湿、通畅毛孔排汗,治疗疖肿、痱子久治难愈者。治痔疮: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成50倍,一日多次外涂患处,在痔疮发作期间有消炎止痛、治愈创伤、促进萎缩的作用。治夏季皮炎:夏...

  •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来源: 《温热经纬》。 处方: 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竹叶、荷梗、知母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西瓜青皮)30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乙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 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

  • 大承气汤为临证常用之方

    大承气汤为临证常用之方

      清代医家郑钦安以其独特的医学理论独步医林,成“火神派”开山鼻祖。人皆知郑氏善用附子,可谓识附子、懂四逆汤者,不知郑氏也善用大黄,也是识大黄、懂大承气汤者。郑氏在《医理真传》中指出:“观仲景于三阴阴极之症,专以四逆汤之附子,挽先天欲绝之真火,又以干姜之辛热助之,即能回生起死……于三阳阳极之症,专以大承气汤之大黄,以救先天欲亡之真阴,又以芒硝之寒咸助之,即能起死回生……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

  • 中医奔豚气 温中散寒治之

    中医奔豚气 温中散寒治之

      胡某,女,45岁。2008年2月15日初诊。自述近一周来时常出现小腹部有一股气上冲至心胸,其状如豚之奔跑。每日发作7~8次,苦不堪言。刻诊:气上冲心发作刚过,仍有心烦不宁感,遂即作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有胃病3年余,平素常感上腹部痞满不适,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每当脘腹受凉或进食寒凉食物后,上述症状即加重,出现胃脘疼痛,同时小腹部会频频有一股气上冲心胸,搅得心烦不宁。近来就因脘腹受凉而引发。年初曾查胃镜示:慢性表浅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弦...

  •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一、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 金匮肾气丸可调理更年期综合征

    金匮肾气丸可调理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随着更年期的到来,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步下降,主要表现为:体倦乏力、烦躁不安、胃纳功能差、视力昏花、听力下降或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尿频少而急、性欲减退、妇女绝经。 要想平安地度过更年期,除参加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平和外,适当服用一些药物也能帮助改善更年期症状。 金匮肾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温补肾阳的药物而成,主要成分为熟地、淮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熟地滋肾养阴、填精;山萸肉补肝养血,敛阴涩精;山药补脾肾,益阴固精;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湿,泻肾火;丹皮清肝泻火;附子、...

  • 益气温阳理中丸

    益气温阳理中丸

      理中丸,又名人参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原书中5处涉及此方。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认为理中丸益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温阳药有干姜,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以益气为主,温阳散寒为次。   理中丸既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阳虚证、虚寒胸痹证、虚寒霍乱证的基础方,而主治阳虚出血证、小儿慢惊风为临床扩大应用。王付常将之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慢性菌痢,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肠伤寒,...

  • 疏肝理气软坚消瘿 主治瘿病

    疏肝理气软坚消瘿 主治瘿病

      组成银柴胡15克,白芍14克,川芎10克,陈皮15~30克,枳壳15~30克,制香附14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夏枯草14克,青皮9克,郁金14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10克,玫瑰花6克,合欢花6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软坚消瘿。   主治瘿病,证属肝气郁滞,痰瘀互结,症见瘿部肿大,胸闷不舒,烦躁易怒,不寐多汗,消瘦乏力,胁肋胀痛,或兼脘腹胀痛,善太息,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或细滑。   用法上药除生牡蛎外加水浸泡半小时,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5分钟,两...

  • 三承气汤临证比较

    三承气汤临证比较

      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用量,为小承气汤,用于热结不甚者。   方以示法,方以示例,经方也不例外,临证者总宜随证处方用药。在处大、小承气汤方时,每味药的用量都当因证而施,因人而异。基于此,大、小承气汤两方的主要区别,对于临证者而言,主要在于有无芒硝。   《伤寒论》在大承气汤方证中多次提到“燥屎”,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此为古人临证观察所得。患者在服泻下药后,在泻下...

  •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 调治老年肺气肿验方

    调治老年肺气肿验方

    方法:鲜百合、鲜藕、枇杷 (去核)各30克,淀粉、白糖各适量。鲜藕洗净切片,鲜百合、枇杷肉一并放入锅内合煮,待熟时放入适量淀粉调匀,服时可加少许白糖调味。 本方中的鲜百合能补中润肺、镇静止咳;枇杷肉能润燥清肺、止咳降逆;莲藕则有补心生血、健脾养胃之功。此方对老年肺气肿伴咳嗽、咯痰、胸闷、气急、心慌、食欲下降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副研究员 蒲昭和)...

  • 肾气丸于临床当如何辨识

    肾气丸于临床当如何辨识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书中凡五见,高频亮相,备受仲景青睐。现如今,火神派崛起,四逆汤风行于世,备受推崇,肾气丸却颇显冷门。检阅《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及《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二书目录,在611个扶阳医案中,只有3案以肾气丸主治,屈指可数。用四逆汤主治的医案则不胜枚举。   肾气丸大有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之感。这种状况肇始于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对肾气丸的批判。郑钦安在其著作中严厉批评将肾气丸用作益火消阴,力倡益火消阴当主以四逆汤,而不宜肾气丸。其文曰:“前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八味是也。此方...

  • 妙用理气药

    妙用理气药

      医者皆云:“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经、孕、产、乳故也。”然妇人易急躁动怒,或常怀忧、思、郁、虑,七情不和,故常见肝郁气滞,脾伤气结。或合痰饮、瘀血。故气也为妇科病的常见病因。   祖父临证时,在调冲任、补气血,治疗经、带、胎、产诸病中常加入理气药,使气平血和而提高疗效。如气虚用益气,四君、六君子汤,常加枳壳、乌药、木香,以理气顺气。治月经病用四物汤之类,也常加柴胡、陈皮、枳壳、香附。带下病,常在完带汤等方中,加乌药、木香,气行则湿有出路。   对妊娠腹痛病,在补肾安胎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